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理论知识问题与解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新课程理论知识问题与解答.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新课程理论知识问题与解答1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53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教育理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普遍,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证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2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将悄然隐退,取而代之
2、的是国家课程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什么?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弊端,提出了具体的六个课程目标,即“六个转变”,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能够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
3、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l课程结构的转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在初中阶段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且为必修课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四个领域,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转变。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l课程实施以及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转变。要改
4、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l 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l 课程管理政策的转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4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
5、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5“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区别:(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规定了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过程达到这一要求。(2)“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4)“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
6、”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5)“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6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的培养化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7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8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
8、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9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理解“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什么是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
9、想方法。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10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之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
10、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11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
11、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12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语文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1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并强调“l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是为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认少写”是符合学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儿童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小学生手部的肌肉还
12、不够发达,字写得既慢又很吃力,相对来说,多识少写就要轻松得多。实际上,一年级上册教材用这样的方法共安排了306个生字(其中要求认识的138个,要求写的只有168个),比过去第一册的识字量几乎增加了一倍。14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哪些新的策略?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15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
13、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16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此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改革的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小学淡化文体,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
14、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17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
15、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18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有效地连接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借助语文的工具,展现语文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19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强调“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这种课
16、程是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并且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0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采用灌输式所带来的缺憾。灌输式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一方是主体,一方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信息接受者只有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发出的信息。而“
17、对话”不同于灌输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非对称性,它具有多向性和对称性,在对话中双方都是主体。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师生进行对话,应注意保持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要教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1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哪些突破?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
18、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要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口试与笔试、单项与综合评价、自评与他评的关系。评价改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应从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来评价教与学的质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22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本身也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
19、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2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哪几部分? 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学方式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我们国家实行单一的课程政策,即只有中央课程,所以在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纲一本”。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即只需要“传授型”,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至少对一部分学生是“削足适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今后国家将实行三级课程制,即中央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且即使是中央课程,按照
21、它的标准所编的教材也是多元的。因此,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一纲一本”将走向“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那时,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教师光“传授”就不行了,他必须进行研究,他的角色定位也应由“传授型”转变为“研究型”,仅就教材而言,教师要从原来的只是教材使用者的角色,转变为不仅是教材使用者,还是教材评价者和教材开发者、编写者的角色。而在过去,教材编写只是学科专家的事。不仅如此,从更高的层面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材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整个课程文化的创造者和学校文化的创造者。教师如果不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
22、命。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语文教学方式必然发生变革,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25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旧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之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能促进学生的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努力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积极倡导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教材为中心”的局面,真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使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