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导入微格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导入微格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小学导入微格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微格教案导入(修改后) “用字母表示数”微格教案 第一环节:导入 第一阶段:初步感知阶段 活动形式:在黑板上出示一组题(题目是课本的导入内容)学生自行回答,教师再进行指导,导入。 提问1: 下面的题目,你们会做吗?看谁做得又快又准(教师微笑,表示鼓励) 提问2: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那么,(教师停顿,与学生眼神交流)在用字母表示数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主训练项目:导入技能、课堂组织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语言技能 细节展示: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是聪明的孩子,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一做黑板上的题,好吗?下面的题目,你们会做
2、吗?看谁做得又快又准(停顿,课堂组织技能:营造良好学习的氛围) 预设生:好 师:第一组题题谁会做呢?并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预设生:第一小题等于15,因为前面的数都是最上面的数字等于下面两个数相加。 师:非常棒,做得又快又准,第一小题,因为前面的数都是最上面的数字等于下面两个数相加,9加3等于12,8加6等于14,理所当然5加10等于15,所以小正方形里应该填15。回答得又完整,声音又响亮。 预设生:第二小题等于8,因为 2、 4、 6、 8、10 师:第二小题中的这一组数,是从2开始到12结束的偶数排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预设生:同意。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非常的强,那么第二组题呢?谁
3、会算得更准呢?(面带微笑) 预设生:第一小题等于4,因为三个四相加等于12,第二小题等于3,根据乘法口诀3乘5等于15。 师:非常棒,这位同学回答得也很准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发现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强化技能:目的性强) 预设生1:图形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 预设生2:字母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同学们都非常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黑板上的字母可以用来表示一定的数字,对不对?(与学生眼神交流,流露鼓励之情) 预设生:对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那么,(教师停顿,与学生眼神交流)在用字母表示数时还有什么需要
4、注意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用字母表示数(放慢语速,让学生听清题目)(提问技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推荐第2篇:教案导入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23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
5、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
6、,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花_,更爱_双腿瘫痪的儿子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
7、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
8、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
9、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
10、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难点:目标 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
11、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
12、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
13、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23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
14、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
15、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花_,更爱_双腿瘫痪的儿子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16、“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
17、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
18、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
19、、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
20、,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难点:目标 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
21、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
22、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
23、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23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
24、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花_,更爱_双腿瘫痪的儿子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
25、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
26、: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
27、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
28、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
29、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难点:目标 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30、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
31、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
32、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 一、咏雪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
33、,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其
34、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三、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
35、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四、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什么人物? 为什么称“谢太傅”?
36、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4、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短短十五个字,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谢安 胡儿:谢朗 兄女:谢道韫(yn) 左将军:王凝之 6、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1.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叔叔 2.王羲之是王凝之的父亲 3.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
37、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 五、质疑探究 1、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 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2、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
38、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
39、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六、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
40、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后作业 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2、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遍,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