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荒凉的祈盼]荒凉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荒凉的祈盼]荒凉的.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荒凉的祈盼荒凉的 作者:薛毅 上海文学 1997年06期 一 本源性问题始终为知青一代作家所关注,在史铁生那里,它是一个须要苦思冥想却恒久无法猜透的谜,谜底被上帝牢牢隐藏起来。一代人既悲壮又焦虑地寻求着文化之根源、生存之依据,上穷碧落下黄泉,渴望着一种普遍化的、能说明万事万物的终极性价值。而相比之下史铁生的回答透着几分懊丧: 要想回答譬如说世界是从什么时候起先的?我想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我只能是我。因为事实上我只能回答世界对我来说起先于何时?这样的问题1 一句同义反复的话“我只能是我”,隔开了“我”与“我们”、与他人。史铁生说“我找不到非我的世界,而且我知道我恒久不行能找到”2这样,对
2、于史铁生来说,回答世界何时起先非他所能,他只能回答“我”何时起先。史铁生诞生于1951年1月4日,但他进一步说这个生日,“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是零,是完全的虚无,是我从虚无中醒来听到的一个传闻,对我甚至就像一个谣言。”史铁生赐予的一个准确回答是世界从他产生意识的时候起先。他特别清楚地写下了一个冬日的午睡之后,他才从虚无中醒来,与奶奶的一次对话。但我们不要忘了,史铁生是在八十年头发表的题为一种谜语的几种简洁的猜法的小说中,写下的这次对话,它听起来,也颇象是一个传闻,充溢了今日对过去的想象。史铁生自己也说过,“我站在今日设想过去又幻想将来,过去和将来在今日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将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3、3 重要的是讲解并描述话语的年头。史铁生是在八十年头发觉了一个对于他特别重要的命题:“世界只能是对我来说的世界”。在他诞生、产生意识的时候,在他受着“大同”文化的教化直至成为知青的时候,他不行能发觉这样的命题。只有在他病残回京之后,在他多数次地经受病魔熬煎之后,在他得知自己恒久无法站立之后,在知青生涯成为恒久的昨天之后,在他多数次地摇着轮椅走向地坛之后,在他提笔写作之后,他才可能发觉,“我们”与这个大同世界中,分别出一个“我”。但是,与很多作家不同的是,这样一个“我”并不令他欣喜若狂,并不令他产生自由和解放的感觉。 残疾命运的打击至关重要,它将“我”硬生生地从“我们”中分别出来。一个生龙活虎的
4、小伙子无法预料,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一辆轮椅在静静静地等待着他。从今,世界完全不同,他被驱除到一个没有太阳的角落。史铁生以残疾为主题的小说总是痛切地表达“我”与这个世界的分别感。他人的任何一种表情,无论轻视还是怜悯,总是提示着残疾人,他与正常人不同,他是“废物、累赘、负担”,他像“处理的西瓜似的被人扒拉过来又扒拉过去”,他没有资格象正常人一样要求同等、要求爱情。他甚至无法产生孤独地与世间恶势力相抗争的悲壮感,因为理智提示他,“那些人原来也都是好人”。相反,他更情愿把驱除了他的人间作为一个乌托邦世界。山顶上的传闻中说:“他从来没有觉到人间是这样美过、这样平和、温顺、安逸但又是这样遥远,可望不行及。
5、他像一个鬼魂窥视着人间”一个残疾人的自我意识只能在命运无情的打击中,在被告知他与全部正常人不一样中产生,这种自我意识只能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压。来到人间讲解并描述的是自我意识产生时的剧痛的心灵体验:在重复的抗拒、否认之后,一个无辜的孩子不得不接受她与正常人不同的事实。全部与正常人不同的方面,才构成一个残疾人的“自我”,只有他意识到这一点,才意味着他“觉醒”,意味着他来到了人间。 无论怎样强调史铁生的残疾人自我意识,也不会过分。但这并不是“我”与“我们”分别的全部缘由。史铁生目睹的另一个重要事务是知青运动的分崩离析,“大同”志向随之似大厦倾,似灯将尽。在很早的时候,他借一个女知青之口传达出他的心
