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讲义精选课件.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6605312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PPT 页数:171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翻译史讲义精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中国翻译史讲义精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翻译史讲义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翻译史讲义精选课件.ppt(1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中国翻译史讲义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一、学习翻译史的主要意义1.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2.翻译史是翻译理论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认识翻译性质和规律3.有利于我们理解翻译理论,开阔视野。4.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翻译的功能和各种翻译现象。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71页翻译史的学习主要把握的内容:什么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谁(人物简单的生平)翻译了什么典籍第三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二、中国翻译史划分阶段二、中国翻译史划分阶段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划分成四个阶段: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划分成四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古代翻译史:古代翻译史:1.1.先秦的零星翻译论述先秦的零星翻

2、译论述清乾隆初年清乾隆初年番清说番清说2.2.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3.3.古代佛经翻译的四个阶段古代佛经翻译的四个阶段 4.4.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近代翻译史: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起于鸦片战争“五四五四”运动运动现代翻译史:现代翻译史:从从“五四五四”运动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当代翻译史:建国后建国后至今至今第四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三、三、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原始社会各氏族或部族间,应该有双语人或多语人原始社会各氏族或部族间,应该有双语人或多语人的翻译活动,无文献可查。的翻译活动,无文献可查。夏、商

3、两代,现存的史料记载也很简单。如夏、商两代,现存的史料记载也很简单。如册府元册府元龟龟.外臣部外臣部.朝贡朝贡有下列记载:有下列记载: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于夷于夷”、“方夷方夷”与夏、商王族并非同一部族,语言与夏、商王族并非同一部族,语言有殊,遣使有殊,遣使“来宾来宾”,必然需要必然需要翻译,否则无法进行翻译,否则无法进行活动。活动。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一)翻译官职(一)翻译官职1.周 代周礼、礼记翻译活动的最早文字记载。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

4、北方曰译。”因此,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国语 周语“蛮夷反舌”“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称司翻译之职者为“舌人”“象胥”接待四方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宾客,并且负责翻译事宜。2.秦与汉 统称为“译”例如:汉武帝时始通西域 译长、议员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71页 (二)(二)外事机构名称外事机构名称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秦:典客和典属国秦:典客和典属国西汉:典客西汉:典客典属国典属国大行令大行令大鸿胪大鸿胪尚书尚书主客曹主客曹东汉:大鸿胪东汉:大鸿胪客曹尚书(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客曹尚书(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客曹客曹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1 1)匈奴歌匈奴歌 古代匈奴族

5、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学古代匈奴族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学作品作品(2 2)白狼王歌)白狼王歌 作者(唐菆(作者(唐菆(zuzu)、译者(犍)、译者(犍为郡椽(为郡椽(chun)chun)田恭)、田恭)、汉字记音汉字记音汉民族的史书中对游牧民族的卑视。汉民族的史书中对游牧民族的卑视。说文说文:“羌,羌,西方牧羊人,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西方牧羊人,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游牧民族的族游牧民族的族名和国名全都加上了异类的标志,古书中带有反犬傍的族名和国名全都加上了异类的标志,古书中带有反犬傍的族名名4040多个。多个。“白狼白狼”一名白兰,徐嘉瑞在一名白兰,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大理古代文化

6、史稿中考证,中考证,“白兰为西羌之别种,其地在今四川理藩县白兰为西羌之别种,其地在今四川理藩县”。第七页,本课件共有171页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鸿胪寺鸿胪寺、主客司、主客司唐:唐:鸿胪寺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宋:宋:鸿胪寺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明:明:鸿胪寺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清:清:鸿胪寺鸿胪寺、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来改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来改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民国及现在:外交部,配有译员民国

