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乡规划法具体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城乡规划法具体内容.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节 城乡规划法基本内容大纲要求: 了解:城乡规划法立法背景;熟悉:城乡规划法重要意义与作用;掌握:城乡规划法内容与说明。一、制定城乡规划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城乡规划法是在1979年由国家建委和国家城建总局开始起草的。1984年1月5 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 城乡规划法全文共7章70条9000余字,它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
2、我国城乡规划和建设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二、城乡规划法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总则”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城乡规划和规划区的概念,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的原则和要求,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来源,单位和个人对于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的知情权、查询权和对违反城乡规划行为的举报和控告权,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增强城乡规划科学性和实施监管的效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等。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例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其第一章总
3、则中的内容不包括(B )。A本法的立法目的和宗旨B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机构、权限、审批程序C城乡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D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经费来源保障三、城乡规划法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制定目的: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适用范围:城乡规划法适用范围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地域适用范围,二是行为适用范围。地域适用范围是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地域范围包括陆地、水面和空间。行为适用范围是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也就是与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有关的行为均适
4、用本法。这些行为具体包括负责编制、审批、管理城乡规划的各级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行为;同规划编制工作有关的各单位行为;与建设活动有关的各单位和个人行为。例题: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D)。A城镇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B城镇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C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村庄规划D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四、规划区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据此规定,城乡规划区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第二部分为镇,一般是指国家
5、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第三部分为村庄,一般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第四部分为规划控制区。这个区域一般为城乡区域内的水源地、市政设施用地、机场、铁路站场、港口岸线、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集中地区、各类开发区和政府认为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其他地区。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五、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 城乡规划法规定:“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规
6、定:“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确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国务院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指省、市、县人民政府授权负责管理城乡规划工作的部门。六、城乡规划基本原则(1)坚持城乡统筹。城乡规划法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要求。各地在制定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城市、镇、乡和村庄发展,根据各类规划的内容要求和特点,编制好相关规划。实施城乡规划时,要根据城乡特点,强化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管理,完善乡村规划许可制度,坚持便民利民和以人为本。(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7、,坚持可持续发展。 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压力大的基本国情。在制定城乡规划时,认真分析城乡建设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明确为保护环境、资源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建设步骤和建设标准,推进城乡建设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 关注民生。 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时进一步重视社会公正和改善民生。要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合理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要关注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做好住房建设规划。要加强对公共安全的
8、研究,提高城乡居民点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4)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实施的依法行政。要进一步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充实规划内容,落实规划“四线”等强制性内容。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组织方式。严格执行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备案的程序性要求。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完善规划公开和公众参与的程序和制度。要依法做好城乡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和总结。规划的实施要严格按法定程序要求进行,保证规划许可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5)先规划后建设。 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依法编制城乡规划,包括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乡和村庄规划。坚持以经依法批准的上位规划为依
9、据,编制下位规划不得违背上位规划的要求,编制城乡规划不得违背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各地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必须依据经法定程序批准的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事权进行监督检查,查处、纠正违法行为。八、城乡规划的审批我国对城乡规划实行分级审批。(1)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城市的大小及其重要性分别报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具体审批情况如下述。直辖市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
10、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乡规划、村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2)城市详细规划。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
11、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例题:根据现行城乡规划法律规范的规定,下列关于审批城乡规划的程序内容表述中不符合规定的是(C )。A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B在城市规划法律规范中一般规定城乡规划由组织编制机关上报C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区域专项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城乡规划审批机关在对
12、上报的城乡规划组织审查同意后,予以书面批复D城乡规划行政程序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这样一项事关城乡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环节,涉及城市公众利益和相关方面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3)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的审批。由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审查后,随同城市总体规划按程序上报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单独编制的城市人防建设规划,直辖市要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的省会城市,要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大军区人民