6、灵体验:“又一批人走了,当兵去了,回城去了,进歌舞团去了,进报社去了都是靠了好爸爸的功劳。试验田荒芜了、农科站倒闭了、人心散了、各谋归宿去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4 丧钟敲响的时候,史铁生没有用轻松或者轻薄的看法对待“大同”志向,他好像更情愿记起那从前漂亮而没能实现的预言。他叙述过一个牧师如何特别虔诚地认同“大同”主义5,在九十年头所写的钟声中,又出现了一位牧师,更深情地更详细地赞美着“我们”的家园:“上帝所应许的那个乐园正在实现,一个没有人奴役人、没有人挨饿、没有人贫困、没有斗争、罪恶、暴行、甚至没有仇恨和自私的乐园就要实现了。”“他把这样的乐
7、园最先赐予我们,上帝把全世界梦寐以求的、把全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那个人间天堂最先给了我们的祖国”。这位牧师同样变更了自己原先的信仰,因为发觉没有上帝的垂怜和赏赐,一个由人建立的实实在在的乐园就要落成,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全部的人都将丰衣足食,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全部的人都是一家人史铁生的写作重现了牧师的激情,那也是几代人的激情。这当然不是意味着史铁生无视历史事实,钟声触目惊地的写着紧随着大同志向而来的是一场灾难,人们毫无防备,更显惊心动魄。 当代“大同”文化与知青一代作家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课题。这一代作家往往靠着心灵直觉与情感本能,将记忆中的“大同”志向因素转化为他们写作中的梦魂牵绕的插
8、队的地方,史铁生也以一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一曲田园牧歌,以“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的声声呼喊,深情地描绘了他的心灵栖居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正是“大同”文化中至今魅力不减的诗句。贯串史铁生的清平湾之梦的,是与“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又亲人”相一样的情感。 通常地说,史铁生早期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对插队生活的回忆,一条取材于残疾人生活。后者表达了“我”与“我们”之间的惊慌关系,前者则好像沉醉于“我们”的回忆中,这一条更简单为世人接受,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因此而得到了“全国短篇小说奖”。只有在他由回忆分崩离析前的知青生活转向面对更为重要的“大同”世界的倾覆时,他的“自我意识”才会有更广泛的意
9、义。不管多么令人留恋和感叹,圣殿倾覆了,真正意义上的白茫茫大地才显露出来。“我们”世界恒久成为过去,个体不再被归化在一个没有差异不分男女尊卑高下的群体上,史铁生才真正“从虚无中醒来”,史铁生因此起先真正思索从人群中分别出来的个体的命运,思索那些从乐园倾覆的废墟中走出来的个体。他笔下的那些缺胳膊断腿的人、那些耳失聪目失明的人、那些恒久瘫痪的人、那些无法长高的人、意指的不再仅仅是残疾人、而是白茫茫大地上游走的孤魂。 一个人总有一天会发觉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6 嫦娥其实是被罚到广寒宫去的7 就象残疾人一夜间突然被告知放逐的命运一样,个体毫无心理打算,突然间发觉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突然间成为被判离群
