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共57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659084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 页数:586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共57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6页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共57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共57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共575页).doc(58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方剂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邓中甲教授 主讲 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

2、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

3、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 第四章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 小结 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

4、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袪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41、第七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及附方、补中益气汤(一) 42、补中益气汤(二)、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一)43、完带汤(二)、第二节、补血、四物汤及附方、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一) 44、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二)、归脾汤45、第三节: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剂附方 第四节:补阴、六味地黄丸及附方(一) 46、六味地黄丸(二)、左归丸、大补阴丸及附方47、一贯煎 。第五节:补阳、肾气丸(一)48、肾气

5、丸及附方(二)、十补丸、右归丸 。第六节:阴阳双补、地黄饮子。第八章:固涩剂 49第一节固表止汗 牡蛎散 第二节敛肺止咳 敛肺散 第三节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50、第四节: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 第五节:固崩止带 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一) 51易黄汤 第九章安神剂 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 第二节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52、第十章:开窍剂 第一节:凉开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53、至宝丹 第二节:温开 苏合香丸 54、第十一章:理气剂 第一节:行气 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55、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第二节:降气、苏子降气汤(一) 56、苏子降气汤(二)、定喘

6、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57、第十二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之桃核承气汤、气滞血瘀之血府逐瘀汤 58、气虚血瘀之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59、温经汤、生化汤、失笑散60、桂枝茯苓丸 第二节:出血止血、血热出血之十灰散、咳血方61、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62、第十三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 63、牵正散、玉真散、消风散、小结 第二节:平息内风概述64、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一)65、镇肝熄风汤(二)、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66、第十四章:治燥剂 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67、清燥救肺汤 第二节:滋阴润燥、增液汤、麦门冬汤(一)68、麦门冬汤(二

7、)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第十五章袪湿剂 第一节:燥湿和胃、平胃散69、平胃散及附方、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一)70、茵陈蒿汤及附方、八正散、三仁汤71、三仁汤(二)、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 72、二妙散 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及附方、猪苓汤(一) 73、猪苓汤(二)、防己黄芪汤 第四节: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74、真武汤及附方、实脾散(一)75、实脾散(二)、萆薢分清饮 第五节:祛风燥湿、羌活胜湿汤及附方、独活寄生汤(一)76、独活寄生汤(二)第十六章:祛痰剂 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及附方、温胆汤(一) 77、温胆汤(二)第二节: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 第

8、三节: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78、贝母瓜蒌散(二)第四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79、第五节: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章结 第十七章:消食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80、健脾丸、章结 第十八章:驱虫剂、乌梅丸81、总结、方剂学的性质和任务、中西医对药理的认识之差别82、中医用药量的特点、剂型举例、煎服方法、配伍特点、中医方药毒副作用分析及控制 1. 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方歌类型有三:(a) 以汤头歌诀为代表的(即是以)汪昂的汤头歌诀的编写方法为代表的这一类方歌,它有方名,功用,主治,药物组成,简明扼要比较全面、比较实用。成为人们首选。(b) 以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为代表的方

9、歌编写方式。它把药物的用量比例,或者是绝对用量,都编在里面。 对于深入研究经方,研究张仲景的方,以在临床运用中深入体会,是比较有效的。很多人在初步学习以后提高的阶段,喜欢背陈修园的这类方歌。它没有方名,时间久,方背得多了以后,就互相混淆起来。比如有的方还好说,酸枣仁汤,按照长沙方歌括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恬然入梦乡”。药量比例都有,安神方面的功能也反映出来了。幸好第一味药君药酸枣仁,大家容易背出来。但是换一个方,“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时间久了,这是个什么方呀。就想不起来猪苓汤这个方名了。(c) 趣味方歌类,只适用应付考试,后面的效果很差的。例:暖肝煎

10、“乌龟狗肉香又香,加点茯苓和生姜”。到后来香又香都是什么香呀,早就不知道了。 使用注意1. 辨清病邪的性质。 现在,尤其我觉得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很强调,风寒风热这个最基本的阴阳先要分清楚,然后兼挟气滞、挟湿、挟食、挟饮等等不同的情况你再来往下。首先阴阳属性你要搞清楚。但这一点现在随着辨证论治这种特点,在临床的逐渐淡化,辨病成分的增多,辨病不是不辨,我主张辨证辨病结合。你辨证当中和辨病的关系,反映在辨证为主,辨病可以为辅的。我们辨证强调对病的关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嘛,异中还有同。异病同治嘛,同中还有异。这才是完整的病治异同。 首先作为辨证病邪性质,光辨病往往都不分属性,在

