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66695580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通信原理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移动通信原理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通信原理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原理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ppt(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第1 1章章 移动通信概论移动通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1 移动通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移动通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1.1.1 移动通信的历史、现状移动通信的历史、现状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M.G.马可尼在一个固定站和一艘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也就是说,移动通信几乎伴随着无线通信的出现而诞生了,也由此揭开了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大致算来,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经历了如下4个发展阶段。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

2、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工作方式为单工或半双工方式。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络的容量较小。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今。其特点是通信容量迅速增加,新业务不断出现,系统性能不断完善,技术的发展呈加快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第四阶段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又可以划分为几

3、个发展阶段。如按多址方式来分,则模拟频分多址(FDMA)系统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使用电路交换的数字时分多址(TDMA)或码分多址(CDMA)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使用分组/电路交换的CDMA系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将使用了不同的高级接入技术并采用全IP(互联网协议)网络结构的系统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如按系统的典型技术来划分,则模拟系统是1G;数字话音系统是2G;数字话音/数据系统是超二代移动通信系统(B2G);宽带数字系统是3G;而极高速数据速率系统是4G。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现阶段,移动通信已在全球迅猛发展。国际电信联盟

4、2013年度报告显示世界71亿人口中有68亿手机用户;据联合国有关调查机构预测至2014年底,世界上移动通信设备用户总数将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数。目前,2G、3G和4G商用移动通信网络处于共存阶段,并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共存下去,为各类用户服务,以满足不同业务需求。与此同时,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作为面向2020年以后移动通信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ITU将其晢命名为IMT-2020,其研发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1.2 移动通信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移动通信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回顾我国移动通信近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

5、模令世人瞩目,可以说,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史是超常规、成倍数、跳跃式的发展史。早在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达到1.2亿,超过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位。截至2014年1月,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已达到12.35亿,其中3G用户数超过4亿,4G用户数超过1400万。总体来说,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引进、吸收、改造、创新4个阶段。现阶段,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水平已同步于世界先进水平,并有望在下一阶段占领移动通信技术制高点,引领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1.3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通常,每10年将发展并更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从市场需求来看

6、,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其中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移动通信业务模式,而物联网则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和现有的4G系统相比,5G系统的性能将在3个方面提高1000倍:一是传输速度提高1000倍,平均传输速率将达到100Mbps1Gbps;其次是总的数据流量提高1000倍;再就是频谱效率和能耗效率提高1000倍。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新特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新特点:(1)5G研究在推进技术变革的同时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网络平均吞吐速率、传输时延以及对虚拟现实、3D(3维)体验、交互式游戏等新兴移动业务的支撑能力等将

7、成为衡量5G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2)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理念不同,5G系统研究将不仅仅把点到点的物理层传输与信道编译码等经典技术作为核心目标,而是从更为广泛的多点、多用户、多天线、多小区协作组网作为突破的重点,力求在体系构架上寻求系统性能的大幅度提高;(3)室内移动通信业务已占据应用的主导地位,5G室内无线覆盖性能及业务支撑能力将作为系统优先设计目标,从而改变传统移动通信系统“以大范围覆盖为主、兼顾室内”的设计理念;(4)高频段频谱资源将更多地应用于5G移动通信系统,但由于受到高频段无线电波穿透能力的限制,无线与有线的融合、光载无线组网等技术将被更为普遍地应用;(5)可“软”配置的5G无线网

8、络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运营商可根据业务流量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网络资源,有效地降低网络运营的成本和能源的消耗。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而作为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虽然全球范围内标准很多,但典型的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类:蜂窝移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动通信系统、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分组无线网。统以及分组无线网。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2.1 蜂窝小区的概念蜂窝小区的概念 将整个大的地理覆盖区域划分成许多连续许

9、多连续的小区域的小区域,并在各个小区域内采用低天线低功率发射机的方案称为蜂窝通信。在这里,小区连接的几何形状象蜂窝,所以叫小区连接的几何形状象蜂窝,所以叫蜂窝通信。蜂窝通信。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2.2 频率复用的几何模型频率复用的几何模型ABCDGEFABCDGEFABCDGEFABCDGEFABCDGEFABCDGEFABCDGEF图图1-1 频率复用的几何模型,频率复用的几何模型,N=7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小区几何形状必须符合的两个条件小区几何形状必须符合的两个条件 能在整个覆盖区域内完成无缝连接而没有重叠。每一个小区能进行分裂

