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医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医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2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医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医学心理学教案医学心理学实验 教 案 授课日期: 教 案 编 号: 01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教 师 教学安排 罗献明 年 级 学 时 2023级临床医学 专业、层次 医学本科 地 点 7B410 课型: 理论 实验 见习 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指导 示教 其它 教学资源 授课题目(章、节)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多媒体 模型 标本 实物 音像 其它 实验一 时间知觉实验 医学心理学 主编 姚树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心理学实验指导主编 才让措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3 教学目的与要求: 测定个体对时间的知觉能力,掌握时
2、间知觉差别阈限测量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知识点回顾:时间知觉、常用测量方法、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讲授20分钟)。 学生实验(100分钟)。 。 重点和难点: 掌握时间知觉的常用测量方法,控制实验误差。 教 案 授课日期: 教 案 编 号: 02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教 师 罗献明 年 级 学 时 2023级临床医学 专业、层次 医学本科 地 点 7B410 教 师 教学安排 课型: 理论 实验 见习 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指导 示教 其它 教学资源 授课题目(章、节)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多媒体 模型 标本 实物 音像 其它 实验二 反应时实验 医学心理学 主编
3、姚树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心理学实验指导主编 才让措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3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刺激-反应的过程和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的实验原理,比较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的差异。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知识点回顾:反应时原理(讲授20分钟)。 学生实验(100分钟)。 重点和难点: 理解减法反应时的原理。 教 案 授课日期: 教 案 编 号: 03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教 师 教学安排 罗献明 年 级 学 时 2023级临床医学 专业、层次 医学本科 地 点 7B410 课型: 理论 实验 见习 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指导 示教 其它 教学资源 授课题目(章、节
4、)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多媒体 模型 标本 实物 音像 其它 实验三 记忆实验 医学心理学 主编 姚树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心理学实验指导主编 才让措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3 教学目的与要求: 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掌握短时记忆容量的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知识点回顾:短时记忆容量及其影响因素;(讲授20分钟)。 学生实验(100分钟)。 重点和难点: 掌握短时记忆的常用测量方法,控制实验误差。 教 案 授课日期: 教 案 编 号: 04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教 师 教学安排 罗献明 年 级 学 时 2023级临床医学 专业、层次 医学本科 地 点 7B41
5、0 课型: 理论 实验 见习 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指导 示教 其它 教学资源 授课题目(章、节)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多媒体 模型 标本 实物 音像 其它 实验四 心理评估 医学心理学 主编 姚树桥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心理学实验指导主编 才让措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3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心理测验的练习,初步了解心理测验的条件,记分方法,并学会分析结果。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60分钟)。 量表使用方法讲解(60分钟)。 重点和难点: 掌握临床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测试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掌握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
6、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推荐第2篇:辽宁省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小结 第十章 人际交往 本章小结 1.人际交往的概念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交往产生的情感积累,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链接,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和距离。情感的产生、保持、改变和消亡都由个人把握。所以,就本质而言,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 2.人际交往的条件: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信息接受者要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3.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
7、、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4.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5.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6.人际认知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7.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倾向、评价的中心性、核心特性作用。 8.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
8、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定势效应是指当认识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们进行认知和评价。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正性偏差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往往具有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的倾向。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9.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10.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
9、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11.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而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 12.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 13.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强化原则、社会交换原则和联结原则。14.良好人际交往的态度:尊重、宽容、真诚、理解、给与爱。 推荐第3篇:第十章 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 (本章可以凭借自己朴素的观点答题) 1.为调整和规范社会生活关系形成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 2.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
10、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最简单、 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3.社会公德的特点:基础性、全民性和相对稳定性 4.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主要内容为:文明礼貌(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助人为乐、爱护 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5.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道德风尚是衡量 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
11、的重要标志。 6.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 7.职业道德中的准则是由社会生活的总体需要和各种职业的具体利益以及活动的内容方式所决定的, 是长期的特殊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8.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某种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 会活动。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9.职业道德的特点:规范性和专业性;普适性和广泛性;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10.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1.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
12、心和基础 12.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准则,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立人知道,进德修业只本,要表 里如 一、言行一致、慎待诺言。 13.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如买卖公平、童叟不欺。 14.服务人民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处处为职业对象的实际需要着想、 15.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16.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 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 17.爱情的基本特征:平等互爱性、专一排他性、强烈持久性、纯洁严肃性。 18.爱情把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
