2023年诗经语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ylj18****70940 文档编号:6689133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164 大小:12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诗经语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2023年诗经语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诗经语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诗经语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诗经语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语文教案诗经.卫风.氓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

2、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3、。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 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

4、”;“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 一、二章第 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

5、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

6、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

7、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推荐第2篇:诗经三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

8、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

9、容和感情。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

10、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

11、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

12、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

13、,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肠! 推荐第3篇:诗经三首初中语文教案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14、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

15、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1)参差:长短不齐。 (2)

16、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

17、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

18、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注意,这道

19、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 5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试着背诵关雎和蒹葭 二、学习君子于役 1教师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结合注释,学生相互交流,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意义。 教师补充:如之何勿思:怎么能不思念呢?如之何,相当于如何、怎么。 4探究。 (1)注意,“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有其恬”、“苟无饥渴”等几句,包含了思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仔细体会。 (

20、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景物来渲染思妇内心感情的? (3)这是一首闺怨诗,这样的诗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你能再举几例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通过一个山村妇女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怨恨。全诗共两章,首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末章侧重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怀心情。(1)都包含着思妇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关怀、忧虑的曲折复杂心情。(2)用日暮黄昏的景象衬托主人公的迷茫怅惘之情,从而构成了一种深沉绵邈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朴素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和山村情调,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并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缠绵悱恻。(3)略。 5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

21、”,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君子于役中的任何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6背诵君子于役。 三、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四、课文学习总结 五、布置作业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薇(优秀)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 薇 篇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

22、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

23、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24、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篇2: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

25、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二、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

26、,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

27、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

28、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觉得学古诗难吗?回顾这节课,我们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吧!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小结 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 篇3:诗经采薇教案 诗

29、经采薇教案 教学目的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 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诗歌的历史了。从 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 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指明读、齐读。教师指导学习“矣”、“微”、“依”、“霏”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

30、、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 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帮。 四、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 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

31、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 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 语文教案 教案 2023-12-06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32、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一、导入课题,品诗人 1生背诵课前一首诗泊船瓜洲。讨论本诗中用得好的一个字“绿”。生谈自己的感受。 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人通过反复推敲,斟词酌句,表达更深远的情意,今天我们来品读杜甫的名师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诗人 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 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 二、

33、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机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检验指导的效果。 3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古时候,诗歌都是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 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 (二)抓题眼,品诗意 1.读诗题,品题眼 (1)生读诗题,抓题眼 “喜”,为什么用“喜”呢? (2)

34、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 (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了解喜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和华汉字文化) (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 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民”之情。 2.自读古诗,解题眼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那些地方品出诗人的“喜学生自由的默读古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师巡视指导,适当的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并从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来进行品读。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3.论诗句,品诗情。

35、 讨论一, 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 预设:“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贵。 “知” 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春雨! “当”正是时候,又是干旱,又是春天。 “潜”和“细” 讨论为什么是用“潜”,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部分,老师诵读,学生抓住关的妙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 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

36、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 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 预设:“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 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 “好”,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学写“潜”字,注意右边的第一个“夫”捺画变成点,这是避让。 生练习书写。 讨论二,学生较难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引导学生思考:这和润物有关系吗?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老 师解读:雨这

37、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本句运用了常用的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野径、云、水、渔船相辉映的春夜图,并点题。 讨论三,“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句是诗人的想象,雨水下的细小,密密的,轻轻的,所以并向花上都沾上了雨水,所以显得沉重,诗人只是写了花朵,大家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和物会欣喜开心呢?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 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38、”啊。 4感受了春雨的可喜,品味到了杜甫的“忧民”之情。 背诵春晓,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与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相比,哪一种雨看法! 预设师讲解:轻轻悄悄的来,滋润着世间万物,特别是农民的农作物,又是一个好收成年。字里行间真情的流的关心。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 出示全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家不妨也来品一品,诗人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之情。 5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春夜喜雨。 6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1.出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读一读

39、,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甫。 2课外诵读有关春雨的诗词,进行积累。说一说诗人对春雨的不同感受。 四、小结,由此诗品人生。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感时刻都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在品读完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后,你又有怎样的话说呢? 不妨让大家提起笔来尽情的表达! 五、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杜甫) 知时节、当春、潜入 丰收有望 润物 细无声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

40、个句子 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

41、复中原,统一中国。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 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