10、,以扩展系统容量,也就是能用更小的相同几何形状的小区完成区域覆盖,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为什么选用六边形作为小区的几何形状?为什么选用六边形作为小区的几何形状?符合条件的小区几何形状有几种可能: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六边形,而六边形最接近小区基站通常的辐射模式圆形,并且其小区覆盖面积最大。当然,这只是理论分析,实际的小区形状要根据地理情况和电波传播情况来定,最终的小区形状可能是不规则的。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区群的概念区群的概念图1-1的几何模型表示的是一个区群大小N为7的系统,A、B、C、D、E、F以及G表示一个区群中7个

11、小区使用的7个频率组。通常将使用了系统全部可用频率数S的N个小区称为区群,或者叫一簇,而将N称为区群的大小。观察一下系统几何模型,可以看到,区群在复制了M次后,完成了对整个区域的覆盖,这样,整个系统的容量C=MS。直观地理解,N的值越小,区群复制的次数越多,同频复用的能力越强,系统的容量则越大。当然,N的取值大小取决于系统承受同频干扰的能力。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定位同频小区方法定位同频小区方法AAAAAAAi j60方法:方法:沿着任意一条六边形链移动沿着任意一条六边形链移动i个小区;个小区;逆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60度再移动度再移动j个小区。个小区。图图1-2 在蜂

12、窝小区中定位同频小区的方法在蜂窝小区中定位同频小区的方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723456123456712345671123456711345623452347ij族的大小族的大小N,是一些特定的值,必须符合以下,是一些特定的值,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条件:N=i2+ij+j2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证证明明:设设相相邻邻同同频频小小区区间间的的距距离离为为D D,小小区区半半径径为为R R,则则由由上上图图示绿色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有:示绿色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有:则大六边形包含的小区数为:则大六边形包含的小区数为:另另一一方方面面从从几几

13、何何图图中中可可以以看看出出,一一般般大大六六边边形形通通常常包包围围由由N N个个小小区区组组成成的的中中心心簇簇及及周周围围其其他他六六边边形形小小区区数数目目的的1/31/3,因因此此大大六六边边形形所所包包围围的的小小区区总总数数为为N+6(N/3)=3N N+6(N/3)=3N ,比比较较两式有两式有N=iN=i2 2+ij+j+ij+j2 2,证毕。证毕。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从公式1-1来看,N可能的值为1、3、4、7、9、12。再结合不同系统承受同频干扰的能力,模拟系统的N典型值为7、12;数字系统的N典型值为3、4。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14、 移动通信概论问题:问题:那么那么N值与值与S/I具体关系是什么呢?具体关系是什么呢?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提高容量方法提高容量方法在进行了频率规划的蜂窝系统中,随着无线服务需求的提高,要求给单位覆盖区域提供更多的信道,此时,通常采用小区分裂、裂向(扇区化)和覆盖区分区域(分区微小区化)的方法来增大蜂窝系统的容量。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2.3 蜂窝系统的组成蜂窝系统的组成 MSCPSTNMSBS图图1-3 基本蜂窝系统的组成基本蜂窝系统的组成一个基本的或者说最简单的一个基本的或者说最简单的蜂窝系统由移动台(蜂窝系统由移动台(MS)、)、基

15、站(基站(BS)和移动交换中心)和移动交换中心(MSC)3部分组成。部分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蜂窝网络结构演化蜂窝网络结构演化随着移动技术的进步和系统功能的增强,蜂窝系统的组网技术也越来越复杂,系统中的功能实体也越来越多。在2G系统中,MSC的功能发生了分离,增加了新的功能实体和智能节点,并逐步构建移动智能网;从2.5G系统起,除原有的电路域组件外,还增加了分组域组件;自3G系统的高级阶段起,要求最终实现全IP化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2.4 蜂窝系统中的信道蜂窝系统中的信道 在蜂窝系统中,由系统采用的多址技术所获得的无线信道称

16、为物理信道(PCH),通常,在具体的物理信道上安排相应的逻辑信道。逻辑信道按其逻辑功能可分为业务信道(TCH)和控制信道(CCH)。业务信道可分为话音业务信道和数据业务信道;控制信道的种类很多,而且不同体制的蜂窝系统设置的控制信道不同,它们分配完成信令等各种控制信息的传送。蜂窝系统的信道还可以按信息的传送方向来分类,用于从基站向移动台传送信息的信道称为前向信道(FCH),或者叫下行信道、正向信道;用于从移动台向基站传送信息的信道称为反向信道(RCH),或者叫上行信道。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2.5 信道分配策略信道分配策略1固定信道分配策略(固定信道分配策略(FCA

