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 书 笔 记1《乡土中国》.docx

上传人:ylj18****70940 文档编号:66885987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 书 笔 记1《乡土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读 书 笔 记1《乡土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读 书 笔 记1《乡土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读 书 笔 记1《乡土中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读 书 笔 记1乡土中国 读 书 笔 记 乡土社会很有礼 -胡志鹏读费孝通乡土社会 读书笔记提交日期将近,笔者无奈,必须读一些东西和写一些感想。其实,这学期笔者也读过不少书,但大多集中于军事法专业领域,特别是关于军人涉外司法管辖的问题。笔者本来想在这些书中找一本谈谈自己的感悟,奈何,室友磊哥说:“你终日沉浸于这类书中,不感到疲倦吗?况且你不认为这些专业性如此强的书用来写读书报告,不会too low?不会太没思想了吗?”笔者转念一想,顿感此言胜有道理,遂游弋于网络,找寻一本不是too low,还有些思想的书本。 最终,笔者于图书馆地下二楼找到了费孝通老师的乡土中国一书。起初听说这本书是

2、在贺卫方老师的微博上,这是贺老师推荐的十本法科学生应阅读的书籍之一。笔者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因为我来自农村,儿时上山抓过兔子,偷过鸟窝,也下河捕过鱼,抓过虾,乡村的田野里充满着我快乐的回忆。现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来的田野上都竖起了高楼,清澈的河水也变成了黄色,当然这是社会的进步,历史前进的方向,但我不时还是无比向往儿时鸡犬相闻、听取蛙声一片的的乡村生活。因此,我开始还以为这是一本描写费老师的老家生活景象的小说,苏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与我的家乡甚似,可以让我好好回忆一番。这本书另一个让我无比欣悦的优点就是薄。对于薄的书我很有好感,第一,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它,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第

3、二,浓缩的都是精华,作者能用短短的篇幅说明一个问题,并且使这本书成为一部经典,说明书的可读性十分的强,我也可以避免见到大量学术垃圾。第三,现在环境污染这么严重,多读点薄的经典,少接触一些废话,也算是为节能减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在下文中,笔者想通过自己对乡土中国阅读和思考后,从研究方法和作者的两个观点及对现在社会的启示谈谈自己的感想。我在乡土中国中理解到的应该会与其他读者不同,与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由于学识所限,可能还有许多错误之处,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姑且阅之,看完什么也没有在脑海里留下也是正常的,那笔者在这也只能为浪费你的时间抱歉了。 一、作者紧抓现实的选题 作为清王朝终结后成长

4、起来的第一代人,费孝通幼年既受西式教育,又浸染于乡土家学传统中。青年时期,因*波及,他中断东吴大学医学预科的学习,北上燕京大学,投入中国社会学先锋吴文藻先生门下。本科毕业后,由吴文藻力荐,费孝通进入清华,师从俄国流亡来华的人类学家史禄国,在他指导下学习体质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两年后,费孝通远赴英伦,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1938年,已获博士学位的费孝通归心似箭,为避开战火,他从西贡辗转至云南,进入当时吴文藻执掌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并负责由云大和燕大共同合建的社会学工作站。不久,在日军的炮火催逼下,工作站被迫迁往呈贡魁星阁。1938年归国后到1949年,

5、费老师正是“不惑”之年,其学术生涯亦开始登上顶峰,乡土中国一书正是在这一期间所做。 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中。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西方,特别是英美等国的制度,比如在县乡设立法庭处理国民纠纷。然而,由于现代国家制度发展于欧洲,其社会基础是西方的公民社会,思想源泉是启蒙运动中的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思想,在我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国家中实行这类制度举步维艰,遇到重重阻隔。正是出于这种矛盾,当时的中国社会出现种种问题,如鲁迅笔下的阿Q在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民权,什么是君权,更不知道什么是民国的情况下,也积极地参加了革命。随之,民国的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深入的