7、及现在:外交部,配有译员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四、四、“翻、译翻、译”的发轫与演变的发轫与演变(一)、(一)、关于关于“译译”历史上,翻译之名发轫于历史上,翻译之名发轫于周礼周礼秋官秋官。译官所司之职是译官所司之职是“通其志,达其欲通其志,达其欲”。“是故是故周礼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有象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译知八狄。七戎,寄司九夷,译知八狄。”“寄寄”、“象象”、“狄鞮狄鞮”、“译译”只是官只是官职的概念,不是翻译活动。职的概念,不是翻译活动。“寄寄”、“象象”、“狄鞮狄鞮”三个名称渐次销三个名称渐次销声匿迹,声匿迹,“译译”字成了翻译的统称。字成了翻译的统称。第九

8、页,本课件共有171页 “南方曰象”、“北方曰译”译经篇这样解释:“今四方之民,译官显著者何也?疑汉以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及至唐代,翻译活动的概念终于渐发头角。孔颖达:“译,陈也,陈说内外之言。”贾公彦“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翻译之名仍是一“译”字,以“翻译”明确指称翻译活动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二)、关于“翻”译经篇“彝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如翻锦绮(qi),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二名并行,指的应是“翻”、“译”二字均可单独用来指称翻译活动,并非一起联合使用之意,不能做“翻译”之名出现。第十一页,本

9、课件共有171页(三)、关于“翻译”“翻译二字连用至少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但其义尚不清楚。”自汉代始,“译”不仅指“通其志,达其欲”之事,而且把佛经翻译活动也包括了进去。“翻译”的外延已经开始扩大。宋代高僧法云对翻译进行了定义。“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对翻译性质的探讨的倾向。但从外延上看,它把翻译活动局限于佛经翻译活动,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71页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翻译的外延再次扩大为科技翻译又纳入其中。徐光启:“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清末,严复,林纾等人,翻译的外延扩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时,已经基本

10、上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翻译概念。今天的翻译概念又有新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代表着我国当代意义最宽泛、最一般的翻译概念。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四)、关于现今“翻译”的内涵翻译这一概念本身很复杂。作为术语使用的翻译有三层含义:翻译研究、翻译产品、翻译行为翻译研究、翻译产品、翻译行为翻译研究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规约性研究。翻译产品涉及翻译的方式(归化、异化、杂合化)、种类(笔译、口译、通用翻译、专门用途翻译、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语内、语际、符际翻译.中译外、外译中)以及相关评判标准。第十四页,本课件共

11、有171页六、中国翻译史的重要时期六、中国翻译史的重要时期1.公元5-10世纪,自汉末至宋初、在隋唐达到鼎盛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2.17世纪末18世纪初,明末清初,西学译介。3.清末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对西学的大规模译介。4.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对外国文化的又一轮大规模译介活动。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七、佛经翻译七、佛经翻译(一)概况:(一)概况:持续时间(千年以上)持续时间(千年以上)始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魏晋南北朝时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臻于极盛北宋式微元以后为尾声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古代翻译史古代翻译史佛经翻译是古代印度文化与中华固有文化之间的互补性的平等交流

12、。虽有抵触但最终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原因:1.印度佛教在传入时即依附和迎合本土文化2.印度佛教本身也具有郁中华文化相近或相通的因素,而且包含可以补充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容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二)(二)著名佛经翻译家著名佛经翻译家 安世高、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安世高、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义净、彦琮、赞宁等不空、义净、彦琮、赞宁等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古代翻译史古代翻译史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原因: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

13、老子”并称。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古代翻译史古代翻译史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因此,这之前是我国历史上的口译阶段。公元148年至今应是口笔译并行的阶段。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特色。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三)佛经翻译的影响(三)佛经翻译的影响 1 1 在中国传播并发展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并发展了佛教 2 2 中国文明史上的盛举中国文明史上的盛举 3 3 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音韵学、语言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音韵学、语言文体、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产生深远影响