10、的鸟。这是史铁生所领受的震惊,也是当代人或迟或早将会领受的震惊。尽管可以避开肉体的残疾,却无法避开一个“我们”的世界分散为多数个“我”的世界,被打碎成零零落落的个体脸色苍白、手足无措,面前没有什么阳关大道,“醒来”的个体只发觉两手空空,孑然一身,全部以前不证自明的价值、依据全都离他而去。在此,当代个体降生了,“我的世界”起先了。务虚笔记有一章题为“生日”,以对儿童时代的回忆寓言性地写下了当代个体的降生状况。真正致命的“生日”起先于眼睁睁地发觉他人与自我不再同处一个世界,被彻底孤立的时候,这是“一个被流放者的生日”。“生日”喻指着被判流放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所以,史铁生说:“我的生日没有一劳永逸地
11、完成”,“它不在过去而在将来,我看不见它躲在了哪儿,我不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出来找我,但只要我不行避开地长大我知道我就非与它遭受不行。它就像死亡一样躲在将来,我只有闭上眼等待,闭上眼睛、祈祷、让又一个生日驾临”。8个体的每一次自我意识的增长都伴随着毫无防备的命运的震惊,就这样,在一次次持续的打击中,个体的“我”降生了,来到人间,这里没有自由与解放的欢呼,没有“上帝死了”的狂喜,而带着巨大的创伤,犹如一个残疾人在创伤中成为残疾人一样,这创伤意味着更广泛意义的残疾,是人的残疾,史铁生愁云密布地把这种降生作为一种问题和危机来看待。 二 假如没有绿洲,骆驼走向哪里?假如没有港湾,小船往哪儿划?有时候,他
12、们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活着。9人到这个世界上来干吗呢? 千万年来,人类就这么走着,要走向哪儿呢?走弯了腰,走驼了背,走得青筋布满了双手,走得灯油熬瞎了两眼还是走,走死了一辈,又诞生了一辈,走老了一辈,又有一辈年轻的接着走,究竟为什么呢?人类奋力地向前走,却几乎是原地未动。苦痛还是那么多,快乐还是那么少,你何苦还费那么大劲往前走呢?快乐不过总是在前面引诱你,而苦痛却在左右扎扎实实地陪伴着你,你为什么还非要走不行呢”10 这是新的天问。在白茫茫大地上游走的孤魂,丢失了原有“大同”世界里的一切,生存危机赫然出现。史铁生说他的写作生涯由此起先,从询问这一切原委是为什么起先。11他这样回答为何写作的问题:
13、“为了不至于自杀”,“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牢靠的理由,最终找不到就难免自杀或还不如自杀”。12问题在于,史铁生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那牢靠的理由,那好像已找到的也被他随后否定了。他仍旧在找寻之中。史铁生首先要面对的,唯恐是在那牢靠的理由找到之前,如何不至于自杀。八十年头后期以来,诗人自杀的意义被空前张扬,活着须要理由,这个命题被普遍地推导出一个可怕的反命题:没有理由毋宁自杀。人们应当对此保持慎重的看法。相比之下,史铁生在详细地面对死亡诱惑时的选择更为明智、独特和可取: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定会驾临的节日。既然它迟早会来,又何必不再试着活下去?何必不再试一次?他在不同的地方重复表达了这个
14、相同的观点。让充溢危机的生存持续下去,虽不比张扬诗人之死那样慷慨激扬,那样悲壮,却更符合人性。 这当然没有解决危机,而是使危机深化。失去理由的生存,既然没有被推向死亡,那么在死亡之前的如此漫长的时间变得极为可怕。没有目标的人们在这时间中能干些什么?十几年,史铁生重复地摇着轮椅走向地坛,一天到晚耗在这荒芜的园子里。在我看来,我与地坛这篇被公认的杰作仍没有写出他在园子里的最痛楚的体验:无聊!一遍又一遍地承受日出日落,被漫长的时间咬啮的无聊。史铁生对此并非麻木无知觉,在另一处,他写道: 据说有一种最残酷的刑罚:将一个人关在一间空屋子里,给他足够的食物、水、空气、甚至阳光、但不给他任何事做,不给任何理