17、)在FCA方案中,为各小区分配一组预先确定的话音信道,小区中的任何呼叫请求只能被该特定小区中的未占用信道提供服务。为了提高信道利用率,可以考虑选择信道借用,选择借用时,如果小区内的所有信道均已被占用,并且相邻小区存在空闲信道,那么,就允许该小区从相邻小区借用信道。信道借用通常由MSC负责监管。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2动态信道分配策略(动态信道分配策略(DCA)在DCA方案中,话音信道并不是永久分配给不同的小区,每当有呼叫请求时,提供服务的基站就会向MSC请求信道,MSC动态地确定可用信道并相应地执行分配过程,为了避免同信道干扰,如果一个频率在当前小区或任何落入频率复用

18、最小限制距离内的小区没有被使用,MSC则将该频率分配给呼叫请求。动态信道分配降低了呼叫阻塞的可能性,提高了系统的中继容量,但要求MSC连续地收集所有信道占用、话务量分布以及无线信号强度指示(RSSI)等数据。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2.6 越区切换与位置管理越区切换与位置管理 当处在通话过程中的移动台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相邻小区时,其工作频率及基站与移动交换中心所用的接续链路必须从它离开的小区转换到正在进入的小区,这一过程称为“越区切换”。越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切换,另一类是软切换。硬切换是指在新的连接建立以前,先中断旧的连接。而软切换是指既维持旧的连接,又同时建

19、立新的连接,并利用新旧链路的分集合并来改善通信质量,与新基站建立可靠连接之后再中断旧链路。软切换和硬切换相比,可以大大减少掉话的可能性,是一种无缝切换。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位置管理包括位置登记和呼叫传递两个主要任务。在2G中,位置管理采用两层数据库,即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和访问位置寄存器(VLR),分别记录移动台注册位置信息和实时位置信息。正是有了这些位置信息,才能实现对移动台的快速有效的寻呼,并实现正确的计费。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3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习惯上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称为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而将其他移动通信

20、系统称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后者包括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分组无线网。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3.1 无绳电话系统无绳电话系统 1 概述概述 无绳电话是指用无线信道代替普通电话线,在限定的业务区内给无线用户提供移动或固定公众电话网业务的电话系统。它是一种强调无线接入的系统,必须依附于其他通信网络,主要是依附公众电话网。早期的无绳电话十分简单,只是把一部电话单机分成座机与手机两部分,两者用无线电连接。现在,这种无绳电话还比较常见,主要用于家庭和办公室,可以在100200米的小范围内移动。实际上,无绳电话已经逐步向网络化和数字化

21、方向发展,从室内向室外发展,从专用系统向公用系统发展,并成为发展个人通信业务(PCS)的一个重要途径。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上世纪90年代相继推出的数字无绳标准有:欧洲的泛欧数字无绳系统(DECT)、日本的个人便携电话系统(PHS)和美国的个人接入通信系统(PACS)。这些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宽、支持数据通信业务、微蜂窝越区切换和漫游以及应用灵活等特点,采用了多信道共用和动态信道选择/分配(DCS/DCA)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2典型系统介绍典型系统介绍“小灵通”无线市话通信系统的正式名称是个人接入系统(PAS)。它是一种

22、采用无线环路技术并通过V5接口,充分利用固定电话网的充裕资源来实现个人通信的无线接人系统。其用户每人拥有一个电话号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通过一部手机或固定无线电话,即可完成通话、发传真、传送数据和图像,而且在固定地点或低速移动中都可以工作。总体来说,它源自于日本的PHS系统,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技术改造。现在,“小灵通”技术已在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得到了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PAS系统的网络结构系统的网络结构 基站基站(RP/CS)远供电远供电基站基站(RP/CS)远供电远供电手持手持机机(PS)固定无线固定无线电话机电话机(FSU)局端机局端机(RT)网络

23、管网络管理系统理系统(NMS)空中话空中话务控制务控制器器(ATC)无线接入部分无线接入部分 无线电话部分无线电话部分基站基站控制控制器器(RPC/CS)环路环路传输传输设备设备(LT)市话市话交换机交换机(RT)POTSV5.1/V5.2光纤光纤铜缆铜缆微波微波市话网市话网图图1-4 PAS系统组成框图系统组成框图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PAS系统的关键技术系统的关键技术、PAS系统的物理信道和帧结构 PAS系统的工作频率为19001919.45MHz,采用TDMA/TDD的传输方式。每载频占用带宽为300kHz,整个频段的可用载频数为77个。每个小区基站使用的载频

