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637012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3年“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刘高常 (江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 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化以及各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使得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成为必然。本文通过研究分类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研究生分类培养的5条实施途径,以供各界参考。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校仍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没有根据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对硕士研究生实行类别的划分,也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环节上

2、的不同,从招生到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等,几乎每个环节都按照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标准进行。因此,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较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近年来,为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原有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学位而言的,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有很大的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特

3、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职业方向,主要培养科研后备力量。为了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23-2023征求意见稿),我国专业学位增加至17个类型,其中具有工程硕士培养资质的学校达205所,获MBA培养权的学校近100所,预计2023年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生将达到在学研究生总数的40%。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增加,过去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分类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应用型硕士的必要条件。 2、社会对硕士研究

4、生的需求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规格的复合人才。据统计,2023年硕士研究生进入高校工作和继续深造的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47.8%,这个数据说明,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国家培养教学型、科研型人才。然而,202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进入企业类型单位工作的研究生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30.4%,随着扩招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企业工作的研究生会越来越多。据我国有关部门估计,社会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已经达到对整个研究生需求的70%。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就业致使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样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通过分类培养模式来实现。

5、3、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 我国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高校457所。这些高校,历史背景不同、规模和层次不同,办学取向和学术传统也不同,各自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并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学校类型恰当定位,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发展规律,关注市场经济需求与发展,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现实要求。相应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遵循多样化原则,构建新型的“分类培养式”模式。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模质量,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

6、行方式,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定式,它反映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最优化设计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如图1所示: 模式具有对事件的构造、解释和预测功能,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就是构建一定的培养目标、反映培养过程、通过培养评价保证培养结果。简而言之,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考核三部分构成。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导向性要素。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硕士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 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

7、培养模式的组织性要素。培养过程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包括招生及学制、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导师指导。招生是培养过程的起点,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社会大环境的中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学制可保证质量;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导师指导是培养过程的重心,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是并重的,导师指导贯穿于它们二者之间,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这三个要素的作用下得以提升。培养过程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其构成要素之间是否优化组合。 培养考核:培养考核是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贯穿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考核的实质是对培养模式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质

8、量与效益做出的客观衡量和科学的判断,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反馈和调节。其目的是通过调节与反馈,促进培养模式各环节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培养质量,考核质量是否达到预定培养目标。培养考核的范围涉及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的考核。 设计“分类培养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依据“分类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进行“标准化架构”,形成相对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参照操作的标准样式,从操作层面而言,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三、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主要实施途径 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构成要素,可以概括出分类培养的以下几条具体实施途径: 1、学

9、位类型细化分类 学位类型的细化分类,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改善这种状况。美国的硕士学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学术型和教学型的硕士和专业硕士。第一类主要授予攻读人文科学的文硕士(Master of Ats)和攻读理、工、农科的理硕士(Master of Science),主要是为了毕业后担任教师和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第二类是针对今后的职业进行培训,有些领域的专业学位是取得执照的先决条件。英国的硕士学位分为研究型学位(Research dgeree)和课程硕士(Taught Master),研究型学位以专题的深入研究为主,论文的科研水平要求较高,合格者授予Ma(即传统的“文学硕士”)

10、、MSc(新型的“科学硕士”)和Mphil(这是从硕士向博士过渡的学位)等研究型学位;课程硕士,以修读课程为主要方式,读完这些课程后可授予学位。英国还有一种哲学硕士学位,介于硕士和博士学位之间,它是一种高等教育学位,但大多数学生把它看成是一种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过渡阶段。可见,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和目标都较明确,有利于根据不同的目标分类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实行分类培养。为了简便起见,本文借鉴美国的分类方法,将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 2、根据不同的学位类型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学术型硕士是指全日制从事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和有意攻读博士学位

11、的人,对其着重在于研究性与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现规律,创新理论,发展知识为目标。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科学研究所具有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同时,要求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从事教学工作和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专业学位硕士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培养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要求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实干精神,如高水平的专业技能、高度的职业道德以及忘我