15、睬,不给他与任何冲突和意义发生关系的机会,总之就这么让他活着性命,却让他的心神没有着落没有个去处,恒久只是度着空洞的时间。据说这刑罚会使任何英雄无一例外地终致发疯,并在发疯之前渴望死亡。 地球是一趟大车,在更为广袤的空间中走;生命是一趟大车,在更为漫长的时间中走。我们落生人间,恰如上了一趟有七八十年乃至更长行程的列车,在这趟车上;有吃的、喝的、空气、阳光以及活命所需的一切条件。但若在这趟车上光有一副牌一副棋之类的玩艺就大大地不够,这一回不是要熬三天三夜,而是要度过一生!“无聊”这个词汇的出现,证明我们有点恐慌;前述那种最残酷的刑罚,点明白我们最大的恐惊并不是死亡,而是漫长而空洞的时间。13 这
16、唯恐才是史铁生在荒芜的园子里的最可怕的遭受。它实在令人不寒而慄。他情愿通过写作来躲避这种时间的刑罚。写作对于史铁生,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填满今世的时间?”。14史铁生由重视目的转而重视过程。他认为,唯有过程才是实在的,目的皆是虚空,人生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你无法找到过程之外的意义,过程本身才有意义。人生不为目的,而为过程。志向原来不是为了要实现的,而是为了引出一个美妙的过程。史铁生于是区分于以往的志向主义者,那种坚信人类乐园就要实现的想法原来是一个错误,志向原来就没有真实性可言,它只是为过程确立一个方向,让人们在过程中驱除一切孤独、孤独、无聊、实现精神的自由、泰然和快乐、使人们在这必死的
17、路上纵舞欢歌、使生命的每一时间段变得犹如艺术一样可观照、可感受、可深思。自此,无论乐观还是悲观,坦途还是逆境,只要细致谛听着人的脚步和心声,观赏人们在命运主宰下那不屈的抗争,那么,时间就不再空洞,生命不再无聊、美、艺术与生活就完全合为一体这种想象特别浪漫,富有诗意。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是昂扬的华彩乐章。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他的小说中读出这种哲学的背后,隐含着更多的是冲突和无奈。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最优秀的小说,虽然在肯定程度上它是史铁生虚设志向使过程辉煌这一观念的演绎,但这种观念在叙述中却出现了疑问。瞎子们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行走,带着三弦琴,说书为生。他们生存的信念是,当一个瞎子弹断了肯定数量的琴弦
18、,就可以在琴槽内找到一张可以让他重见光明的药方。但所谓的药方是一张空白的纸。如此一代代传下来,这张白纸重复地支撑着瞎子们在人间流浪、说唱。老瞎子的师傅弹断八百根琴弦,方知这原来是谎言,死前把谎言传给老瞎子,告知他要弹断一千根。老瞎子用五十年弹断一千根弦,最终又发觉这原来是谎言,他生命全然失去了支撑,死期将至。但他省悟到了这谎言的意义,它可以使生命这根琴弦拉紧,弹好,使生命欢跳。于是,他又把那谎言传给小瞎子,告知他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史铁生的逆境体现在老瞎子身上。他明白虚设的目的仍有意义,但自己一旦发觉它是空的、虚无的、则无法再接
19、着追寻下去,他只有让小瞎子仍旧信任目的是真实的,才能接着支撑小瞎子的生命。换言之,我们无法想象,假如小瞎子知道它是谎言,还能奔那个目的而去么?这不正是史铁生意欲解决的问题么?史铁生散文中浪漫哲学在小说中却带着巨大的问号。 命若琴弦是个体生存逆境的寓言。生存须要目的,如今目的已然是虚空和谎言,弃绝这个虚构物,生命的过程不堪忍受,人们只能无奈地留住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由此获救。史铁生感叹:“没有一个魂牵梦绕的目标,我们如何能激越不已满怀豪情地追求寻找呢?无此追求寻找,精神又靠什么能获得辉煌的实现呢?假如我们不信目的为真,我们就会无所希望至萎靡不振。假如我们不明白目的为空,到头来我们就难逃无望,既