24、数最初为1个,以后根据业务量可以动态配置,而每个载波按5ms分成8个时隙,每个时隙称为一个物理信道,上、下行各分配4个时隙,从而提供4对双工信道。图1-5为PAS系统的帧结构图。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2435678帧(5ms)RP至PSPS至RP图图1-5 PAS系统帧结构图系统帧结构图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微蜂窝与信道动态分配技术、微蜂窝与信道动态分配技术PAS系统是采用微蜂窝来组网的,它把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许多个微小区。为了解决频率资源的短缺问题,在频率资源分配上采用了动态信道分配技术,系统没有为每个小区单独分配固定的使用频率,而是随着

25、通话建立过程,在区站内自行分配最佳的频率和信道(采用递次信道监测,第一门限值-87dBm,第二门限值-73dBm)。对于同一个载频设备的每一个时刻所选用的频率可能是不相同的。这样,PAS系统在网络建设与优化时无须进行频率规划,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同时可在多家运营公司共同使用有限的频率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地避免同频干扰与邻频干扰,从而提高了频率资源利用率。它不用像GSM和CDMA系统那样需要进行频率规划、基站选址、机房建设等大量基础建设工作。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切换技术、切换技术 对于在同一个RPC服务区内的越区切换,不需要在RT端进行任何操作就可以把连接着的通

26、信信道切换到另一个RP控制的区域。对于在不同RPC之间的越区切换,新的RPC向RT端发送指示越区切换的建立信息,然后RT向新的RPC发送建立连接的信息,而向原来的RPC发送拆线信息。PS本身有许多自动执行的功能,在切断原来的通话信道之前,它们会选择新的基站,重新建立连接信道,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在网络端监控无线链路。这种重新建立的连接信道,即使在RP服务边界由于呼叫不一致性而引起无线链路质量严重恶性化时,仍可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3.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概述概述 集群(Trunking)的含意是指无线信道不是仅给某一用户群所专用

27、,而是若干个用户群共同使用。所以,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通常的做法是把分散建立的专用通信网集中起来,统一建网和管理,并动态地利用分配给它们的有限的频道,以容纳更多的用户。可以说,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是传统的专用无线调度网的高级发展阶段。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2集群系统的特点集群系统的特点 集群系统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网,主要用于调度和指挥,所以对于网中的不同用户常常赋予不同的优先级;集群通信系统根据调度业务的特征,通常具有一定的限时功能,一次通话的限定时间大约为1560秒(可根据业务情况调整);以改进的信道共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移动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不是固定地占用某一个信

28、道,而是在需要通信时,才能申请占用一个信道;一旦通信结束,信道就被释放,并变为空闲信道,其他用户就能使用它;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通常采用半双工(现在也有全双工产品)通信方式,一对移动用户之间通信时只需占用一对信道,此时,基站以双工方式工作,移动台以异频单工方式工作;可以实现“组群呼叫”和“分级别呼叫”,一个集群系统可以将几个调度网集中管理,完成分级的调度功能;接续速率快,实现快速接续,对于数字集群系统的接通时间要求在0.3秒之内;数字集群系统采用双向鉴权,系统安全性较高。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3群集系统的组成群集系统的组成集群系统均以基本

29、系统为模块,并用这些模块扩展为区域网。根据覆盖的范围及地形条件,基本系统可由单基站或多基站组成。集群系统的控制方式有两种:即专用控制信道的集中控制方式和随路信令的分布控制方式,集群系统的网络结构分别如图1-6(a)和(b)所示。系统主要包括无线交换机和控制器、基站转发器、调度台和管理终端组成;多个系统可通过无线交换机互联组成更大的系统;用户终端主要包括车载台和手持台。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a)集中控制方式)集中控制方式图图1-6 集群网络的基本结构集群网络的基本结构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b)分布控制方式)分布控制方式图图1-6 集群网络

30、的基本结构集群网络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4集群系统的体制集群系统的体制、按控制方式,可分为集中控制方式和分布控制方式两种。、按通信占用信道方式,可分为消息集群、传输集群和准传输集群三种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3.3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 概述概述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是指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为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提供电信业务的系统。它是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是卫星通信发展到可以处理移动业务的一个阶段。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它可以看作地面蜂窝系统的延伸与扩大(当然它也可以独立组网),是

