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优秀).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6833589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优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优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优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优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优秀) 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 作者:方向新 杨盛海 刘艳文 李海兵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点击数:1272 更新时间: 2023-7-15 文章录入:admin 政府公信力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合法性的基础,维系着政府的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为了深入调查政府公信力问题,民进湖南省委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特组成联合课题组,深入到长沙市、湘潭市,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

2、、实地考察等方式,就此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调查,同时在全省14个市州发放调查问卷400份,着重了解公民对政府及其有关公共职能部门的信用评价,共计回收问卷380份,其中有效问卷347份,有效问卷率为91.3%。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评估 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它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快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或弱化业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政府公信力的弱化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市场经济格局下政府公信力流失严重 许多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公信力的提升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

3、力。从这一理念出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其应该得到较大的改善。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新中国成立至*前的政府公信力评价甚高,认为“很高”和“高”者还达到了76.4%,平均得分达4.16;而对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的政府公信力评价甚低,认为“很高”和“高”者只有32%,平均分仅3.03分,比对*时期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得分还低(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对政府的信任并未如学者们所推断的随着政府业绩的提升而提高,其原因固然是多重的。一方面,正如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指出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

4、、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乔治弗雷德里克森,2023)。另一方面,那就是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公众对政府期望的增长与政府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期望之间形成了一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其中不乏政府职能超载的影响。 2.政府公信力层级递减的趋势明显 在我国各个层级政府中,其公信力的评价各不相同,一个总体趋势是:从中央政府到乡镇级政府,公信力呈现出明显的层级递减。

5、对各级政府信用度作整体评价的结果表明,调查对象认为较高者(很高+高)的比重分别为:中央政府为84.4%,省级政府为68.3%,市级政府为31.7%,县级政府为17.9%,乡镇级政府为14.9%;从各级政府信用度的平均分来看,中央政府得分为4.22分,到县政府一级时已经下降为2.74分,到乡镇一级仅为2.47分(如表2所示)。在宁乡县调查时,有村民反映,“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可就是落不到实处。村里的干部、乡里的干部、县里的干部基本都是一伙的,都是吃农民的,市里的稍微好一点,省里的干部又比市里的好一点。反正一句话,越是往下,越是吃我们老百姓的。”虽然这种说法不尽准确,仍然表达了人们对政府整体评价的大

6、势。 3.群众对县级以下政府工作满意度不高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强调,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群众对政府工作是否满意也就构成了信用度高低的基础。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调查对象对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工作满意度较高,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为82.4%、66%,而市级、县级和乡镇级的这一指标分别为29.9%、25%、19%;从平均分来看

7、,也是明显呈从中央政府往下逐层下降的趋势(如表3所示)。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决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效能、效果,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的高低。政府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的政策措施、危机过程中的身体力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以及避免危机再次发生的危机管理制度等,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平复公众危机心理、恢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则有巨大影响。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与政府日常工作相关,更与危机处理密切相连。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87.1%的被调查者对中央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效果表示满意,仅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但越往基层政府,群众对

8、其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效果的满意度越低,对县级政府表示满意者为24.8%,对乡镇级政府表示满意者只占21.9%,平均分也是呈逐层下降的格局(如表4所示)。 4.对公务员队伍的评价低于对政府工作的评价 究其实质,政府公信力的主体结构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信力。政府机关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存在,它的活动最终都是要靠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来完成,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作风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政府的看法和态度。亚里士多德曾经论述,“一个城邦,一定要参与政事的公民具有善德,才能成为善邦。”(马丁李普塞,2023)在很多时候,政府工作人员的声音代表的就是政府的声音。政府的公信力可能因官员个人魅力而“增值”,也可能因官员个人