11、临床上会给病人造成很多,今后久远的影响。往往病人还不清楚。因为在临床发现多例这种情况。比如说风寒外感,临床上还是很多的。但是在现在产生的,特别是前期,几年前那个时候,新药开始搞时大量出现的,比例较高的就是治疗外感的药。辛凉、苦寒的成分居多。那个时候很不规范,而在城市里工作比较紧张,很多特别是工作忙一点点,一看认得字,拿来就吃。风寒感冒吃这种成药的辛凉苦寒成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你不分病邪性质的话,其中辛凉成分透散一下,会有透表散邪的作用。吃了以后可能它会起作用于身体。有的微微出点汗,舒服一点。感冒好了,或减轻了,会有这个感觉。但是其中辛凉的凉,和苦寒这成分,进一步加剧了肺气的闭郁。后面这两个后

12、果加剧肺气闭郁,肺气输布阳气到体表的这个能力更弱了。卫外力量更差了。更容易感冒。更主要的呢,肺气加重闭郁以后津液凝聚不布,由失宣到上逆,所以常有的病人就会说这个医生挺好。开两瓶药,我吃了感冒就好了。我现在就是咳嗽很厉害,又来找他。他这种感觉是这个医生治感冒治得很凶,很好。我现在又咳嗽很厉害,我又来找他。他不知道这咳嗽是医生治疗不当留下的。特别严重的是反覆吃。 我遇到过一个病人,工程师,工作很忙。他后来找医生说我能不能吃成药,给他吃感冒退热冲剂。明明风寒感冒,平常常坐着设计,坐着工作的。本身阳气也不大足,后来因为他吃附片吃到二两了。那一两年当中经常感冒,最后到什么时候来吃汤药呢?别人介绍来的时候

13、。慢性咽炎到了声音开始嘶哑,喉咙出血,当然其他凉血止血很多,有的医生还在用。那一年我们学校刚好办过全国师资班。学员跟着临床看看病,也在附院看病。这个病人来了。我说大家讨论,这个病人是肯定感冒退热冲剂有问题。他说我感冒退热冲剂我说吃多了,他吃四包一次,开始一包,后来两包,以后两包不管用了,增加到四包。以后经常感冒,最后变成慢性咽炎。到最后咯,咽喉很不舒服,咯出血丝出来。那怎么治呢?反过来,长期重用辛凉苦寒,更加损伤阳气。温化、温散。所以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都调了很久。量逐渐增大,他那数量吃到二两。附子都用到二两,白附片二两。你将芍药量加大,制约它。一般不会有什么的。这就是一种没有辨清病邪的性质

14、所造成的后果。这是使用当中,在目前最需要注意的。因为感冒当中不分风寒风热,随便用成药,辛,该辛凉的,用了辛温,那可能出现口干舌燥,但不会那么严重。该用辛温的,你用辛凉,闭郁肺气,当时不感觉,有的时候感冒可能还好一点,咳嗽加重了,也更容易感冒了。时间长了,表阳更虚。肺气不宣,闭郁更重。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病人不知道是治疗当中引起的。 2. 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汗法使用注意是中病即止,慎勿过量。这个带学生实习也好,指导实习,包括研究生,都非常强调。当然在医院的院长、药房他不高兴,你强调的不高兴。我看到有个城市调查,药品使用价格的调查,找几个大医院,记者装作感冒病人,跑去看病,看了四个有名的大医院。

15、报上开出来的处方公布,几乎全是成药,而且一算那个量,长的一个礼拜都吃不完。每样至少两盒,有的四盒。治感冒药要中病即止,你看张仲景用治感冒的方,他运用中密切观察,中病即止,适度为止,这思想非常的突出。规定这个方吃几道,一个时辰吃一下,好了,就停后服,止后服。不好呢,再吃。一剂吃完了不好,再吃。一句一句地关照你。充分体现了密切观察,中病即止。现在我们在临床上,当然医生工作也很忙,很多开完方子拿给病人,医嘱也不是因为感冒关照他说得这么细。药房一看这个方,也不见得都是解表的而关照他,中病即止,病人回家吃了一付药,第一道熬了,吃了。微微出点汗,很舒服,嘿,这个药不错,那两道接着再吃。更加上有些医生,一开

