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重点部分)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咪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已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
2、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一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
3、,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选。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
4、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喻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节气与虚心。 苏轼的诗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通俗但也更加入木三
5、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志了。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一一志士、隐士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接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
6、逸着清芬,进放着热情,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予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发着历经风霜的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1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 陆游 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杨万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2)颜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
7、。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杨万里 主要作家:陶渊明 陆游 范成大 杨万里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8、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离别远行、抒发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近代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
9、,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 五代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欧阳修乐亭游春:“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恩归、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
10、“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心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诗经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
11、春风。 (唐)郑谷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 (宋)柳永 2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之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峰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
12、恶竹应须斩万竿。”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李煜鸟夜啼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是为了引发下文“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
13、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动物类 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意。(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宋)陆游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贺朝从军行 (2)雁是候鸟,
14、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2023年北京春招卷所选诗歌两首: 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北宋)王安石明妃曲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北宋)晏殊清平乐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五代)李景浣溪沙 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
15、,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 (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唐)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借蝉抒怀,以“露重”“风多”喻处境的险恶,以“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以“响易沉”喻言论被压制,以“无人信高洁”喻自己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16、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自然而然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同情之人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晚唐)李商隐蝉 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3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唐)白居易琵琶行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唐)李白长干行 4杜
17、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其情景凄苦万状) (唐)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唐)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意境颇为清冷) (宋)秦观踏莎行 器物类 l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
18、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酒表达了强烈深厚的依依惜别之情)(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借酒将那故国之思、羁旅之愁写得凄苦感人) 一(宋)李清照声声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悲中见壮,哀里见豪,借酒抒发出对人生
19、、自我的热爱和肯定)(唐)李白将进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借饮酒表现出将士们豪放豁达的个性。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唐)王翰凉州词 2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恩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因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
20、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贺铸捣练子:“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通过思妇相思难寐,彻夜捣衣的情节,来表现思妇对征人刻骨思念的主题。 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气象地理类 l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夕阳则多给人以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如: 南朝民歌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西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1、。”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柳永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萧瑟凄寒中尤显几分苍莽浑然的气象。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如: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用“
22、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则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将夕阳与兴亡联系起来:“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李白的忆秦娥更见大家手笔,在同一首词中,上阕以月写思妇,下阕却以夕阳写怀古,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展现了一个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其凝重深邃的历史沧桑感力透纸背。 2。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不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
23、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唐)杜牧金谷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唐)李白把酒问月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代)李煜浪淘沙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 3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祥和,企望幸福 雨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
24、种小类。 第一类: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初始意
25、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即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第二类: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绵绵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才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
26、有两个基本特征。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唐)戎昱云安阻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唐)温庭筠咸阳值雨 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南宋)陆游书怀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感慨生命悲凉提蜡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南宋)文天祥翠玉楼 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宋)汪元量酬王昭仪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明)袁凯客中夜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黄庭
27、坚寄黄几复 5 4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结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
28、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再,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西风、秋叶、黄花等秋天的意象,揭示出她爱情受创伤的心理。 李清照的著名词作声声慢中,不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等双声叠字,还有晚来寒风、黄花憔悴和霜林飞雁等秋日黄昏的意象,都十分深切地传达出女词人的悲愁的情绪。 马致远的天净沙:“
2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徐再思的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秋日的意象来诉说离情。 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 沙场秋点兵。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 (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唯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融合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
30、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唐)张继枫挢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恩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2)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以及对千古亘远深邃浩渺的宇宙的认识。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把酒问月)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春江花月夜)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意义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集释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诗歌常见意象 常见诗歌诗歌意象分类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