31、地面蜂窝系统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个人通信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H:35860KM三颗同步卫星覆盖全球三颗同步卫星覆盖全球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表表1-2 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部分参数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部分参数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2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一般由通信卫星、关口站、控制中心、基站以及移动终端组成,如图1-7所示。系统中一般有多颗卫星,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星座结构,卫星之间可以通过星际链路相互连接成一个卫星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

32、1章 移动通信概论PSTN卫星卫星空中移动体空中移动体海上移动体海上移动体陆地移动体陆地移动体关口站关口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基站基站手机手机机房机房图图1-7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组成示意图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组成示意图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3 典型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介绍典型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介绍、Iridium系统系统 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的Iridium系统开始计划设置7条圆形轨道均匀分布于地球的极地方向,每条轨道上有11颗卫星,总共有77颗卫星在地球上空运行,这和铱原子中有77个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情况相似,故取名为铱系统。图1-8是铱系统的卫星轨道示意图。虽然现在该系统改

33、用72颗卫星(66颗卫星分6条轨道在地球上空运行,再加6颗备用卫星),但仍沿用原来的名字。铱系统采用再生式转发方式,具有星际链路。这就使整个系统可独立于其它系统而成为一个封闭的通信系统。铱系统的用户还可以通过关口站与PSTN和蜂窝系统互连。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图图1-8 Iridium系统卫星轨道示意图系统卫星轨道示意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Globalstar系统系统Globalstar系统是由美国Loral公司和Qualcomm卫星服务公司(LQSS)于1991年正式推出的一个LEO系统。它的基本设计思想与铱系统一样,也是利用LEO

34、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向世界各地提供话音、数据等业务。Globalstar系统有48颗卫星,分布在52倾角的8条轨道上,每轨道6颗卫星,运行高度约为1400km,采用CDMA技术,选用LS频段业务频率。该系统与铱系统的最大区别是无星上交换和星际链路,依赖地面网络完成通信。因此整个系统造价和运营费用较铱系统便宜很多。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3.4 分组无线网分组无线网 分组无线网(PRN)是一种利用无线信道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络,在网络中传送的信息以分组(或称信包)为基本单元。而所谓分组(Packet)就是若干比特组成的信息段,它通常包括包头和正文两

35、部分。与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中的IP包相似。分组的包头中通常包括该分组的源地址(起始地址)、宿地址(目的地址)和相关的路由信息;正文部分则是需要传送的信息。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2 典型分组无线网典型分组无线网、WAMIS(无线自适应移动信息系统)、LMDS(本地多点分配业务)、BlueTooth(蓝牙)、WLAN(无线局域网)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1.4.1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甚至是移动通信系统换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早期的第一代模拟蜂窝

36、系统采用FDMA技术,配合频率复用技术初步解决了利用有限频率资源扩展系统容量的问题。TDMA技术是伴随着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字技术出现的,实际采用的是TDMA/FDMA的混合多址方式,每载波中又划分时隙来增加系统可用信道数。CDMA技术以码元来区分信道,当然蜂窝系统也是采用CDMA/FDMA的混合多址方式,系统容量不再受频率和时隙的限制,部分2G系统采用了窄带CDMA技术,而3G的3个主流标准均采用了宽带CDMA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4.2 组网技术组网技术蜂窝网采用基站小区(如有必要增加扇区)、位置区和服务区的分级结构,并以小区为基本蜂窝结构的方式来组

37、网。网络中的具体的网元或者说功能实体对于不同系统是不相同的,而最基本的数字蜂窝网的网络结构如图1-9所示。系统可分为移动台、基站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三部分组成。网络中的功能实体有:移动交换中心、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信机(BTS)、移动台、归属位置寄存器、访问位置寄存器、设备标识寄存器(EIR)、认证中心(AUC)和操作维护中心(OMC)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固定网固定网BSCBSCBTSBTS基站子系统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网络子系统图图1-9 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系统在进行网络部署

38、时,为了相互之间交换信息,有关功能实体之间都要用接口进行连接。同一通信网络的接口,必须符合统一的接口规范,而这种接口规范由一个或多个协议标准来确定。图1-10是基本数字蜂窝系统所用到的接口,共10类接口,如果网络中的功能实体增加则要用到更多的接口。在诸多接口当中,“无线接口Um”(也称MS-BS空中接口)是最受关注的接口之一,因为移动通信网是靠它来完成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传输的,它对移动环境中的通信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MSBSMSCVLRMSCVLREIRHLRSmUmAbisABECFDG图图1-10 基本数字蜂窝系统所用接口基本数

