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编目、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种编目、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ppt(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六章第六章 物种的编目、物种的编目、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主要内容F物种编目F物种濒危等级F物种保护优先序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功能单位。因而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首要对象。开展物种保护首先应对所保护的物种登记造册即进行编目。由于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对登记在册的全部物种同时给予同等的保护,而是要对物种需要保护的紧迫度加以区别排出保护优先序。保护优先序的确定应具有科学依据而不是仅取决于人类的喜好。主要基于物种生存现状的物种濒危等级是长期以来确定保护优先序和实施保护计划的主要科学依据。物种编目和监测1 编目内容及意义 编目,即编制名录,是指对地球上
2、存在的生物类群加以鉴定并汇集成名录。编目与分类学关系?编目强调对现有的类群进行登记和评估,有时甚至只要求将登记的对象区分开来,不必全部都给予详细的鉴定和命名,对于包含数以百万计有待描述的物种的类群如节肢动物而言这是很有必要的。物种编目和监测1 编目内容及意义 编目应包含各分类单元的名称或代码名称或代码以及分布地点分布地点这两项基本内容。详细的编目还应包括与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有关的信息,如发生时间、栖息地类型、种群大小等。编目可在不同的地域级别开展,如全球范围、区域范围、国家范围或地区一级。编目信息可通过直接的野外调查和分析获得,也可对已有的文献和资料等进行整理收集。编目的成果形式是物种名录和物
3、种编目数据库物种名录和物种编目数据库。物种编目和监测1 编目内容及意义 编目的意义:a 确定某一区域已鉴定物种的名录,表明物种存在与否,直接提供物种的地理或栖息地分布信息,这是进行其他分析的基础。b 可直接利用编目数据进行区域范围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分析和比较,确定特有性集中地区和物种高度丰富地区,这些知识对制定保护决策甚为重要。物种编目和监测1 编目内容及意义 编目的意义:c 对重要的经济物种的编目数据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d 编目可作为自然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某一地区的物种种类和分布的变化可通过编目进行监测,并可选择某些环境敏感类群作为环境指示类群进行长期的跟踪编目,达到环境监测的目的。e
4、编目内容直接反映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种类认识的深入程度。物种编目和监测 对关心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人们,编目是先决条件。在当前环境变化迅速,生物资源丧失严重,分类调查及研究的经费和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编目作为记录和监测地球生物资源的经济有效的途径,不仅有必要而且相当迫切,不仅有必要而且相当迫切,对我国这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物种编目和监测2 编目的程序和原则编目的程序:设计、资料收集、补充调查、鉴定和编制名录或数据库等。设计:根据编目的目的选定地域范围和涉及类群,规定编目条目和格式,制定实施计划和经费预算。资料收集: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利用有关区域和类群的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资料,并
5、根据编目计划的要求进行补充采集和调查。对获得的资料和标本进行整理。汇总全部分析资料和标本鉴定结果将其编制成名录,可能时录入数据库。物种编目和监测2 编目的程序和原则 编目分为一般编目和保护编目。一般编目一般编目是为了登记、评估和监测生物资源,涉及的类群和生境范围都要求尽可能多样。保护编目保护编目是为环境监测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很大程度是监测项目,主要涉及对环境变化敏感和具有生态代表性的类群。通常应包括脊椎动物、植物和陆生节肢动物的类群。物种编目和监测2 编目的程序和原则 两种编目都含有监测的目的,因而全面、准确性和可比性是基本的要求。为求全面需要考虑调查类群及相关的生态空间和时间因素。为求准确
6、性就要保证分析和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调查分析中尽可能满足统计学和定量化的要求。为求可比性就要求调查和分析方法标准化,尽可能地消除 时间、地点和人员差异造成的误差。物种编目和监测2 编目的程序和原则 为了达到编目的基本要求,满足监测目的,有必要对编目项目进行设计,制定采样方案和编目标准采样方案和编目标准。首先要确定编目项目的目标和信息收集的范围。对调查对象的分布和生活周期(包括活动习性及气候变异的影响)及栖息环境也应有所考虑。项目可使用的经费、时间和人力资源也是项目设计和选择调查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物种编目和监测2 编目的程序和原则编目项目要遵循以下原则:目标明确目标明确:明确编目项目的
7、目标,以此为依据确定编目的类型,从而进一步确定对象、地理范围、调查和分析方法及结果汇总的方式。深度和广度结合深度和广度结合:在满足编目目标要求的前提下,既要能体现时间空间和对象的广泛性,又要有所突出,有所侧重,优先选择。在一些地点要长期定点进行调查,在另外一些地点只能进行不定期的抽样调查。物种编目和监测2 编目的程序和原则编目项目要遵循以下原则:标准化标准化:包括采样方法(工具和操作)标准化、采样方案(样方大小和布局、采样频率和重复)标准化及记录表格(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化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比性和可校验性。调查信息的完整性和最大化调查信息的完整性和最大化:在采样设计时要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与调查对象