6、研究,而费老师的乡土中国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二、乡土中国中的研究方法 乡土中国一书来源与费老师的讲课内容,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费老师开设“乡村社会学”一课,在课上费老师系统地阐述了其乡土中国的有关观点。课后,费老师根据其讲述的内容,整理并编写出乡土中国一书,全书由十四篇文章构成,对于我们全面地了解民国时期中的社会结构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费老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主要使用了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书中的观察法主要体现在费老师对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描述。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虽然城市中已开始出现现代化的分工,但农村的家庭依然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7、。在这个基础上,经过细致的观察,费老师提出中国的社会依然还是以乡土社会为基础的观点。当然这里所说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对具体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对中国基础社会在社会体系上的一个概括。这个体系蕴含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民众的生活产生无孔不入的影响。当然,这也不排斥其他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只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该体系是占主导地位的。 书中在论述中国的差序格局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进行大量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国基础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加深读者和听者的理解。其实,这里是使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作者认为西方的社会是分为一个个团体的,就像田里捆的稻草,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都能找到同把、同

8、扎、同捆的柴,永远也不会乱。在这种社会中每个人都要自己的团体,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非常的清楚。而中国的差序格局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水波纹一圈一圈推出去,自己是这个波纹的中心,波纹影响的范围就是自己的活动范围,在这种关系中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活动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 另外,作者在提到中国社会维系社会关系的道德时,大量引用论语中的语句说明“仁”的概念,这是在使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的方法。 三、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老师在论述这本书其他概念的逻辑出发点。这里说的乡土性不是对中国所做得素描,并不是说中国社会就是乡土性的,排除

9、其他所有的社会体系。其实,在中国基层社会之上一直有一个与乡土社会十分不同的社会,并且在清末西方工业文明入侵中国的传统社会后,两者相互交融,产生了一个比较特别和复杂的社会。当然,费老师这本书中说的重点不是这种社会,乡土性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征,却是中国基础社会的特点。 费老师在书中提到但是城里人老说乡下人土气,其实现在又何尝不是呢?不过,这个“土”字刚好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特点,因为农民的基本生产方式就是种地,而种地是离不开土的。可以说土地就是农民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的根之所在。因此,中国传统社会有安土重迁的习俗也就不奇怪了。 说到安土重迁,这就不得不提费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中国乡土社会的三大特点之一人

10、口流动性小。乡土社会是一种农业社会,这与工业社会和游牧社会不同。牧民是靠放养牛羊为生,逐水草而居,所以他们可以不断得迁移;做工业的人对环境的要求不大,可以择地而居,做资源开采的,可能在一个地方资源被开采完了后,还会再换个地方。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他们的半只脚是插在土地中的,庄稼不能移动,他们的居住地也就不能动。可能在大水大旱,兵荒马乱时,比如像费老师写这本书时所处的时代,才会出现大量背井离乡的人。但是在历史上这也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发生一次的,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的乡土社会里人口流动性非常的小,大家还是恪守安土重迁的传统。 乡土社会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空间上的孤立性。当然,这里所说的孤立性

11、并不是说人与人间是孤立和隔阂的,恰恰相反,在乡土社会中人和人是非常熟悉,可谓知根知底,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另一个特点,下文会进一步说明。所以,我们说的孤立和隔阂是就村落和村落之间而言的。本来,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许多人群居在一起也没有必要。我们知道与工业社会相比,传统的小农经济分工十分少,最多是在男女之间,男耕女织的分工。这样就没有将大量的人力聚在共同合作,增加效律的必要。但是,恰恰相反,在乡土社会中,农民大部分还是以村落聚居的形式生活,这是为什么呢?费老师在文章中给出了他的答案。第一,小农经营,耕地面积小,聚在一起,田地和住宅的距离不会太远。第二,农业需要水利工程,聚居有利于合作。第三,为了

