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经典《大学》的心得体会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读经典《大学》的心得体会6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读经典大学的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就是将人生经验中的反思内容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应用文体,通过心得体会,大家可以精确地表示不错的主见。以下是我细心为您举荐的读经典高校的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读经典高校的心得体会1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此为高校三纲领。 中庸二十五章:“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可结合中庸此章来领悟高校三纲领之义理。 “明明德”向内成己,是内圣功夫,“亲民”向外成物,是外王事业,“止于至善”则是“合外内之道也”。阳明先生曰:“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
2、曰一也”。 程子曰:“亲,当作新”;“在新民者,使人用此道以自新”。然“使人用此道以自新”,只是“教”而不“养”。阳明曰:“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是以自性之明德干脆养民、化民,有“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义,如此才能把三纲领贯穿为一。 荀子子道: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
3、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这是“教”。 假如把“亲民”当作“新民”,只是停留在“士”的层次,达不到大人之“学”的境界。“知者知人,仁者爱人”,这是明明德以亲民,阳明所谓“兼教、养意”。颜子说“知者自知,仁者自爱”,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故不必再说知人、爱人。 朱子曰,“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下一个“使”字,把尽己之性与尽人之性割裂开,从而把“明明德于天下”也解得浅了。阳明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绍兴知府南大吉听到阳明先生讲解大人之“学”如醍醐灌顶,喟然叹曰:“甚哉,大人之
4、学若是其简易也!吾乃今知天地万物之一体矣,吾乃今知天下之为一家、中国之为一人矣。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伊尹其先得我心之同然乎”?又曰:“吾以亲民为职者也,吾务亲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 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此为高校八条目。 朱子说:“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亲)民之事也”。 论语宪问: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可结合论语此章来领悟高校八条目的内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均是“修己以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
5、“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唐代李翱依据中庸易传作复性书,阐述儒家心性学说。李翱不满足东汉郑玄所注中庸:“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同样,研读高校也要默识心通,不能停留在“事”上。如“平天下”是“明明德于天下”,依此类推,“治国”是“明明德于国”,“齐家”是“明明德于家”,三者均是德性由内而外的扩充,与其说是在谈政事,不如说是在论心性,系辞所谓“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子路问君子,孔子先说“修己以敬”。针对子路发出“如斯而已乎”的疑问,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明显,三者境界不同。中庸曰“致广阔而尽精微”,“广阔”与“精微”是相辅相成的,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6、,则心性功夫也是精微至极。从齐家、治国到平天下,外王事业越广阔,内圣功夫越精微。高校与论语区分内圣与外王,并且阐述得层次分明,中庸与孟子则说得更简洁。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中庸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人我内外合一,本末一以贯之。 读经典高校的心得体会2 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多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宝。高校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我选择了高校。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
7、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借老师的支配,重拾“四书”之高校,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高校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高校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楚,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好用的指导意义。 在高校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
8、颇深。升入高校,我面对的是一张张生疏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告知自己:“不用胆怯,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高校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意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挚友。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深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漂亮;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须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须要友情的暖和;一颗无望的心须要力气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须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溢戒备关闭的门多么须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许多。读完高校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胜利。 在高校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
9、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幻想和追求。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今日,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成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终日思索胜利要诀而不得其门,于是乎,埋怨这埋怨那的,丝毫不谛视自己。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醒悟的相识和定位,明确一个跃之能及的志向目标,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事思虑周详,坚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终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角色、素养实力、生活际遇不同,确定了注定每个人要在不同层面、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上去获得平衡,这种平衡的获得就须要“适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态去调整。在充溢竞争和挑战的
10、环境中胜利的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恒地付出应有的努力。在充分认清自我和权衡得失进退之后,一旦目标确定,就要“作之不止”,决不能半途而废。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给事情一个完备的结局。倘如我们具备了这样一种为人做事的品行和精神,试问胜利离我们还会远吗? 看到那句话想到了事业,可是我有反思了一些东西。事业对一个人来说是必不行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业,人生的另一头就是婚姻家庭。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之剧增,事业和婚姻家庭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和谐的音符。多少人为事业和家庭之间不行调和的冲突而顾此失彼,多少人为了自己所谓的
11、“事业”而摈弃糟糠之妻,一些人则为了家庭而放弃了自己所酷爱的事业。这一切都须要我们静静的思索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中国有句俗话:家和万事兴。简朴之间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家庭和谐,“后院”安静,才可能用心做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由此可见,家庭和谐于事业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说是个人事业的基础。这也是高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所表达的哲理。因此,不论你从事何等崇高的事业,也不论你工作再忙再累,请记住“必先齐家”。 齐家后想到“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说明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学问。简洁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高校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
12、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愿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肯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读完高校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高校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邃,但事实上细细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好用性的。我们或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或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高校在于完备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经典高校的心得体会3 高校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志向理想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