16、给你三付,第一付吃了就挺好,那两付不吃可惜了,再吃。这时后的药,药过病所,徒伤正气。所以今后就更表虚了。所以这类是医生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历来的方书里,用法那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在临床直接涉及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是仅仅在记住这个方功效、这个方组成、甚至于用量这些。一般用法里边那些不管它的话,有些发挥不了作用。这方开对了还起不到治疗作用。后面我们在很多方里,可能会体会到这个问题。所以一定要注意这类的中病即止,慎勿过量,特别再用汗法的时候。 3. 兼顾兼夹病证。 在使用当中要注意那种兼夹病证。像解表方法的每一节前面,它都谈到一些配伍组合的一些基本结构。但这基本结构往往针对在这种病机下,外邪束表的,

17、或外寒,或风热,这种病机下产生的兼挟的次要病机。有主证,有兼证。这类兼证要照顾。后面还讲到兼证里,重要兼证、次要兼证当中的一个差别。 4. 不宜久煎。 这个是煎服方法当中非常影响疗效的。因为药物功效发挥方向,它有多种因素在控制,中医通过配伍,要控制它药物功效的发挥方向。一个药是多种功效。我们学过的中药,中药学上的,几乎大多数都有多种功用。单功效的很少。多种功效你开在方子里,病人吃下去,你是什么样的一种措施,在控制它的功效发挥方向?那应该说是煎服方法,是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这类解表剂,特别是辛凉解表,辛温也不适合久煎。特别是辛凉的。一个药有多种功效,比如说银花,银翘散,银花从功效来讲,辛凉透

18、表,轻清宣透,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功效,它的主要功效是苦寒清热解毒。它有辛散特点,同时有苦寒清热解毒的特点。在清热解毒药当中中药学它排在第一位。而且历来叫它是治疮家之圣药。这又是一个功效,它还有芳香避秽的特点。那你说你在这方里需要它去辛凉透表,你写个银花,它就知道人家喊我来辛凉透表,没喊我来清热解毒。有些学生我问他这个问题,他很奇怪,他好像我心里想什么,它该去什么就是了。我们多功效药很多,病人脾胃不好,开了个益气健脾方,这病人一了解他还情绪不好,两胁不舒,那些包括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就给人家柴胡也写上了,我问,你写柴胡干嘛?疏肝理气呀!这个方他作为一个次要兼证,加减个柴胡不就行了?我问他柴胡多少功效?

19、他背都背得很清楚,发散表邪,升举清阳,疏肝理气,对吧?以行气了。我说你就这么一写它就知道去疏肝理气,它不去升举清阳,它不去发散表邪了?他听了很奇怪,我说你想两天再来。有的时候和炮制有关,有的和配伍环境有关,有的和用量特点有关,有的时候是和煎服方法有关。有的时候是结合运用。这就是中药控制功效发挥多功效的单味中药功用发挥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手段。这个没学到,临床你学什么动手能力?背死方子,那个药怎么听你指挥呢?这个随意性非常大。 过去的方剂学当中,我认为缺少个很重要的环节,后面我们还要讨论到,这里就谈到不宜久煎。我们就拿银翘散作例子,三个功效,为什么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强调,非要取轻清,不能过煮?他

20、认为沸三五沸,开三五开,你看好短,“沸三五沸,香气大出即取服。”非要取轻清,那过煮怎么样?“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味厚就走气分,中焦。所谓味厚就是轻清宣透的,芳香发散的,挥发掉了,剩下的就是清热解毒的苦寒成分。你给病人好心开了个辛凉解表的方,他吃到嘴里是治长疮的一付药,你能取得效果吗? 所以八七年第一届方剂学研究会,在哈尔滨开的时候,大家都引起讨论了个议题,银翘散的疗效比较差了,五六十年代大家很重视,很好。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那个疗效差了,当时我的想法,我就说,并不见得这个方差了,我跟他们开个玩笑,现在的药都集体用了,有哪个医生关照病人,你得沸三五沸即取服呢?沸腾一下,香气大出就吃了呢?哪个