13、联结在一起,是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综合 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后者是爱情最本质的属性。 19.恋爱的基本道德要求:恋爱应是以寻找爱情、培养爱情为目的;恋爱应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 等履行道德义务;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情绪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20.恋爱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正确的爱情观是恋爱成功的基础。 21.恋爱双方主动践行义务是恋爱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道德基础。 22.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是婚姻缔结的结果。两者都是社会关系。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 关系形成的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体现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部分
14、。 23.家庭美德建设是家庭生活质量的保障,又是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根基。 24.家庭美德的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5.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包括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方面,是知和行的统一。是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获得的,是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所得到的结果。 26.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道德行为多次重复出现而形成的习惯,是道德行为 的综合体现,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 27.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15、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的结晶,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 28.道德原则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人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 的根本原则,也是评价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是由社会影响的力量来维护。 29.道德原则规范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定向和调节作用,在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道德品质 有巩固和强化道德原则的功能。两者是统一和对应的,相互依存。 30.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依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一般都包含有心 理上或习惯上几种基本成分的相应发展如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
16、德信念、道德习惯。 31.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人们遵守道德原则规范而表现出来的 外在活动。道德习惯是指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地重复某种道德行为,使之沉淀于心理中,变成一种自动的行为和方式,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32.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公正无私、忠诚守信、仁爱互助、勇敢进取、敬业好学、勤劳节俭、谦 虚谨慎、遵纪守法、文明礼貌。 33.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时间道德行为、养成稳 定的行为习惯。 34.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包括: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实践是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最根本方法。 推荐第
17、4篇:医学心理学感想 医学心理学感想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八周的医学心理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这门课程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让我对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打算。 在市场竞争和社会舆论压力如此之大的人文环境下,心理和生理都备受着各种巨大的压力,心理、生命健康都岌岌可危,而较之生理,心理往往被大众忽视,在近十几年才被的逐步提上舞台。而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交叉的一门科学,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心身疾病逐渐增多。当生活中过久过强的应激事件发生时,人们渐渐发现有很多疾病与
18、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中就有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肥胖病以及阳痿等。研究发现,这些是由不同的人的不同个性或者心理活动所造成的,同时也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及转归。医学心理学的应运而生,在心身疾病的治疗,给医生和患者打开了另一个新的视角。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很庆幸当初选了这门课,课堂上经过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富有深意的小视频,让我对以后的医患关系,以及如何避免病人角色加强等有了新的认识。 相信医学心理学的陪伴,会让我的医学之路走得更远。 推荐第5篇:医学心理学总结 1、精神分析疗法 理论:由五大支柱构建起来的庞大体系,包括:潜意识学说、人格三层结构学说、人格发展性力演化学说、梦的分
19、析以及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分析的实质就把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心理问题都是由其潜意识的冲动及生活环境的限制所造成的。其治疗目标是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增加本我的自我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是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 治疗方法: 1、催眠术与心理分析 2、自由联想与阐释 3、释梦 4、移情法 2、行为治疗 理论: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好的、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利环境条件影响下,某种不适当的学习结果。通过后天的有效系统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改变、矫正来访者的不良或不正常行为,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治疗方法: 1、暴露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 2、厌恶疗法 3、行为塑造法 4、代币法 5、松弛疗法
20、 6、示范法 7、生物反馈治疗 3、病人的求医行为与尊医行为 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现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求医的类型包括:主动求医型、被动求医型、强制求医型。尊医行为是指病人遵从医务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预防疾病的行为。病人是否遵从医嘱决定了治疗效果和疾病的后果,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所患疾病的特点治疗计划的特点医患关系的特点病人的社会行为特点 4、病人角色适应不良: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 5、病人的心理需要与满足: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信息的需要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 6、人际关系结构中的人际知觉、人际吸引
21、、人际沟通 人际知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影响人际知觉产生片产的因素:晕轮效应刻板印象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投射防御反应 推荐第6篇: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
22、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23、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4、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25、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1环境与心理 2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人的
26、心理和行为社会化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行为: 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27、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 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的关键是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社会学习理论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后面过程的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
28、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认知的主要内容 1认知心理学 2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3.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第五章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 1观察法 2会谈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表 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1施测条件 2主试者因素 3受试者
