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摘要】:通过对2010-2013年三年中医师承教育期间跟师时指 导老师临床经验的整理,探讨老师的主要学术思想特点,以及对老师学术经验的总结研究。指导老师的学术渊源概述男,汉族,生于1966年10月,甘肃省静宁县人,高年资中 医主治医师,1987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针灸专业,1991 年至 1992年先后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和甘肃省中医医院离职学习,专 攻肛肠专科,擅长中医肛肠、中医外治、针药结合治疗胃肠疾病, 现任静宁县妇幼保健院医务科、中医科主任,曾获“静宁县十佳 医务工作者”,发表国家级论文二篇,系甘肃省第五批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学术思想老师为人和蔼谦逊,治学态
2、度严谨,在临证时不忘辩证施治, 遣方用药剂量精准,主张能少勿多,能简勿繁,能廉勿费,能外 勿内(指外治和内服药物而言),注重中医整体观念,在局部治 疗的阀时始终不忘全身,对于许多疾病的诊疗思路往往是突出以 外治为首选,如:通过辨证组方,将中药粉碎成散剂,再借助水、 酒、热力、透皮剂等通过外敷、灌肠、坐浴结合现代中药离子导 入技术等,治疗内、外、妇各科诸多疾病,尤其是在胃肠疾病方面积紫了丰富的经验,遣方施治往往效若孚鼓,而对于肛肠疾病的诊治,则更是得心应手。本文在总结老师的治疗经验的同时, 也可体现出老师重视外治,综合运用,哪个效果好就用哪个,哪 个方便用哪个,哪个价廉用哪个,并且时常是针药并重
3、,祖国医学的精髓宝贝,样样都视为珍宝, 样都不丢弃。老师在秉承祖国医学的基础上,继承地发展了中医学,他在 对疾病的认识中,偏重于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的通畅与否,认为人 体机能的正常有赖于气血经络的通畅运行,如果某处或某系统的 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阻滞不通时。则往往是疾病发生的根源所 在,有了这种对病理基础的认识,在辩证治疗时,往往注重于在 “通”字上下功夫,时常会惯用一些温通经络(如肉桂、桂枝) 或活血通络(如红花、丹参)或泻下导滞通腑(如大黄、枳实)等药物,从而以期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在中医辩治胃肠病方面,以通调气机为纲,主要用药特点为 疏肝理气用元胡、川楝了,健脾理气常用陈皮、枳实、厚朴。以
4、 通为补以通为治,根据脾以健运为常胃以通降为顺的道理,运化 失常时,应侧重于治脾,药性宜甘温,苦燥,升提,用药常以党 参,黄芪,白术,升麻等为主。纳运失常,应侧重于治胃,药性 宜甘寒,濡润,通降,用药常以沙参,麦冬大黄为主,纳运同病 时则需脾胃同病,在补脾胃时常以甘药中配入理气助运之品,如陈皮,枳壳之类。二 .临床经验1. 清胃消化瘀汤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胃痞”“嘈 杂”等范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常伴嘈杂, 恶心,脘痞,纳差等兼证, 一般发病高,与人的饮食,情绪,体 质和感受外邪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 引起的胃黏膜
5、慢性炎症性改变的一种常见病,包括各种慢性胃 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以及胃溃疡病等。中医认为胃脘痛属 标实本虚证。标实为邪,毒,寒,湿,热,中气受伤,升降失常, 胃络瘀阻,故多属实症;本虚为脾胃不足,外邪得以乘虚而入, 或脾虚失运,致湿热瘀毒互结,升清降浊失常。究其病因,肝胃 不和、脾胃虚弱、湿热蕴脾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该病初起 或发作期已气滞、胃热多见,久病为虚中夹杂、寒热错杂。在一方治一病的基础上,临床加减应用数十年,效果显著。药物组成:蒲公英30克,川葛15克,党参15克,黄连10 克,吴茱萸6克,厚朴15克,紫苏梗15克,川楝了6克,元胡30克。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
6、文火再煮25-30分 钟,取汁;加水再煎30分钟,取二汁,混合,分2次早晚空腹服。功用:清胃化瘀,行气止痛。组方依据:该方所治胃炎,包括各类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 诊断以胃脘疼痛、吐酸、暧气三大症状为要点。该病因长期寒湿侵胃,郁久化热,湿热阻络,气血瘀滞,气虚津亏所致。治宜清热散瘀,理气和胃,制酸止疼。药用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瘀解痉,蒲公英素有“疗疮圣药”之誉,有抑菌和杀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且能生肌活血,故对溃 疡的修复、炎症的消退及清除幽门螺杆菌等起重要作用。川葛素 称“血中之气药”,集活血行气为一身,功在活血行气、化瘀生 新,药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改变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 的修复及炎症消
7、退。党参益气健脾,生精和胃,有研究表明,党 参能加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通过扶助正气,达到祛邪的目的。 胃炎的发生,以饮食所伤、肝郁气滞最为常见,故合用紫苏梗、 厚朴理气宽中,健脾化痰,燥湿和胃,如药品化义所谓:“苏 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 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对肝郁脘痞尤 宜选用,黄连、吴茱萸又名左金丸者,出自丹溪心法,具有 清泻肝火、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组方重用黄连苦以清心、寒以 泻火,佐予吴茱萸辛以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既能降逆止吐, 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 味配合, 清一一温,苦 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川楝子、元
