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共1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665646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共1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共1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进程:第5次课 第2章第一节 学 时: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肖启明 欧阳河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按节):第2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植物病害概述一、植物病害的定义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到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2.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

2、病态。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3.判断植物病害的两个衡量标准(1)病害必须有病理程序;(2)病害必须造成损失。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包括病状与病征两个方面。(一)病状类型 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病状。大致可分为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五类。1变色 指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以及其它色素形成过多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2斑点 指植物病部局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坏死斑。3腐烂 指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4萎蔫 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5畸形 植物发病

3、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二)病征类型 指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类:(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三、植物病害的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1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该类病害的发生直接取决于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2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侵染性病害。该类病害的发生除了寄生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外,还应该包

4、括环境条件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2.掌握植物病害的病原。 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植物病害症状概念和类型。其中掌握植物病害症状及使学生理解症状的概念为教学难点。 教法建议:以生产中发生的实例,认识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归纳植物病害的概念。通过一些图片或发病植物标本使学生理解病害症状概念、类型。 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病理程序 症状 病征 病原 病原物 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简答题1简述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与特征。2植物病害的病征主要有哪些类型? 教学进程:教 学 进 程 表内 容导课讲 授布置思考题用时

5、(分钟)3807 复习思考题答案:1名词解释病理程序:即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这些病变,均有一具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病状:指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病征: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病原:指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病原物:指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能传染的一类病害。2简答题答: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主要特征是:(1) 变色: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或其它色素

6、形成过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如褪绿、花叶、红叶、黄化等。(2)斑点:植物病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形成各式各样的坏死斑。(3)腐烂: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有干腐、湿腐。(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异常生长。答:植物病害的病征主要有:(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教学进程:第6次课 第2章第二节 学 时: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肖启明 欧阳河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按节)

7、:第2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一、植物病原真菌(一)真菌的一般性状1.真菌的营养体(1)菌丝体 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纤细分支的丝状体,单根的丝状体称为菌丝,很多菌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低等真菌菌丝为无隔菌丝,高等真菌菌丝为有隔菌丝。菌丝的正常功能是摄取养分并不断生长发育。真菌的菌丝体A无隔菌丝 B有隔菌丝(2)菌丝体的变态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生长发育后期,可发生变态形成特殊的结构体,常见的有菌核、菌索和子座。 菌核: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颗粒状物。外层组织较坚硬,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8、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形成产生孢子的结构体。 菌索:由菌丝体平行交织而形成的绳索状物。菌索在不良环境下呈休眠状态,条件适宜时又可从生长点恢复生长。所以,菌索兼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和蔓延侵入的双重作用。子座:由菌丝组织或其中夹杂有寄生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垫状物。子座一般紧附在基物上,其上或内部形成产生孢子的子实体,兼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2.真菌的繁殖体真菌典型的繁殖体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真菌孢子的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它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无论简单与复杂,统称为子实体。(1)无性孢子 是没有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形成的孢子。真菌的无性孢子

9、有:芽孢子、厚壁孢子、粉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其中分生孢子是真菌最常见的无性孢子。(2)有性孢子 是指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后形成的孢子。真菌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3.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多型现象:许多真菌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转主寄生:有的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真 菌 无 性 孢 子 的 类 型真 菌有 性 孢 子 的

10、类 型(二)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植物病原真菌属于植物系统真菌门,下分五个亚门,其主要特征如下:真菌类别营养体无性孢子有性孢子鞭毛菌亚门无隔菌丝游动孢子卵孢子接合菌亚门无隔菌丝孢囊孢子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担子菌亚门有隔菌丝不发达,锈菌产生夏孢子担孢子半知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无,如发现多为子囊孢子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1鞭毛菌亚门 经常引致植物根部或茎基部腐烂,在湿度大时,常在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物。比较高等的多为害植物的地上部,引致叶斑或花、穗变形,在病部产生霜霉状物。 2接合菌亚门 主要引起瓜果贮藏期的腐烂。3子囊菌亚门

