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村情调研报告2023年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村情调研报告2023年5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村情调研报告2023年5篇 调研报告是调研任务的书面表达,是推行一项措施的文字说明,不一样的调研报告,其报告格式和写法总体上差不多。下面是我为您共享的村情调研报告2023年5篇,感谢您的参阅。 村情调研报告2023年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夫能否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心、国务院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说明农业农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2、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夫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责无旁贷。通过对全市调研,对我市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胜利阅历及做法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 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期限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实施基地带动战略。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挥规模效应,实施定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新格局,推动“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夫增收。 大力推广“两杂”良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树立“粮食要增产、种子应先行”的指导思想,做好“两杂”良种为主的种子调运和供种工作;大力发展优质
3、稻和再生稻,为我市粮食生产开拓一条新途径;调整油菜、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发展薯类作物种植面积;主动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基地化、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二)主动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自愿转移的农夫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夫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就业实力。主动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接着升学打算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参与必需的转移就业前培训,使其驾
4、驭肯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进城务工作好充分打算。 做好农夫工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学员就业创建条件并供应信息服务,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削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淌的盲目性,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建立农夫工培训人才资源库,把各类教化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企业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全方位开展农夫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20xx20xx年,为使农夫工向城镇转移,并设了竹加工、建筑装璜、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机电、计算机、家政服务、汽修、旅游与酒店管理十大专业,对4000名农夫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现已全部培训结束,大部分已实现转移就业。
5、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 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沼气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夫生活环境的改观。实施沼气建设,将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示范,对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用煤2.72吨,干脆经济效益每户每年在475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户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xx年,全市已修建沼气池5600口,绝大部分进行“一池三改”。 (四)加强农夫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夫负担 接着做好减轻农夫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夫负担反弹,制
6、定了农夫负担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和7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农夫负担工作责任书。仔细实行土地承包法,加大宣扬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热忱接待上访群众,刚好解决上访问题。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新的财会制度的建立,规范农村财务制度,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二、农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冲突和问题 首先,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削减”,耕地面积削减,粮食播种面积削减,粮食产量削减,人均占有量削减,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削减。 其次,我市受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约,使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7、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再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产销连接不紧密,农产品流通不畅,严峻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步伐。 第三,鉴于赤水特别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造成常规农业先天性不足,出现严峻挤压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滞后,给常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肯定的困难。各乡镇五站合一建“农服中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畅的现象,这使得农业行政部门协调难度加大,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再加之乡镇工作头绪多,农服中心工作人员常常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就使得农技干部无法用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造成滑坡的现象。 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待
8、进一步加强。20xx年,我市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特地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虽取得了肯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导性培训的宣扬力度不够大,使部分农夫对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相识不到位;培训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师资力气薄弱,学员自身素养低,培训的效果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培训与转移结构不科学,学员培训多数是就地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比例较小;各培训基地协调不够,为完成各自任务,各培训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农业部门在协调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第五,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急需解决,植物检疫和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在赤水基本上是
9、一片空白,农夫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项工作应提高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启动,除配套工作经费外,应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仪器,对进入我市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确保群众生活平安。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深刻领悟精神,切实加强领导 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若干政策的看法(中发20xx1号)和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的看法(遵发20xx4号)文件指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为主题,立足于建立促进农业增效的长效机制,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
10、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夫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领悟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相识,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把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对下级政府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农业经费投入。农村工作须要常常下到基层,随时驾驭第一手资料,发觉问题刚好解决,定期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全市技术工作,使得工作经费严峻不足。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工作,赐予解决肯定的工作经费。上级业务部门也要支配肯定的项目资金,推动赤水农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