29、因素 4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在应用心理测验时,应坚持下述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 3客观性原则 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民的理解与比较。 第六章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定义 根据过程模型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30、” 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应激源(生活事件):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 认知评价的概念 所谓评价就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实践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 (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
31、评价。) 应对方式 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 定义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比较相近,但两者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是潜意识的;后者是应激理论的概念,主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要是意识的和行为的。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例如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应对的分类 1.从应对的指向性看问题关注的应对情绪关注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2.从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看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
32、会各方面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研究 有两种理论解释: 1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 2独立作用假说: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 应激的心理反应 1情绪性应激反应 2认知性应激反应 表现为: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减退等 3行为性应激反应 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GAS三阶段)。这其涉及神
33、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条中介途径。但必须指出,这三条中介途径其实是一个整体,而且其中有关细节问题正是目前深入研究的领域。 (1)心理- 神经中介机制 (2)心理- 神经- 内分泌中介机制 (3)心理- 神经- 免疫机制 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helplene)与自怜 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 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 共同的生理反应假说: 生理反应躯体损害 应激刺激脑内模块 心理反应身心疾病 薄弱部位假说: 易感性基础躯体损伤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应急刺激应激反应 正常躯体 身心疾病 应激管理的切入点 1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 2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
34、 3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 4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 5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 6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 应激易感模型:是一个概念,简言之就是通过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在人群中筛选出应激易感者,并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 第七章 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 损害健康行为:是指偏离个人、团体乃至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是一组相对明显、相对确定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行为。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1民间医学 2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 3教育、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城乡差异 4落后习俗 5工业化和媒体宣传 药物成瘾:是由于反复使用某种
35、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 酗酒的预防和干预(心理治疗) 早期干预:适量饮酒的概念及安全饮酒量。制定严格的饮酒法律,控制青少年饮酒。 吸烟的预防和干预 预防青少年吸烟;改变吸烟环境 戒烟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1耐受性增强; 2成瘾症状; 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 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 6上网使用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如果在12个月中的任何时期有多于所列的三种症状出现,即为网络成瘾。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36、 网络成瘾治疗的根本宗旨是预防为主。心理治疗采用警示卡、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采用药物+心理治疗+行为规范+家庭治疗的综合疗法帮助患者戒除网瘾。 第八章 病人心理 病人:即为患病的个体。 病人角色:人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 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相符,如承认自己患病,积极接受治疗,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恢复健康,疾病痊愈后能及时地从病人的角色在转换到原来正常的社会角色。 病人的心理需要 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 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 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 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
37、要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征 1主观感觉异常 2抑郁心境 3怀疑心理 4病人角色强化 5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 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包括: 1支持性心理治疗,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所以,要充分理解和尊重病人,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病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情绪管理,帮助病人学习识别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让病人意识到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3认知行为治疗,以更加合理的思考模式来评价自己的疾病、生活和工作,发展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应付生活中的变化,学习适应性的行为,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病人对慢性病综合干预计算的依从性。 康复期心理问题 1错
38、误认知: 2不良情绪 3不健全人格 康复期心理问题干预的原则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2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 3纠正错误的认知 4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合理地使用运动锻炼程序,对残疾人和病人有良好的心身康复作用。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5调动各种积极的社会因素来帮助病人的康复,如家庭、社会、各有关专业人员均参与伤残病人康复工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 1手术前焦虑 2手术前焦虑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3手术前焦虑对手术的影响 手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特点 1手术后常见的心理障碍 2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 手术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1心理支持与指导 2行为控制技术 癌症病人常
39、见的心理变化 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原则 1告诉病人真实的信息 2纠正病人对癌症的错误认知 3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 第十章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关系分为三类: 1心身反应 2心身障碍 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40、。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 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社会刺激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免疫变化疾病发生 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等各种理论,互相补充,形成了
41、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理论。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作用 1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 2人格特征 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在不良环境下(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 3婚姻状态 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 4不良行为因素 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干预 .松弛训练 .生物反馈是内脏学习的过程,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 .运动疗法 耐力性运动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