21、药房,它会每个方子煎服方法仔细告诉你呢?没有了。病人没有这个知识。拿回家里再缩短吧,五分,十分钟,开了还再熬吧,满屋子香气,全家人都享用了。最后到他嘴里,吃了一付治长疮的药。你能保证它的疗效吗?更不要说做成那种丸药,或者其他剂型。剂型不同,功效方向又变了。我们后面还要举一个剂型变化的例子,都是那几个药,最后治的病不一样的了。还名之为剂型改革,你治子宫肌瘤的桂枝茯苓丸做成汤药,不是催生方,还有下死胎方的药是一样的。所以像这种临床我们都看到,这样的一个结果,形成大出血以后这个结果,你剂型变了。所以这个服法,在讲汗法的时候,就强调这点。这是很重要的。虽然你方开得很对,但这些又是很重要的方面。2. 吐

22、法 (第三等)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吐法,把它划成第三等,但这要了解一下,八法当中的一部分。应该要了解一下,这个吐法作为定义来讲,就是其三个对象,三个部位,吐,吐什么?通过涌吐方法,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类治法。三个东西,痰涎、宿食、毒物。从部位来讲,中焦以上,偏于上部,咽喉、胸膈、胃脘。这个方法现再运用较少。我在农村里,有的喜欢到基层,带研究生下去看病,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基层跑得多。那里病很典型,大家在那里提高很快。看到当地医生,吐法还在使用。有的时候,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比

23、我从当学生的时候,毕业了才两三年的时候,遇到的两个病例,使我感觉到治法还是多种多样好一些。我记得当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当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叫北京中医学院,老师们带着,当时实习西医了,到河北赵县。有个小孩子玩圆珠笔,塑料的,那是个塑料圆珠笔,还挺时髦的,丢在嘴里玩,一下卡下去了,呼吸困难,咯出血来。当时你说用什么方法?因为跟着西医实习,西医这种情况没法治,要做手术。赵县的医院要送石家庄,交通还不便,路挺颠的。到处找,找了一个大卡车。我坐在车里,抱着小孩子,还有个同学就在车上面。电话打了,拼命的开,开到那里,做了手术,取出来的。而且小孩憋得已经是都很危险。我印象中一辈子记得很清楚。当然那么动过手

24、术,挨一刀会带来一些影响。后来在七十年代初,又遇到一例,很相像,卡的东西是一个五分的硬币,咯了以后,还有点往下走,是我成都的一个亲戚家里的一个小孩子,正好上海医学院第一学院毕业的一个我们同事一起,都在他家住。突然那个小孩子,六七岁了,在咯,也出血丝丝了,不敢说,等发现以后那赶快送医院,上海第一学院六七级毕业的拿着这个看,说这要做手术呀!赶快打电话联系成都这方面比较好的医院,这边的老太太她不管,小孩坐在她的房子里,坐在那里很难受。她就用老办法,趁大家在忙着找车,她就把做饭的淘米水给他灌了一肚子,她是民间的方法,灌了还是没有吐,还是没有解决,车来了,送到医院,我们都到医院去了,到了医院,医院赶快的

25、检查、拍片,告诉他是个五分硬币卡在下面,当然看报告出来,有金属异物,多大。我当时还跟他们开玩笑,你要拿个五分硬币量一下不就完了吗?然后送到手术室,准备室里一坐,里边都在弄,那个医院的手术室的气味,小孩子闻着不舒服,坐了一阵,突然的开始不行了,就吐了。一下一吐,“哇”的淘米水全出来了。随着淘米水出来,当啷一声,这个硬币就冲出来了。那护士一看,好,省了你们家里面做手术的钱了。这就是说,过去的涌吐方法,它有它的一个作用,而且民间疗法当中有很多,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咳嗽,小孩子气管炎,到河边用那个药吃了以后引起吐,吐了两次以后,就很长时间没有发作了。当然后来成年以后抽了菸,那咳嗽又是一回事。所以这个吐法

26、,现在在农村里,比如我看到他们中医方法,用吐法治疗吃农药这类,有的时候用西医方法去,或者去医院也来不及,他们用吐法能解决一些问题。当然吐法呢,学习当中要注意一个止吐方法很重要。止吐的方法。有的时候一吐,引起胃气上逆以后,一直吐不可收拾,那就要采取措施。比如用一点冷开水,冷稀饭,吃一点可以止吐。或者姜汁,冲服可以止吐。严重的用很少一点一厘两厘的麝香冲服,可以止吐。你不能说人家吐了以后,总是吐,你说我只会催吐,不会止吐。这类的善后要注意。 所以吐法作一个一般的了解,当然也不必要象张从正儒门事亲,他有一些吐法,什么病都用吐法,感冒都用吐法。一吐,出身汗,感冒好了。现代人肯定很难接受。这个吐法就讨论到

