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朗读者的评论.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683456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朗读者的评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朗读者的评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朗读者的评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朗读者的评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朗读者的评论 朗读者的评论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小的时候我应该就在读者之类的杂志上看到过这个故事,关于一个宁愿服刑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的纳粹女看守。这么多年了,那种荒谬和不可理喻的感觉在记忆中依然清晰。我得承认我一直想看这部片子就是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重刑和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面前她的天平会如此荒唐的倒置? 带着这种眼光,注定我看到的不是一部爱情片。 简单的列一下Hanna Schmitz的“年表” 1)19441945纳粹某集中营看守,并令犯人为她朗读。因“忠于职守”不愿打开大门而使300人被困烧死于失火的教堂 2)1950年代与十五岁的少年Michael发生

2、了不伦之恋,并令少年为她朗读;后不辞而别 3)1960年代因火灾幸存者的一本书的提到的细节而受到审判,但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曾参与的工作是对他人犯下的罪,并因耻于承认自己是文盲这一基本事实而承担了本不该由她完全承担的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 4)1980年代,在狱中依靠Michael寄来的朗读磁带学会了简单阅读和写字。在被监狱释放前自杀死亡,并要求把自己的一点遗产交予集中营的幸存者处置。 这个女人身上有几重荒谬,第一重是战后二十年她一直认为自己“非罪”。法庭审判是电影的重头戏,颇有几分惊心动魄的味道,她是如此理直气壮于她只是在做一份“工作”,她要尽忠职守,不能让犯人逃掉。这个情景如此地让人感到熟悉,它

3、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另一个汉娜汉娜阿伦特所描述的场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和那个著名的概念“庸人之恶”(banality of evil)。在这个意义上,Hanna Schmitz 是艾希曼的同类项,他们是纳粹治下的普通人,可能对政治不感兴趣,也没有反犹倾向,他们只是为一份工作而充当了纳粹机器的一环,他们基本上是环境的产物,对政治和现实既没有判断力也极度不感兴趣,充分地“无辜”。从政治的角度上说,她是个“无意识”的人,所谓的moral illiteracy,即使有同情心也被制度和法规压抑了,是一些麻木而毫无知觉的人。 而与其他的几个女看守显著不同地是,战后这么多年过去了,因为彻底的文盲和缺乏与社会沟通

4、的渠道(没有任何的亲朋好友),她的意识还停留在德国战败以前,完全没有“与时俱进”,所以在她惊世骇俗地真实,说的都是实话,却如此地不合时宜。这都是因为她文盲!她对政治的免疫力才会如此之强,从纳粹时期到二战以后。 这是她在公共生活中身处的社会角色。她在私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则更“奇特”了。 她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保持肉体关系,却在少年为她朗读小说中的色情段落时认为那些情节“disgusting”(恶心的),少年“should be ashamed.”(应该感到羞耻);她不愿意少年干扰到她的职业角色,虽然少年向她倾述了爱情,她还是毅然决然地不辞而别;另一方面她又奇异地热爱着书中的故事,喜欢听别人为她朗读

5、;除了与少年那段短暂的affair(韵事),她几乎和其他人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原子般孤立地生活着。 她的意识与她的真实生活是如此的矛盾。她早已习惯了掩盖自己的真实生活从“文盲”这个事实到与少年发生关系,她统统把它们变成秘密,不仅守口如瓶,甚至从内心里否认它们的存在,从而维持一种她所认为的尊严。与这种表面的尊严相对应,她亦维系着一种奇异的耻感(为情色描写感到羞耻,为自己是文盲感到羞耻)。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否定和回避决定了她过着一种孤立无援的生活,没有长期的伴侣、没有什么朋友和社交,于是乎她走向了真实生活的背面,她逃逸到故事里,逃逸到别人的生活里这也恰恰是听他人阅读对她如此重要的原因。在别人的故事里她

6、感情充沛,甚至充满同情(还记得她躺在少年怀里哭泣那个有些滑稽的镜头吧);在现实生活中她则冷酷无情,一点都不“酸的馒头(sentimental)”(对少年和集中营里的“犯人”都如此)。这种反差反射的正是她对自己的生活的冷漠,在狱中与当年的少年见面时,她说自己在审判以前从未想过自己的过去,并 说 “It doesnt matter what I feel ,It doesnt matter what I think.”,这两句话虽有具体的语境,但不妨当作她概括一生的表白:“我”的所思和感受是不重要的。“我”是不重要的。 正是基于自己是无所谓的、不重要的心态,她才做出了那个匪夷所思的选择,为了保卫秘