20、不能以奋斗的过程为乐,又不能在面对死亡时不惊不悔。这可真两难了。”史铁生的回答是:“我们既知那是虚构,又全心沉入其中。”15史铁生举神话为例,说明人类如何仔细地奔向那个神话,使生命获得真实的欢愉。但他忘了,人类奔向神话的前提是信任它的真实性,一旦知晓那是虚构的,就再也没有将它设置为生存目的。 史铁生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爬很高很高的山。一个人,和很高很高的山。于是,他很孤独,这孤独简直要摧毁他的力气。这样,他起先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有一只猫,如何爬上大树,如何跳上屋顶,又如何弄到了一条鱼,又如何失去了这条鱼。他讲得兴奋了,嗓门也不免高上去,在上间荡起回声竟似有问有答有多少人同他谈笑了,他
21、心里脚下都添了力气。我便想,小说必是这样发端,演讲至今而呈各种各样。人生于斯世行斯路,受得了辛苦劳累却受不了孤独孤独,于是创建了文学。”16史铁生这故事来自于电影摩羯星五号,他好像不忍心把它讲完:那个人在故事的激励下最终爬到了山顶,他震惊了,追杀他的直升飞机早已等候多时。为了躲避时间的刑罚,史铁生在散文中提倡人们讲解并描述一种能驱走孤独、孤独、给人力气的故事,但在小说中,史铁生讲解并描述得更彻底,讲故事人本身构成故事,这故事却带着巨大的阴影。 原罪讲解并描述的就是讲故事人的故事。十叔,一个颈项以下全不能动的人,成天躺在屋子里,靠镜子反射才能窥见屋外的一方世界。明显,这是一个空洞的时间咬啮个体生
22、命的故事。但十叔努力用想象的故事来取代他自己的故事。屋外的那方世界里,一个小女孩走过了多年成为一个少女,他多年的视察积累为一个公主与王子的爱情神话。窗外男子重复出现的歌声让他想象这男子的风采,这男子被幻化为他自己。十叔符合史铁生的要求:“既知那是虚构,又全心沉入其中。”他明知那都是神话,是别人的神话,但他只有这些虚构的神话,要不他更无法活下去了。没有人能忍心剥夺十叔讲故事的权利,但只要将十叔的故事与十叔所讲的故事相比照,就可知道,那想象的故事再精彩、漂亮、再让人沉入其间,也无法取代孤独、孤独和空洞的时间。它挽救不了生命,只是生命在漫长时间中的无奈的行为。史铁生用虚幻的目的引导辉煌过程的观念,也
23、总是隐含着个体在漫长时间中的悲凉的呻吟:要不,就活不成就完了。 三 史铁生很早就起先探讨上帝。树林里的上帝讲解并描述一个女孩,在树林里成为昆虫的爱护神,她找寻每一只遇难的小虫,将它们从危急中解救出来。但是有一种状况打破了她的上帝之梦:一只螳螂在接近一只瓢虫,是夺去螳螂赖以生存的口粮呢?还是见瓢虫死于非命而不救?小说既怀疑人僭越上帝的可能性,又埋怨上帝既然是众生的救星,为什么搞成这样的局面。本世纪,人僭越上帝的最宏大举动便是如前所述,意欲建立一个人间乐园,一个去除差异的同等的世界,而且那个乐园的倾覆并没有完全打消人们对它的痴迷。史铁生却惊异地发觉,假如它真的在人间实现,也绝不是天堂,而是死地。中
24、篇1或短篇4的“众生”一章,两位超人用模型实现了人类创建新世界的幻想,未料想在这个消退了差异和冲突的模型中,亿万众生呆若朽木枯石,没有一丝生气,行将毁灭,只有再用差别和苦恼才能挽救他们,只有放入坏人、魔鬼才能挽救这些好人与圣者。史铁生总结道:“众生都若成佛,世间便无差别和冲突,也就同于死寂。若从死寂中再升华出一个更高超的世界,也只有了更高超的差别和冲突”17如此循环不已。在此,史铁生已完全说明清晰了,为什么富有魅力的“大同”世界只能是虚设的,为什么个体离开“我们”世界后,恒久走着一条无法回来的孤独之路。所谓志向,只可追寻,犹如瞎子琴槽里的那张白纸一样。史铁生认为,差异和同等都不行抹杀。没有差异