14、文体、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产生深远影响 4 4 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形成了不同的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学派,总结出翻译观点和理论译学派,总结出翻译观点和理论 5 5 中国翻译事业的奠基石中国翻译事业的奠基石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四)与佛经翻译紧密关联的概念四)与佛经翻译紧密关联的概念翻译翻译:转梵语而成汉言也。亦作:转梵语而成汉言也。亦作繙译繙译。翻译名义集一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译经译经:指佛经翻译。:指佛经翻译。在我国古代,是指将梵本等佛典翻译为汉文而言。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

15、印度各种方言流传的佛典,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奉诏译奉诏译:我国古代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单译(单译(等):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译。译者名称不明的经典,称作失译经。旧译及新译旧译及新译:佛教用语。北宋从义法华三大部补注卷五:“刘汉以来,谓之旧译;李唐而下,谓之新译。”唐代玄奘及其以后的翻译,称为新译;玄奘以前所译称为旧译。格义格义:把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用中国文化中某些类似的概念与佛教概念比附、连类,以获得两种文

16、化间的沟通。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五)佛经翻译中的六个问题(五)佛经翻译中的六个问题表现出对外语文化的由被动而主动吸取的心态。不只是出于宗教和信仰,而更多的是出于学问;译经工程浩大,合译、大译场,组织分工细密(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总勘七道工序),媲美阿拉伯人的巴格达翻译院和欧洲的托莱多翻译院;翻译论述迭出;翻译发展过程:幼稚的直译幼稚的意译较成熟的直译较成熟的意译二者兼得。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71页有裨于汉语的发展:词汇(增加了35000个词汇),音韵(四声的发明和诗歌韵律上的变化),句法和文体(倒装句增多,提反诘句增多等);有裨于中国文学:启以新意境,输以新材料

17、,开辟了唐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六朝志怪小说,激发浪漫主义文学,使古代文学获得解放。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佛经翻译的四个发展阶段一、草创时期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二、发展时期二、发展时期(东晋隋,公元317617)三、极盛时期三、极盛时期(唐北宋,公元618906)四、衰微时期四、衰微时期(南宋清,9541111)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71页第一阶段草创时期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安清安清:大安般守意经、人本欲生经 阴持入经、道地经等支娄迦谶支娄迦谶:般若道行经十卷 般舟三昧经二卷等支谦支谦:出三藏记集支谦传二十七部 高僧传四十九部 大明度无极经

18、二十九部等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71页第一阶段:三国第一阶段:三国西晋西晋第一个大量翻译佛经的人第一个大量翻译佛经的人首次系统地介绍小乘佛教首次系统地介绍小乘佛教“禅数禅数”语言天分语言天分最开始译的是最开始译的是大安般守意经大安般守意经二十余年间译出三十多部经二十余年间译出三十多部经“高所出经,辨而不华,质而不野,读者恋恋忘卷高所出经,辨而不华,质而不野,读者恋恋忘卷”“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高僧传高僧传)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71页支谶支谶月支人月支人,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在中国译

19、论史上的意义: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首次提出译事不易;首次提出译事不易;反映了早期反映了早期“文派文派”的译学观点;的译学观点;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之中偏于偏于“颇丽其辞,仍迷其旨颇丽其辞,仍迷其旨”“辞质多胡音辞质多胡音”支谶的译经支谶的译经,首将首将“一切皆空一切皆空”的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传入中国,此此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71页3.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1)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号恭明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

20、支。号恭明代表作:代表作: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月明童子经月明童子经菩萨本原经菩萨本原经 菩萨本业经菩萨本业经佛医经佛医经法句经法句经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了不少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了不少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易解。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易解。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人称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支谦的翻译风格支谦的翻译风格“曲得圣意,辞旨文雅曲得圣意,辞旨文雅”“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属辞