12、的奉献精神。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新技术发明、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主要从事应用性、开发性研究,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本门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设置多元化 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关键在于通过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创新与发展。课程设置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要体现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同时加强课程的宽广性、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培养有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13、具体可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四者再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有关联的课程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可以让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用其行业的经验和思维来充实和改进大学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突出技术性与应用性,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首先,依据不同学科及专业特征、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设置“平台”课;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实际需要设置“模块”课,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同“模块”课的设置可突出不同研究生的个性;第三,以不同的培养目标,赋予学生按自己需要进

14、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也具备一定实干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4、导师分类指导 学术型学位导师的指导侧重于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传授,可实行本学科、跨学科的导师联合指导。通过导师组的最佳群体组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专业学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实践经验。当今我国高校大部分导师是学术型导师,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宜采用双导师或多导师联合指导。换言之,既要有理论基础深厚、实际工作能力较强和指导经验较丰富的导师做课程学术指导,还要有实践经验丰富、基础理论较强和一定指导能力

15、的各职业部门导师或研究员做实践、应用指导。二者当中应以实践工作指导为主,积极聘请实际工作部门工作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来扩充导师队伍,也可聘请他们给学生上课,因为他们往往来自生产与科研实践的第一线,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多元化 学术型硕士的科学研究主要注重于基础、理论研究,侧重于认识世界。学术型硕士做研究,既要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查阅、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就相关学科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要求他们的学术学位论文做出创造性科研成果,具有原创性,对发展学术、科研具有较大的贡献。 专业学位硕士的科学研究注重于应用性研究,倾向于改造

16、世界。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找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应把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对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必像学术学位论文那样注重科学理论的原创性,而是侧重于实践探索的创新,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具有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6、分类培养考核 学术型学位可分期中考核和毕业考核。期中考核在一年的课程结束时进行,由于此类研究生主要是为博士生培养合格的生源,所以对其科研素养的考核至关重要。在一年的课程结束时,对这类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采取考试形式对其所掌握的课程内容及科研方

17、法进行考核,若通过考核,可准备进入攻读博士学位阶段;若没通过考核可转读应用型研究生。在此阶段,导师应发挥充分的作用,因为导师完全有能力鉴别出其学生是学术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毕业考核,对学术研究型硕士生来说,在两年课程结束时应有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可做也可不做学位论文,可以以其所攻读专业的文献综述来替代,不要求有个人独立见解。在这一点上,我国可以完全借鉴国外的做法,把学术研究型研究生的培养当作向博士学位过渡的阶段。 对专业学位来说,考核方式以学位论文为主。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选题要面向实际工作,论文的内容应是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体现,能解决或阐明实际问题,表明本人有独立从事专门业

18、务工作的能力。这也可借鉴美国的经验,有的专业可不做学位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例如美国密尼苏达大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毕业时要求其写出设计报告,该设计报告要在双导师或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其中有的学生要由经验丰富的工程设计师来指导,设计水平要求有创新特点,使企业能够采用。另外,在企业的实践课也要配以一定的学分,否则不予毕业。 参考文献: 1 贺佐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J.中国研究生,2023,(2):52.2 张亚丽.21世纪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23,(3):66.3 查有梁.教育建模M

19、.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23.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3年度江西理工大学校级自选课题“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高常:(1976-),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研究方法、财务成本管理。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高端论坛综述 作者:程斯辉、王传毅等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研究生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基于此背景,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23年12月26日在武汉大学共同举办了“研究生培养模

20、式改革”高端论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省学位办的有关领导,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等1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什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如何进行改革三方面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什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什么?有无固定的形式和统一的要素?会议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值得反思。由于科学主义的影响,对于很多问题,学者们都习惯于以固

21、定的方式将其结构化和模式化;但是对于培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来讲,能不能模式化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当前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讨论热闹喧嚣,但谁也没有给出一个令众人信服的界定。有学者将当前这种“热闹喧嚣”讨论的场面加以呈现,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通过对200多篇尝试界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有“体系说”、“环节说”、“指标说”、“活动说”、“方式说”、“结构说”、“过程说”等多种界定,关于如何认识模式的要素构成,也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四种。这种“热闹喧嚣”的场景是由于对模式内涵的误解和没有把握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所致。董泽芳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

