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随班就读的历史、现状、问题2分析上课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随班就读的历史、现状、问题2分析上课讲义.ppt(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随班就读的历史(lsh)、现状与问题肖非第一页,共41页。什么(shn me)是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最初,随班就读只是一种草根教育实践,由于国家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普及(pj)义务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班就读很快成为了国家教育政策。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第二页,共4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五条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
2、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bu de)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第三页,共41页。为什么要随班就读(ji d)?1.是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pj)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2.是引导传统学校迈向融合学校的一种策略3.可以使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从安置本身受益第四页,共41页。历史(lsh):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北欧国家特殊教育界首先提出正常化(normalization)的思想,倡导改革教养机构隔离的、封闭的传统(chuntng)做法,将被教养者安置到正常
3、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学习。20 世纪60、7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界的努力推广,正常化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场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作为一种实施特殊教育的思想和一种新的特殊教育的体制,回归主流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认同。第五页,共41页。回归(hugu)主流的核心内容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依据儿童残疾性质和程度的不同(b tn),采取不同(b tn)类型的特殊教育形式、手段和方法,并为接受教育的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主张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将残疾儿童集中到特殊学校和全日制寄宿机构,将其
4、与正常儿童隔离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第六页,共41页。中国(zhn u)的实践根据国情,中国政府制定了在普通教育机构招收特殊学生进行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作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的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国家教育委员会,1989)。从1987 年开始,中国政府在全国(qun u)的15个县、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儿童“回归主流”之路。第七页,共41页。初始(ch sh)想法随班就读的提出是中国特殊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5、,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的现实需要。我们有800 多万学龄残疾儿童,他们作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有权利接受系统(xtng)的学校教育。然而,我们现有特殊学校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可能满足数量巨大的残疾儿童的入学要求,国家现阶段的财力和物力又不允许大量新建和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教育机构必须招收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否则,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就不能得到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就会是空话。第八页,共41页。盲童随班就读(ji d)实验随班就读实验最初是从盲童和聋童开始的。1987年“,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在华东、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了“让视障儿童在本村就近进入小学随
6、班就读”的教改试点工作。他们的主要做法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试点地区普遍进行人道主义宣传教育,为视障儿童创造良好(lingho)的入学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由视障儿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兼任辅导教师,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然后由他来承担视障儿童的主要教学工作。三是建立巡回辅导制度,由巡回教师负责业务指导、行政管理、与外界协调等工作。第九页,共41页。1987 年,黑龙江省海伦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聋童随班就读实验,全市85 名聋童在当地的普通学校接受初等义务教育。随后,北京、河北、江苏、辽宁等市也开展了类似的实验工作。1987 年12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7、 中写道:“在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这种形式有利于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是在那些尚未建立弱智学校(班)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解决轻度弱智儿童入学问题的可行办法”。这是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随班就读”一词。1988 年,在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正式作为发展(fzhn)特殊教育的一项政策。第十页,共41页。1989 年,国家教委委托北京、河北、江苏、黑龙江、山西、山东、辽宁、浙江等省市,分别进行视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实验。当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农村地区推行随班就读的可行措施,解决广大偏远地区残疾儿童的受教
8、育问题。实验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随班就读的对象,随班就读的师资和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jio xu)安排。第十一页,共41页。关于随班就读的对象,实验希望解决的问题有:何种残疾程度的视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适合(shh)随班就读?如何评估随班就读对象的残疾程度?如何组织残疾儿童入学?关于随班就读的师资,实验希望解决的问题有:如何做好教师的思想发动工作?如何组织必要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需要帮助学校解决哪些具体困难?关于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安排,实验希望解决的问题有: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如何适当安排既照顾残疾学生特点又不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正常教学?第十二页,共41页。1992