21、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者也。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者也。”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2)东汉桓帝、灵帝东汉桓帝、灵帝(公元公元147147年一年一189189年年)时期,高僧支谶翻译了时期,高僧支谶翻译了很多佛经。支亮跟从支谶学习,然后支谦又跟从支亮学习,博很多佛经。支亮跟从支谶学习,然后支谦又跟从支亮学习,博览众多经籍,莫不深入研究,且遍学世人不常见的书籍,晓通览众多经籍,莫不深入研究,且遍学世人不常见的书籍,晓通六国语言。六国语言。支谦身材细高黑瘦,眼白多而眼珠黄,为此当时的人们说支谦身材细高黑瘦,眼白多而眼珠黄

22、,为此当时的人们说:支朗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支朗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汉献帝汉献帝(公元公元190190年一年一220220年在位年在位)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人共同辅导太子。人共同辅导太子。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精通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精通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元年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

23、元年(公元公元222222年年)到建兴到建兴(公元公元252252年一年一253253年年)年间,三十多年中,他翻译了年间,三十多年中,他翻译了维摩维摩、法句法句、瑞应本起瑞应本起等等4949部经书。部经书。译本既忠实于原著,又文辞优关。译本既忠实于原著,又文辞优关。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严佛调严佛调支谶之后,还有一位著名佛经翻译者严佛调,或称支谶之后,还有一位著名佛经翻译者严佛调,或称“浮调浮调”,临,临淮人,淮人,“绮年颖悟,敏而好学绮年颖悟,敏而好学”,古维摩诘经古维摩诘经。在这个阶段主要翻译的是在这个阶段主要翻译的是“流行于安息的流行于安息的小乘说一切有部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

24、的毗昙学”和和“流行于月支的大乘空宗的般若学流行于月支的大乘空宗的般若学”。这一时期的经译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原因在于:佛教被认这一时期的经译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原因在于:佛教被认为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道术,为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道术,?“浮屠浮屠”(佛陀的异音)(佛陀的异音)=“=“老子老子”牟子牟子理惑论理惑论:佛者,谥号也,犹三皇佛者,谥号也,犹三皇“神神”、五帝、五帝“圣圣”也。佛乃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

25、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71页佛教是否产生巨大社会的影响,决定于译佛教是否产生巨大社会的影响,决定于译本内容是否能迎合当时社会思潮,即是否本内容是否能迎合当时社会思潮,即是否能成为当时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能成为当时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末年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三国鼎立三国鼎立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

26、福生活的憧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憬.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的人,宗教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的人,宗教教导把他们在人间要忍耐,劝他们把希望教导把他们在人间要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列宁)(列宁)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71页朱士行西行求法朱士行西行求法 朱士行,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朱士行,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250年,印度律学沙门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

27、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受戒,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研、讲解般若道行经般若道行经,支谶和竺佛朔译出,支谶和竺佛朔译出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所以矢志捐身,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所以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的梵文原本。公元公元260260年,他从从雍州年,他从从雍州(陕西、甘肃陕西、甘肃)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

28、敦煌,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国。煌,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国。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然得到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然得到大品经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共抄写9090章,章,6060多万字多万字。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171页 朱士行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于阗国的小乘信徒却朱士行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于阗国的小乘信徒却横加阻挠,将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诬蔑为外道经典,向国王禀告说:诬蔑为外道经典,向国王禀告说:“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

29、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朱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朱士行愤慨不已,主张以烧经为证,誓言道:士行愤慨不已,主张以烧经为证,誓言道:“若火不焚经,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若火不焚经,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说完就将说完就将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投入火中,火焰即刻熄灭,整部经典却丝毫投入火中,火焰即刻熄灭,整部经典却丝毫未损。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未损。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282)(282)将该经送回洛将该经送回洛阳,前后达二十余年。阳,前后达二十余年。公元公元282282年年,朱士行派弟子弗

30、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8080岁。岁。公元公元291291年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行抄写的大品般若大品般若经本。经本。历时历时1212年,译成汉文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共共2020卷。卷。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71页 后世评价后世评价著名的佛教学者汤用彤等人,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著名的佛教学者汤用彤等人,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

31、,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媲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媲美。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美。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一种,译出也不一种,译出也不够完全,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够完全,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

