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之我见.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之我见 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之我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1、儒家文化之“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2、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2、儒家文化之“义” 所谓的“义”,即“宜者,义也,尊贤为大”。原意是指做事的标准,事情是否应该做,是否合适,是一种世俗的规定。后来指国家的法律、法规,国法家规。现在逐渐演化为一种封建的官文化。“义”则是 “人成为人”的保证。实际上,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讲求的是“天地君亲师”,重视“孝”,倡导的是“父权家长制”的封建作风,讲“忠孝不能两全”,“家天下”对社会是有推动作用的。“尊贤为大”,之所谓“贤”就是贤人,有才、有德的人 ,这在古代与官是等同的,只有贤人才能身肩官职。“
3、立天之道,曰阴曰阳”,强调和天保持一致,“天人合一”,“天之德,大也”,人有生存的各种权利,这是不同于动物的。这也是一种原则。 3、儒家文化之“礼” 关于“礼”的形式与本质,也就是“文”与“质”的关系,孔子有一个总的说法,就是“文质彬彬”。这里体现了一种人格美。仅仅就人的情感说,它表现的是人的最朴素、原始的一面,在人的交往中体现的是其乐融融的和谐,而礼之形式恰恰有一个节制、文饰的作用,所谓“以礼节之”,使人的真情实感在实践出来时,不光富有道德的内涵,而且体现了一种美,这就是“文质彬彬”,也是孔子评价韶乐时所说的“尽善尽美”。 4、儒家文化之“智”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4、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 - 1 - 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儒家文化之“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
5、的信任。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原因 文化是一个人的根,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去确认自己所归属的民族和国家。而在今天,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已经严重衰落,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大为降低,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将来有一天我们国家可能就会四分五裂。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衰落首先原因就是教育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的教育,每个人对传统的文化的学习都是在生活中潜而默化地进行的,而不是现代化课堂学习的结果。 1、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首先应该归因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拥有了一套“完善”的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到大学,将一个人岁开始就从家庭中夺走,一直到成年,夺
6、去了他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推给教育系统。因此在新的一代中,与传统的中华文化是渐行渐远。 2、学校中的课堂教育本来就不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地方,但中国的教育系统要对传统文化的衰落负上重要的责任,一是因为这套教育系统从小就把孩子从家庭中夺走了教育权。二是现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虽然让学生学习了许多“科学”的知识,但也进一步几乎完全隔绝了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3、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社会,尤其是媒体和传统节日的活动,可是国内的电视台很少报道这些文化活动。 三、为什么要振兴中华传统
7、文化 1、民族精神是屹立世界、振兴中华的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日本皇太子其乐融融的的长女取名:爱子,称号:敬宫,其“爱”和“敬”出典于中国古籍“四书五经”之一的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爱之”一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传
8、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几千年一脉相承至今,博大精 深,这是我们立足的根。俄罗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性格,没有国民风貌,就不是生动活泼的有机体,而是机械的实验标本。”我们为我们的文化而自豪。 可是在今天,我们的文化也面临挑战,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它一方面为各民族文化互相沟通、互相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了强势文化吞噬弱势文化、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对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我们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应对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战略
9、选择,也是我们振兴中华的思想根基。 2、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和谐融合的源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的所在。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团结海内外同胞,求得华夏民族的最大共识,从而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前提。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周边地区,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互相交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再加上长时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
10、合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从而今天民族精神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源泉。 3、民族精神是传承文化、文明做人的核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道家的清幽自然,也有佛家的博大慈悲,还有诸子百家的丰富精微等等,其中儒家唯物而现实的思想体系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它对个人的文明养成、健康成长有很现实的意义。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仁”的思想,这是对个人品格的修炼和要求,是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素养,如果不去修行和实践,这种素养就会被溟灭。这些年来,我就在想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致使刑事犯罪和腐朽思想的抬头,甚至到了丧心病
11、狂的地步,这都是人性中“仁”字精神的丧失。孔子还倡导“礼”,“礼”乃世界之大道,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在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也广泛传播。这说明儒家思想具有人类思想意识的共性。 综上三条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现在在同学们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有一项针对上海市3300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
12、提高,在文化相对开放的上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显现疏离与隔膜。所以现在提出弘扬民 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而且紧要。 越到商品经济时代的今天,越是要提倡并践行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华儿女、神洲子孙,都是有血性的,血液里流动着五千年文明的因子,澎湃着仁、义、礼、智、信的激情,最重要的是跃动着一颗“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心。当下,党和政府都号召要传承和发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我们理当坚决响应,责无旁贷去承担,并把这看成是自己光荣而自豪的义务。我们坚信,优良的民族文化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就像美酒越久越香醇,已跨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中华文明,还在并将更加散发出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并与时俱进,绽放出历史与现实的光辉。 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之我见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 中华传统文化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