7、密放弃自由。 “我”虽然不重要,但假象(自我幻象)却很重要,它已成为Hanna Schmitz“自我”中最不能舍去的那一部分。(“心理的现实即个体的直接现实。”) 在长期的伪饰中,她的自我投射已经是不真实的了,她意识到的那个自己是已经经过谎言打扮过的样子,即她希望展示给别人的样子。所以她义正词严的指责少年朗读的情色描写太龌龊,倒不是因为她虚伪、矫情,而是因为她把和少年发生关系这回事打包压缩成一个秘密,排斥在她的自我意识之外了。她本人在自我意识里建立的自己的形象和正在和少年发生不伦之恋的这个人是两回事。同样情况的还有她是文盲这回事,也是她极力抗拒不愿承认的某种真实。 自欺欺人,莫此为甚。把谎言当

8、作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年深日久,这件衣服嵌入皮肤,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于是剥离这件衣服就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她不是拒绝向法庭承认自己是文盲,而是拒绝向自己承认她不是自己认为的那个人! Criminal minds里有一句箴言:秘密如此之深,秘密如此黑暗,这就是秘密的本质。人居然可以愚昧和黑暗到如此地步,她不仅对待别人没有人性,甚至可以埋葬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他人是地狱”,而是自我即地狱,自我即囚笼。非常不幸的是,某些人一生都没有从自我的地狱中走将出来,他们向世界关上了自己的心门,如此不安却如此执拗。 在片子的末尾,那个老去的少年带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来到Hanna的墓地,向女儿讲述这段苦

9、涩难言的往事。这个结尾是一种真正的慈悲。少年终归没有重蹈Hanna的覆辙,谢天谢地,这段搅扰的他半生惴惴不安的故事,没有被他带到坟墓。他向他深爱的女儿倾述,他不再是自己“一个人”了!当秘密被分担,当秘密被倾述,甚至为所爱的人理解,这是一次伟大的自我救赎,甚至是一种仪式。籍由这次倾述,秘密才能真正成为往事。 让过去的都过去,未来才会到来,不是么? ps:这篇文是数日前我在返程的火车上点滴所思于昨日结文而成,当时在火车上一直在想这部电影,它对我而言是如此的晦涩、又这样苦涩,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它基本上排除了不经思考而理解的可能。这样一部晦涩的电影实在不看好它在奥斯卡上的表现啊不过希望Kate有戏

10、2023.2.7 (根据跟贴的提问补充了一点) 最后,她为什么要自杀? - Hanna 有她极其天真的一面,这可能是因为她的“不问世事”,一味沉溺在故事里,我觉得她是期望出狱后和Michael继续一种“关系”的,她说“I prefer being read to.”她更希望别人念给她听(而非Michael安排的去图书馆看书)。这里的别人当然指的是Michael。 而此时的Michael早已不是当年一无所知的少年,二十年来,他的内心背负着沉重的不安甚至是痛苦,他面临着作为二战后一代人怎么看待上一代人的罪与罚的问题,而他本人也因跟Hanna的关系而被卷入这种罪恶感中。 可以说,在他对女儿吐露这段往

11、事之前,他其实并不知道怎么面对Hanna。 从情感上他需要去和Hanna建立某种“联系”来缓解他内心的某种紧张和冲突,他读书给她听,尽可能的善待她;但从理智上,他意识到两人之间的隔阂,(不是年龄上的)而是怎么看待历史的问题。Michael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律师(似乎还是犹太裔?),这一点非常折磨他,所以他对Hanna一直 “欲拒还迎”,不愿意和她有实质性的交流。在监狱里见到Hanna之后,他问她:Have you spent a lot of time thinking about the past?他十分关心的问题是她有没有忏悔。这一点对他是很重要的。 可Hanna给出的答案显然不是他需要的。

12、看监狱里那场戏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两人之间的隔阂是如此之深,再不像当年那样简单和亲密。 这一点作为当事人的Hanna当然感受到的更多。我前文说到Hanna是一个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人,但她却是一个非常决绝的人,这种人其实是不需要别人怜悯的。一旦她感受到的Michael不是她期望中的样子,她就断了念头;一旦她决定承担,那就什么也挡不住她当年在法庭上那么重的罪她都认下了,死亡对此刻的她并不是什么难以承担的事这又回到来我在主贴里说的,Hanna其实不在乎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乎的东西,也不在乎她自己的时候,真正了无牵挂,她就可以非常决绝。她的自杀应是情理当中的。 2023.2.22 - 标题“Prof

13、ile Hanna Schmitz:一个自欺欺人者的非典型自我毁灭历程V2.0”修改为现在版本 这段时间又看了一些别人对朗读者的评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不断调整看待Hanna的眼光。譬如kate winslet另一部力作little children的原著作者TOM PERROTTA这样评价Hanna,他说: at times, the movie comes perilously close to offering an implicit excuse for her crimes and for the crimes of other ordinary Germans who were

14、just following orders Hanna herself refuses any kind of absolution.The intellectual awakening she undergoes in prison portrayed by Winslet as a kind of quiet ecstasy only deepens her awarene of her own guilt.She grows old before our eyes, a woman who understands all too well that she is beyond forgi

