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平行(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平行(精选多篇).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平行(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平行线及平行公理初中数学教案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
2、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2)分析概念:教师可以举一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定义中强调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初步形成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
3、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4、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六、教学步骤 ()明
5、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下面清同学们看投影片观察投影片中的铁路桥梁以及立在路边的三根电线杆,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相对的两条边和横格本中两条横线,若把它们向两方延长,看成直线,它们还是相交直线吗? 学生齐声答:不是 师:因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以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板书24平行
6、线及平行公理 【教法说明】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实物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起不相交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行线的图形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面内不相交的情形还有许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窗户相对的棱,桌面的对边,书的对边 师:我们把它们向两方无限延伸,得到的直线总也不会相交我们把这样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法说明】初中几何必须重视几何概念的直观性,所以让学生多观察实物形状,在形成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数学名称,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实在性,减少抽象性 教师出示投影片(课本第74页图217)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的棱 与
7、 无论怎样延长,它们会不会相交? 学生:不会相交 师:那么它们是平行线吗? 学生:不是 师: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定义必须有怎样的前提条件? 学生:在同一平面内 师:谁能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前提条件? 学生:因为空间里,不相交的直线不一定平行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平行线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的重要性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课本第73页图216 讲解:平行用符号“ ”表示,如图直线 与 是平行线记作“ ”(或 )读作“平行于 ”(或平行于 )也就是说平行是相互的 【教法说明】这里教师不必赘述,让学生清楚平行线符号表示、读法和记法就可以了,对于平行线
8、的图形经常会使用变式图形,不要总是横平竖直的,以防形成思维定式 师:请同学们思考,在同一平面内任意画两条不同的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只能有几种情况,试画一画,同桌的可以讨论 学生:两种相交和平行 由此师生共同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 (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直线( )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 (4)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b在同
9、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 c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法说明】这组练习旨在巩固学生掌握平行线定义及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判断(1)、(3)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条件,通过判断(2)、(4)题和选择题使学生对两直线位置关系,尤其是对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有更深层的理解 师:我们很容易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而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教案 四则混合运算规律的教学设计 定林小学 周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
10、,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概况法用。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授法 归纳法等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 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
11、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生:5+4=9,4+5=9。(师板书:5+44+5) 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计算?(17+28=45,28+17=45,17+2828+17) 生2:女生有多少人呢?(23+1717+23)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
12、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3.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咱们能举完吗?(师板书省略号)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56) 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验算
13、的依据)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 (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
14、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35+40+60 64+(36
15、+78)18+25+75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6+35=35+; a+204=+a; (45+36)+64=45+(+); 560+(40+c)=(560+)+ ; 560+(180+440)=(560+ )+。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 64+25+136+75=(
16、64+)+(25+); 30+28+70+72=(+)+(+); 54=4; 6425=6()。 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教案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师:同学们,都记得很清楚!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个什么? 生:正方体。 师:那你能猜一猜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体组成吗?