9、年,国家教委又委托北京、江苏、黑龙江和湖北等省市进行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实验,使得随班就读的对象从原来的两类变为三类(sn li)。通过实验单位的努力,这项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自1990 年起,国家教委先后五次召开了全国性的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或研讨会,研讨实验中的问题,推广实验成果。这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随班就读开始走向成熟。第十三页,共41页。在随班就读的对象上,明确了视力(包括盲和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轻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包括中度)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作为随班就读的教育对象,并确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测和鉴定办法。在入学方面,我们探索(tn su)出了就近
10、入学和相对集中就读的模式。在教学要求方面,我们明确了随班就读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模式、教材处理、考核评估等方面的具体做法。除此之外,我们在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家长工作、教育管理等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tn su)。第十四页,共41页。经验(jngyn)推广1990 年5 月,国家教委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现场会,对该项试验作出了全面肯定。随后,盲童随班就读(ji d)工作在全国得到了普遍推广第十五页,共41页。1994 年,国家教委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的有关会议明确指出:“在我国大力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对于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yw jioy)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符合国情
11、的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yw jioy)的主要形式,也符合国际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大面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可信的、可行的,有着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1995)。第十六页,共41页。融合(rngh)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组织的大力倡导,融合教育逐渐成为(chngwi)一种主流的教育思想。1.融合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2.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儿童不分类别及轻重皆可全时融入普通班。3.融合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统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第十七
12、页,共41页。现状:有点困惑(knhu),有点担忧中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是:以大量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使特殊教育从过去(guq)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单一的办学形式,转变为多种办学形式,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大大加快了残疾儿少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在这样一种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的随班就读采取了很多具体的做法。第十八页,共41页。(1)对象(duxing):所有可以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特殊需要儿童少年。我国目前主要指视力(包括盲和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当然(dngrn),大量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肢体残疾等
13、类的学生,他们一直是在普通学校学习的。第十九页,共41页。(2)入学(r xu):随班就读实行就近入学。在城市和交通便利(binl)的地区,多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在指定学校就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也可以适当放宽。每班残疾儿童随班人数1-2 人,最多3 人。第二十页,共41页。(3)教学要求: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教材与普通儿童相同,当然(dngrn)会根据儿童的不同教育需要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并对残疾学生加强个别辅导;普通班级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辅
14、导教师(resource room teacher)协助处理。第二十一页,共41页。(4)教师资格及专业(zhuny)要求: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一般都是由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好的教师担任,他们必须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jbn)技能,了解随班就读班级教育教学的基本(jbn)原则和方法。资源教室教师还必须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其主要工作是帮助残疾学生补习文化知识,指导学生正确选配和使用助听器、助视器等辅助用具,对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帮助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评估残疾学生的进步情况等;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方法及提供咨询等等。第二十二页,共41页。取得(q
15、d)的成就中国随班就读工作取得的最大成绩是使学龄残疾儿童有了更多的入学机会,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个成绩是举世瞩目的。随班就读工作,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求加强同学间的互助和合作等等,这些理念与措施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随班就读的广泛开展,改变了特殊教育(t sh jio y)的封闭状态,也使更多人了解残疾儿童,理解特殊教育(t sh jio y),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第二十三页,共41页。问题(wnt)随班就读(ji d)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如何?他们快乐吗?他们的学业进步情况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相符吗?他们能否像普
16、通学生那样,得到学校、教师的多方面关怀?换句话说,他们接受到了合适的教育吗?第二十四页,共41页。讨论(toln)随班就读工作有哪些主要问题(wnt)?哪些问题(wnt)是核心问题(wnt)?哪些问题(wnt)现在有能力解决?第二十五页,共41页。问题(wnt)1.班级规模2.师资素质3.支持(zhch)体系4.环境(交通、信息、建筑)5.管理6.教育观念(机会均等;权利平等;人才观)第二十六页,共41页。展望(zhnwng):从混乱走向有序随着中国(zhn u)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随班就读工作也必将得到不断加强。随班就读试行