8、有关的各种变异因素。可行性可行性:要考虑可用的经费和人力资源、调查方法是否能为调查者接受,以及采样设计是否可行等。物种编目和监测3 重要的编目和监测计划全球范围编目和监测计划:WCMC(世界保护监测中心)的数据库和监测系统。在WCMC系统中包括了多个动植物类群(主要是与保护和发展有关的类群)的编目数据库,还包括了与保护有关的栖息地(特别是热带森林珊瑚礁和湿地)数据库、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网络数据库及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数据库,大部分信息由GIS 管理。物种编目和监测3 重要的编目和监测计划全球范围编目和监测计划: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
9、UBS)于1990 年共同发起和组织的DIVERSITAS国际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编目和监测。该项目涉及分布全球的 5 个生态类型:热带森林、温带森林、稀树干草原、草原和冻原的25 个地点。物种编目和监测3 重要的编目和监测计划区域和国家范围编目和监测计划:许多国家都制定并开展了本国的动植物编目计划,其中包括加拿大、美国、哥斯达黎加和澳大利亚等国,哥斯达黎加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成为推动国家级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的典范。我国正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此举被列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目标之一,中国科学院正在开展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信息管理(BR
10、IM)项目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编目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濒危等级对物种进行濒危等级划分具有科学和实用科学和实用两方面的意义。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划分濒危等级能对物种的濒危现状和生存前景给予一个客观的评估,并提供一个相互比较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以往调查和研究结果的一个汇总,又提出了需要深入和补充研究的内容。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能将物种按其受威胁的严重程度和灭绝的危险程度分等级归类,简单明了地显示物种的濒危状态,提供开展物种保护及制定保护优先方案的依据。濒危等级1 划分原则: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划分原则: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科学性科学性:要求客观、准确和精细,尽可能地使:要求客观、准确和精细,尽可能地使用
11、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依据,要求所使用的数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依据,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实用性实用性:强调标准的简单、实用,要求满足不强调标准的简单、实用,要求满足不同水平操作者和各个类群的实际需要。同水平操作者和各个类群的实际需要。濒危等级2 划分标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划分标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定性指标:种群数(现状:多或少;变化趋势:种群数(现状:多或少;变化趋势增加或减少);种群大小(现状:大或小、增加或减少);种群大小(现状:大或小、变化趋、上升或下降);种群特性(小种群变化趋、上升或下降);种群特性(小种群否);分布范围;分布
12、格局;栖息地类型、否);分布范围;分布格局;栖息地类型、质量及面积等。质量及面积等。定量指标定量指标:种群个体数;亚种群数;亚种群个:种群个体数;亚种群数;亚种群个体数;分布面积;分布地点数;栖息地面积;体数;分布面积;分布地点数;栖息地面积;在一段时间内以上各指标的变化和物种或种在一段时间内以上各指标的变化和物种或种群灭绝的几率。群灭绝的几率。IUCN濒危物种等级F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IUCN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括6个等级,即:1.灭绝(Extinct-Ex):过去的50年内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2.濒危(Endangered-E):面临灭绝危险的类群,当致危因素继续作用
13、时它们将不大可能生存;3.易危(Vulnerable-V):如果致危因素继续作用,则可能很快就会沦至濒危等级的类群;4.稀有(Rare-R):在全世界其种群均较小,目前虽有危险,但尚不属于濒危或易危等级。5.未定(Indeterminate-I):已知属于“濒危”、“易危”或“稀有”等级,但由于资料不全不能确切归入其中之一的类群;6.欠了解(Insufficiently Known-K):怀疑但由于缺乏资料而不能确切地归入以上任一等级的类群。IUCN濒危物种等级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F灭绝(Extinct):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F野生灭绝(Exti
14、nct in field-EW):一分类单元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F极危(Critical 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灭绝的几率极高,符合极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极危。F濒危(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几率很高,即可列为濒危。F易危(Vulnerable):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几率较高,即可列为易危。F低危(Lower risk):一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合列极危、濒危或易危任一等级的标准,即可列为低危。IUCN濒危物种新等
15、级系统F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对一分类单元无足够的资料,仅根据其分布和种群现状对其灭绝的危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即可列为数据不足。F未评估(Not evaluated):未应用有关标准评估的分类单元即可列为未评估。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极危(CR):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灭绝的几率极高即符合下列标准15 中的任意项时即可列为极危.1 种群以下列两种形式之一下降:a 根据以下任意项,观察、估计、推测或怀疑种群在过去的10年或3 代内(取较长的时间)至少已下降80%:直接观察适合该分类单元的多度指数;占有面积、分布范围和(或)栖息地质量下降;实际或潜在的开发程度;引入类群杂
