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第六课时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4)教案.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第六课时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4)教案.wps(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第六课时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教案第六课时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教案一、思路结构特点一、思路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常用的构思立意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释义示例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开头一句,以问句引起。祠堂在何处?锦官城外翠柏成林,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阖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都说出来,只突出强调
2、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这是扬。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汉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是抑。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层层深入指诗歌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
3、水间,脉脉不得语。”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首尾呼应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卒章显志指作者往往在诗歌的结
4、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句表现了诗人自由自在、驰骋闲放的心志,以及不畏权贵、高洁傲岸的情操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这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铺垫指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
5、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钓翁”活动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铺垫作用。也正因为有了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双调折桂令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的习俗。乌纱:乌纱帽。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
6、,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以哀景作结,“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以哀景作结,“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课堂训练 2】【课堂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三)高适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注 此诗是作者送兵到青夷军后返回居庸关时所作组诗三首之其三。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青夷军,唐驻军名称。登顿:上下。指翻山越岭。请简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答案 我骑着战马翻山越岭来回奔忙,失意漂
7、泊令我愧对佩戴着的宝刀。此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忙碌而无所作为的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对才高位卑的无奈。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答案 我骑着战马翻山越岭来回奔忙,失意漂泊令我愧对佩戴着的宝刀。此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忙碌而无所作为的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对才高位卑的无奈。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二、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二、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课堂训练 3】【课堂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注注西
8、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答案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2.请赏析颔联写景的作用。答案描写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答案描写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
9、;烘托岁月蹉跎的伤感之情;烘托岁月蹉跎的伤感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做铺垫。为下文言志抒情做铺垫。3.请赏析颈联的妙处。答案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求进的愿望。答案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求进的愿望。表达技巧题答题三步骤:表达技巧题答题三步骤:第一步:找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或抒情手法,或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这种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2第三步:分析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或诗歌传达出的情感。三、效果测试三、效果测试1.阅读下面一首诗,简要分析表达技巧。山园小梅其一宋 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
10、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烘托。/用“众芳”被风吹落衬托梅的明媚美丽;用清浅的泉水烘托梅花疏落有致的身影;用朦胧的月色烘托梅花淡雅清幽的香气;用霜禽想落下先偷偷把梅花张望,用粉色的蝴蝶也对梅花痴迷神往,烘托梅花分外美丽。/从而表现出梅花淡雅高洁、美艳不俗、只可远观、不可近狎的品格。烘托。/用“众芳”被风吹落衬托梅的明媚美丽;用清浅的泉水烘托梅花疏落有致的身影;用朦胧的月色烘托梅花淡雅清幽的香气;用霜禽想落下先偷偷把梅花张望,用粉色的蝴蝶也对梅花痴迷神往,烘托梅花分外美丽。/从而表现出梅花淡雅高洁、美艳不俗、只可
11、远观、不可近狎的品格。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 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飞球:杨树籽(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答:在借物(景)抒
12、情、对比、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答:在借物(景)抒情、对比、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诗人借景抒情。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生活不得安定。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诗人借景抒情。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生活不得安定。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对比:“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时间驻留时间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突出一生漂泊之感慨。对比:“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时间驻留时间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突出一生漂泊之感慨。通感:“轻
13、”将视觉与触觉打通,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通感:“轻”将视觉与触觉打通,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浪淘沙 邓剡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 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词的下阕是如何
14、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 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惋,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答案 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惋,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用典。“便须”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典。“便须”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
15、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对南宋灭亡的悲痛。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对南宋灭亡的悲痛。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游襄阳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注襄阳:孟浩然的故乡,后孟浩然隐居于鹿门山。讽:背诵。(1).“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两句是如何表达怀人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继承孟浩然的情操、诗风的感伤;答案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继
16、承孟浩然的情操、诗风的感伤;用“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用“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后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后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汤汤,清波浩荡。开篇明为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便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以及对其人的追怀。答案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汤汤,清波浩荡。开篇
17、明为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便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以及对其人的追怀。通感。诗人南望鹿门山,只见鹿门山上草木郁郁葱葱,似有芬芳,“余芳”本应嗅到,诗人却望到了,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孟浩然的悠然畅逸之气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怀。通感。诗人南望鹿门山,只见鹿门山上草木郁郁葱葱,似有芬芳,“余芳”本应嗅到,诗人却望到了,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孟浩然的悠然畅逸之气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怀。以景结情。本诗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诗风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以景结情。本诗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诗风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