8、胡为金铃子散,川楝子 善走气分,能疏肝气,泄肝火,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 元胡辛温活而,行血中气滞, .一味相配, 一泄气分之热, 行血 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因川楝子苦寒有 小毒,故用量要轻。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加减:上腹部冷痛者,加高良姜以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痛甚、泛吐清水者,加干姜、艾叶以温中散寒止痛;胸肋窜痛者, 加片姜黄、枳壳以行气通络,宽中止痛;干喝水多者,加石斛、 玄参以益气生津,滋阴清热;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槟榔以消积 降气,清热通便;大便黏黑者,加三七参、白芨以散瘀上血,生肌定痛;有溃疡者,加乳香、没药、白芨以活血行气,消肿生肌。
9、典型病例张某某,男,60岁,2012年7月31日初诊。主诉右上腹痛 撑胀作痛半年多,同时伴有嘈杂泛酸、脘痞纳呆、 溲黄便干, 在当地医院确诊慢性胃炎,服用西药病情不见减轻,体重下降5 公斤,精神不振。舌质红,苔少,脉稍弦紧。腹部触诊右上腹部 有压痛。电子胃镜检查见胃窦、胃体部充血水肿,有散在小糜烂出血点,提示浅表糜烂性胃炎。腹部超声肝胆胰牌未见异常改变。此辩证为肝郁脾虚,湿热内阻,气滞血瘀,络脉受损。治宜 清胃化瘀,疏肝行气、消肿散结,和胃止痛。方用清胃化瘀汤化裁。处方: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黄连10克, 吴茱萸6克,厚朴15克,苏梗15克,川楝子6克,元胡30克, 白芨15克
10、,大黄5克。取药10剂,水煎2次,混合,分两次早 晚空腹服。同时嘱其按时进餐、以七分饱为宜,清淡饮食,禁烟酒,少生气。2012年8月10曰 诊,脘痛痞满明显减轻,偶有泛酸嘈杂,食欲增加,精神改善,大便通畅,腹部压痛消失。舌脉同前,继予上方10剂以巩固治疗。2012年10月3日三诊,在当地按上方又连续服用20剂,自 觉症状均已消失。三天前因食用过夜韭菜水饺,右上腹痛、泛酸 嘈杂、脘痞纳呆复现,大便2日未行,舌红苔白,脉弦紧.辩证 同上,处方同前,10剂。尤嘱饮食调理。三月后随访病情未再复发。2. 自拟灌肠方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大肠炎,以腹痛、腹泻、 粘液脓血便为主要
11、症状,属中医学“腹痛”、“泄泻”“泻痢”等 范畴。本病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本虚标实是其主 要病理特点,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湿、热、寒、邪毒等侵害 机体,后天之本受伤,气血升降失常,发为本病,该病初期以湿 热内蕴、气滞血瘀、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随着病程的逐渐迁延, 以致出现脾肾两虚、阴血亏虚,老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 总结出了一套系统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方法,最主要的是自拟的结肠炎灌肠方具有较好的疗效,可加减化裁适用于各型病例。基础药物组成:砂仁20g白术30g 莲子30g 黄连20g大黄20g 公英30g 薏米30g 葛根20g用法:上药共纳,温水煎30min,取汁600ml,每
12、次300ml保留灌肠,每日二次,灌肠药液的温度为37左右。功效: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生肌止血止痢药用砂仁醒脾化湿,行气温中,白术健脾利湿,补脾止泻,黄连清热解毒,大黄泄热导滞,解毒止血,活血化瘀,公英清热 解毒,化瘀解痉,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葛根什阳止泻,诸药共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生肌止血至痢之效。加减:少腹冷痛者加小茼香,脓血较多者加白头翁,有溃疡形成者,加海螵蛸、白芨。典型病例陈XX,男56岁,2012年4月21 日初诊,主诉:腹痛、 腹泻,已有6年余,时发时止,时轻时重,严重时每日腹泻次数 达5-6次,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纳欠佳,消瘦乏力,面色 咣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辩
13、证为脾肾两虚,予本灌肠方 7天量。二诊时腹痛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日1-2次,质稍成型,精神好转,虽再予7付巩固疗效。【小结】 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辩治,总不外乎阴阳两大纲, 阴和阳之彼此平衡失调,山现偏盛偏衰,是疾病形成的根源。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而阴阳失衡和韩老师所主张的经络气血运行的通畅与否,也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偏实者,当泻其有余而通之,偏虚 者则应补其不足而通之, 所谓“万变不离其踪”,临床中应当把 握疾病的实质,活学活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运用祖国医学,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笔者通过三年的师承学习中医,认识到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理论体系独特,疗效可靠,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无论是在疾病防治还是保健养生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效果,值得推广运用。本文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