25、的世界是一潭死水,没有恶劣和卑下,和善与高尚就不成其为美德,因此,丑女造就了美人,愚氓举出了智者,懦夫衬照了英雄。但倘如同等的志向消逝,就又犹如一种没有方向的嬉戏,生命也将失去动力。因而,“大同”乐园以新的方式被确定了下来,史铁生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能保住差别又可以挽救同等。史铁生说:“在现实的舞台上不能歼灭角色的差别,但在志向的神坛上必需树立起人的同等。”18而这,正是上帝对人类秩序的支配。史铁生从人类僭越上帝的失败,推导出上帝存在的合理性。他不再埋怨上帝,而是接受了这一事实,理解了上帝的慈善。但是,我们不要遗忘,史铁生的逻辑推导已引出一个可怕的结论:现世的不同等是合理和无法消退的,同等恒
26、久是彼岸和不行实现的,是虚幻的。这当然不是史铁生的用意所在。史铁生好像进入了一种逻辑圈套,走向逻辑推断的死角,在此,他想象不出人间新的发展的可能性。这当然不是史铁生个人的问题。 在史铁生的讲解并描述下,人间成了上帝导演的一出恒久不行能结束的戏剧。为了使这出戏剧演下去上帝给人间设置了一个美妙的方向,自由的方向,爱的方向,使剧情朝这个方向发展,又为人间设置了很多歧路,以避开剧情的简洁和乏味。19脚本构思中,上帝玩了令万物入梦的嬉戏,让每一个角色拥有有限度的实力与无限度的欲望,每一次欲望的实现都同时是千万个欲望的产生,使角色恒久在幻想中将这个嬉戏玩下去。上帝还让角色们恒久坚持对这场嬉戏保持新颖感,让
27、乏腻的角色刚好下台,叫一批批不知天高地厚的角色们出场,让角色们不信任这场嬉戏是由上帝为了摆脱无聊的日子导演的无论如何,慈爱的上帝在此已带有恶作剧的魔鬼的影子了。因为个体已完完全全成了上帝的玩偶。尽管差异的存在被史铁生理解为出于上帝的慈爱,但随之,一个无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谁应当作坏蛋?谁应当作丑角?凭什么,依据什么原委依据什么?”20史铁生一次次发问,他能回答的只能是一个词:偶然。上帝周密地策划了这场嬉戏,个体只能听凭命运的主宰,被锁定在嬉戏的牢笼里。史铁生说:“万事万物,你若预料它的将来你就会说它有多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它只有一条命
28、定之路”。21这条命定之路原来是上帝设定的。史铁生也成了上帝主宰下的玩物,象一盘电影胶片,“我的将来可能也已经制作好了,正装在一只铁盒子里,被卷作一盘,上帝正摆布他,未及放映,随着时间消逝地转星移,我就一步步知道我的命运都是怎么回事了”。22对此,并不是全部的个体都能坦然、欣然地接受和认可。因为在上帝导演的戏剧中,作为玩偶的个体的苦难肯定无法漠视。 在史铁生看来,由于上帝的支配,人生来就被规定了一种境况,被安置在一团纵纵横横编就的网中,被编织在一个既定的网结上,而且看不出条条脉络的由来和去处,这是上帝即兴的编织。23这意指着每一个个体居于特定时空,无法被取代,因此,每一个个体的世界也与他人的世
29、界肯定不同。史铁生发问:“真实是什么”24“我们凭什么说我们可以发觉一个纯客观的世界呢?”25只有发觉真实与客观,我们才可能找到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桥梁。但是,个体的降生好像意味着真实与客观的丢失。在我之舞中,几位残疾人发觉他们恒久不行能找到数学王国中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史铁生甚至发觉,同一个人,随时间的改变和状态的不同,眼中的世界也不同。史铁生描述到:50亿个人等于50亿个位置,等于50亿条命定之路,等于50亿种视察系统或角色。26这是一个充溢差异的大世界,每个人驻于与他人不同的世界中。但共同体的丢失又是不堪忍受的,或许是上帝的旨意,个体在孤独与孤独中寻求沟通,理解。史铁生说,在每个人
30、走进孤独后,全部人都生出一个渴望,“走出孤独,回来乐园”。那乐园就是爱情27使心灵放开,相互呼喊与应答。这是否又属上帝虚设的一个目的?礼拜日讲解并描述一对恋人相爱、结婚、最终失败、分手。这对恋人各自的挚友在他们分手之日,重新仔细地相互找寻,渴望破除罩在自己身上的硬壳,摘下假面具,找到一片真正自由的放开的天地,但他们只是重复了那对恋人的过程,最终仍是分手。一种谜语的几种简洁的猜法中,一个男子用电话偶然结识了一个女人,两人起先了没有任何防范和假面的对话,这对话使得两人相爱,但见面方知,他们是一对分手多年的夫妻。他们能再试着像电话中那样交谈么?别人讲解并描述了自我与他人的全然隔绝的故事。一个失恋的游
