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计划.doc(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备课组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常州市三河口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是以天宁区教研要求,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及“规范、实效”的教学工作指导原则,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立足常规教学、实践课堂转型、突出过程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工作目标:1提高五年级数学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2进一步提高五年级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3立足课堂,实现课堂教学转型。4深化数学课题研究,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
2、5努力探索数学辅导的有效途径,提高五年级数学整体的教学质量。三、工作要求1.突出教学常规工作,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在日常教学中,要借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认真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研究修订后的苏教版国标本的教材,在学习中走进新课程,真正让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另外,还要注意教学“五认真”的互查工作。做好查备课、查教后反思、查听课评课、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查学生作业的质量情况,真正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优化。2. 认真务实开展备课组活动,实践新课程理论。我们备课组要认真务实开展备课组活动,充分利用每“周一半小时
3、”的活动时间,提高组内教师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的掌控能力。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加以研究,加以运用,加以实验,加以改进,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使教学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有效教学。3.学习系列相关理论,促进和提高教学的层次。备课组教师要积极学习天宁区教育教学新要求以及各方面的相关理论,积极写教育教学随笔,重视教育实践和反思,与他人交流互动,并参与他人关于教育教学设想和方法的讨论,积极投稿;自觉参与课题研究,积累过程性资料,围绕课题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提交相关资料。平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学信息,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认真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和促进教学层次。四、方法措施: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探索和追求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结合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更新观念,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2加强年级教研。备课组某丹英,陆维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年轻教师莫海英、承叶乐于钻研,敢于创新。备课组五位老师加强教学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围绕学校数学组研究课题,结合日常课堂教学写好教学计划和总结。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札记。切实开展好教研工作,双
5、周参加大组教研,落实好备课组教研教改精神,单周开展好备课组教研,对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认真探讨,对重点课实行集体备课,反复修改,互相观摩教学活动。3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期初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各年级教学计划;每位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数学学科的质量调查。本学期要继续加强备课中动态生成式的研讨,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学生作业的规范性,其中包括学生书写作业的规范和教师批阅作业的规范。4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数学备课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注重活动过程的实效性。细化集体
6、备课的过程指导,本学期继续以年级组为单位,要求每位教师争取主讲一课,安排好周次,定好内容,集体备好课后再延伸到上课、评课,使集体备课不是只停留在“备”字上,而是真正做到备课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着重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研究,以进一步增强教师为学生学服务的意识,探索出一条学生“能学、会学、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有情趣”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每节课成为每位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备课组活动具体安排:活动时间:每周四上午7:308:00第一周 制定工作计划,参加区级教材培训第二周 简易方程错题分析,习题编制第三周 课堂转型
7、实践因数和倍数的认识第四周 课堂转型理论学习第五周 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第六周 因数和倍数错题分析第七周 因数和倍数习题、试卷编制 第八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第九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错题分析第十周 期中阶段检测小结第十一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第十二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习题编制第十三周 课堂转型实践圆的认识第十四周 圆教学探讨和习题编制第十五周 平面图形试卷编制第十六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第十七周 解决问题的策略习题编制第十八周 期末知识点提炼及习题编制 五年级备课组 2018年2月 ( 五 )年级上学期( 数学 )学科教学进度安排表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备 注1简易方程(5)已
8、提教22.253.2简易方程(5)33.53.9简易方程(2)、机动(1)、折线统计图(2)43.123.16折线统计图(1)、蒜叶的生长(1)、机动(2)、因数与倍数(1)53.193.23因数与倍数(5)63.263.30因数与倍数(5)74.24.6因数与倍数(1)、和与积的奇偶性(1)、机动清明休假84.94.1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94.164.20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机动(4)104.234.27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114.305.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4)劳动节休假125.75.11球的反弹高度(1)、分数加法和减法(3)、机动135.145.18分数加法和减法(1)、机动
9、(1)、圆的认识(3)145.215.25圆的认识(5)155.286.1圆的认识(3)、机动(2)166.46.8机动(2)、解决问题的策略(1)端午休假176116.15解决问题的策略(2)、机动(2)、期末与复习(2)186.186.22期末与复习(5)196.256.29复习与测试期末检测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名称:简易方程 总课时:1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等式的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些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运用),已初步接触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山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重点是等式的性质和解简易方程,并能
10、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所以要对等式的性质格外重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掌握解形如xa=b,ax=b,xa=b,axb=c,axbx=c的方程,并能正确地进行检验。3.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
11、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掌握解形如xa=b,ax=b,xa=b,axb=c,axbx=c的方程,并能正确地进行检验。 3. 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ax=b,xa=b,axb=c,axbx=c的方程,并能正确地进行检验。 2. 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关键:单元名称:折线统计图 总课时:3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统计知识的教学,“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
12、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会读单式折线统计图。(2)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会读复式折线统计图。(3)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整理和预测。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经历分析、判断和预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验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