32、臬。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朱士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康僧会康僧会 (?(?280280年年)(1 1)祖籍康居祖籍康居,世居天堂师,随其父经商移居交趾。世居天堂师,随其父经商移居交趾。1010余岁出家。吴余岁出家。吴天纪四年天纪四年(280(280年年)四月于建初寺无疾而终。四月于建初寺无疾而终。吴赤乌十年吴赤乌十年(247(247年年)

33、到建业到建业(今江苏南京今江苏南京)设像行道设像行道,孙权为其建孙权为其建建初寺建初寺,史称此为史称此为江南有佛寺之始江南有佛寺之始。边传教边翻译边传教边翻译六度集经六度集经和和吴品吴品两部佛经,注释佛经。两部佛经,注释佛经。(1 1)译编有)译编有吴品吴品(亦谓(亦谓小品般若小品般若)、)、六度集经六度集经等。等。(2 2)他的佛学撰著比译经影响更大传)他的佛学撰著比译经影响更大传泥洹呗声泥洹呗声,注注安般守意安般守意、法镜法镜、道树道树三经,并为作序。三经,并为作序。佛教史中评价他的经注和经序:佛教史中评价他的经注和经序:“辞趣雅赡,义旨微密,并见重后世辞趣雅赡,义旨微密,并见重后世”“深

34、悉华文,其地位重要在撰述,而不在翻译深悉华文,其地位重要在撰述,而不在翻译”康僧会还是康僧会还是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上上最早有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僧人最早有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僧人。这一点可以在他所注释的佛经上见到。这一点可以在他所注释的佛经上见到。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康僧会建业传法图康僧会建业传法图”东吴时期,西域康居国高僧康僧会来到建东吴时期,西域康居国高僧康僧会来到建康康(南京南京)传播佛教的画面。传播佛教的画面。4 4个画面个画面:康僧会泛舟到建业;康僧会向孙权献舍:康僧会泛舟到建业;康僧会向孙权献舍利;孙权在建业修造建初寺;孙皓郊迎康僧会。画利;孙权在建业修造建初寺;孙皓

35、郊迎康僧会。画面自由穿插,没有顺序,都安排在山川纵横的自然面自由穿插,没有顺序,都安排在山川纵横的自然景色中,说明佛教除了陆路传播外,还有海上传播景色中,说明佛教除了陆路传播外,还有海上传播之路。之路。当时吴人初见佛门僧人,看他们穿戴奇怪,当时吴人初见佛门僧人,看他们穿戴奇怪,怀疑有诈。孙权得到禀报,召见了康僧会。怀疑有诈。孙权得到禀报,召见了康僧会。在见证了康僧会感应舍利之后,孙权大为在见证了康僧会感应舍利之后,孙权大为叹服,于是为康僧会造建初寺,这是南京叹服,于是为康僧会造建初寺,这是南京乃至江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同时,乃至江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同时,孙权还兴建阿育王塔,以迎接

36、供奉佛骨舍孙权还兴建阿育王塔,以迎接供奉佛骨舍利。这段历史被敦煌壁画记载了下来。因利。这段历史被敦煌壁画记载了下来。因为这个原因,江东吴地佛法大兴。到了南为这个原因,江东吴地佛法大兴。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均以南京为首朝,宋、齐、梁、陈各代,均以南京为首都,佛教进入了一个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都,佛教进入了一个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阶段,隆盛整个江南。阶段,隆盛整个江南。“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教当时在南京可见佛教当时在南京是多么繁荣鼎盛,难怪赵朴初先生要赞叹:是多么繁荣鼎盛,难怪赵朴初先生要赞叹:“在中国佛教史上,南京做佛教学术的中在中国佛教