22、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研究生教育思想和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研究生培养的规律和社会需求,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某些典型特征,且相对稳定的理论模型和操作式样。其构成要素包括: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和培养评价。 也有学者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培养模式与构成要素联系起来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界定,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程斯辉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

23、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与研究生培养基本环节之间所形成的组合样式及运行方式,它是研究生培养特性的一种简约性概括,它表达的是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要素就“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两个基本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诸环节中的解决方式。他认为“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蕴含的根本规定性。根据参与研究生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诸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学科专业单位主导型模式、导师主导型模式、研究生主导型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模

24、式等六种类型。 二、为什么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会议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不适应说” 持该类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研究生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厚,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尚没有建立起快捷而有效的互动调节机制,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与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之间存在明显的“剪刀差”,以至于出现研究生教育既不适应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对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也不适应非学术机构对应用型研究生需求的现象。因此,为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2.“质量下滑说” 持该

25、类观点的学者们提出优秀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显性的可比性指标上(师生比、经费、生源等)应该具有较好的数据表现;在学科建设上应该具有多个在全国处于前列的学科,这些学科能够起到引导、辐射和关联作用;在培养模式上,应具备独特的培养理念和比较优势;在职能发挥上应该覆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三个方面的成果。其次,他们认为从优秀的培养单位走出的研究生应该是精英人才,这支队伍能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能够参与到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中,能够在不同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工作。学者们认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其原因很多,诸如培养观念还比较滞后,培养目标还不具体明晰,导师规范还不到位,选淘对象还不严格,培

26、养方式还有不当之处,培养条件还相对落后,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监控还存在缺陷等等。其中,多位学者特别强调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本科化的倾向,研究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正在弱化。因此,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必须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3.“国际化不够说” 持该类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研究生教育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在国际化进程中还存在学位标准不明晰、培养方式不适应、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必须进行变革。 三、如何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专家学者们围绕着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路径选

27、择,研究生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如何提升自身质量,如何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和如何改革现有的质量评价方式五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选择何种路径进行变革:激进变革和渐进改革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尤为重要,是选择“激进式”的变革还是选择“渐进式”的改革,需要认真考虑。他们认为,“激进式”的变革“毕其功于一役”,社会震荡大,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而“渐进式”的改革”可充分考虑教育制度的历史惯性和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的作用,因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应采取“渐进式改革”。 2.如何使研究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多元调整与结构转型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上

28、,与会专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多元化调整”的观点,另一类为“结构调整与建设”的观点。 持“多元化调整”观的学者认为,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应该进行“多元化的调整” 以适应社会需求。有学者认为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可根据人才的工作领域有针对性地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培养的方式也应从传统的学徒式和专业式逐步向协作式、学徒式和专业式并重转换。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应按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兴趣赋予更多的灵活性,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上,应实现弹性和系统的管理制度,例如武汉大学实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将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跨学科培养的方

29、式、“1+4”硕博连读计划、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复合导师制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质量标准上,应准确定位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质量标准,以此确定考核形式与学位授予规定。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有学者认为在培养模式改革上,同样要实行“多样化策略”。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从培养单一的学术型博士转化为专业博士和学术型博士并重,博士生的选拔方式应更加灵活,要淡化笔试,加强面试和申请材料的审查,强调学生已取得的成果、经历、动机和能力等。在教学与课程设置方面,应整合纯粹知识性内容,开设前沿性的课程与研究方法课,同时要注重拼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严格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博士生的培养过

30、程应日益开放,从单一的封闭式走向校内资源共享、校外指导加强和国际交流稳定的局面。 持“结构转型与建设”观的学者认为,为适应社会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转型,在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当前要着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有学者认为要适应社会需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须经历一个大的转型。高新发博士认为这种转型主要解决的课题包括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调整和研究生培养方式调整。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方面,应实现应用型硕士生在数量上占75%的格局;在管理制度的调整方面,专业目录应在专业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专业的特殊性,将应用型硕士学位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更紧