11、 除少数菌(如白粉菌)外,一般都形成病斑,并有明显的颜色较深的边缘,在病斑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4担子菌亚门 是高等真菌。其共同特征是菌丝体有隔。担子菌亚门中重要的农作物病原菌是黑粉菌和锈菌,分别引起作物锈病和黑粉病。5半知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是一群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或至今没有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 ,故称半知菌 。疫霉属(三) 真菌所致病害的特点真菌所致病害,常在寄主发病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五个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及所致病害的特点。2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命名。 教学重点和难点: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有性孢子的类型和

12、无性孢子的类型。其中理解有性繁殖及有性孢子的类型为教学难点。 教法建议:利用书中插图或图片等生动真实的病原真菌形态来系统讲授。 复习思考题:1真菌的无性孢子有哪些类型?2简述植物真菌五个亚门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 教学进程:教 学 进 程 表内 容回顾、提问讲 授布置思考题用时(分钟)5805 复习思考题答案: 1答:真菌的无性孢子有:(1)芽孢子;(2)厚壁孢子;(3)粉孢子;(4)游动孢子;(5)孢囊孢子;(6)分生孢子。2答: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1)鞭毛菌亚门 经常引致植物根部或茎基部腐烂,在温度大时,常在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物。比较高等

13、的多为害植物的地上部,引致叶斑或花、穗变形,在病部产生霜霉状物。(2)接全菌亚门 主要引起瓜果贮藏期的腐烂。(3)子囊菌和半知菌亚门 除少数菌(如白粉菌)外,一般都形成病斑,并有明显的颜色较深的边缘,在病斑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4)担子菌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形成黑色或锈色的粉状物。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教学进程:第7次课 第2章第二节 学 时: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肖启明 欧阳河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按节):第2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二、植物病原细菌1.细菌的一般性状 植物病原细菌绝大多

14、数是杆状,多数有鞭毛,无芽孢,细胞壁外有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少数是阳性。植物病原细菌以裂殖的方式繁殖。植物病原细菌都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而且是好氧的,以微 碱 性 培 养 基为宜,一般生长适温为2630。2.植物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 细菌病害的病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四类,病征为脓状物。三、植物病毒1.植物病毒的主要特性 病毒是超微的、结构简单的细胞内寄生物,植物病毒颗粒的基本形态为杆状(或线状)、球状、弹状(或杆菌状)三种。病毒与细胞生物的根本区别有两点:一是没有细胞结构;二是颗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绝大多数植物病毒的化学组成是核蛋白

15、,蛋白质以亚基的形式将核酸包被在中央,蛋白是衣壳,有保护核酸的作用,核酸是芯子,病毒的遗传信息存在于核酸中。2植物病毒的增殖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改变寄主细胞的代谢途径,以本身的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材料、能量和酶系统,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这种繁殖方式称增殖。植物病毒是严格活细胞寄生的分子生物,其增殖只能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病毒的增殖过程也是病毒的致病过程。3.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很多,可经汁液摩擦传播;介体昆虫传播;土壤中线虫和低等真菌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4.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由于植物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所以

16、,植物病毒病没有明显的病征。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等。另外,病毒侵染寄主后,常常在寄主的细胞内产生各种形状的内涵体,观察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可作为鉴定病毒种类的依据之一。有些病毒病的症状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有的甚至会暂时消失,即“隐症现象”。四、植物病原线虫1.一般形态 植物寄生线虫一般呈圆筒状,两端尖。大多数为雌雄同形,少数为雌雄异形,雌虫为梨形、球形和长囊状。在线虫的口腔内有吻针,用以穿刺植物,输送唾液并吮吸植物汁液。2.生物学特性 线虫的传播途径主要借寄主植物的种子及无性繁殖材料等作远距离传播。田间主要通过土壤、流水、人畜活动和农具等传播。植物病原线虫的