12、安全,共同防卫。第四,一代一代地传承,以宗族为单位聚集成村落。在这,因为笔者没有想出其他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所以还是比较认可费老师的观点的。其实,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就是村落。我们前面所说的孤立和隔阂就是从村落之间的层面上来说的。不过,也不是说村落之间的完全没有交流,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富有地方性的,区级之间交流地非常少,各自有着自己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的最后一个特点是人际关系上的熟悉性,一个村落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上一段落所提到,乡土社会是富有地方性的。在这种限制下,基本上每个人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也就是说在这种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眼皮底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看

13、着他长大的叔叔伯伯,阿姨婶婶也是无比熟悉的,大家都没有太多的秘密可言。在这样一种熟人社会中,会产生许多与现代国家格格不入的东西,比如说,乡土社会不是一个法治社会,而是一个礼治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会冷冰冰的法律,而是道德和日积月累的礼法。这是费老师从乡土社会的特征中推出的书中的论述重点,笔者在下文中也会提到。 四、乡土中的礼 本文,关于礼治秩序,作者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人们一般把法治社会与人治社会相对而言,认为西方现在是法治社会,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作为一名法科学生,我在学习法理学的时候也常常遇到这个问题,而且我所接触到的也是法治与人治相对的观点。在这,费老师提出法治并不是指法律自

14、己进行统治,这也是不可能的,法治的本质含义应该是人依法而治,也就是法律的实施是靠人特别是人的权力来支持的。至于人治,如果我们将人治认为是法治的对立面,意思就应当是“不依法律而治”。这是值得商榷的,在中国古代就没没有法律了吗?或者说有着法律,但是君主官吏说改变它就改变它了吗?要是这样,“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出之何处?商鞅、张汤之流又是凭啥那样猖狂?所以,笔者认可作者的观点,人治并不是与法治相对的,中国古代有着法律,现代社会也需要人治。其实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系社会秩序,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到底依靠的是什么?是法律还是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像道德,信仰等。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说维系乡土社会并不是

15、法律,而是礼。 这里的礼并不是说我们观念中的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礼,它不带有任何文明的意味。其实,乡土社会的礼也可以是很野蛮的,就拿军礼来说,其中就有一条是部队出发前,杀人祭旗,这就是一个非常野蛮的礼。这里所说的礼,其实是和法律一样,都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律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礼并没这种力量,它靠的是传统,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习惯。 那为什么仅靠传统就能保障礼的实施呢?这又得回到我们前面所说的熟人社会上。乡土社会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光对外来说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地小,对内来说世世代代生活的环境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代的人遇到的困

16、难和问题都是和前几代是一样的,解决的方法也往往是相同的,后出生的人大可不断地抄袭前任的智力成果。于是,年老的人由于生活的年岁多,经验足,其说的话可行性强,他们就成了村里的权威或长老。相同的道理,传统也是经过岁月的磨砺所遗留下的精华,对于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传统具有很大的价值,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自动地遵循它,奉它为权威。这样,传统也就具有了一种隐性的强制力,大家都会遵守它,要是有些人违反它就会受到村民们的制裁,违反三从四德的淫妇会被浸猪笼就是典型的例子。 与之相对,在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礼是不能够维持秩序的。在日行月异的社会中,传统的可行性无从保障,尽管一种生活经验在过去的社会中是有效的,但是

17、环境一变化以后,在新的情形下,它可能就失效了。这个时候,人们也就不再相信传统了。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大家都能接受,并且在保障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共同应对问题的东西。这时候,法律就产生了。反过来看,这再次证明了只有在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才会产生礼治秩序,只有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才能生存。 本来笔者还想就礼治社会再深入地谈谈,特别是现在我国社会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法治社会,礼治社会的观点对于不断提倡法治的我们去真正认清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有很大的启示。然而,近来学习任务很多,笔者认为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学习等着我去做,而且就字数而言,本文也远远超出了学院的要求,笔者就点到而止,希望在接下的读书笔记或论文中有机会再继续深入地探讨乡土中国一文。 读 书 笔 记1乡土中国 读 书 笔 记 读 书 笔 记 读 书 笔 记 读 书 笔 记 二 读乡土中国 读乡土中国 学 纲 要 读 书 笔 记 精读:乡土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 书 笔 记(监理工程师考试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