15、vene. 这段话引我深思,Hanna追求的尊严原先在我看来是投射在虚幻的东西上的一种情感,可无论如何这种尊严她愿意为自己保留到最后的东西依然在她身上发酵,她毕竟是如此不肯苟且的一个人。她最后的表白“It doesnt matter what I feel ,It doesnt matter what I think.The dead were still dead”从另一个层面上又不妨理解为她拒绝廉价的忏悔和宽恕。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在那些和她一同作恶的人中,她是唯一一个道出历史真实并做出足够承担的人。她的一系列非实用主义的选择,她那份奇异的羞耻感,是否也折射了她不愿意自己垮下去,要正身直

16、立于人群之中的那种卑微却不容小觑的愿望?这种愿望仍有可能是一个好的起点,就如同崔卫平老师在http:/www.cuiweipin? “汉娜的这份尊严感,一个罪人身上的这份要求,是否可以看作这个民族在滔滔恶名之下,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与体面?试图建立和恢复自己的那份不可侵犯的感觉以及荣誉感?正是这个东西,才成了战后德国人重建自身和家园的动力?汉娜珍视和维护自己的形象,年轻人帮她一道努力,也就是说,年轻人在参与承担汉娜的罪责、继承历史负担的同时,也在试图保护那上一代人身上需要保护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将战前与战后的德国联系了起来,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 这些无不引人深思。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人

17、有秘密,还有她想捍卫的东西,她还如此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那她就一定不是无可救药的人,她的精神是有一个生长的起点的。 2023.3.8 - 最后一次更新: 谢谢大家对这篇影评的喜爱,由于看片的时间已经相隔月余,我不再回答相关问题了。对这部片子有进一步疑问和兴趣的豆友,推荐你们阅读原著。这部片子我虽很喜爱,却觉得有些不完美的地方,仅打了四星;但原著是五星级的作品,我刚刚读完,受益匪浅,严重推荐。 PS:刚刚在某网站娱乐版溜达,无意间发现这篇影评居然一家不知哪里的山寨报纸新快报拿去填充版面,恶寒ing现在办报纸这么容易么?豆瓣算是成了人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稿库了。试问豆瓣你应不应该遵守承诺保护

18、用户的合法权利呢? 那哪能啊谁不晓得豆瓣的聪明才智全都用在怎么对用户围追堵截上来了。 现在在豆瓣码字的人真是孙子啊,不仅动不动被删评论、删贴、封ID搞得鸡犬不宁,还要为山寨报纸提供免费稿源 你们马勒戈壁的世界真是雷死人了! % 陀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中明确表达了对于人的理性能力的怀疑-即使是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他们也未必去做。-是谁第一个声明,是谁第一个宣告,说人们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利益,所以才做坏事的;又说如果给他以启蒙,让他看到真正的、正常的利益,那么他便停止干坏事,便会立即成为善良的和高尚的人请问:在所有这几千年内,到底哪个时候曾有人只凭本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无数事实表明,人们明明知道

19、,也就是说,完全懂得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却把它们置之脑后,反而奔上另一条道路去冒险、去碰运气,既没有人也没有东西强迫他们这样做,却仿佛正是因为不愿走指明的道路而顽固地、任性地去闯另一条艰难的、愚蠢的、几乎是暗中摸索的道路。对这些事实又该怎么解释呢。可见这种固执和任性的确对他们比一切利益更加愉快利益!什么是利益?你们能不能完全正确地负责肯定说,人的利益究竟是什么?人的利益有时不仅可能、而且甚至还应当在有的情况下为的正是宁愿希望坏的而不愿希望有利的,假如碰到这种情况,那该怎么样?但假如是这样的话,假如只可能有这种情况,那么一切规律就将化为乌有。 你们瞧,先生们,理性是个好东西,这用不着争辩,但理性

20、终究不过是理性,它只能满足人的理智能力,但意愿却是整个生活的表现,即整个人的生活连同理性、连同一切内心的骚动的表现。虽然我们的生活在这种表现里常常表现得很糟糕,但它毕竟总还是生活,而不单纯是开开平方而已。譬如拿我来说,我完全自然地想为我满足我的全部生活能力而生活,可并不是为了仅仅满足我的理性能力,即我的生活能力的一个二十分之一。理性能知道什么呢?理性只能知道它所能知道的东西,(有的东西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这虽然并不令人欣慰,但为什么不把它说出来呢?)而人的本性是尽其所有,充分地活动的,有意识也罢,无意识也罢,即便是说谎。但毕竟是存在着。 朗读者的评论 朗读的美妙,朗读者的力量,朗读者的精神 朗读者 朗读者 朗读者 朗读者 朗读者 朗读者的感动 朗读者的作文 朗读者为爱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