31、密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在学位授予方面,可考虑只修课程,不做学位论文,也可考虑用调查报告、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形式代替学位论文。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应以走出校园、走近职业领域、参与实践、参与应用为导向。在实现转型过程中,应着力解决好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问题。在师资方面,应该让青年教师到实际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并在研发活动中建立高校和实践部门的经常性合作关系,这是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问题的根本。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政府的支持和校企的合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有学者认为,为适应社会需求,要经历四个转型,广州大学的吴开俊教授认为学位类型将从以重视学术型学位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学

32、位并重转变;研究生培养将从以重视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并重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从以非全日制培养为主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并重转变;研究生教育工作将从重视招生、培养为主向招生、培养和就业并重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高校的角色扮演会有所不同,“985工程”建设高校、部分“211工程”建设高校应主要着眼于博士生教育、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少量精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地方大学应主要致力于少量精品博士生教育、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大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行业性特色大学应主要致力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问题,有学者认为

33、关键是要加强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素养,增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实践经验。 3.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明晰与培养方式转变 在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方式的讨论上。 (1)目标引领与目标明晰。有学者认为,要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必须用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来引领整个改革活动,因此培养目标的明晰至关重要。他们认为国家当前的政策法规文件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目标的表述存在着重外在轻内在、重量化轻质化、重结果轻过程三种倾向,这三种倾向不利于清晰地把握硕士和博士的内在品质。程斯辉教授提出就内在品质讲,学士应该是具有独立生存本领的人

34、,把握了共同生活经验的人,理解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人;硕士除具备学士的内在品质,还应该是思想丰富、立场坚定、有德性和健全人格的人,是能够为社会贡献成果的人;博士应该具备硕士的内在品质,同时也应是学贯中西、文理兼达、情智双修和学问精深之人。因此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应在厘清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来进行。 (2)方式主线与方式构成。有学者提出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该是一种研究方式而非教学方式,应确立研究和创新的主线,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认为应采取五种具体的培养方式:主题主讲讨论的课堂教学方式;确立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的学习方式;从疑难问题的提出,到疑难问题解决的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知识结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

35、创新能力养成方式;从入学选拔开始,实施全程筛选的评价方式。 4.如何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已有经验与当前问题 在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的问题上,与会专家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发达国家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我国目前推动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措施与不足。 有学者认为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中,欧盟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刘亚敏博士认为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与“里斯本战略”将各国差异巨大的博士生培养模式通过颁布政府法律和建立配套的大学制度,将其转化为相对统一的基本框架,同时促进各大学之间学分互认、教师学员有效流动和质量标准的统一,这对我国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有着重要

36、的启示。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博士生培养中提出发表SCI论文的硬性要求;支持博士生进行国际交流,甚至开展了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双学位项目;招收攻读硕、博士学位留学生。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建立起国际化的博士学位标准;没有建立起国际化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招收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偏低,排名前列的大学的留学生比例远低于10%,并且留学生以接受非学历教育为主;在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双学位的项目中也出现了普及度不高,培养费用较高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5.如何改进质量评价方式:整体判断与分

37、类考察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提出,从整体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判断有四个方面:各学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若干个可比指标上达到一定水平,例如招生、研究生师生比、经费、论文、相关课题数、就业率等等。在整个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中,有若干个学科在整个学科领域中达到了领先水平。研究生学科有很多,虽然都是授权单位,但学科之间的发展水平是有区别的,要有12个或者若干个在本学科中位于领先水平,起到领头作用和标杆作用的学科。如果这些学科能够起到关联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就更好。培养单位有没有自己的理念和自己的特色。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结合自己学科上的比较优势、传统和地方需求来做。以清华大学为例,有些学科学术上的影响力很大,其研究

38、生的影响力也很大,而有的学科是在行业上影响力很大。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研究生培养的思想和理念。培养单位是否具有非常突出的成果,包括人才培养成果、学术成果和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的成果。 除了从整体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判断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特殊性进行判断,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的研究生质量进行分类考察。谢维和教授认为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质量评价,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考察: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贡献率。研究生在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各种重要的教学科研项目的参与率。研究生是否参与科研活动,是否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研究生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与研发机构中的就业率,包括企业中的研发机构。这三个比率可作为学术型研究生质量的参照系。 对于应用型的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有学者提出,此类工作应主要交给第三方进行评价和认证,通过专业认证机构来完善和督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认证在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齐玮 统招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森林培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