37、史上,南京做佛教学术的中心是当之无愧的。心是当之无愧的。”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康僧会东吴翻译佛经之初(康僧会东吴翻译佛经之初(2)吴国已开始流传佛法,但风化不全,康僧会欲使江左地区振兴佛教,兴立图寺,便杖锡东游,来到建业,营造茅屋,设立佛像,推行佛教。当时,吴国人刚刚见识僧人,只是看到僧人的形象,还不了解佛教的教义,持怀疑的态度。有司上奏朝廷说:“有胡人入境,自称是沙门,容貌、服饰怪异,此事应调查清楚。”孙权说:“从前,汉明帝夜梦神人,自称为佛。这些胡人沙门所事奉的,不就是佛的遗风吗?”立即召见康僧会,询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回答说:如来去世,倏忽已逾千年,遗骨舍利,神光照耀。从前,阿

38、育王起造佛塔84000座。佛塔、佛寺的兴起,以表佛的遗化。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孙权认为这都是夸诞之辞,对康僧会说孙权认为这都是夸诞之辞,对康僧会说:若能够得到舍利,当为舍利造塔若能够得到舍利,当为舍利造塔;若是以若是以虚妄之辞欺骗我,你会受到国法的制裁。虚妄之辞欺骗我,你会受到国法的制裁。康僧会请求给予康僧会请求给予7 7天的时间。又对徒弟们说天的时间。又对徒弟们说:佛法的兴废,在此一举,这次若不至诚,佛法的兴废,在此一举,这次若不至诚,以后就更不可能有机会了。以后就更不可能有机会了。于是洁斋于清于是洁斋于清静之室,将一个铜瓶放在几上,烧香礼请静之室,将一个铜瓶放在几上,烧香礼请舍利

39、,舍利,7 7日的期限到了,却寂然无应,康僧日的期限到了,却寂然无应,康僧会请求再延长会请求再延长7 7天,孙权又答应了,可是第天,孙权又答应了,可是第二二7 7天又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反应。孙权天又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反应。孙权说说:你这全是欺骗人的东西。你这全是欺骗人的东西。要治康僧会要治康僧会的欺君之罪,康僧会又请求第三个的欺君之罪,康僧会又请求第三个7 7天,孙天,孙权也准许了。权也准许了。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康僧会对徒弟说康僧会对徒弟说:佛法灵验,应该降临,只是我们这些人没佛法灵验,应该降临,只是我们这些人没有感应,当以誓死为期有感应,当以誓死为期!三七的这天傍晚,还是没有任

40、何反映,三七的这天傍晚,还是没有任何反映,众人都非常害怕。到夜里五更,忽然听到铜瓶中铿然有声响,众人都非常害怕。到夜里五更,忽然听到铜瓶中铿然有声响,康僧会前去看视,果然是得到了一颗舍利。第二天早上呈给孙康僧会前去看视,果然是得到了一颗舍利。第二天早上呈给孙权,满朝的官员都来围观,舍利的五色光芒,照曜船上。孙权权,满朝的官员都来围观,舍利的五色光芒,照曜船上。孙权拿着瓶子,把舍利倒在一个铜盘上,舍利落下,将铜盘撞碎了。拿着瓶子,把舍利倒在一个铜盘上,舍利落下,将铜盘撞碎了。孙权大惊,肃然而起,说孙权大惊,肃然而起,说:真是世上稀有之瑞啊!真是世上稀有之瑞啊!康僧会进言康僧会进言道道:舍利的神威

41、,岂是仅仅只有光相,劫火烧它不能焚,金刚舍利的神威,岂是仅仅只有光相,劫火烧它不能焚,金刚杵砸它不能碎。杵砸它不能碎。孙权令人来试试。康僧会发出誓言道孙权令人来试试。康僧会发出誓言道:佛法广佛法广大无边,遍及万众,苍生仰望泽被,愿佛法再次降下神迹,以显大无边,遍及万众,苍生仰望泽被,愿佛法再次降下神迹,以显示威灵。示威灵。把舍利放在铁钻锤上,让大力士用力敲击,钻锤都打把舍利放在铁钻锤上,让大力士用力敲击,钻锤都打坏了,舍利却丝毫没有损伤。孙权大为叹服,立即下令修建佛坏了,舍利却丝毫没有损伤。孙权大为叹服,立即下令修建佛塔、佛寺。这是吴国最早建立的佛寺,所以名为建初寺,建佛塔、佛寺。这是吴国最早

