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兰州婚礼习俗.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648829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兰州婚礼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兰州婚礼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兰州婚礼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兰州婚礼习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兰州婚礼习俗 兰州婚礼习俗 随着地域的变迁,民族的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这里,就向您介绍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兰州婚礼习俗。兰州的婚俗包括订婚、下彩、结婚等内容。 旧时订婚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不见面,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男方托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于男方合婚,提单瓶酒去女方家说亲。女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不同意,不开瓶口将酒退回。有的地方,女方若同意便招待一顿长面,否则就是不同意。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订婚时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点心、连瓶酒(两瓶酒捆在一起)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定了婚。男方回去时,女方

2、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让男方带回去。如今,逐渐演变为由介绍人“引线搭桥”,男女双方见面,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后,预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俗称“提提合”或“下定礼”。 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或平时都可去女方家。每去一次,必带一份薄礼。在结婚前一年或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男方备好衣物、礼钱、酒肉等,请介绍人同去女方家,女方设席款待,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彩礼钱根据双方家境而定。一般城市高于农村,水川地方高于山区 兰州民间丧葬习俗。 兰州旧俗,人到老年,女儿要选闰年闰月(农历)为父母制办寿衣。一般为绸子衣料,红、青、蓝颜色,共做单、夹、棉衣7件。寿衣忌用斜纹布料。儿子为老人做寿材 (即棺材)。棺材以柏

3、木为上,松、杉次之,忌用柳、桑、槐等杂木;油漆颜色以大红为主,前蜂后鹤,云水潮底。人死后,为死者穿好寿衣,置于春凳上(有的用床板),停放于堂屋中央。头朝门,脚朝墙,用手巾或黄、白纸盖脸,双脚用红头绳捆扎在一起,请阴阳或年长者为死者开路 (即用麸子或玉米面从死者头部撒至院外,意即将死者灵魂引向阴曹地府)。设灵堂、香案、献供品。在春凳周围铺草,供孝男孝女跪卧守灵。大门上贴上丧联。一般停丧3至4天(兰州人称之为前三后四),由亲友吊唁。期间,还要请阴阳,做法事,超荐亡灵。孝子披麻戴孝,孝女披发,亲属戴孝布。父母殁后,由孝女送铭旌和幡。铭旌,上书死者姓名,置于棺盖中央。幡作引魂之用,在灵前导引。出殡前一

4、天,举行家祭。主祭人为有声望的长者。在祭礼上,由女婿灵前领羊,先用清水给羊净身,以羊浑身发抖为领讫。然后,宰羊,以羊头献祭。 滨葬的前一天,请土工打墓穴。墓穴深度为一人一举手,宽为举肘能自由转身,长约2.5公尺。打墓时,要求用撅头一刨到底,忌用铁锨踩挖,墓穴四壁宜毛不宜光。墓穴挖成后,土工要守候到灵枢到来。 起丧前夕入殓。在棺材底部衬草灰或煤灰,放平七星板,摆7枚硬币成北斗七星状,再铺上长麻与褥子,缓缓将死者仰放棺内,枕莲花枕头,盖被子。周围用土块或土袋子垫稳,面部盖纸,虚掩棺盖。主事人验棺后,孝男孝女亲友向遗容告别,盖棺,然后,起灵出滨。长子背棺材头,花圈、纸扎前行,孝子头前拉纤,孝女两边扶

5、棺,女婿打领魂幡,送葬人员随后缓行。到墓地后,抬棺材绕墓穴一周,然后下葬,壅土填埋成为坟丘,孝子献祭,焚烧纸扎纸钱,孝眷举哀,殡葬礼仪结束。 灵枢出滨后,家中要打扫卫生,扯去丧联,将垃圾统统扫出焚烧。 葬后三日内,每晚送水火 (即烧一堆煤火,上置一瓦锅,内盛汤状食物),头一天送出村外,第二天送至半路,第三日送至坟前。从死者殁日计算,逢七日向死者烧一次纸钱,共7次,俗称送七。一百天要烧百日纸。头、 二、三周年,烧纸祭奠,全成孝礼。三周年除去死者像片黑纱,或牌位上的红纸罩,民间称除帱。 现城市推行火葬,葬俗有所改变。一般举行追悼会、遗体告别,然后火化。土葬多入公墓区,葬仪较前简化。 兰州人过年习俗

