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春秋战国时间: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21年),标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邑在镐京以东,故称东周;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春秋战国名称的来源春秋时期由于鲁国孔子的编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春秋记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正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差不多。战国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称之为“战国”时代。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春秋五霸在历史上,对“
2、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春秋战国经济的飞速发展(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农具的使用和用牛犁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
3、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二)百家争鸣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
4、,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儒家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倡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有的新的观点。儒家孟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由孔子的“仁”发展到“仁政”儒家荀子
5、荀子的思想荀子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讲“法”和“礼”融合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韩非的法家思想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治”、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爵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的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道家创始人老子道家的思想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利的追逐。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墨家墨子墨家学派的主张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