13、题方法的多样性。情感态度:通过身边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使用性,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氛围里及不断的成功的探究中进行自我的肯定,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教学重点: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能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推测。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教学关键 单元名称:因数与倍数 总课时:13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14、让学生经历2、3、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一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的含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认识质数和合数,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理解质因数的含义,并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理解并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初步尝试和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维水平,让学生通过一个新的角度继续研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
15、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动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理解并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一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的含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认识质数和合数,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理解质因数的含义,并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理解并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让学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猜测、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
16、联系。情感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2、3、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质数和合数,并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求一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难点:分解质因数;求一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求一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关键 单元名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总课时:15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进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真分数、假分数、
17、带分数的有关知识;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理解分数的进本性质、最简分数、约分、通分等。它使学生对分数的学习更加深化了,对分数和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更深了,这部分内容为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3.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能进行约分和通分。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自学、交流、比较、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
18、能力。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的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1.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3.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能进行约分和通分。教学难点:1. 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能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关键 单元名称:分数加法和减法 总课时:4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
19、前面学习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本单元的设计先是以长方形试验田为素材,引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并通过这个知识点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通过此部分学习了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同分母分数,从而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异分母分数连加和加减混合的知识,并通过本单元积累计算经验,发展计算能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
20、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按运算顺序灵活选用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教学关键 单元名称:圆 总课时:11教材分析: 在学习圆形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这些学习的过程和积累的经验是学习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是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并能通过转化等思想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这会加深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本单元
21、的学习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圆的特征,知道圆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理解扇形、圆心角等概念,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认识圆环,会计算圆环的面积,并能计算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能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操作、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歉意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22、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机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计算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能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及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教学关键 单元名称: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课时:3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列表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来探究转化的策略,并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分别安排空间和图形领域和数与代数领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
23、解决。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回顾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对转化策略价值的认识。情感态度: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解决问题,体会转化策略的价值。教学难点: 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的意识。教
24、学关键 单元名称:整理与复习 总课时:5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沟通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部分教材一共分四段安排:1.“数的世界”。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方程、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公倍数和公因数等概念,联系解方程、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加减法。2.“图形王国”。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圆的相关知识。3.“统计天地”和“应用广角”。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生活里的
25、广泛应用价值。4.“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本学期的数学学习情况作出综合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用会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
26、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知识,会制作折线统计图,会分析折线统计图图中的信息。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反战基本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解方程、公因数、公倍数、约分、通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解方程、公因数、公倍数、约分、通分、圆的周长和面