17、办法正在修订十二五特殊教育发展工作重点之一国家经费投入的倾斜第二十七页,共41页。普通教育对随班就读(ji d)这种政策会越来越认同国从20 世纪90 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jioy)课程改革,使传统的中国教育(jioy)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次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目标: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二十八页,共41页。改革教材忽
18、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xunb)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第二十九页,共41页。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学生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binhu)。我们开始
19、认识到,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需要,都应该接受平等的、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必须正视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别差异普遍存在。第三十页,共41页。观念的变化必然(brn)导致态度和做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对残疾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一改拒绝残疾学生的做法,开始愿意接纳这些孩子。很多学校也愿意为残疾学生敞开大门。零拒绝第三十一页,共41页。关注点由解决(jiju)入学问题转到教学质量如果说我国提出随班就读政策(zhngc)的初衷主要是解决残疾儿童有学可上的问题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关注点一定会转到如何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尤其是随班就读残
20、疾学生的教学质量上来。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普及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这些孩子进入学校后,自然要解决“留得住”、“学得好”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随班就读所存在的问题,正在不断出台解决办法,也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加强随班就读支持系统的建设、加强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资源教室、减少班级规模等。我们可以期望,这些措施对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会很有帮助。第三十二页,共41页。随班就读对象扩大(kud),层次提高我国随班就读的对象目前还只限于盲、聋和智力落后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我们的
21、教育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zhngt),会有越来越多的不同种类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作为随班就读的对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包括高等学校。在这些学校中,他们会接受到比以往更好的个别化教育和相关服务。第三十三页,共41页。最终,随班就读(ji d)会演变成为真正的融合教育从特殊教育的发展史来看,特殊教育走过了一条从隔离(segregation)到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再到融合(inclusion)的道路。世界上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现在已经到了融合教育的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家长、法律工作者、各级行政管理人员都在不断地表达这样的希望:创造一个融合的社会环境,所
22、有的儿童都可以进入普通学校(xuxio)接受有质量的教育。这导致了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三十四页,共41页。融合教育(jioy)的定义“融合教育就是为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极度残疾的儿童,在其邻近(ln jn)的学校及适合儿童年龄的班级中,提供平等的有效的教育以及儿童必需的辅助和支持性服务。其目的是为将儿童培养成为有用的,完全的社会成员。”第三十五页,共41页。融合(rngh)教育的定义融合表明了我们的一个承诺,即在最适宜的程度上,在儿童应当加入的班级或学校中教育每个儿童。它意味着将支持性的服务带给每个儿童,而不是将儿童移出去接受特殊服务。它要求儿童能够从安置中受益,而不是去
23、跟上(n shn)班级的其他儿童。第三十六页,共41页。融合(rngh)教育融合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它的精髓在于改变我们现有的特殊儿童观和对儿童提供教育和服务的模式。它强调所有的儿童都是不同的,教育应当面向所有儿童,而不是只为某一类儿童服务。它要求改革现有的儿童教育和服务体系,重建学校系统。融合教育的支持者认为,原有的特殊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p tn jio y)体系先为儿童设定了各种僵硬教育形式,然后又根据需要将儿童放置在各种固定的教育安置形式中,是使儿童去适应教育形式,而不是让教育来适应儿童的需要。它主张教育要主动去适应儿童,要按照儿童的需要来为他提供某种形式的教育。第三十七页,共41
24、页。萨拉曼卡宣言(xunyn)融合学校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的,包括那些有严重残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融合学校的基本原则是“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全体儿童应当在一起学习,无论他们有何困难和差异(chy)。融合学校必须认识到和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不同需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组织安排、教学策略、资源利用及社区合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第三十八页,共41页。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随班就读政策,已经使得人们对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和对残疾儿童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未来的日子里,残疾人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障碍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教育系统(xtng)会越来越自觉地给包括残疾
25、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如果这一天到来的话,我们就不再需要特意去确定随班就读的对象了,因为我们的教育可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第三十九页,共41页。需要思考(sko)的问题如何检讨或改变我们遵循多年的多元安置政策?如何使隔离已久的特殊教育回归普通教育(p tn jio y)系统(而非两个独立的系统),使残疾学生能顺利地在普通学校学习?应该从何时开始就让残疾儿童进入融合的教育环境?如何使普通教育(p tn jio y)系统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接纳残疾儿童?第四十页,共41页。需要思考(sko)的问题有没有因为我们的决定,让残疾学生(xu sheng)在隔离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在接受过特殊教育系统训练的“特殊园丁”的教学下,学生(xu sheng)接受特殊的课程,而让他们少了独立自主和社会适应的本钱?我们的教育政策是不是如融合国际所说的“助长他们终身隔离的命运”?第四十一页,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