27、这里。 方剂学 05讲上一节课我们讨论到常用治法,就是医门八法的汗法和吐法。吐法讲了它的定义、三个部位,涌吐的三样东西,现在接着讨论吐法的适应病症的特点。从临床来看,适应病证特点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历来运用吐法适应的病症,包括中风的痰涎壅盛,包括癫痫发作,风痰壅塞胸脘、咽喉,包括食物中毒,这类在我们现在的基层地区很多。用现代医学方法抢救的手段不足的情况下,往往还是用这个吐法。这类病证共同的特点,是病位居上,胃脘以上,病势急暴,也就是说,证情比较紧急,体质还算壮实,因为像有这类病邪蓄聚在咽喉,胸膈,胃脘的话,也会损伤正气,但病程较短,没有影响到整体的正气,体质还算壮实,而且比

28、较明确的内蓄实邪。所以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这是使用涌吐剂,用吐法的适应病证特点。使用注意1 吐后调养脾胃。2 止吐方法。 o 冷稀饭、冷开水o 姜汁o 麝香,12厘。使用注意上节课曾经提到了一些,当然涌吐之后,特别要注意调理脾胃,按照尤在泾讲,“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涌吐之后,或者用下法之后,损伤了脾胃后天元气,所以要调养脾胃,如果吐得太过,要掌握一定止吐方法,所以这里介绍的简单几样止吐方法,可作参考。下法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下法也是作为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这个下法从定义来

29、看,它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包括妇科、伤科、包括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病理产物的不同的类型。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所以这里谈到了

30、一个作用手段,和针对的病理产物。这是它的一个定义。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或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适应病证围绕着六类不同的病理产物来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这是指的有饮食积滞在胃肠,需要用攻下的这类病证。热结旁流是热屎互结的又一类表现形式,这在后面的大承气汤证,重点要分析这个问题。它本质上仍然是热实互结在胃肠,而现像上这个旁流,是热邪逼迫津液从燥屎的旁边流下,可以这样理解的。热邪逼迫津液从旁而下,是由这种燥屎内结造成的,本质还是燥屎内结。但这种情况伤津最快。停痰、留饮,瘀血、积水,这仍然是前面谈到的,属于形证俱实之证。一般情况下,以攻下实证为主。当然有正气不足了,

31、有气阴两伤,或气血不足。分别要结合补益方法来攻补兼施。分类针对攻法要分清楚,分类是根据病邪性质种类和正气的强弱,这里包括了三个意思。一个性质,性质大体有寒热之分。所以我们有寒下、温下两个主要的大法。从种类来说,它有饮食积滞造成,也有水湿、水饮、痰结这一类造成,需要攻下。当然正气亏虚,要攻补兼施。从程度不同来看,热屎互结如果较轻,仅仅胃肠燥热,可以用润燥,热屎互结的轻证,或者纯属津血不足,这些都可以用润下。因此后面相应的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这样五类。这五类是不是分全了呢?严格讲,在下法方面还没有全,比如前面说攻下瘀血,那这些部分内容,在相应的理血剂里面讨论的,所以在后面

32、各论的具体的章当中,分节里边,五节都没有攻下瘀血。放在理血剂里边,这是下法的分类。使用注意下法运用要辨清病情属性 。就和我们前面讲汗法的时候一样,首先用这个法要辨清楚它病邪的属性。寒热属性,这个非常重要。尤其在,我觉得是近一二十年来,用下法的时候辨别寒热属性,很多人把它忽略了。因为现在运用中医的下法,不仅仅是我们中医队伍自身。下法,比如用大黄可以攻下,吃点番泻叶泡点水吃也可以,有攻下作用,几乎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成为一个常识。而很多现代医学工作者,西医也爱用这一方法。病人大便结燥了,给你用点番泻叶,你去泡泡水喝。但由于没有按照辨证论治的观点,运用下法。所以应该用温下的往往用寒下,滥用寒下这种现象