9、的恶行而被“掏空”或“污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占43.2%的调查者把当前政府公信力降低的原因归咎于政府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或渎职。同时,被调查者对各级公务员队伍的满意程度亦呈现层级递减的现象,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作风堪忧。问卷数据显示,近4/5的被调查者对中央政府公务员队伍表示满意,平均得分4.01分,对县级公务员队伍表示满意的比例只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对乡镇公务员队伍表示满意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仅为1/5多一点(如表5所示)。 二、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政府的公信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的行政理念、行政行为和行政制度。现阶段政府公信力弱化趋势明显,与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密切相关。并且,政

10、府公信力来源一部分是先赋的,一部分是自致的,前者是一个政府的初始公信力,后者是政府通过后天作为取得的(李贵成,2023)。从调查结果来看,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既包括先赋的部分,但更多的是自致的部分,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各级政府逐步进行了以职能转变和运作机制调整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但改革尚不到位,仍存在诸多痼疾和弊端,而这些正成为了政府公信力下降的深层次制度原因。 其一,政府信用责任超载。信用政府的前提是有限政府,只有有限政府才能将政府的有限职能作用于真正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才能避免政府滥用信用资源。

11、但由于改革尚不到位,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并未实现,在群众心目中依然是“全能政府”。由此极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角色错位,“越位”、“虚位”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职能与事权的不对称时引发诸多矛盾;二是政府信用超载,其信用能力与公众过高期望之间冲突严重。 其二,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政府行为能否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既取决于政府接受监督的自觉程度,更取决于政府行政权力约束机制的完善程度。缺乏制约机制,将政府权威凌驾于监督之外,不能开展有效的监督制约,也就等于把政府架空于社会之上。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在政府自身缺乏监督的动力,而外部监督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未能发

12、挥其应有作用的情况下,一些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极易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暗箱操作”(张帆,2023),以追求自身和部门利益。例如:在“躲猫猫”事件中,个别公安、检察机关的领导就是把维护和巩固部门利益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放弃了民意,这就必然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的权力并非是无限的,而是有边界的,应该受到制度层面上的制约。其实,类似“躲猫猫”这些事件的酿成,大都缘自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失灵,从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其三,行政问责机制不完善。建设责任政府,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但目前的现状与此相距甚远。不少地方的行政问责的成效仍取决于媒体与社会的关注程度,只有像“钓鱼执法”、“

13、躲猫猫”这样的事件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响时,有关部门才会启动问责制,处理几个官员给公众舆论一个交代。如果缺乏舆论关注或压力较小,问责程序就很难正常运转起来。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对一些舆论关注的渎职失职事件,往往问责力度较强,但即使追究责任也是高调问责,低调升迁,或是追究执行者不追究决策者,“追下不追上”;对于那些未受众人瞩目的渎职失职事件,问责就显得力度不够,往往只是象征性地让当事人写个检讨或是写个事情经过说明,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忽视问责那些在渎职失职事件中明哲保身、不作为、无作为的官员或当事人。行政问责机制流于形式、不彻底会使行政权力实际上处于无责任、无风险的运行状态,最终影响到政府的公

14、信力。 其四,利益表达机制短缺。从理论上说,公众的利益表达渠道甚多,但实际上主要只有两条途径:信访和司法(姚亮、彭红波,2023)。但由于信访制度目前并不完善,特别是信访部门的事权与职能之间严重不对称,不少地方政府“拦访、堵访”现象甚多,使群众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加之司法受行政干扰比较严重,这都使政府公信力受损严重。 2.政府行为不当的影响 政府作为公共机构,在行政过程中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念、执政思路和工作作风,展示出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声誉。社会公众也就是根据这种形象和声誉,作出对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选择的。如果政府的行为符合公众的意愿,行政公正公平、合理合法,讲信用,重承诺,那么,公众就会对政

15、府作出信任选择,政府公信力也就由此提高。不难看出,政府能否赢得良好的公信力,关键在于政府本身。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在回答“对政府公信力影响的最主要方面”时,占45.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履行职责是否到位”,占23.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行政行为是否适当”。在回答“造成当前政府公信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时,占26.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占16.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违法行政、非法行政”,占14.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公共政策不合理”。 其一,政府行政行为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政府在没有国家法律许可或者行政命令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介入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事务,对社会经