31、走在城市里的孤魂,渴望知道他人,他人的故事,他人的生死状况。他好像想证明他生活在人间,而不是在现代科技所制造的幻景中,因此,他要亲自触摸这个世界的树叶、树枝,触摸到这个世界详细的人,他渴望证明,那不是幻景,是真的。他知道,每一个窗口里都发生着故事,但他只能去猜想那个故事,无法知道那真实的故事的内容,他询问: 人都藏 在哪儿?从理论上讲有千百万人,正共度这雨后凉快的月夜。树丛中有虫鸣,不只一处,此起彼落。间或的人语。间断的顽童的笑闹,笑声朗朗人都在哪儿?在哪儿,在干什么?婴儿啼哭。远处建筑工地上的哨子。什么地方一声急刹车,司机必是吓了一跳,有人嚷,嚷了好一会儿,慢慢宁静下来,时隐时现地有一把萨克
32、斯吹着,有一条嘶哑的嗓子唱着,唱着远方或者唱着从前为什么不信任这是录音机的作为呢?为什么这一切确定不是导演、美工、灯光师和音响师的作为呢? 这是否又属上帝嬉戏的一部分?自我真实地生活在人间,但无法区分于幻景,因为他所能感知到的仍不能告知他这是真实的人间。“每一个人就像每一个窗口,里面确定有一个故事,不知道是什么,但确定有。确定,毫无疑问。”“街上走着许多故事。我只知道我自己的故事。”我很想随意抓过一个人来,听听他(她)的故事,握住他(她)的手感觉到他(她)的真实且听听他(她)的故事。我也很想随意抓过一个人来向他(她)说说我的故事。甚至握住他(她)的手甚至张开双臂扑在他(她)怀里感觉到他(她)是
33、真的,感到他(她)真的在听我的故事”。但这一切都失败了所以, 我与别人与全部别人的距离,应以光年计算。 假如每一个个体只知道自己的故事,触摸不到别人,倾听不到别人的故事,假如个体间的交往只是擦肩而过,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恒久没有彻底理解和放开、呼喊、应答的那一天,那么,50亿个人就等于50亿座地狱,每个人都被无形的力气锁定在自己的世界里,生在那里、疯在那里、死在那里。这样一个世界假如来自上帝的支配,这个上帝必定是魔鬼,是罪魁。 将个体的宿命归结为上帝的支配,这里的上帝指的是一种超越于个体之上的无法说明的力气,人们发觉宿命的存在又无法找到更好的一种生存方式,只能将宿命理解为独一无二的生存方式,并
34、将它形而上为上帝的支配,以宽慰自己,认可命运对自己的限制。史铁生在无法找到生存的牢靠理由的状况下,在陷入逻辑死角的状况下,才制造出这么一个上帝来,或许人们所能接着做的是重新返回史铁生关于同等,差别的逻辑前提,思索歼灭差异的同等与“我们”世界、与大同文化的着关系,思索悬搁同等、确定差别与个体世界的关系。或许,我们可以发觉,设置虚幻的目的以便让个体在虚妄中走完今生今世,强调此岸只能有差别、彼岸才能有同等,这并不是个体的唯一的宿命之路,而是由于并非某个人能左右的文化想象力的枯竭,换言之,正是在这种枯竭的文化制约下,个体才走着这么一条漫长而灰色的宿命之路。 在谈论上帝时,史铁生好像倾向于达观、安静甚至
35、不无欣然地接受了上帝对个体命运的支配,但在叙述个体的故事时,那安静的外表下隐含着更深的悲衰,特殊是别人那种渴求与无望扑面而来,这两者呈现着有意味的差异,他的逻辑推断和推论,尽管明朗、有时不乏高亢,却饱受已有的文化的制约,而他关于个体生存的叙述,虽然仍与他的观念相呼应,却是在怀疑、反顾中绽开的,因而那些观念性结论在阅历性叙述中,往往受到质疑。 四务虚笔记中写道: 每一天我都能望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始终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始终就是这样,始终都是它们,恒久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