27、积的计算 备课组活动记录时间第一周地点五年级办公室参加人员俞瑞琴,承叶,陆维生,某丹英,莫海英主持人俞瑞琴记录俞瑞琴内容:整体梳理教材一、全册教材基本内容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中间还有2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蒜叶的生长和球的反弹高度,一个专题活动和与积的奇偶性这是配合因数和合数但单元安排的。二、主要的调整和变化本册教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重新整合简易方程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对方程的认识主要包括方程的含义、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方程的思想。与修订前的教材相
28、比,这部分内容的容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原五年级下册只要求学生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列一步计算的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题:至于两、三步计算的方程及应用则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现在,这些内容经过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册第一单元。这样的目的:1、是由于一步计算的方程到两、三步计算的方程,尽管形式上复杂一些,但解方程的原理和步骤并无明显区别:2、因为绝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对一计算的实际问题都比较熟悉,让他们在一个阶段只学习用一步计算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挑战性略嫌不足,也不足以体现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随着六上内容的整合,还安排了一道(2)新增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例题,修订后保留的不多的问题之一,它是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模型。
29、(二)重新整合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在修订前的实验教材中,单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修订后,把单式折线图与复式折线图整合后集中安排在本册进行教学。这样做的目的,1是为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和特点:2是为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基于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和预测。(三)重新整合因数、倍数和公因数、公倍数的认识在修订前的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分两段安排的:四年级下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含义,2、5、3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内容;五年级下册教学公因数、公倍数的含义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本轮教材修订时,把上述两段内容
30、整合后集中安排在本册进行教学。因为大部分教师在教材实验中发现,在四年级下册教学因数和倍数之后,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巩固和应用上述知识的机会,所以在教学公因数、公倍数的内容时不得不花较多的时间迸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连贯性和实效性。此外,教材修订时,还在教学质数、合数之后安排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内容。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加深对质数、合数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整合后容量大,概念多。(四)删除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提前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实验教材中,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倒推”,而“转化”
31、的策略则安排在六年级下册。按照本轮教材修订的整体方案,安排转化的策略原因之一是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通过“转化”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把小数乘除法转化为整数乘除法,把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未知面积计算方法的图形转化为面积计算方法己知的图形等等,所以及时安排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和应用,既有利于将他们的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思考,也有利于沟通不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为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学内容提供机会。(五)删除找規律单元内容,设计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专题活动在修订前的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安排了一个找规律的教学单元,其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覆盖现象”中的一
32、些规律。尽管该单元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但由于应用规律解决的问题难度编大,加之规律自身的表述相对复杂,所以不少教师反映组织教学时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教材修订时一方面删除了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则结合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一个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材侧重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 反思等活动,探索并发现几个数相加的和或几个数相乘的积的奇偶性规律,帮助他们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感受基本数学思想,培养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丰富对奇数和偶数的认识,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也有利于他们感受数学规律的
33、多样性和趣味性,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六)改造球的反弹高度,增设综合与实践活动蒜叶的生长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分别是球的反弹高度和蒜叶的生长。其中,球的反弹高度由原实验教材中同名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改造而成,蒜叶的生长则是结合“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重新设计。和修订前的教材相比,球的反弹高度一方面强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的活动线索,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主动开展实验探究;另一方面则突出了“回顾与反思”的活动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他们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认识水平。蒜叶的生长安排了两个活动,一项观察记录,一个对比
34、实验。侧重引导学生围绕蒜叶及其根须的生长情况,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又有助于学生体会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不断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和理解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加深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数学学习方式丰富性的认识。此外,修订后的教材还把原实验教材中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单元整合成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突出分数知识的连贯性,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学习内容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圆的认识,教学扇形的初步认识,以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圆的特征,并为今后认识
35、和应用扇形统计图提供必要的支持。根据学段各领域内容的具体目标以及本套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内容提前至四年级下册进行。备课组活动记录时间第二周地点五年级办公室参加人员俞瑞琴,承叶,陆维生,某丹英,莫海英主持人承叶记录俞瑞琴内容:简易方程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本单元在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方程的知识。包括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块具体内容。方程是小学数学代数初步知识的主要内容。数学学习从算术范围跨入代数范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飞跃。算术用数字符号表示数量关系,代数用字母符号表示相等关系,两者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数