16、济事务进行具体的干预,这种行政干预不仅浪费了大量行政资源,而且招致社会对政府能力的质疑;另一方面,在本该由政府提供服务平台时,却出现了“缺位”。特别是政策执行不力,存在如荷兰学者布雷塞斯所说的“象征性合作”现象,口头表态执行,实际上却并未付诸行动”(布雷塞斯、霍民赫,1987)。 其二,政府行为不规范。首先,决策行为不规范。一些地方的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大,发现问题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政绩,决定议案时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和习惯,出现问题后也不敢承担责任。其次,执法行为不规范。在具体工作中,不按法律法规行事,不按程序办事,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滑。在近几年所发生的社会公共事件中, 如贵州瓮安发生的

17、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就是由于部分群众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加上公安人员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最终失去了部分老百姓的信任所致。 其三,政府资信缺乏透明。政府信息不公开,行政行为不透明,报喜不报忧,隐瞒公共事件,甚至存在某些环节暗箱操作,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本来应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政府不及时通报,而是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事实、封锁消息,造成主流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总是滞后或回避不报,这就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一些公众也已形成习惯,即宁愿相信网络上甚至是境外媒体的报道,而不愿相信主流媒体的报道。事实上,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在信息手段发

18、达的今天,只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使政府公信力下降。2023年非典疫情的大暴发,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3.公务员队伍中权力异化的影响 一是在公务员队伍中,目前仍有不少人“官本位”思想严重,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把做官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宗旨观念淡漠,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百姓,极大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影响了政府的威信。二是有些公务员,包括一些高级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腐败,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三是不少公务员政绩观不科学,在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惟GDP是从的倾向,在工作中热衷于搞“门面工程”,搞短期

19、行为,也造成了权力的不当运用,致使“钓鱼执法”、强制拆迁事件等时有发生。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针对目前公信力下降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特别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改革信访组织设置方式,提高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信访是折射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窗口,是人民群众反映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层次利益调整使各种矛盾变得错综复杂,为此,应将作为司法救济程序补充的信访作为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力平台。

20、 (1)改革信访组织设置方式。可考虑政府各部门和检察、法院不再设立信访机构,各级人大常委会下设立比较完备强大的信访机构,以加强信访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现行的信访机构庞杂繁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但这些机构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而且中央信访机构对地方信访机构及中央各部门信访机构之间的管制协调能力也十分有限。基于这一问题,有专家明确提出,信访工作应该引入人大代表的力量,目前的信访体系,虽然从外部看是群众监督,但从内部机制看还是权力机关的自身监督,由各级人大独立行使信访职能,有利于改变信访各自为政的弊端(赵树凯,2023)。 (2)强

21、化信访组织的职权,赋予其调查、督办、弹劾、提议罢免等权力。目前各地信访机构的职能和权力及运作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导致信息不共享,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因此,在强化和规范信访制度时,关键是要改变信访无权的现状,赋予信访组织特定的职权。 (3)剥离信访的司法救济功能。要把公民权利救济方面功能从信访制度分离出去,降低群众对信访的预期,以增强司法救济的权威性。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取消信访量排名制,不要求地方政府来京接访,减小信访的规模和冲击,给各级党政部门减压和给信访公民松绑,不对信访公民的信访级别作特别的限制,由信访地自主处理信访问题。只有给地方政府减压,才能加强和巩固信访组织的政治权威。 2.权力重心适

22、当下移,切实提升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 现阶段,基层政府公信力流失严重,固然有自身行政行为不当原因的影响,但与职权与事权处于极不对称状态颇有关联。 (1)将行政管理重心适当下移,巩固执政基础。要按照构建权责相称的服务型政府体系的要求,还权于基层,强化基层政府管理权力。一方面要重新配置公共权力,继续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职责关系,整合行政资源,防止权责交叉,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实现行政权力重心下移,解决基层政府有责无权、权责脱节的问题,注重发挥地方和基层政府的主动性、创造性。 (2)扩权强县、扩权强镇。要改革权责分配体制,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的前提下,不断完善