6、 “牛大碗,大碗牛,红绿黄白颜色秀,宽薄细厚品种多,酸辣鲜香真可口。”过年的兰州人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之余,一定要再吃上一碗地道的牛肉面才算过瘾。兰州人过年依然保留着一些对现代人来说早已不再神圣的“规矩”,使得这里的春节有一种其他城市少见的古朴的温暖劲儿。规矩或许总会过时,但规矩背后隐含着的亲情、祈盼却是千百年一脉相承。 按兰州风俗,除夕要全家“守夜”,郊区人家还会在院子里生一盆火,预示人丁兴旺、财源旺盛,烧火的盆子就被称为“聚宝盆”。 兰州的年夜不是在酒香而是在醋味里开始的。在火炉里烧一块石头,然后将烧红的石头投入一只装满了醋的盆里,端着醋盆在家中所有的屋里转上一圈,嘴里还要念念有词:“醋坛

7、过,百病过。”之后把醋和石头一起倒在室外花园里,所有的屋子甚至院子里都飘满醋味。这就是沿袭至今的“打醋坛”习俗。这种习俗冬天倒是有个实在的好处:感冒的人闻久了醋味,会不治而愈。 打完了醋坛,早就备好的猪耳朵、猪蹄子等年饭正式上桌。老兰州人除夕夜里必吃猪耳朵,没有猪耳朵的也要吃些红枣煮的鸡蛋。人们把猪耳朵叫做“鬼”,咬过“鬼”来年会精力充沛,百病不侵。老人还会认真地数落不信邪的小孩子说:甭不信,“咬鬼”会壮胆。 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一般采用自弹自唱形式,演出时要求

8、演员的手势、面风等,都要能给听众以美的感受。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一百多种。从声腔上来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联缀而成;越调腔也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各种曲牌都有其特点,可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如“边关调”的悲壮,“北宫调”的凄凉;“紧诉”的热烈紧张,“慢诉”的舒缓轻快;“石榴花”和“倒推桨”的抒情婉转,“金钱调”和“剪靛花”的喜悦平和以及“罗江怨”、“叠断桥”的忧郁悲伤。再如提炼全曲精华的“鼓子头”,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倾诉衷肠的“悲调”

9、,还有抒发豪情的“依尔哟”,真是千啼百啭,各尽其工。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铃、箫、笛等为辅;早年还有八角鼓、四叶瓦、瓷碟等击节伴奏,后则用小月鼓击节起头。传统曲目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赞颂祝贺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言;三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则是第三类。兰州皮筏泅渡。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

10、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这是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的遗产。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后汉书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黄河时,“缝革囊为船”;(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旧唐书?东女国传)载,“用皮牛为船以渡”;白居易在(长庆集?蛮于朝)中诗云:“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鄂州道路遥”

11、;(宋史?王延德传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可见,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自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兰州何时流行皮筏,因缺乏史载而难以确定。据(王进宝)载,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判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以逃,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迫使王辅臣兵投降。可见,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

12、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 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人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不过只要你愿意,也可不妨一试。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

13、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4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 乘坐皮筏将是一种平生难忘的奇特经历。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本世纪30年代乘坐皮筏子,由兰州前往内蒙古采访的乐趣和见闻。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

14、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祖居兰州市金城路163号的李德明老人便是一个放筏人,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如果有兴致,一番讨价还价后,便可乘皮筏在黄河急流中一游,不过,别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敢乘坐,至少要在皮筏旁留一个影,别有情趣,也不虚了兰州之行。 兰州市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干旱少雨。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河面距地面有十多米至二十多

15、米落差,由此带来丰富的天然水力资源。 兰州刻葫芦所用的“葫芦”,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色呈土黄,形似鸡蛋,故称鸡蛋葫芦。不过一般以圆形的居多,椭圆形的较少。据原兰州市文化局干部徐慧夫考察,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传说当时有个姓王的裁缝(有人考察叫王鸿平),经常在鸡蛋葫芦上镌刻花草,供自己欣赏。算是兰州刻葫芦的始祖。到民国初年,有几个别出心裁,在鸡蛋葫芦上刻以刀马人物与风景名胜,作为儿童玩具售诸市场,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及至张广建督甘时期(公元1914至1921年),一来由于张广建的提倡,二来由于艺人李文斋创造性的劳动,刻葫芦一举由民间跃入上层社会,成为官僚士绅互相馈赠的

16、艺术珍品。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描写”。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e字图案,最后配上化学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与历史较久的刻葫芦不同,卵石雕是一种比较年轻的工艺品。艺人们采用琢玉的技术,夸张的手法,给每块不同的卵石分别赋于不同的形象,便成为不同反响的艺术珍品。就象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卵石雕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作品。原因就在于每件作品的形状、大小、颜色都听其自然,这正是黄河卵雕的独特之处,也是它为什么使人感到稀罕,并赢得国内外爱好者赞赏的奥妙所在。 兰州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古代婚礼习俗 古代婚礼习俗 婚礼接亲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