17、师:谁想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数一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 1、数数。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十 )。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 百 )。 一百个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 一千 )。(板书) 师:“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师:它应该排在数位顺序表的哪个位置呢?(课件出示) 生:百位的左边。 师:千是比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越往左,数位越高。千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千。(板书设计) 师画计数器带着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这里让学生理解进率,明确百位上拨十个珠子,千位上拨一个,即一个千等于十个百。(板书设计) 师:刚才大家一百一百的数到了一千
18、,那你能从一千开始倒着数一百一百的数吗? 生: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 师:整百整百地数你们会了,一个一个地数你们会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 二、巩固练习: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1000以内的数,其实,这样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我就搜集了几个,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下课以后你们也去搜集几个,同学之间交流交流,增长一些见识,好吗?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五册周长的认识漳州市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苏小玲邮编:363800 手机:13709303506 周长的认识 华安第
19、二实验小学苏小玲 设计理念 这是一堂概念理解课,必须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易于让学生接受。因此在此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让学生多感官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整堂课的教学手段的选择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1页的 内容。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 3.初步渗透平移、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联系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描一
20、描、指一指、找一找、判一判、算一算、量一量等环节,帮助学生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举例,加强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3.通过量树叶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协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结合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每生准备直尺、彩笔、树叶、毛线、软尺等。 3.图画纸、作业纸各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秋景视频,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一)生画树叶一周的边线,初步感知
21、什么是周长。 3、动画演示树叶的周长,并揭题。 【设计意图:通过画叶子边线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探索新知: 一、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1、(探究一)边指边说三角形、长方形的周长,给周长下定义。 2、(活动二)找生活中具体实物某个面的周长。 3、(探究二)通过判断,深化理解周长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指一指、说一说、判一判、找一找等活动,建立周长的定义,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二、运用概念,计算周长。 1、(探究三)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长方形的周长。 2、(活动三)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操作活动,
22、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定义,并让学生运用概念,学会计算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量树叶周长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感受合作的意义,同时,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综合应用: 1.练习“谁走的路线长?”,渗透平移的数学思想求周长。 2.猜、量教师的腰围,介绍神奇的周长。 3运用周长,创造图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设计说明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教学内容,该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又为今后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打伏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紧密地 结
23、合具体事物或图形,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进行平移数学思想的渗透。为此,本节课先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再指一指规则图形的周长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再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的教学,有效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注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好奇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而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秋景,使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还是一个落叶纷飞的季节。然后从漂亮的树叶导入课题,这样,一下子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较好
24、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重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本节课,教师既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周长,如地面的周长,课桌桌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电视屏幕的周长等,又能把数学知识还原生活。介绍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找裁缝师傅做裤子,需要量腰围,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圈的路程等,以此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
25、处有数学。 三、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感知。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在教学周长定义时,教师通过“描一描”、“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手段来深化学生对周长的意义理解。 1、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建立周长概念的表象。 2、通过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长方形、圆形三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 3、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体会周长指的是外边线一周的长度。由此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4、通过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长方形的周长,使学生能应用周长的概念, 解决数学问题。 四、注重对
26、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孩子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孩子学会思考、会分析,变聪明。 1、教学中,教师能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树叶的周长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并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打下伏笔。 2、通过比较周长,渗透平移思想,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移一移来比较两组图形周长是否一样。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节课让学生在格子图里画周长为16厘米的各种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27、和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判一判、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花边有多少教学设计 大连花园口实验小学肖杰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认识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特点,对图形的周长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特点,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校计算其他图
28、形周长、面积的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计算“花边有多长”帮助学生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归纳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 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周长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什么?生:图形的周长。 2、那么什么又是图