23、转移支付制度,充分保证地方政府应具有的有限能力,中央政府只负责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重大事务处理,给地方政府匹配具有与发展地方经济、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职责相适应的人权、事权和财权。特别是要提高基层政府的财政保障能力,以消除基层政府失信的体制障碍,切实改变头重脚轻的不合理局面(李畅等,2023)。 3.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提升行政执行力 现行干部考核体系还不太完善,考核方法不够科学,考核结果运用还不到位,没有真正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特别是传统的对上不对下的考核体制使政府行为选择与地方实际、人民期盼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1)建立评议考核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构建一套科学的地方

24、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赵雪,2023)。为此,要将权限、职责义务结合工作实际,分解落实到个人,分别建立行政人员责任制,实行分科目设置指标体系、分类别制定考核标准、分层次规范考核方式、分优劣运用考核结果,并将群众满意度测评和民意调查等方式方法引入考核机制,加大群众对干部绩效的话语权,使政府工作真正向群众满意目标迈进。明确执法标准和要求,严格评议和考试,并把评议、考核的结果,作为政府公职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 (2)严格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制订行政执法人员个人追偿制度,界定过错责任追究范围,规范过错

25、责任追究程序。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要追究科室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执行公务态度不好、影响政府形象的,特别是对服务对象有吃、拿、卡、要行为的,必须给予纪律处分。 4.完善政府诚信体系,切实规范行政行为 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着力打造诚信政府,尤其是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行政行为。 (1)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政府施政行为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政府信用度的高低和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因此,要注重发挥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末端效应,按照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要求,完

26、善政府公务员的诚信档案,并以此作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公务员使用、晋级、奖惩、考评时的重要依据。 (2)以诚信建设促廉政。要推进勤政廉政建设,以惩治和预防腐败来改进公务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取信于民。要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教育,建设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不断加大教育整顿的力度,以此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具体行为人的诚信行为提高政府整体公信力。特别是将推进政府公信力建设融入到每一个部门、每一岗位的具体工作中,使公信建设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社会的认可度(卢汉桥等,2023)。 5.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切实打造责任政府 建设责任政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

27、有效途径和中心环节。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网络,从行政权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形成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 (1)加强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公开化合民主化的参与机制,尤其是要全面扩大重大决策公示和听证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事关全局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听取各界群众的意见,。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基本方针,凡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让群众诉求得到充分表达,让群众的智慧得到充分采纳,让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2)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可以消除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了解政府部门

28、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及工作纪律等。要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平台,加快对各部门权责的公开,办事细则的公开,结合不同岗位的职责分工,分门别类的作出具体的承诺。各级政府应当通过社会媒介,将行政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审批条件、审批的时限以及对违法执法行为的举报电话等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认真组织查处,并公开处理结果。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的同时,特别要强化不同层次的外部监督,如加强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各级政协委员的监督、单位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以促进执法行为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陈柯: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安康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2李畅,万国威:

29、弱化与强化: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理论剖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3李贵成: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社会学思考,理论导刊2023年第4期。 4卢汉桥,刘超,周巍: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公信政府,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5马丁李普塞: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256页。 6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162页。 7姚亮、彭洪波:提高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之消除,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9期。 8赵树凯:信访制度改革棋在局外,瞭望东方周刊2023年第32期。 9赵雪: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问题研究,辽宁行政学院

30、学报2023年第5期。 10张帆:政府公信力刍议,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3期。 基金项目:民进湖南省委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调研课题。课题组成员有:汤泽培、方向新、张军才、谢卫东、李娜、杨盛海、李海兵、刘艳文、陈健佳。 作者简介:方向新,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杨盛海,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刘艳文,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李海兵,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来源:湘潮(下半月)2023年第12期 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优秀)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现状与对策探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论政府公信力及对策 提升考核评价公信力优秀 地方政府支出绩效评价探析优秀 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