36、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 长期以来,我们关于人的观念就像所见到的这群鸽子一样,不能了解其中的生死、不同,我们对人的信念,对人类创建世界的信念,人类永恒的信念,全部的文化观念,都建立在大写的人基础上,“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不能了解其中生死、不同的世界。只有在“我们”作鸟兽散,人成为离群的鸟,被逼成为孤零零一个的时候,才发觉了个体的存在。当代的逆境在于,已有的文化观念,原委能不能为个体安置一个栖居地,为个体找寻一个牢靠的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给他一个谎言,一个虚假目标,一个空中楼阁的家。史铁生和他的作品,呈现着的就是这样一个个体的生存状况,他真正发觉了个体,同时真正发觉了个体的危
37、机,并无奈地试图用现存的文化应付这些危机,可无意中更深化呈现了危机状况。 务虚笔记中,有一个女子形象,她漂亮、宁静、随和,又心事重重、两眼空空地望着别处,一个如梦如幻的女子。史铁生将她作为一种象征,“总是有这样的人,在残酷的春天我常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无论是繁华还是偏僻的地方这世界上到处分布着他们荒芜的祈盼。“她”是蹲在春天的荒草丛中,蹲在深深的落日里的执拗于一个漂亮梦境的孩子。”她正是死在同等与差别这个逻辑圈套里的,无法接受史铁生在散文中认同的上帝的支配。我们不能指责她的祈盼,只能质疑上帝的支配。因为“荒芜的祈盼”是史铁生作品中最动人的最有感染力的主题,象山顶上的传闻中那个残疾青年整日整夜游
38、走在人间街头,找寻着他心爱的鸽子,吟唱着他灵魂的呼喊: 马车从天上下来,把我带回我的家乡,马车从天上下来,把我带回我的家乡 这个家乡,不行能来自观念的推导,只能来自生命的渴求,来自欲望的花蕾,来自爱情的喷涌和流淌,来自母亲的歌,在她慈祥的眼里,隐隐闪着泪光。没有什么篇章能比得上史铁生关于母亲的叙述:在他走向地坛时,苦痛和惊恐的她静静跟随着儿子,找寻着儿子,又怕干扰儿子,缓缓离去。在他插队回农村的时候,母亲为儿子整理行装,将吃的东西尽量往里装,又怕儿子扛不动,只得把没关系的东西往外掏,掂来倒去,偷偷抹眼泪。在他孩提时候,她会把受了委屈的儿子拉进怀里,一边亲吻一边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这一切
39、绝不是可以用“虚幻”或“彼岸”来概括的。“荒芜的祈盼”,尽管荒芜,却不应被视为一张白纸、一句谎言。或者说,一代代传承的白纸、谎言必需被真实的心灵呼喊取代。只有倾听每一个详细的个体发自灵魂深处的真实的呼喊,并让它保持和持续下去,我们的文化想象力才可能得以拓展,才有可能找寻到真正关怀详细的个人的绿洲。它能使我们在牢牢地把握现在,感知当下个体凄凉的境况的同时,提示自己,个体的生长尚未完成,这不是自然的和唯一的宿命,这里仍有真实的祈盼。 1996年8月 注释: 1一种谜语的几种简洁的猜法,史铁生作品集二卷306页 2同上,308页 3务虚笔记,6页 4爱情的命运,作品集一卷15页 5参见关于詹牧师的报
40、告文学 6礼拜日,作品集二卷232页 7同上,220页 8务虚笔记,113页 9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作品集一卷176页 10山顶上的传闻,作品集一卷289页 11参见务虚笔记101页 12答自己问,作品集二卷407页 13嬉戏同等墓地,作品集三卷272页 14山顶上的传闻,作品集一卷274页 15答自己问,作品集二卷425页 16瀚海序,作品集二卷449页 17随笔十三,作品集三卷253页 18嬉戏同等墓地,作品集三卷275页 19同上 20同上276页 21一种谜语的几种简洁的猜法,作品集二卷328页 22随笔十三,作品集三卷250页 23务虚笔记,55页 24散文三篇,作品集二卷234页 25随笔十三,作品集三卷242页 26一种谜语的几种简洁的猜法,作品集二卷332页 27爱情问题,作品集三卷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