29、形的周长?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情境导入: 我们班下周要召开主题中队会了,为了使我们的教室更加美丽,我们要在黑板的周围围上一圈漂亮的花边,我们买多少花边材料呢? 如果买多了浪费,少了又不好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设计一下,看看花边有多长合适,好吗? (板书课题:花边有多长)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下面大家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花边绕黑板转了一周)这就是我们的黑板,老师给黑板布置漂亮的花边,花边是怎样布置的? 生:花边是绕着黑板的边遍布置的。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要想知道花边有多长,就是求什么呢/ 生:得计算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黑板是
30、长方形,它有4条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两条长的边叫长,两条短的边叫宽。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两条信息(大屏幕出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谁来读一下?(找生读) 我们根据这两条信息可以求出什么? 生1:我们可以求出黑板的周长。 生2:我们还可以求出花边至少有多长。 (大屏幕出示问题:花边至少有多长?) 2、师:花边有多长?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再在小组里交流,看哪组的算法多,方法妙。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活动) 汇报交流(4人小组交流,汇报算法和算理。哪一种方法简便,喜欢哪一种。)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想法?并用文字来表示这种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
31、答板书) 生1:我把4条边加起来,34+12+34+12=92(分米) 长+宽+长+宽 生 2、我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342+122=92(分米) 长2+宽2 生 3、我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2,(34+12)2=92(分米) (长+宽)2 师: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你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 1、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的想法有道理,哪种方法有对又快呢?下面比一比好吗? 同学们翻开课本47页,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的两个长方形的周长,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分3组,每组选择一种算法,指名到黑板板演。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现在你觉得哪种算法最好? 生:第3种方法最好,
32、简便,算起来快,不容易出错。 师:说的非常好,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 2、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大屏幕出示) (1)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的草坪,求草坪的周长。 (3)考考你:学校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张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 (4)动手操作:自己动手用两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把它们拼起来,算一算所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学生课堂完成不了,课后继续操作研究。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得很认真,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
33、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 本节课不足之处: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
34、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忘了,表达的语言不够准确,有很多可以写出来,但是就是说不清楚;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训练,让教学的评价手段多样化。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使学生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知道一个分数的单位。(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意义。(二)单位“1”的理解。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下面各题
35、:(24题用投影片) (1)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得到这块月饼的多少?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 (3)哪个分数表示图中“( )”部分? 2教师:观察上面(1)(3)题的答案,都不是整数。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就需要同一种新的数,即分数来表示。以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今天继续研究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分数的意义。 (1)依次出示教材84页第一组图中的三幅图。 把糕点图贴在黑板上,用彩条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教师:请观察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说一说把谁拿来分?怎样分?分几份?每份是多少? 把正方形图纸贴在黑板
36、上。 教师:请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口答后补充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把正方形纸平均分4份,空白部分占1份,阴影部 贴出线段图。 教师:我们把上面各题中平均分的一块糕点,一张正方形纸,一米长的线段,都叫做单位“1”。 (2)投影出图。教师:有4个苹果,把它平均分4份,图上如何表示?(学生在投影图上用虚线表示。) 教师:图上表示把谁平均分?谁是单位“1”?1个苹果是这堆苹果的多少?3个苹果是这堆苹果的多少?(投影出题,学生讨论。) (因为苹果的总数是单位“1”,把它平均分4份,1个苹果是1份,是 投影出图。 教师:有6只熊猫玩具,要平均分,可以怎样分?谁做单位“1”?每份是多少?几份是多
37、少?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出: 教师: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单位“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若干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批货物,一个班的同学等等。总之,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 教师:单位“1”与自然数1有没有区别?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自然数1是一个数,它只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如一本书,一位同学,一支笔,一道数学题等,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一批等事物,它表示谁平均分的整体。 (3)教师:请同学们看看板书的这些分数,谁能说一说究竟什么叫分数? 学生讨论概括后老师板书
38、:(或贴小黑板条)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口答练习:(投影片) 什么?各以什么为单位“1”? 位“1”? 2认识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 (1)请学生在板书的分数中任意选一个分数,指出它的分子、分母,并说明它们各表示什么? (2)教师板书分数,请学生说一说分子、分母,及各表示什么?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教师:表示其中1份的数? 小黑板条:分数单位。) 练习:请说出下列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说出它含有几个分数单位。 (三)巩固反馈 1课本86页做一做1,2,请两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课本86页做一做(下)1,2,请两位同学填
39、投影片,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口答填空:(投影片) 4教师分别取出2根,4根,10根粉笔,请同学分别说出它们的 教师汇总:单位“1”的数量不同,平均分成同样多的份数后,其中每份数的多少就不相同。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 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意义。 2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3作业:课本87页练习十八,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会读会写简单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数意义的学习,充分利用直观图形和学生的活动来突破“平均分”这个关键。第一组中三幅图的设问,引导学生逐层深 入地认识一个单位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同时也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了铺
40、垫。在认识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去分,这样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便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已掌握了平均分谁,谁就是单位“1”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讨论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这样既加深了对单位“1”的认识,也为学生概括分数意义作铺垫。学生准确地把握了分数的意义后,认识分子,分母及分数单位,即水到渠成,练习中安排了较多形式的题目,进行巩固和加深。 新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分数的意义。分为四层:认识单位“1”是一个事物、一个计量单位的分数;认识单位“ 1”是一个整体的分数;概括分数意义;巩固概念。 第二部分认识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分两层。了解分子,分母的
41、含义;认识分数的单位。 板书设计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教案 课 题:梯形的面积 年 级:小学五年级 设计时间:2023年10月29日 教学内容:梯形的面积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自主探索的活动,运用知识迁移类比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课 型:新课型 教学设计方法:以活动课的形式为主,辅以教师的精讲、点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梯形若干、直尺、剪刀。 教学设计思路: 1.,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课件和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纸片并通过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娱乐情况引出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