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 内容提要: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20%是智力因素, 80%则是道德情感因素。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更应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德育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也是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优秀的作品激励人、通过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从而培养知识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人们普遍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传统道德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道德情感教育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本文试图以初中古诗文教
2、学为例来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古诗文 道德情感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情感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列宁曾这样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打开如今的中学语文课本,有许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的文章。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
3、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汲取精神养料,从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入手,加强对学生“做人”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和水准。 一、古诗文中道德情感的主要体现 中华传统道德在古诗文中表现为立德、立志、爱国等多方面内容,笔者在这里略举几类。 1修身立德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曾说:“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候有德,能保其国;天子有德,能得天下。”“修身立德”在中华传统道德中是完善自我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儒家首先以“修身”为本,即注重陶冶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其次是立志,立志即一个人应有远大志向,志在国
4、家,志在民族,志在天下。立德立志成为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前提。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文孟子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等有关章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情操,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等。从不同方面表达和阐述了立德立志的重要性。 2忠恕爱国 忠恕是贯穿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中华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即热爱祖国,忠于国家和人民,大公无私,崇尚正义。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刚毅勇敢,不慕名利的品德;十一月四日风
5、雨大作中陆游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抗金决心以及他在临终前遗嘱示儿一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抗金大业未成的无穷遗恨,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强信念;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矢志报国的情怀;辛弃疾破阵子中所表现出来的拳拳爱国之心,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感等等,都属于这一范围的题材。 3为学求知 为学求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奋好学历来被看作成功之母。孔子的论语十则,司马光的孙权劝学,列御寇的两小儿辩日,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彭端淑的为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朱熹的观书有感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为学的重要性,为学的目的、方法,为学的艰辛等。 二、古诗文教学中道德情感教育的途径
6、对学生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应找准传统道德与语文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力求做到寓德于事、寓德于理、寓德于美,避免空洞的说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导之以境 导之以境,就是用作品中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是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湖心亭看雪中的雪后西湖美景;观潮中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的江潮奇观;三峡中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胜景;与朱元思书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奇山秀水我们能不为作者笔下的秀美山
7、川而心潮澎湃吗?能不激发我们炽热的爱国情怀吗?且不说这些,即使吟诵、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也一定会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 2动之以情 动之以情,就是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道德情
8、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之情,病起书怀中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之情,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之情,马说中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悲愤之情,满井游记中对春回大地,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喜和赞美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狼一文中作者对像狼一样狡猾的敌人的讥讽之情等等。可以说,古诗文中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3.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就是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古诗文主要是抒情言志,
9、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魁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鲜花虽然凋谢了,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与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誓
10、言。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润未来的花,如花的未来。全诗移情于物,景理交融,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一个“更”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议”,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感情提高到“先忧后乐”,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这些情感一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拔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
11、的襟怀,像洞庭湖那样,开阔明朗;而“先忧后乐”的情感,又像洞庭湖水那样,激荡翻腾,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三、古诗文教学中道德情感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华传统道德有其长久的渊源,许多良好的思想品格,都是在其特定时期内形成的,许多名言、古训又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立身处世的总结,并非绝对真理,加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在古诗文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注意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去继承发扬传统道德,有针对性地对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道德及其名言、古训作积极阐释。比如出师表中表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思想,我们可以继承,但这种爱国思想只是忠于蜀汉朝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如此
12、,五柳先生传中表现出陶渊明“不慕荣利”的品格,可以发扬,但其消极避世的做法与现今的做人标准格格不入。因此在进行阐释时应实事求是,体现时代精神,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2应注意体现文道统一原则。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注意不能为了单纯追求道德情感教育,而忽视了课文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爱莲说中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时,更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运用;在引导学生体会过零丁洋中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诗中那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语言的分析。 3应注意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在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时,如果一味地讲古人,不讲今人,讲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空话、套话,对学生是没有号召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传统道德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结合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例,用丰富的信息去充实学生心灵。如讲孔子的“仁”可结合讲学雷锋、讲希望工程、讲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道德的光芒仍然辉映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中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 初中古诗文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困惑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初中古诗文教学反思材料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问题和对策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问题和对策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优秀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