11、导向,其它投资为主体的主渠道投资格局。 (三)大力推动优质农产品体系建设 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安排实施优质稻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糯玉米生产基地2万亩,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厂一个,全面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根据赤水的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后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我市农产品有效流通,推动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组建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中心,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上市产品质量关,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实
12、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大力加强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主动实施国债和省沼建设项目,到20xx年共修建沼气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乡镇、各村组彻底改善农夫生活条件,主动推广沼液和沼渣的综合利用,在全市实施“三沼”综合利用项目以及“猪沼粮”、“猪沼鱼”、“猪沼果”等综合示范项目。 (五)实施培训工程,提高转移就业 20xx-20xx年,对全市30000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120xx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4000人开展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并转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扬力度,周密部署,细心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各培训机构的
13、协调实力,整合教化培训资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化培训机构,改善教学培训条件,建立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夫工培训基地。跟踪做好农夫工信息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为学员的就业供应信息服务并制造条件,努力提高转移就业率。 村情调研报告2023年2 根据组织支配,今年7月至9月我到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办事处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挂职熬炼,任书记助理。挂职熬炼期间,我根据领导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实践熬炼,不辞辛苦,深化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办事处有关村庄,对该街道所在的市情、区情、街情及新农村建设有了较深的了解,并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工作阅历和做法。所见所闻、所触所感,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位于东
14、海之滨,地处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安排单列市,是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市陆域面积9817平方公里,海疆面积97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809万。历史悠久,文化绚烂,人杰地灵,享有东方大港、商贸都会、文化名域、和美之城的美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唐宋以来始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港20xx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列中国港口第四位、世界前十位。的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私营企业超过l0万家,个体工商户突破26万户。已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3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5、市内名胜古迹众多,名家辈出,籍两院院士已逾90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城市、中国最具华蜜感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几年跻身全国十强。市下辖的三个县级市、两个县、六个区。鄞洲区与中心城区东、南、西三面紧依,总面积l346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6个街道,户籍人口80万。20xx年,全区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0亿元和145亿元,蝉联全省县(市)区其次和第一: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荣列全省之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比重达45;名牌产品销售比重达38:十二年免费教化、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社会保障全覆盖等惠民措施在全省全国领先实施。 下应街
16、道地处市东南,紧靠市东部、南部两大新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街道辖区总面积22.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个社区、1个居委会、1个渔业社,人口11万左右,常住人口2.9万,外来人口5.7万。近年来,下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借助市东部、南部新城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下应实际,大力实施竞争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和谐区创建“三大行动纲领”,进一步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xx年全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同比增7.22%;完成财政收入4.6亿元,同比增26%,总量、增幅均列全区第四,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3亿元;26个村社财务
17、总收入2.1亿元,农夫人均收入达16217元,同比增长11.8%。 在深化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比照我镇新农村建设的状况,经过仔细思索,我认为鄞州区下应街道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胜利阅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 下应经济的基点是工业。汽车配件、五金机械、针织服装、电子电讯器件、印刷包装、生物制药是下应工业经济的特色。截止20xx年底,全街道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实现工业产值67亿元。街道现有9家高新技术企业,“五十强”企业数量位列全区镇乡街道、工业园区第三位,“双五十”企业总数位列全区第四位。下应街道湾底村原是一个穷村,早在xxxx年
18、11月,该村党支部书记吴祖楣就醒悟地意识到:要变更落后面貌,还得接着变,要大力发展村级工业。从当时村里一家只有10来个人、生产锉刀的小作坊起先,到xxxx年企业改制前,小作坊已经成长为年产值6000万元的大企业了。现在湾底村有7家企业,工业产品80%出口到欧美、日本、菲律宾、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下应经济的突破点是现代服务业。街道区划调整以后,原先成熟的城市区域被划出,街道一度出现了三产的“短腿”状况。但随着精品楼盘的推出、重磅项目的落户,第三产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xx年街道整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5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4亿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原来的13%上升
19、到18%。滕头村以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公司在稳定现有市场外,进军抢占、北仑房地产市场。园林公司已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园林资质一级企业,绿化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我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三产服务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下应有耕地面积5000亩,该街道主动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以湾底绿色生态农业为特色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已具规模,并不断赢得市场认可。湾底每年都举办桑
20、果节,去年湾底智能温室大棚(华东地区单体最大,投资2300多万元)、服装博物馆、旅游大楼相继投入运用,使湾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双丰收,去年湾底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近两年的旅游收入均在1500万元左右。滕头村经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育中心、农业观光示范区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格局,村民干脆从事农业的人数已降至劳动力总数的8%,20xx年实现产值2210万元,创历史新高。旅游区被授予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20xx年旅游门票收入2360万元,综合经济收入达1.07亿元。
21、我镇也要主动响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号召,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 (三)始终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在新农村建设上,该街道转变观念,创新思维,逐步做到从重点培育向全面推动演进,从重点工程带动向群众自发行动演进,从传统农村向城市社区演进,从集中整治向长效管理演进,从结果公开向操作规范演进,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特殊是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湾底村原有8个自然村,村庄与村庄之间交通很不便利,并且村内住房破旧简陋,环境很差,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该村托付全国一流的上海同济高校建筑设计院做新农村建设规划,高起
22、点、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xx年下半年起先,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拆掉了七个自然村,建立了二种型式的新村近10万平方新居,别墅100套,五层高楼650套,目前全村99.5%的村民都已搬入了整齐舒适、配套齐全、环境美丽的新村住宅小区。近年来,滕头村先后投入8100多万元,全面实施“蓝天、碧波、绿色”三大工程,兴建农家乐园、将军林、音乐喷泉广场、石刻窗花馆等生态景点20多处,全村呈现出绿树成荫、碧波环流、花果相间、百鸟和鸣的江南田园美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xx年还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村庄生态环境建设走上了国际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作为我镇来说,要结