17、寄生方式有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类型。3.植物线虫病害的主要症状(1)植物生长缓慢、衰弱、矮小、色泽失常、叶片黄萎等,类似营养不良的现象。(2)植株或叶片干枯扭曲、畸形、组织干腐,形成虫瘿等。(3)植株根部肿大或腐烂,须根丛生,形成根瘤或根结等。五、寄生性种子植物 1.概念 少数植物由于自身根系或叶片退化,需要寄生在其他高等植物上才能生存,才能开花结果。这种营寄生生活的高等植物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严重危害农作物的有菟丝子、列当、桑寄生等。2.类型 寄生性种子植物根据其对寄主营养的依赖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叶绿素,能够自己进行光合作用,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称为半寄生,如桑寄生、槲寄

18、生;另一类是没有根和叶,或叶片已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所需的养分、水分和无机盐必须全部从寄主中获得,称为全寄生,如菟丝子和列当。六、植物病害的诊断1.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特点(1)大面积同时发生,田间分布比较均匀,但受地形、地势影响;(2)没有病征;(3)田间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没有从点到面的扩散过程,没有传染性;(4)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关系密切,采取适当措施,可使病状恢复正常。2.传染性病害的诊断特点 这类病害都具有传染性,在田间发生时,一般呈分散状分布,具有明显的由点到面,即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的发展过程。有的病害在田间扩展还与某些昆虫有联系。(

19、1)真菌性病害的初步诊断 真菌性病害大多数在病部都有明显的病征,如各种颜色的霉状物、粉状物、小黑点、小颗粒、菌核及菌索等。因此,在诊断时,可用扩大镜观察病原物,或挑取病原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定病原物的种类。但要区别是真正的致病菌还是腐生菌,比较可靠的方法是选择新鲜的病斑进行保湿培养,待新鲜病斑长出病原物再制片镜检。(2)细菌性病害的诊断 细菌性病害的病状有斑点、腐烂、萎蔫、溃疡及畸形等。共同的特点是病部有细菌菌脓溢出表面,干后成黄色胶粒状物或灰白色菌膜。病组织中含有大量细菌,切片镜检,观察有无喷菌现象,是细菌性病害区别其他病害的最方便易行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另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相似症状

20、,剖视病组织,也可以帮助诊断,如番茄萎蔫症状,病茎维管束变褐色的是真菌性枯萎病,用手挤压病茎横切面,有乳白色粘液渗出的是细菌性青枯病。如瓜类腐烂病,病组织带有恶臭味是细菌性软腐病;没有臭味,但伴有白色绵腐状物的是瓜类疫病。(3)病毒病害的诊断 植物病毒病常见的症状是花叶、黄化、矮化、皱缩、畸形,没有病征。有的病毒病的寄主细胞内经显微镜观察或经染色观察可以看到内含体。此外,病毒病害还有如下特点:田间病株多是分散、零星发生,没有规律性;昆虫传播的病毒病,其发生特点与昆虫的活动规律紧密相关;田间病毒病往往有复合感染的现象,症状与单一感染的不同,有的病毒病症状随温度变化有隐症现象。(4)柯赫氏法则 柯

21、赫氏法则是世界上公认的确定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必须完成的操作规程,它分四步:病原物必须在发病部位,并与症状密切相关;必须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获得该病原物,并进行纯化培养;将纯化培养的病原物接种到同种植物的健株上,产生与原来相同的症状;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分离,获得与原接种完全一致的病原物。 教学目标:1掌握植物病原细菌、病毒的主要特性及所致病害的特点。2了解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所致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作用。3学会植物病害的初步诊断和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病原细菌、病毒的主要特性及所致病害的特点;植物病害的诊断。 教法建议: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

22、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或图片系统讲授以上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掌握本节课的难点。 复习思考题:1简述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类型。2简述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3简述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特点。4简述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特点。 教学进程:教 学 进 程 表内 容回顾、提问讲 授布置思考题用时(分钟)10755 复习思考题答案:1答:细菌病害的病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四类,病征为脓状物。2答: 植物病毒病没有明显的病征。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等。另外,病毒侵染寄主后,常常在寄主的细胞内产生各种形状的内涵体,观察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可作为鉴定病毒种类的依据之一。有