13、防空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的非省会城市以及二类人防重点城市需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三类人防重点城市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自治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建设厅备案。单独编制的其他专业规划,经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九、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城市人民政府对城市各项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以便开发单位和群众了解、参与和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
14、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统筹兼顾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应当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建的协调发展;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新区开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外围进行集中成片的开发建设,内容包括:各类经济技术区的开发建设、居住区的开发建设和新工矿区的开发建设。新区开发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为满足城市生产、
15、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步实现城市预期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 新区开发建设。为了解决城市建成区布局混乱、密度过高、负荷过重造成的弊端,或为了保护古城的传统风貌,在建成区外围进行集中成片的开发建设,疏解旧区人口,调整旧区用地结构,完善旧区功能和改善旧区环境。 开发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成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开发区建设是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创造吸引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引进外资和先进的工业项目。 卫星城镇开发建设。为了有效控制大城市市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市区需要搬迁的项目或新建
16、的大、中型项目安排到小城镇去,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建设小城镇,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 新工矿区的开发建设。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的需要,在城市郊区或郊县建设大、中型工矿企业,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工矿区,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配套建设。()旧区改建,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的各项经济、社会、文化设施等建设活动和旧住宅的改建。城市旧区是城市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居民集聚区。城市旧区既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也积累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我国不少城市旧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护、交通阻塞、环境
17、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不能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须按照统一的规划,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旧区进行保护、利用、充实和更新。旧区改建的概念包含对旧区保护、利用、充实和更新四个方面。()主要原则:城市新区开发的主要原则: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城市新区开发包括开发区的选址,应当尽量依托现有市区,充分考虑利用现有设施的可能性。要从实际出发,预先搞好规划,确定
18、适当的开发规模和开发程序,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实施,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为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建设卫星城镇。新建大、中型工业项目应当尽量安排在卫星城镇。要适当提高卫星城镇的建设标准和设施水平,促使市区的工业和人口向外疏散。卫星城镇和市区应当有方便的交通和通信联系。国家和地方安排大、中型工业项目,应当尽量依托现有中、小城市进行建设,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制定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目标,统一住房建设部署,兼顾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使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需要独立开发建设的新工矿区,应当按照逐步形成工矿城镇的要求,统一制定城市规划。工矿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注意工
19、业项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开辟多种就业门路,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组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外部市政、公共设施,应当尽量纳入城市统一的系统。 旧区改建应遵循“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城市旧区改建的重点是对危房棚户、设施简陋、交通阻塞、污染严
20、重地区进行综合整治,有的需要集中成片地拆除重建;部分建筑质量低劣、设施短缺、需要填空补齐和提高质量的地区,应当进行局部的调整改建,使各项设施逐步配套完善;房屋和各项设施基本完好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并加强维护,保证各项设施正常运行。城市旧区的改建应当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紧密结合,改善用地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尤其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要按照规划迁出有严重危害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充分利用腾出和闲置的土地,扩展文教卫生和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增加居住用地、城市绿地和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市容景观,提高城市的
21、综合功能。城市旧区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旧区改建应当充分体现传统风貌、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革命纪念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有选择地保护一定数量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物和构筑物,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区。 例题:历史文化名城最基本有效的保护方法是( A)。A划定保护区和控制地带B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依法实施规划管理 C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D保护传统格局、风貌和空间尺度,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城市各项建设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关键是城市各项建设的选址、定点要符合城市规划,不得妨碍城
22、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建设项目选址、定点不当,将给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长期的影响和损失,甚至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慎重对待。建设项目选址、定点的基本要求是: 城市新区开发和各项建设的选址,应当保证有可靠的水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有保护价值的地下文物古迹,避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宜修建的地段。 居住区应当优先安排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段,相邻地段的土地利用不得妨碍居住区安全、卫生和安宁等。 工业项目应当考虑专业化和协作要求,合理组织,统筹安排。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工业和
23、其他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市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和水源地段,避免通过大气和水体向城市及临近城市的下游地区扩散污染物,也不得安排在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保护区内。 城市道路选线、道路网的组织应当同对外交通设施相互衔接、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设施的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岸线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并保证留有足够的城市生活岸线。 城市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供电高压走廊及重要军事设施等应当避开居民密集的市区,以免割裂城市、妨碍城市发展,造成城市有关功能的相互干扰。 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剧毒物的工厂和仓库以及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的建设项目,应当避开居民密集的市区,以免损害居民健康影响城市安