33、,往往给病家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这可以说临床上看得太多了。你比如像西医的医院病房里,我们经常会诊的时候,多例发生这个不良后果,在胃肠道,比如一些癌证病人,到晚期,这个时候的胃肠腑气不通,很多是晚期津血阳气不足了,邪实正虚,这个时候如果单纯用寒下的话,那是支持不了的。所以有的大便秘结,很燥结,单纯,就哪怕一点番泻叶的水:我遇到过这样的病例,泡水一喝,喝了人第二天开始大便倒通了,滑脱失禁,整个一下子体质更加垮下来了。马上,因为省人民医院隔我们学校很近,所以去会诊看一看,这个证完全是个什么呢?补中益气汤证。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后来还遇到一些病例,这种误用寒下以后用真武汤为基础,也就是说益气,升举,温阳

34、,这种方法来治疗。说明寒下药,你仅仅是少量的大黄,或者用番泻叶这一类的,它都能够在他本来阳气不足,津血不足的基础上,更加使他胃肠道失固,更加使他阳气损伤,这是有些比较重症的病人,你使用下法的时候,本身应当注意攻补兼施。更应该注意寒热属性的辨清。有一些年轻身强体壮的,如果长期的误用寒下,应当温下而用寒下的话,也可能给他造成终身的问题。我一直记得有一个病例,从这个病例体现下法的运用。是我们教研室大家一起看的一个病例。当时来看病的时候,24岁左右的一个女性,也没有结婚。在基层,就是我们过去说有泸定桥,红军长征那个泸定桥,泸定县的人。工作是在广播站当会计,来看病的主诉,家里人陪她来的。第一天看,那就一

35、看是个精神病了。在华西医科大学,当时叫四川医学院,它的第四附属医院精神科,诊断她是狂躁,狂躁型精神病。病史呢,诊断以后已经治疗了四年,专科的精神病医院住过,华西的精神科也住过,反覆发作。所以我们一般来说,按中医辨证,狂躁型的痰火扰心类型居多,痰热、痰火型的居多,如果抑郁型的,偏于痰湿、寒痰一类的,痰迷心窍一类居多。所以一来以后,这个病人当时症状很厉害,经过我们学校门口,因为有人介绍,她母亲陪她来。当时的学校门口马路不是很宽,不像现在拓得很宽,她突然向马路当中冲过去,向着汽车冲过去。所以八十年代初,有一个女工在路边突然就看到,冲上去把她抱住,还没有也撞到汽车。所以到教研室来的时候,包括路上的做好

36、事的人,一起就把她架着弄来。因为那段时间,刚好我们集中的看了一些精神病人,不光是我,我们教研室,包括一些年轻老师,大家都是一起看的。因为方剂教研室从我们过去老主任陈绍祖教授开始,都非常强调临床,所以经常在教研活动时讨论教研室大家看到的一些病。如果谁出差了,请他看的病人其他老师接着去看,是这样的。当时看这个病人,舌头看不到,牙又咬得很紧,根本不合作,诊脉诊不清,费了很大功夫大家按着牙齿弄开,看到一点点。究竟觉得是,大家几个老师看,这个舌头很湿润,脉是摸不到,因为她很强,根本摸不准。舌头很润,脸色基本上偏于一种晄白,有点面浮。也不是肿,偏于胖,这个就是当时初诊看到的情况。舌脉都并不十分准确。但是从

37、她过去的体质,她母亲述说,我们判断偏一点阳气不足。那就是病史考虑。当时来看了两次了,才确定一个治疗方案。从病史考虑呢,作为一个诊断疾病,我们体会两次当中,反复的了解疾病的历史,八年当中的一个过程。这个对诊断很重要。一个病人如果看三五分钟,十分钟,就打发走了的话,那是不行的。所以这个病人每次来,大概都要个把小时,大家看的话,因为病情好转过程,比较感兴趣了。她是八年前,16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是八十年代初看的,那时候开始上山下乡,所以她就安排到本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高原,所以她就安排到一个生产队,还不算太高,属于高原地区。在那里下乡了一年多。但是有一次呢,她母亲说,在月经来潮的时候,下水田