16、交种病原体污染物竞争者或寄生物的影响。b 根据上述后四项中的任意项推测或怀疑种群在今后的10 年或3 代内(取较长的时间)将至少下降80。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极危(CR):2 据估计分布范围小于100km2 或占有面积小于10km2,且有估计显示下列任意两项:a 严重破碎化或已知分布地点仅有一个。b 依据观察、推测或估计以下任意项持续下降:分布范围;占有面积;栖息地的面积、范围和(或)质量;分布地点或亚种群数;成熟个体数c 以下任意项极度波动:分布范围、占有面积、分布地点或亚种群数、成熟个体数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极危(CR):3 种群成熟个体估计数小于250 且符合下列两项之一。a
17、 3年或1代内估计持续下降不小于25;b 依据观察、估计或推测,成熟个体数和种群结构以以下两种形式之一持续下降:严重破碎化(即亚种群包含成熟个体估计数均不多于50);所有个体都属于唯一的亚种群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极危(CR):4 种群成熟个体估计数小于50。5 定量分析表明10 年或3 代内(取较长的时间)野生灭绝的几率至少达到50。濒危和易危的的详细解释请参考IUCN 濒危等级标准(IUCN 1994)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的制定和历次修订在很大程度上依据IUCN红皮书及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该公约的濒危物种等级标准是根据生物学现状和贸易现
18、状两个方面制定的,根据生物学现状制定的列入附录一的物种的标准与IUCN 濒危物种等级中的濒危等级的标准是一致的;列在附录二的物种的标准与IUCN 濒危物种等级中的易危等级的标准相似。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国动物红皮书的物种等级划分参照1996年版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中国的国情,使用了野生灭绝(Ex)、绝迹(Et)、濒危(E)、易危(V)、稀有(R)和未定(I)等等级。已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中采用濒危、稀有和渐危3 个等级。国内动植物红皮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濒危:物种在其分布的全部或显著范围内有随时灭绝的危险。这类植物通常生长稀疏,个体数和种群数低,且分
19、布高度狭域。由于栖息地丧失或破坏或过度开采等原因,其生存濒危。如桫椤、银杉、水杉、珙桐等。稀有:物种虽无灭绝的直接危险,但其分布范围很窄或很分散或属于不常见的单种属或寡种属。如攀枝花苏铁,银杏等。渐危:物种的生存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原因的威胁,这类物种由于毁林、栖息地退化及过度开采的原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被归入濒危等级。如刺五加、麦吊云杉等。国内动植物红皮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1.如何测度某一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2.一些物种是否比其他物种更值得保护?3.怎样利用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互补性,达到尽量利用有限的保护区、尽可能多地保护物种多样性?4.如何选择、设计保护区,以利用最
20、少数量的保护区覆盖某一类的全部物种?分类学方法诠释F分类多样性测度共包括对刻划物种多样性具有不同意义的4项标准:1.根权值:刻划古老类群的重要性,对最接近支序图根部的类群给予最大的加权;2.高级分类单元丰富度:用于对高级分类单元给予更高的权,而不考虑高级分类单元所包含物种数多少;3.伸展树长度:用于测度谱系歧异度,有助于鉴别包含歧异程度最大的分类单元的区系;4.支序发散度:用于突出不同等级类群的均匀代表性。特有性及关键区系分析F特有性:指哪些分类单元仅在该地区范围内存在,在别的地方不存在,其在该地区的丧失意味着该分类单元在整个地球上的丧失。F关键区系分析是由Ackery和Vane-Wright
21、于1984年首先提出,该方法依据区系成分互补的互补性原理。F其分析步骤如下: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F根据已获得的某一类群全部物种的分布资料,将所有分布地区区系按特有性的高低排序,选定特有性最高的区系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第二个保护区的确定原则是能对第一个保护区保护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区系,第三个保护区的确定原则是能对前两个保护区共同保护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先序。保护优先区域分析F以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确定保护区优先序时,物种在分类上被认为是相等的,即仅依据了物种的种数和不同地区的物种替换率,未考虑物种的分类多样性差异。F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是以分类多样性测度和互补性原理为基础的保护区优先序分析方法。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步骤F根据分类多样性指数值累加计算了各地区区系的多样性积分;然后选定多样性积分最高的区系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F第二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第一优先保护区多样性积分增补最大的区系,即具有最高补充多样性积分的区系;F第三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前两个保护区多样性增补最大的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先序。F本章学习内容基本属于硕士研究生内容,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学习本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