42、建立的佛寺,所以名为建初寺,建佛寺的地方也被叫做佛陀里。从此,江左一带佛法兴起。寺的地方也被叫做佛陀里。从此,江左一带佛法兴起。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到吴末帝孙皓执政时,法令繁琐、残暴。朝廷废止不合礼制的祭祀,波及到佛寺,并打算毁掉佛寺。孙皓说:佛教由何而兴?佛若是真神,与圣典相应,应事奉其道。若是有名无实,就要毁佛焚寺。众大臣劝谏说:佛的威力不同于其它的神,因康僧会的感应,大皇创立了这座寺院,现在若是轻率的把它毁掉,恐怕以后会后悔的。孙皓派遣张昱到寺院去诘问康僧会。张昱文雅而有才辩,到寺院见到康僧会后,他多方发难,康僧会随机应变,言辞锐利,文理锋出,从早上一直辩论到傍晚,张昱说不过康

43、僧会,只好告辞了。在康僧会送张昱出门时,正巧看到在寺院的旁边,有人在进行不合礼制的祭祀,张且说:“佛教的教化既然已经传布,这些人就在你们寺院附近,他们为什么不改信佛教?”康僧会说:雷霆击破山顶,聋子却听不见,这并不是因为声音太小。如果理义通达,则万众响应,如果阻塞,就会造成对立。张昱回去后,感叹康僧会的才智,不是自己所能企及的,希望由孙皓来明察。孙皓便招集朝中贤士,并请来了康僧会。孙皓问:佛教所说的善恶报应,指的是什么?康僧会回答说:圣明的君主以孝慈来治理国家,吉祥的神鸟就会在天空飞翔,南极星也会出现在天空;用仁德来育化万物,甘美的泉水就会涌出,长出茁壮的禾苗,这就是吉祥的象征。善有瑞兆,恶有

44、恶兆。所以在隐蔽的地方做了坏事,将会被鬼神惩罚,在明显的地方做了坏事,将会被正义的人讨伐。易经中说:积善余庆。诗经中说:求福不回。这虽然是儒家经典的格言,也是佛教之明训。孙皓说:既然是这样,周公和孔子已经把道理讲明白了,还要你佛教有什么用?康僧会说:周公和孔子所说,只是浅近的道理,至于佛教,则讲的更透彻、更细致。所以,做坏事就有地狱长苦在等待着你,若是做好事,则有天宫永乐。我举出以上例子,无非是为了明理劝戒。”孙皓无法反驳康僧会。孙皓虽然已经闻所佛法,但还是不改昏暴、残酷的性情。后来卫兵在后宫的治园挖到一尊金佛像,有几尺高,呈献给孙皓,孙皓将佛像放在厕所前,用粪汁浇灌佛像,并和大臣们以此取笑为

45、乐。随即孙皓浑身肿痛,尤其是阴处疼痛难忍,呼叫连天。太史占言,是因为冲犯了大神,孙皓马上到各个神庙里去祈祷,还是不能消除疼痛。有一个敬奉佛法的宫女对孙皓说:陛下到佛寺里去求福了吗?”孙皓抬起头来问道:佛神是大神吗?”宫女说,佛是大神。这时孙皓才有所感梧。宫女将金佛像迎到大殿上,用香汤洗了好几十遍,又烧香忏悔,孙皓在枕头上叩头,述说自己的罪状,一会儿痛肿减轻了,又派使者到佛寺去问讯和尚,请康僧会来讲经说法,康僧会立刻就来了。孙皓详细询问了罪与福的各种由来,康僧会为他一一剖析,言辞精辟、扼要。孙皓也是有才气的人,听后欣然,非常高兴,又要求看佛门的戒律。因为戒文是禁秘,不能轻易给人看,康僧会便取本业