38、里边去插秧,高山有水稻,那都是雪山上流下来的雪水,一般不适于经期接触,那很冷。我在那个地区,当时在军医院的医疗队到那个地区工作过,曾经,当学校毕业不久到那个地区,还为了当时的医院水电站,自己的一个水电站,要闸水,冬天下了雪,那很冷,下去最多能呆十秒钟。所以下去插秧,肯定受寒湿。以后她逐渐就月经又不调,月经不调,痛经这些情况发生。当时她并不会说自己怎么诊断啊,年轻人能拖就拖过去,一年后,那时她下乡时间不长,一年后到城里面工作,工作就在广播站里边,有一份工作。逐渐就发生大便开始不太通畅,伴随着人体开始就发胖,这也作做为年轻人,也不觉得如何。后来调到康定工作,离泸定两个小时汽车,甘孜州首府,这工作医

39、疗条件要好一点。在州人民医院,后来她母亲说,她以后就形成一个习惯,吃药,吃那个牛黄解毒丸,医生给她开的。牛黄解毒丸一吃,她就能通,不吃就不通。就把这个病看作是无足轻重,反正吃一颗,多的吃两颗,我就可以了。再往后就觉得奇怪了,每到礼拜五,那个时候都还没有双休日,还是单休。礼拜五不是周末。到礼拜五她就要开始觉得胀了。一个礼拜就一次。吃点牛黄解毒丸通,后来形成规律性,因为二十多岁的人,当时已经二十岁了,就这样三四年当中开始受寒以后到形成寒性收引凝滞,寒湿伤阳气,这样冷气开始积滞,这个二十岁左右的人,就要,女孩子总要谈朋友,谈恋爱,就会遇到一些哭哭笑笑的事情了,精神上。有一次在春节的时候,大年初一早上

40、,她妈妈就发现这么晚,好像自己住的房间没开门,里面的声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好向挺热闹一样的。想她一个人怎么会有别人呢?敲门不开。跑到窗户上一看,她一个人对着墙角在那又哭又笑的。这就发生问题了。以后就开始治,治了四年。大致病史就是这样,四年反覆发作。这个我们分析就是阳虚。由这种阳虚引起痰迷心窍,当然平时寒湿以后伤阳气不断的积累,就有这种痰湿病理产物,那随着你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肝气郁结,肝气升发太过,情绪不稳,发脾气,那就痰随气升了,那气机逆乱了。肝气升发太过,痰随气升,蒙蔽清窍,就造成了精神性疾患。这个情况下,当时我们开始想温化,阳虚用真武汤为基础,结合祛痰、涤痰。像涤痰汤一类的结合起来。用

41、了以后,开了两付药,吃了一付药以后,她母亲一个人回来看,她说吃了以后反应挺大,为什么?吐,呕吐。我们问她,吃了以后隔多长时间吐?她说过了一个多小时。是不是光是食物呢?吃的食物并不多。她吐很多泡泡、水啊、黏液。大家想,觉得这不是坏事,但唯一的就是不应该从吐的方法出来。既然她大便是不通,到后来都是每礼拜五,每礼拜一次,要给她吃牛黄解毒丸,告诉她不要吃牛黄解毒丸了。你这个长期本来阳气不足,用它通一下子通了,含有的苦寒药,像大黄类,它可以有泻下作用。但是每一次的苦寒的,进一步的损伤阳气,使你的津液凝聚不布,凝结为痰,这个病理产物继续增加,所以后来我们商量就改用温脾汤,业就是说真武汤、温脾汤这种方法结合

42、。结果不到礼拜五她不会泻,大黄一直加到十八克她都不泻,大家说这个倒奇怪了,她里面有定时器,非要到礼拜五,后来我们陈绍祖老师说,干脆用个甘遂,你不用甘草了,这里边也不用大黄,改为甘遂。甘遂当时用量用得是比较多,第一次就给她配了四克的甘遂面面,当时想的是这样,密切观察情况下使用。一天,上下午各一次,装胶囊。如果说上午吃了泻了,喊我们,我们看了再说。这样说好的。结果用了甘遂以后,她上午泻得不厉害,后来又吃了一次,下午的时候打电话,我和我的学生都去看了,这时候躺在床上,一下就不躁了,就昏沉要入睡的状况,她拉出来的东西,当时我从学校出来已经十年以上了,从没看过,居然解出来的白的一块块,冻冻样的东西,都没