13、人生的第一高校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实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家立业。假如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假如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宝,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恒久被怀念、被学习。 除了做人,高校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14、更要留意自己的品德。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经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高校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非常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高校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唯恐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仔细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高校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高校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
15、说究竟,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建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高校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高校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白人生和社会的高校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详细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想想当今的高校,早就忘了什么是高校,一味的迎合社会的须要,屡屡降低教化标准、或调整方向。高校生不再是懂得“明德、亲民、至善”等高校问的学子,而仅仅
16、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匠气十足,何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技术发 展。今日中国是最多的士人生产国,博士、硕士、学士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学技术、社会哲学、文艺等等多个领域的成果却远远少于国外。这是为什么呢?今之士,胸无大局,眼界狭隘,每日只为生计,缺少了献身事业的精神。得一善则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高校是时候相识到高校教化的本质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现在的社会很困难,到处充溢诱惑,刺激,和“杀戮”。而在这个环境中要做到独善其身的却很难,人和人之间的间隔和抵触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几乎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在生活,伪装、自我爱护、缺乏平安感如此多的担心定因素造成许多人没
17、有华蜜感。更多可能是社会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变更社会但可以变更自己,变更自己的心态,变更自我的处世看法,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管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我们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如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 修身治国平天下,此乃中国传统。以小见大,自身品德都修养不好何以治国,治国太远,切说说齐家。每个身边都可能出现一些就家庭不和谐的状况,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我看来婚姻是爱情的升华和考验,
18、爱情在最终终将升华成亲情,不离不弃,不会变质。自古就有相近如宾,举案齐眉的夫妻的关系。相互敬重,相互包涵,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看的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 读经典高校的心得体会4 高校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起先受到重视。朱熹将高校、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今高校成为儒家经典。 高校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告知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假如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特别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许衡是元
19、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许衡在天气特别燥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特别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只有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子!”许衡正色道: “梨虽无主,莫非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珍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高校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人有身体,从详细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
20、,他们与高校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根据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高校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读经典高校的心得体会5 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高校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很多修身的道理。 高校指出:“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高校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
21、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出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须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赵善应二话没说,立刻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在赵善应的细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母亲就会胆怯。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陪伴母亲。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刚要敲门,赵善应却立刻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母亲。”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赵
22、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珍贵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高校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标。自从学习了高校,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兴奋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快乐。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我来洗碗。 学习了高校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读经典高校的心得体会6 经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现实,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题记 手捧高校,感慨于经典的魅力,感动于傅老广博的
23、注解。无论正文,还是注解,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边读,边不禁用笔将孔、孟、朱、王闪着光的句子勾画出来。读着这些经典,接受着儒学思想的洗礼。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始终喜爱王阳明的故事,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更是听了又听。其中王阳明曾经践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24、、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样样直达做人根本。让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职业、自身志向。 疫情期间,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时时热血沸腾,为自己的国家、为那些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为那样恒久走在前面的子弟兵,还有那些一般的志愿者、出租司机、建筑工人今日,却被一个留学生气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个名叫许可馨的公派留学生,在祖国新冠病毒横行期间,没有像其他留学生一样尽一己之力帮国家献计献策,却在公众平台上,对自己国家出言不逊。不仅如此,她还诋毁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区人民、公开支持一些反对势力,活脱脱一个“白眼狼”。 网友很快扒出此人,上学时就特立独行,成果始终不错,就是人品极差。看到这些,我又不禁反思,究竟是
25、什么出了问题?是家庭教化?学校教化? 当今,一个词语流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个词语,用来描述当代高校生们。其实,社会中,这样的人还少吗?不得不说,无论是家庭教化,还是学校教化,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老师,再读高校,感受儒学思想的浸染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化思想。教化学生,德育为先,先学做人,再做学问。而今,许多老师为了评职评荣誉,一味地追求学习成果;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也一味地追求成果。许多人抨击考试制度,但又无力变更。 作为老师,重读儒家经典,可以时时提示自己诚意、正心,修养言行、提高思想境界;还可以将儒家思想,用于教学中,教化学生从小具有家国情怀,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实,家国情怀和个人利益并不冲突,但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更不能在关键时期,对自己的国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齐家,作为个人,我们要修炼自己。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