23、合实际,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该街道慈善扶贫基金达到1075万元,企业冠名基金达3800万元,创新设立行政村冠名基金达520万元,三支基金均列全区第一。社会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87933人(次)。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开展农夫就业上岗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90%。在各项社会事业上不断加大投入,教化、卫生、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我镇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广阔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五)始终把基层党组识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
24、保障。 湾底村之所以各项工作年年有进步,事业年年有发展,面貌年年有改观,村民收入年年有提高,关键的一条就是有一支求真务实、坚毅有力、团结奉献,能到处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领导核心村党总支。1994年党总支提出约法三章,“先公后私、勤学实干、遵纪遵守法律”,党总支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于学习、艰苦实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作斗争,在村民中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增加了全体村民的凝合力。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是广阔农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我镇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抓班子建设、树班子形象、正班子作风、
25、强班子实力”为重点,从巩固提高镇、村两级党组织的执政实力入手,不断增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 村情调研报告2023年3 20xx年10月8-12日,通过走访座谈,对城关镇马桥和刘竹园村的新农村建设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状况和本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索,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的状况 调查中发觉,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夫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主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动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何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崛起,全面实现生产发
26、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仍旧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须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状况 马桥村位于利辛县城西约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马店镇接壤,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辖23个自然庄,耕地面积480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64人。刘竹园村位于利辛县城西,和马桥村相邻,全村现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2748多亩,辖9个自然庄,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35人。20xx年两个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群众生活相对富裕。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特别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
27、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化开展了宣扬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忱和主动性很高。三是城关镇党委政府主动组织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两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做打算。村两委首先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夫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三)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 广阔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非常拥护,热忱高涨。问卷调查表明,当问及当前村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
28、些问题须要上级政府解决时,有80%以上的农夫提到新农村的规划和村庄道路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特别重要;农夫很乐意参与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95%以上的农夫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满足。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相识简洁片面。对中心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狭义理解,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硬件建设,集中盖新居,村村通马路;另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从生产、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认为中心提出建设新农村,确定会拨钱下来,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拨钱修,通村马路靠找上面要钱建,农田整修等上面支配,社会事业
29、发展等上面给政策,从而忽视了农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村干部反映,农夫目前最为关切、询问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么时候拨钱下来,拨多少钱。80%的农户认为:将来村里统一盖新居,现在自己建了新居要懊悔的,想盖不敢盖、等着村里统一盖,盼着上面拿钱盖的思想比较突出。三是畏难心情。认为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基层干部有四怕:怕群众的思想难统一,难以合心合力;怕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忧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级债务;怕公益事业难组织,干脆受益的群众热忱高,间接受益的群众不热心,不愿出钱出力;怕农夫收入难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夫增收缺门路和项目。极少数农户有四怕
30、思想:怕惠农政策变,农资价格涨,农产品价格跌,会抵销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怕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夫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怕干部瞎指挥,搞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四是急躁心情。认为建设新农村只在喊口号,还没有大行动,应当在三五年就见效,最好有个实现的目标、安排。五是消极心情。认为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换个新提法、新口号而已,换汤不换药,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没什么新思路、新举措。 二、面临的主要冲突与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状况来看,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31、。 (一)镇村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加之近年来镇村加大了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得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发展经济包袱沉重,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二)农夫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夫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夫把增收的希望寄予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夫素养、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淌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三)
32、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而不注意产品质量,更不注意拳头产品和品牌建设,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三、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基础,农夫是关键,农村是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稳,则天下稳;农夫富,则天下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需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多渠道促进农夫增收,农村发展。 (一)必需进一步突出农夫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增加农夫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夫,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夫收入,难点是构建农夫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要利用村广播、会议、标语等手段,深化宣扬好信农村建设的意义、任
33、务、标准、要求、政策,充分调动起群众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主动性。要充分相识到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和农夫增收的冲突和问题,坚持把增加农夫收入作为振兴镇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夫,实行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接着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拓农夫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别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实行见效快的详细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