24、全。 建设产生放射危害的设施必须设置防护工程,妥善考虑事故和废弃物处理措施,并避开城市市区和其他居民密集区。 城市人防工程的规划、建设必须和城市规划、建设密切结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考虑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要求。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加强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统筹利用,是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城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地下停车设施、人民防空工程、市政管线工程、生产贮存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城市防洪的要求,综合考虑地面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建筑功能,
25、这样才能做到地上地下协调。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城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开发能力,要制订规划实施的步骤和计划,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和规模,防止盲目攀比。对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城市要注意对文物遗址的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城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要注意防止火灾、水患及其他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做好各项防护措施。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要注重考虑对周边物权的保护。对于在地表、地上和地下分别设置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当处理好其中的权益关系,避免引发矛盾。、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
26、行动计划,是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近期建设规划还是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城镇发展和建设健康进行的重要保证。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机关为城市、县、镇人民政府,编制完成后需要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期限一般为五年,其内容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例题: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ABDE)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程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A生态环境保护B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C基本农田和绿化
27、用地D公共服务设施 E重要基础设施 、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的用地有: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这些用地是城乡建设和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基本法律制度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
28、划许可证制度,乡村规划管理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基础设施等关系密切。建设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的选址不仅决定建设项目的成败,而且对城市发展直接产生深远的影响。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地址,是保障城市规划实施的关键。建设项目选址的内容主要有:选择建设用地地址建设项目选址应当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掌握建设项目对选址的要求,了解建
29、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性质、用地和建设规模、供水与能源的需求量、采取的运输方式和运输量,以及“三废”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二是研究建设项目与城市规划布局是否协调,建设项目的选址必须按照批准的城市规划进行;三是必须与城市交通、通信、能源、市政、防灾规划和用地现状条件衔接,能够配套建设的可能性,要避免选址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用地造成危害;四是必须考虑配套生活设施与城市居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五是要充分注意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控制土地使用性质为保证各类建设项目按照土地使用性质的相容性原则进行安排,应严格依据
30、批准的详细规划控制土地使用性质,选择建设项目建设地址。 核定土地开发强度土地开发强度的高低,对建设活动的经济性有直接影响,甚至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变化。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个指标。例题: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行使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职责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BCE)。A可持续协调各方面关系,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B履行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职能C保证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符合城乡规划D规范建设选址规模,促进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E综合协调建设项目选址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七、城乡规划的编制、城乡规划的编制机
31、关。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乡规划的职责是:(1)国务院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3)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4)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5)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其他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6)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例题: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城市规划编制组织的有关内容表述中错误的是(D)。A修
32、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 B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组织编制 C承担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D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制定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必须遵循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国情,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确定城市
33、和村镇的性质、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必须坚持依法管理,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的法制化。、城乡规划的编制要求。基本要求是:(1)编制城乡规划必须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必要的基础资料,符合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定。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和人员必须符合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编制资格的规定。(2)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报批前将草案予以公告,同时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
34、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给予充分考虑,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应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4、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编制城乡规划一般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 城市和镇的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总体规划的文件包括规划文本、附件和图纸。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附件包括对规划文本具体解释的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2)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依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对需要开发建设
35、地区的土地性质、开发强度、绿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作出具体规定,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详细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详细规划的文件包括规划文本、附件和图纸。规划文本是对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设管理提出强制性规定和指导性规定的文件,附件包括对规划文本具体解释的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例题: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应包括(B)。A规划文本和研究报告B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C纲要文本、研究报告及附件D规划文本