43、有黄颜色。前面开始有,后面都成这个。这第一次看到。包括我们当时的助教,现在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大家都第一回看到这种现象。然后她开始就逐渐的清醒。那我们调理脾胃,以后就是每星期五下午,到附院内科二十一诊室来给她看,每星期看一次,能够自己来了。这样在成都看了半年以后,就回去了。回去当时从八一年一直看到八二年,回去以后中途又有过一次小发作,觉得神志不太对,又送来。那次时间短,在成都住了半年。后来就没有消息。联系比较少了。到一九九二年的时候,就是说已经将近十年以后了,我们搞了一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带着基础医学院的部分学生,和我们老师,三十多人,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那里去,在当地正好中医院请去义诊看病,她

44、家里,她妈妈通知她从康定来看了,那些年来,后来的将近十年当中都没有什么异常了。而且成家生孩子,各方面都比较正常。所以这个病例,当时是比较早的,从那以后,我们教研室也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病例,用各类方法治疗。从这一例说明一个用下法,应当用温下的,你用寒下,误伤阳气,可以造成后来病情的复杂化。甚至于引起像这类病都引起终生的问题了。一定要在辨证方面辨清楚。应当寒下还是温下。病邪的性质,这个很重要。所以不能够滥用下法。现在很多新药里边,用温下方法的方极少,寒下的多。所以运用成药,仍然要很好选择。使用注意方面要注意中病即止,顾护正气。这个大家好理解。你根据他那个比如胃肠燥热的程度,原有的体质因素,性别,年

45、龄等等,照顾正气。和法定义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下面一个法,和法。和法在中医里是,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一个法。简单讲它是一个复合治法。如过真正讨论起来,是直到现在都属于学术界经常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个讨论得很多的问题。像我们现代、近代很多临床大家,秦伯未先生、蒲辅周先生;岳美中先生,都发表了很多对和法的看法。和法的“和”这个字,在汉代和汉以前,它是一个哲学名词。过去那个时代的人不把它当作连词,我们现在是我和你,你和他,它是个连词,过去不是这样用的。你往前翻翻就是明清时代里头,都没有我和你,你和他,它是

46、现代的。过去是个哲学名词。你比如说内经上,用“和”这个字用得很多。从治法的最高境界的是“和”,内经说“和为圣度”,“和”本身在古代哲学里,用的是协调平衡或者双向调节这种含义。协调平衡都有双向才谈得上协调嘛!两个人协调不协调?两个方面平衡不平衡?所以内经里谈到“和为圣度”,就是说用治法最高境界是和,就是协调平衡。所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思想也是一种和的思想。所以过去的和,这里讲的是广义的和,我们到现代中医的和法,和古代所谈的和的概念有联系,都有协调平衡的意思。但是是广义、狭义有区别。老子道德经里边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描述了

47、什么呢?描述了天地之间万物的产生,实际上中医学整个生的概念,就是根据这段话来的。道生一,自然界的物质本源和总规律,一生二,整个物质共同属性是运动,运动中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只有两种基本态势,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而阴阳相互作用呢,二生三,那到我们医学上,阳气蒸发阴液,比如肾阳蒸发肾阴,产生肾气。二生三,三是种阴阳平衡状态。那阴阳平衡状态是产生万物的一个根源。万物得以保持正常,得以化生的一个根源。肾气是一身五脏六腑精神活动,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它后面这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冲气为和”也就是它的阴阳的协调平衡,这叫“和”的状态,最理想状态。冲,冲和。所以最早的“和”的概念,

48、先从一个哲学名词,强调事物双方的协调平衡。强调什么?你恢复他的正常状态所采取的双向调节。病态情况下,你要使他恢复协调平衡,所以内经才把它提到叫“和为圣度”首先了解了“和”这个含义。本来和是个可以说最高层次的,就像一种整个原则一样,到我们现在,和,把它成爲“和解”,“调和”这个概念是狭义的。整个中医学应该讲,它的治法里充满了就是要人体协调平衡,广义它是一种总的治则概念,狭义他是一个和解调和。我们现在把它定的是“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这个只有围绕着我们现代用和法的,特别是从成无己以后,用“和法”把它具体化以后所下的定义。所以直到现在,对“和法”,哪些方属于“和法”,大家还是有处理的不同。有讨论,有争论。所以对“和”的理解,还是一个学术讨论的问题。我们重点讨论狭义的“和法”,然后看看不管广义、狭义,有什么共性?本质是个什么?和解和调和从共性来讲,都有一个双向调节,和解主要针对邪在半表半里,这最早是成无己解释伤寒论当中,因为根据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当消息和解,张仲景提出来和解,所以成无己把它归纳落实到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