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电路分析基础(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大电路分析基础(1).ppt(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第二章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1 放大电路工作原理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2.2 放大电路的直流工作状态放大电路的直流工作状态 2.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2.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及其偏置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及其偏置电路 2.5 多级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 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1 放大电路工作原理放大电路工作原理2.1.1 放大电路放大电路图2-1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电路组成电路组成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1 放大电路工作原理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各元件的作用各元件的作用图2-1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三极管V,放大基极偏置电阻基
2、极电压,保证发射结加正向电压(正偏)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2-1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集电极电压,保证集电结加反向电压(反偏)集电极直流负载电阻,和UCC配合,保证集电结加合适的反向电压(反偏)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2-1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各元件的作用各元件的作用信号源内阻Us为信号源电压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2-1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各元件的作用各元件的作用耦合电容耦合电容集电极负载电阻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2 2 单电源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1.2 2.1.2 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图2 3 基本共e极电路的交、直流通路第二章 放大
3、电路分析基础 电压放大倍数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电阻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输出电阻 对放大电路进行分析主要包含两个部分:静态分析(直流分析)求电路的直流工作状态 动态分析(交流分析)求三大性能指标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估算法 图解法 微变等效电路法 分析分析 点的方法点的方法 静态分析(点分析 )动态分析(交流分析)估算法 图解法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分析分析 点思路点思路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2 放大电路的直流工作状态放大电路的直流工作状态 三极管要保证工作在放大区,其发射结要加正向偏压,集电结要加反向偏压,即要求对三极管设置一个正常的直流工作状态。直流工作状态,又称为静态工作点,简称
4、Q点。求Q点有两种方法估算法图解法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2.1 解析法(估算法)确定静态工作点(适用于简单电路和直流Q点的分析)硅管1.由基极回路求出静态时基极电流IBQ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再根据集电极输出回路可求出UCEQ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例1】估算图22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设UCC=12 V,Rc=3k,Rb=280k,50 解:2.2.2 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1)画出放大器的集电极直流通路步骤: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2.2 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由图a、b两端向左看,其iCuCE关系由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确定*注意字母的大小写问题注意字母的
5、大小写问题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2.2 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由图a、b两端向右看,其iCuCE关系由回路的电压方程表示:uCE=UCC-iCRcuCE与iC是线性关系,只需确定两点即可画出一条直线,叫直流负载线。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图2 4 静态工作点的图解法静态工作点的图解法 将此直流负载线和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画在一个坐标上 (1)在输出特性曲线所在坐标中,按直流负载线方程uCE=UCC-iCRc,作出直流负载线。(2)根据基极回路求出IBQ(3)找出iB=IBQ这一条输出特性曲线,与直流负载线的交点即为Q点。读出Q点坐标的电流、电压值即由上可得出用图解法求Q点的步骤:第二章
6、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例2】如图2-5(a)所示电路,已知Rb=280k,Rc=3k,UCC=12V,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试用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图2 5 例 2 电路图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解解:(1)写出直流负载方程,并作出直流负载线: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由基极输入回路,计算IBQ直流负载线与iB=IBQ=40A这一条特性曲线的交点,即为Q点,(3)从图上查出IBQ=40 A,ICQ=2mA,UCEQ=6V,与例1结果一致。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2.3 2.2.3 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1.1.R Rb b对对Q Q点的影响点的影响图
7、2 6 电路参数对Q点的影响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2.RcRc对对Q Q点的影响点的影响图2 6 电路参数对Q点的影响 3.3.U UCCCC对对Q Q点的影响点的影响图2 6 电路参数对Q点的影响2.3 2.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2.3.1 图解法分析动态特性(分析非线性失真和大信号工作状态)图图2 7 交流负载线的画法交流负载线的画法1.1.交流负载线交流负载线步骤:步骤: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1)交流负载线必通过静态工作点,因为当输入信号ui的瞬时值为零时,电路状态和静态时相同。(2)交流负载线的斜率由 表示。交流负载线具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
8、基础(1)过Q点,作一条 的直线,就是交流负载线。首先作一条 的辅助线(此线有无数条),然后过Q点作一条平行于辅助线的线即为交流负载线,如图2-7所示。2.2.交流负载线的作法交流负载线的作法(两种)具体作法如下: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连接Q点和 点即为交流负载线。故一般情况下交流负载线比直流负载线陡。(2)交流负载线也可以通过求出在uCE坐标的截距,再与Q点相连即可得到。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例3】作出图2-5(a)的交流负载线。已知特性曲线如图所示,UCC=12V,Rc=3k,RL=3k,Rb=280k。解解:(1)先作出直流负载线,求出Q点(可以用例2的结论)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
9、基础(2)画图交流负载线 作一条辅助线,使其取U=6 V、I=4mA,连接该两点即为交流负载线的辅助线,过Q点作辅助线的平行线,即为交流负载线。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可以看出 与用公式相一致。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交流波形的画法表 2-140604020402321264.567.56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设输入加交流信号电压为ui=Uimsint,则基极电流将在IBQ上叠加进ib,即iB=IBQ(40 A)+Ibmsint,如电路使Ibm=20A,则图图2-9 基极、基极、集电极电流和电压波形集电极电流和电压波形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是相反的。这是共e极
10、放大电路的特征之一。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3.2 2.3.2 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1.1.由三极管特性曲线非线性引起的失真由三极管特性曲线非线性引起的失真图2 10 三极管特性的非线性引起的失真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2.工作点不合适引起的失真工作点不合适引起的失真图图2 11 静态工作点不合适产生的非线性失真静态工作点不合适产生的非线性失真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2 12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值Umax 的概念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1)首先作出直流负载线,求出静态工作点Q。(2)作出交流负载线。根据要求从交流负载线可画出输出电流、电压
11、波形,或求出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值。图解法分析动态特性的步骤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3.3 微变等效电路法(交流电路分析)当输入信号变化的范围很小(微变)时,可以认为三极管电压、电流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线性的。即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输入特性、输出特性均可近似地看作是一段直线。因此,就可给三极管建立一个小信号的线性模型,这就是微变等效电路。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2.3.3 微变等效电路法(交流电路分析)利用微变等效电路,可以将含有非线性元件(三极管)的放大电路转化成为我们熟悉的线性电路,然后,就可利用电路分析课程中学习的有关方法来求解。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1.三极管的h参数(混合参
12、数)微变等效电路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三极管的h参数微变等效电路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三极管处于共e极状态时,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以下形式表示:输出特性:式中iB、iC、uBE、uCE代表各电量的总瞬时值,为直流分量和交流瞬时值之和,即 三极管的h参数微变等效电路输入特性:用全微分形式表示uBE和iC,则有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令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则(2-8)、(2-9)式可写成(2-14)(2-15)则式(2-14)、(2-15)可改写成(2-16)(2-17)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2 13 完整的h参数等效电路hiehrehfehoe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
13、础三极管输出交流短路时的输入电阻(也可写成hie)三极管输入交流开路时的电压反馈系数(也可写成hre)2.2.h h参数的意义和求法参数的意义和求法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三极管输出交流短路时的电流放大系数(也可写成hfe)三极管输入交流开路时的输出导纳(也可写成hoe)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2 14 从特性曲线上求出h参数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 由于h12、h22是uCE变化通过基区宽度变化对iC及uBE的影响,一般这个影响很小,所以可忽略不计。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2 15 简化等效电路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图 2 16 rbe估算等效电路第二章 放大电路分析基础300作 业1、3(a)(b)、5(a)(b)、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