36、、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城市各项建设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关键是城市各项建设的选址、定点要符合城市规划,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建设项目选址、定点不当,将给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长期的影响和损失,甚至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慎重对待。建设项目选址、定点的基本要求是: 城市新区开发和各项建设的选址,应当保证有可靠的水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有保护价值的地下文物古迹,避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宜修建的地段。 居住区应当优先安排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段,相邻地段的土地利用
37、不得妨碍居住区安全、卫生和安宁等。 工业项目应当考虑专业化和协作要求,合理组织,统筹安排。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工业和其他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市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和水源地段,避免通过大气和水体向城市及临近城市的下游地区扩散污染物,也不得安排在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保护区内。 城市道路选线、道路网的组织应当同对外交通设施相互衔接、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设施的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岸线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并保证留有足够的城市生活岸线。 城市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供电高压走廊及重要军事设施等应当避开居民密集的市区,以免割裂城市、妨碍城市发展,造成城市有关功能的相互干扰。 生产
38、或储存易燃、易爆、剧毒物的工厂和仓库以及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的建设项目,应当避开居民密集的市区,以免损害居民健康影响城市安全。 建设产生放射危害的设施必须设置防护工程,妥善考虑事故和废弃物处理措施,并避开城市市区和其他居民密集区。 城市人防工程的规划、建设必须和城市规划、建设密切结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考虑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要求。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加强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统筹利用,是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城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地下停车
39、设施、人民防空工程、市政管线工程、生产贮存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城市防洪的要求,综合考虑地面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建筑功能,这样才能做到地上地下协调。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城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开发能力,要制订规划实施的步骤和计划,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和规模,防止盲目攀比。对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城市要注意对文物遗址的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城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要注意防止火灾、水患及其他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做好各项防护措施。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要注重考虑对周边物权的保护。对于在地表、地上和地下分别设置建设用地使
40、用权的,应当处理好其中的权益关系,避免引发矛盾。、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是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近期建设规划还是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城镇发展和建设健康进行的重要保证。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机关为城市、县、镇人民政府,编制完成后需要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期限一般为五年,其内容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例题: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近期建设规划应当
41、以(ABDE)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程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A生态环境保护B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C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D公共服务设施 E重要基础设施 、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的用地有: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这些用地是城乡建设和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42、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基本法律制度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乡村规划管理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基础设施等关系密切。建设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的选址不仅决定建设项目的成败,而且对城市发展直接产生深远的影响。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地址,是保障城市规划实
43、施的关键。建设项目选址的内容主要有:选择建设用地地址建设项目选址应当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掌握建设项目对选址的要求,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性质、用地和建设规模、供水与能源的需求量、采取的运输方式和运输量,以及“三废”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二是研究建设项目与城市规划布局是否协调,建设项目的选址必须按照批准的城市规划进行;三是必须与城市交通、通信、能源、市政、防灾规划和用地现状条件衔接,能够配套建设的可能性,要避免选址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用地造成危害;四是必须考虑配套生活设施与城市居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五是要充分注意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
44、规划、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控制土地使用性质为保证各类建设项目按照土地使用性质的相容性原则进行安排,应严格依据批准的详细规划控制土地使用性质,选择建设项目建设地址。 核定土地开发强度土地开发强度的高低,对建设活动的经济性有直接影响,甚至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变化。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个指标。例题: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行使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职责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BCE)。A可持续协调各方面关系,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B履行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职能C保证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符合城乡规划D规范建设选址规模,促进
45、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E综合协调建设项目选址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核发程序划拨方式: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为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土地部门申请划拨土地。出让方式: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46、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需要强调的是: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 意义与作用: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是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的继续,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规划确定建设用地面积和范围、提出土地使用规划要求,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行政管理工作。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前,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定凭证。 修改程序土地管理部门在办理用地过程中,若需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定的用地位置、界限等内容,必须取得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保证改变后的用地位置和范围等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退回;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