23、些病毒病的症状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有的甚至会暂时消失,即“隐症现象”。3答: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具有以下特点:(1)大面积同时发生,田间分布比较均匀,但受地形、地势影响;(2)没有病征;(3)田间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没有从点到面的扩散过程,没有传染性;(4)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关系密切,采取适当措施,可使病状恢复正常。4答: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具有以下特点:(1)在田间发生时,一般呈分散状分布;(2)一般具有明显的病征, 有些还能分离出病原物并进行培养; (3)都有传染性,具有明显的由点到面,即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的发展过程; (4)有的病害在田间扩展还与某些昆虫有联系。教

24、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教学进程:第8次课 第2章第三节 学 时: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肖启明 欧阳河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按节):第2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三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一)病原物的致病性1.病原物的寄生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而生存的能力。2.类型 根据寄生能力的强弱,寄生物可分为两大类:(1)专性寄生物 这类寄生物的寄生能力最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得养分才能生存。当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之后,寄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2)非专性寄生物 这类

25、寄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因此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这类寄生物包括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3.相关概念 寄生专化性:指寄生物对寄主种和品种的寄生选择性。生理小种:是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相同,对寄主植物的品种致病力不同的专化类群。细菌中的专化类群一般称为菌系,病毒中的专化类群称为毒株或株系。4病原物的致病性(1)概念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病原物的寄生性并不等于致病性,通常寄生性强的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的直接破坏性反而小;寄生性弱的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的直接破坏性反而大。(2)致病机制 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掠夺寄主的营养和水分,使

26、寄主植物生长不良; 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和间接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 产生多种毒素,毒害和杀死寄主细胞; 分泌生长激素类物质,干扰寄主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寄主植物畸形发育。(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1.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2.植物抗病性的表现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下列四种表现:(1)免疫 寄主植物完全不发病。(2)抗病 寄主表现轻微发病,病原物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不能扩展,对寄主危害不大。(3)耐病 寄主植物能够发病,症状也明显,但由于寄主自身的补偿作用,对寄主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4)感病 寄主发病严重,表现典型症状

27、,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3.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按照寄生植物与病原物之间有没有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把植物的抗性分为两类:(1)垂直抗性 寄主的品种对病原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小种是高抗的或免疫的,而对其他小种是感病的。具有这种抗性的品种与病原物的小种之间有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所以又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在遗传上,垂直抗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效能高,表现明显,是当前育种工作中广泛利用的一种抗性。缺点是易因病原物小种的改变而丧失抗性。(2)水平抗性 是指寄主品种对病原物的极大多数小种都具有同等水平的抗性,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所以,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在遗传上它是由微效基因

28、控制的,一般表现为中度抗病,但抗性比较稳定,不会因病原物小种的变化而丧失抗病性。在田间表现为病害发展缓慢,不会流行成灾。4.植物的抗病机制(1)避病 避病不是植物本身的抗病性,而是寄主植物由于某一因素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而减轻发病或不发病。(2)抗侵入 由于植物的形态特性,表皮组织结构及体表分泌物等,阻止病原物的侵入或减少病原物的侵入机会,称为抗侵入。(3)抗扩展 由于植物内在的因素,病原物侵入后,不能在寄主体内生存或被限制不能扩展的特性,称为抗扩展。二、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就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简称“病程”。病害的侵染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

29、程,一般分为接触期、侵染期、潜育期和发病期等四个时期。(一)接触期 是指病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寄主,并与寄主建立接触关系的时期。接触期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病原物处于比较脆弱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是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二)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称为侵入期。1病原物侵入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真菌侵入寄主的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大多数真菌是直接侵入。 病原细菌只能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病毒、植原体、类病毒只能从微伤口或经昆虫口器传入寄主体内。2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以温度