46、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都是信徒们日常所用的,给孙皓看。孙皓见佛法慈悲,广及众生,便心生善意,随即请受五戒,10天后肿痛全好了。于是孙皓就将康僧会住的寺院,加以修饰,并宣示皇族全体成员,必须信奉佛法。康僧会在吴国,讲经说法,但因孙皓性情暴虐,听不懂更深刻的佛理,只是讲一些身边的因果报应的事情,来开导孙皓。康僧会住在建初寺,翻译了许多佛教经书,如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以及小品、六度集杂譬喻等等。这些译本译文准确,妙得经体。他还传授了涅磐梵音歌咏声,音调清靡哀亮,成为一代佛教徒学习的模式。他还为经书做序言,行文既文雅又通俗,说理细致入微,都流传于世,到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四月,

47、孙皓投降西晋,这年九月,康僧会因病而终,这一年也就是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到东晋成帝威和(公元326年一334年)年间,苏峻作乱,焚烧了康僧会修建的佛塔,后来,司空何充又重新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从来就不信奉佛法,傲慢三宝(括佛宝、僧宝、法宝)他来到建初寺,对众和尚们说: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这简直是荒诞不经,所以我从来不信。除非找亲眼看见,才能相信,话刚说完,佛塔上立即放射出五彩光芒,照耀佛寺,赵诱惊得毛发倒竖,肃然起敬,从此信奉佛法,并在寺院的东边,又立一座小塔。此事从远处说,是圣佛的神感,从近处说是康僧会的佛力所致。所以僧人们给出康僧会的画像,一直流传至今。有记载说:是孙皓打试舍利,而不是在孙权时

48、期。我认为:在孙皓将要毁坏寺院时,众多大臣们都说:因康僧会的感瑞,大皇创立了这座寺院。由此可知,当初打试舍利的必定是在孙权时期。所以数家传记都说孙权感舍利于吴宫。后来试验神灵的事,或许是孙皓所为。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康僧会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康僧会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三国时代,以吴国首都建业为中心,最为活跃的佛教代表人物当推康僧会与支谦。支谦之先祖为月支人,出生于洛阳。他积极地向知识界宣扬佛法,并翻译了很多佛经。康僧会之先祖为康居人,出生于交趾。出家后,一边在普通民众中传播佛法,一边从事翻译事业。本文拟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康僧会的布教、翻译活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

49、地位作些探讨。康僧会传记方面的第一手史料为出三藏记集卷十三的康僧会传及高僧传卷一的康僧会传。下面看看他的传记中的有关记述: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这说明,康僧会的祖先是康居人,到他父亲的时候,因经商而迁居到当时交州的经济贸易中心交阯。交州是后汉末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的边界地带,是块安泰之地。因此,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多移居于此。当时,儒学、道学、神仙信仰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咒术信仰等非常盛行。康僧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生与出家的。作为立志弘法的僧人,他于赤乌十年(247)进入建业。砺行甚峻,为人弘雅而有识量,笃志好学,明练三藏,博览六典。天文图纬多所贯涉,辨于枢机,颇属文

50、翰。无疑,康僧会是位学修并重的僧人,并且具备着预言家、咒术师的素质。这就为他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到建业后,他非常热心于学习汉译佛经。会见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康僧会得以师事当时的南阳(河南)韩林、颖川(河南)皮业、会稽(浙江)陈慧这三位贤者。这三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大清楚,不过,可以肯定,他们即使不是出家的僧侣,也应是虔诚的佛教徒。康僧会向这三位贤者学习佛学,并根据会稽陈慧的思想注解了安般守意经(安世高译)。这说明,康僧会确是汉人社会中最适于弘法的人。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71页如果要评价康僧会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首先就要论及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