39、字蜂窝系统所用接口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4.3 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特性研究与信道建模技术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特性研究与信道建模技术通常采用对移动信道建模的方法来进行传播预测,以便为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提供依据。已建立的移动信道模型有几何模型、经验模型与概率模型3类。几何建模的方法是在电子地图的基础上,根据直射、折射、反射、散射与绕射等波动现象,用电磁波理论计算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及有关信道参数;经验建模的方法在进行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经验公式或图表,以便进行传播预测;概率建模是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用理论和统计的方法分析出传播信号强度的概率分布规律。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

40、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4.4 抗衰落、抗干扰技术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移动通信中,由于存在多径效应而带来的深度衰落,因此适当的抗衰落技术是需要的;同样,移动信道中存在同频干扰、邻近干扰、交调干扰与自然干扰等各种干扰因素,因此采用抗干扰技术也是必要的。移动通信中主要的抗衰落、抗干扰技术有均衡、分集和信道编码3种技术,另外也采用交织、跳频、扩频、功率控制、多用户检测、话音激活与间断传输等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4.5 调制技术调制技术 调制是指将需传输的低频信息寄载到高频载波上这样一个过程,而调制技术的作用就是将传输信息转化为适合于无线信道传输的信号以及

41、便于从信号中恢复信息。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调制方案要求能有良好的抗衰落、抗干扰的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带宽效率和功率效率,对应的解调技术中有简单高效的非相干解调方式。通常,线性调制技术可获得较高频谱利用率,而恒定包络(连续相位)调制技术具有相对窄的功率谱和对放大设备没有纯属性要求,所以这两类数字调制技术在数字蜂窝系统中使用最多。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4.6 语音编码技术语音编码技术 综合其他因素,数字蜂窝系统对语音编码技术的要求有:编码的速率适合在移动信道内传输,纯编码速率应低于16kbit/s。在一定编码速率下,语音质量应尽可能高,即译码后的恢复语音的保真度要尽量

42、高,一般要求到达长话质量,MOS评分(主观评分)不低于3.5。编译码时延要小,总时延不大于65ms。算法复杂度要适中,便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要能适应移动衰落信道的传输,即抗误码性能要好,以保持较好的语音质量。语音编码技术通常分为语音编码技术通常分为3类:波形编码、参量编码和类:波形编码、参量编码和混合编码。混合编码。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5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1.5.1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 与移动通信相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有ITU和IEEE-SA(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标准化协会),有些组织不是标准化组织,但会促进其感兴趣的标准,并影响

43、标准化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ITUITU-RITU-T3GPP3GPP2包含包含授权授权IEEE-SAOMAIEEE-802.16IEEE-802.20工作组工作组参与参与移动通信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移动通信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1.5.2 不同地区中的标准化组织不同地区中的标准化组织TR45TR45.6辅助分组数据技术辅助分组数据技术TR45.1模拟技术模拟技术TR45.2系统间技术系统间技术TR45.3时分数字技术时分数字技术TR45.4天线交换技术天线交换技术TR45.5扩频数字技术扩频数字技术图图1-11 TR4

44、5的结构(美国)的结构(美国)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ETSINA网络方面网络方面SMG特殊移动特殊移动通信小组通信小组SES卫星卫星DECTSMG1业务与设备业务与设备SMG2无线方面无线方面SMG8BSS试验试验SMG3网络方面网络方面SMG4数据业务数据业务SMG6操作与维护操作与维护SMG7移动台实验移动台实验SMG9SIM安全安全SMG10安全方面安全方面SMG11语音方面语音方面SMG12系统结构系统结构特殊任特殊任务管理务管理图图1-12 ETSI组织中与组织中与UMTS相关的局部视图相关的局部视图(欧洲)(欧洲)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章 移动通

45、信概论图图1-13 中国中国CCSA的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会员大会会员大会理事会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技术管理委员会技术管理委员会技术工作委员会技术工作委员会 秘书处秘书处IP与多媒体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与多媒体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通信电源与通信局站工作环境通信电源与通信局站工作环境技术工作委员会技术工作委员会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传送网与接入技术工作委员会传送网与接入技术工作委员会网络管理与运营支撑技术网络管理与运营支撑技术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工作委员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工作委员会电磁环境与安全防护电磁环境与安全防护技术工作委员会技术工作委员会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移动互联网应用和终端移动互联网应用和终端通信设备节能与综合利用通信设备节能与综合利用应急通信特设任务组应急通信特设任务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办公室办公室发展规划部发展规划部技术部技术部标准化推进部标准化推进部国际标准化部国际标准化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