30、和湿度尤为重要。 湿度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最大。 温度主要影响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育期。1病原物从寄主获得营养的方式 有活体营养寄生型和死体营养寄生型。2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 有的局限在侵染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点发性的侵染,称为局部侵染;有的则从侵染点向多个部位蔓延,甚至扩展到全株,称为系统侵染。3影响潜育期的环境因素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但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温度。4潜伏侵染 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

31、,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四)发病期 从寄主出现明显症状开始,到病害进一步发展而加重的时期,称为发病期。在发病期,同样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适温高湿有利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三、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主要包括病原 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以及病原物的传播三个环节。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一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就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来源。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有:(1)田间病株;(2)种子、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3)土壤;(4)病株残体;(5)肥料;(6)传病介体。2.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传播可分

32、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两类。主动传播是病原物自身活动的力量引起的传播。被动传播是绝大多数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具体又可分为:(1)气流传播 病原真菌传播的主要方式。(2)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真菌的传播方式。(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是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主要传播方式。(4)人为传播。3.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引起的侵染称为再侵染。四、植物病害的流行1.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短期内大面积严重发生,并对作物造成重大损失的叫病害流行。2.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

33、强致病性的病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3.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1)单循环病害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一类病害。该类病害流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越冬越夏的初侵染菌量。这类病害发生的特点是初次发病后,田间发病率就基本稳定,病害潜育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病原物的数量是逐年积累的,若干年后才能达到流行程度。因此,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2)多循环病害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不仅有初侵染而且有多次再侵染的一类病害。这类病害的流行程度不仅取决于越冬越夏的初侵染菌量,还取决于病原物的繁殖速度和再侵染的次数。其发生特点是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受环境条件影响

34、很大,田间病害数量增长很快,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侵染循环的概念、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的规律及有关概念。2掌握植物抗性的概念,抗性的类别。3了解病害发生、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点和病害控制的关系。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与病害控制的关系。潜育期和发病期的概念,此时期病原和寄主的特点。 教学难点:环境条件对潜育期和发病期以及病原真菌产生子实体的影响;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 教法建议: 可以借助书中“植物病害侵染循环示意图”讲授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运用举例的方法使学生理

35、解重点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1病原物对寄生植物的致病作用主要有哪些方面?2什么是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是如何划分的?3什么是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哪三个环节?4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途径主要有哪些?5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有哪些?6病原物的被动传播方式有哪些?7什么是植物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因素是什么?8植物病害流行分哪两种类型?其发生各有何特点? 教学进程:教 学 进 程 表内 容回顾、提问讲 授小结、布置思考题用时(分钟)5805 复习思考题答案:1答:主要有四个方面:(1)掠夺寄主的营养和水分,使寄

36、主植物生长不良; (2)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和间接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3)产生多种毒素、毒害和杀死寄主细胞;(4)分泌生长激素类物质,干扰寄主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寄主植物畸形发育。2答: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一般分为接触期、侵染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等四个时期。接触期:是指病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寄主,并与寄主建立接触关系的时期。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时期。发病期:从寄主表现明显症状开始,到病害进一步发展加重的时期

37、。3答: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以及病原物的传播。4答: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主要有:(1)直接侵入;(2)自然孔口侵入;(3)伤口侵入。5答: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主要有:(1)田间病株;(2)种子、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3)土壤;(4)病株残体;(5)肥料;(6)传病介体。6答:病原物的被动传播方式有:(1)气流传播;(2)雨水传播;(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4)人为传播。7答: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短期内大面积严重发生,并对作物造成重大损失的叫病害流行。植物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因素是:(1)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2)强致病性的病原物;(3)适宜的环境条件。8答:植物病害流行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种类型。单循环病害的发生特点是初次发病后,田间发病率就基本稳定,病害潜育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病原物的数量是逐年积累,若干年后才能达到流行程度,因此,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的发生特点是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田间病害数量增长很快,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流行,因而又称“单年流行病害”。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