34、决农夫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夫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拓农夫增收的新途径。 (二)必需进一步抓牢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调整的着力点从局部面积的加加减减转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呈现代农业,必需以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来谋划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加速发展培育以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体系的现代农业。主动推动种植、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要走
35、特色化发展的路子,把特色做大、做优、做新,做出品牌,努力把粮食、棉花、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成为农夫稳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动创建产业集群村镇。 (三)必需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 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养高的种养大户,实行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方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纳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马桥村和刘竹园村共有种养大户20余户,在各方引导扶持下,效益显著,使一部分村民为此走上富有路。 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6、,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夫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实力。 (四)必需坚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心和省、市、县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 一是要超前规划。根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动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 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
37、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开重复建设和资金奢侈,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当前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科学统筹资金,加快农村道路、学校、医院、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必需进一步加大转移农夫力度,不断拓宽农夫增收领域。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呈加快趋势,务工经商收入成为农夫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调查状况看,农夫在县内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万元左右,县外务工特殊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
38、入一般在1万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肯定技能的农夫,年收入超2万元。种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赚钱盖新居,正日渐成为农夫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围绕新农村建设今后几年,要接着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本开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三分之一,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三分之一,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三分之一。 一是加强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就业的盲目性较大。要结合全县全民创业和劳务输转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注意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的发育,特殊要在劳动力务工集中的地方,以驻外办事处和本地人在外创办的企业为依托,供应农夫工劳务信息和维权保障服务中心,让农夫出得去、能就业。 二是
39、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骨干,农夫就业的蓄水池。要进一步放活创业环境,激励千家万户创业,发展农村小型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就业量大、市场有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夫进厂务工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夫增收开拓新途径。 (六)必需进一步加大新型农夫培育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养。实施失地农夫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夫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夫。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和劳务中介机构,开拓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以文明村建设为抓手,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遵守法律、移风易俗为
40、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化,推动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阔农夫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养。 (七)必需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农夫新保障。统筹社会各方力气,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长、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主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动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接着实施农村平安饮水水工程,推广农村改厕、改水,接着抓好镇村规范化卫生所、文化站、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化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
41、社会救助体系,让农夫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八)进一步加强的领导,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接着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县直各部门都要自觉加强与镇村组织的联系,主动做好服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主动协作、村(居)干部群众主动参加的领导机制,细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动,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各级党员干部,必需义不容辞的关切支持新农村建设,坚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稳定是第一责任、落实是第一真功的意识;必需把狠抓工作落实和执行作为关键环节,做到思想
42、上绷紧、时间上抓紧、落实上抓紧,在实干中求创新、在落实中出实绩;必需大力克服形式主义,削减文山会海、迎来送往,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发展上来,致力于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必需加强执行力建设,树立大局观念、协作理念、协作意识,坚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确定了的事要坚决实施,部署了的事要强力推动,正在做的事要一抓究竟。 村情调研报告2023年4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状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气对全市乡村振兴状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实行实地调查和沟通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根
43、据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根据文化程度分类,中学以下40人,中学及以上16人;根据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改变明显,乡村振兴取得肯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夫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爱好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有”,占41.1%。 (二)期盼居民
44、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夫持续增收,难度依旧较大,须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夫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淌。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
45、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夫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xx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夫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
46、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漂亮乡村建设。调查中发觉村民感觉改变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意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运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47、乡村垃圾根据“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化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意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敬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爱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动 鄂州市主动探究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对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