36、学能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初学方程阶段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二、教材编排的特点第一,在一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内容上,教学安排比较细,编排的例题多,推进的步子小。这是因为学生从习惯了的算术思考转变到代数思考,是很不容易的过程,他们克服思维定势,适应新的思维方式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的教学适当缓慢些,符合学生的现实,有利于他们转变思维习惯。第二,编排两道例题教学等式的两条性质,还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可见,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当然,用四则计算中的各部分关系,也可以解方程,但不能因它而淡化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第三,把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
37、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分开编排,先教学解方程,再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解方程和列方程是两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且都有些困难。分别教学,便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稳步掌握基础知识。第四,把解两、三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决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合并着教学。例8例10表面上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既在教学列方程的相等关系和技巧,也在教学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这样的编排,能较好地体现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一方面分析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抽象成方程,形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能使这个过程成为数学思考、问
38、题解决、情感态度发展的有效载体。再说,学生已经有了解一步计算方程和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与能力,一并学习解较复杂的方程和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困难不会很大。备课组活动记录时间第三周地点五年级办公室参加人员俞瑞琴,承叶,陆维生,某丹英,莫海英主持人陆维生记录俞瑞琴内容:方程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1、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方程就是一种数学模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2、如何处理形如a-x=b,ax=b这样的方程?教材的目的是坚持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如例7,教材给出了根以往不同的方程。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可以列成方程 36
39、-x=2.5,可以运用减法的性质来做,但还是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这样做既有利于中小学学习方程的衔接,也可以体会“同解变形”这一解方程的核心思想。但对于第6页7,如果列成36x=4,这一方程本质是分式方程,我们教材中是完全回避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解决此类问题,遇到则要引导学生列出4x=36,在考核时也尽量避免。但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3、要不要把等量关系式写下来。数量关系是学生思维成果的外显形式,往往不是唯一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找到相对合理的,较重要的等量关系,如例7
40、-10,教材安排每一题都是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等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十分重视,教学中要多说,如果有时间,让学生练习时写下来也是可以的。4、要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手段辅助思考。如例10,列方程解稍复杂相遇问题的例题。“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延续很久的统内容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很多日常生活问题较为典型的数学模型。教学中要求先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在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这一问题一定要通过画图的手段帮助理解题意。5、检验方法既要便于操作,又要合乎逻辑。例7、8、10要求学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求出的答案是否符合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例9主
41、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其检验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把求出的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二是根据求出的答案,先检验水面面积加上陆地面积是否等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再检验水面面积是否等于陆地面积的3倍。教学时可以提出“这道题怎样检验?”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检验方法,并对不同检验方法进行比较,体会每一种检验方法的不同思路。其实这些也是我们检验一般应用题的方法。备课组活动记录时间第四周地点五年级办公室参加人员俞瑞琴,承叶,陆维生,某丹英,莫海英主持人某丹英记录俞瑞琴内容: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数量和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将两个事物的数量
42、和变化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而更多地在于学会根据问题背景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及通过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的理解,逐步增强数据分析观念。1 要让学生感受单式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教学例1时,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读懂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比较折线统计图与统计表时,不仅要让学生得出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这一结论,还要让学生反思是如何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的,以加深对折统计图的认识。教学例2时,重点1让学生明白图中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组数
43、据,认识图例,找到对应的点。相差的温度只要看同一纵轴上两个点的距离。重点2让学生自己描点,画一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上标注的数量的含义。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统计图,知道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必进行计算,只要看图中表示温度点的位置来确定。在交流中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重点3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判断和推测。从中寻找其他的信息,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2恰当控制教学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图练习。学生学习统计主要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因此,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表、绘图的操作干扰学习重点。教材侧重于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备课组活动
44、记录时间第五周地点五年级办公室参加人员俞瑞琴,承叶,陆维生,某丹英,莫海英主持人莫海英记录俞瑞琴内容: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本单元的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2、5、3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内容在实验教材中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与四下实验教材相比有几点不同:(1)、实验教材是先认识倍数再认识因数,而修订版教材是先认识因数,再认识倍数。在认识公因数、公倍数时也是如此。是为了我们教学中更好的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P46.12.如8和9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72,而这两个数的关系是他们公因数是1。(2)、在找一个数的公因数时,(例2.)可以根据乘法算式理解因数和倍数,也可以根据
45、除法算式来理解.为接下来学习分数作准备。实验教材上只安排根据除法算式认识因数。(3)修订版教材把自然数原来的素数(质数)又称质数(素数),这是根据课程标准作出的修改。(4)增加了认识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内容。例7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质数和因数以后,进一步认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 “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在阅读这篇材料后,如果学生愿意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是允许的。但是,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和使用短除法。虽然这个多、快、好、省,但这不是我们课程的核心,核心的办法还是列举。2、教学公因数和公倍数(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2)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在因数、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