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1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蚌埠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二年十月前 言一、背景意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迈向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在“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趋紧,大气环境质量根本改善任务任重道远,水污染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乐观。而近年来,全国上下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
2、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循环经济是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编制实施好蚌埠市“十四五”循环经济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促进蚌埠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旨在通过编制蚌埠市“十四五”循环经济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
3、用制度”、“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等新要求新部署,缓解资源能源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蚌埠市市域范围,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现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个行政区,国家级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蚌埠经济开发区两个功能区。图1 蚌埠市规划范围图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21年-2025年。基准年限:以2019年为基准年。四、总体要求1.规划要全面融入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在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不断强化循环发展战略定位,使循环经济成为蚌埠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发展
4、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蚌埠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实际、“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在区域层面构建一批产业特色明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组团优势突出的区域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城市层面,从服务城市和城市群出发,打造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协同处理城市和产业废弃物,推动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废旧轮胎、建筑垃圾、塑料废弃物等的资源化利用,努力构建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产城融合和共生体系;在园区层面,要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通过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调
5、整企业和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提高产业关联度,提升园区资源产出率。2.规划要注重顶层设计和重点领域谋划坚持面向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征程和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谋划规划。立足新形势,面向高质量发展,编制反映新时代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谋划“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以资源产出率为引领的资源效率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效率和循环利用的配套政策,提高行业发展的绿色门槛,以循环经济理念谋划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存量经济绿色转型。聚焦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资源效率提升行动、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循环型城市建设行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型社
6、会,推动循环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3.规划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性思维,要有全局眼光,务实作风寻找区域与其他地区的异同,挖掘其发展价值,准确把握其发展特色,并在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突出区域特色。重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既要站在大区域发展中考虑问题,对未来发展和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准备,又要切合区域发展实际,稳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4.规划必须要强化循环发展的创新驱动加强循环发展科技创新,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基础科研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着力提高循环发展装备和技术供应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好投资、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组合拳”,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支持
7、力度。加强循环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循环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再制造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循环服务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培育一批兼具核心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五、规划编制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文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发改办环资20103311号);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发改环资2012765号);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2月29日修正);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正);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
8、系(2017年版)(发改环资20162749号);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环资2016203号);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18年6月16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函2018126号);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节约能源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4月29日修正);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发改环资2020379号)。2.安徽省相关文件安徽省大气污染
9、防治条例(2015年1月31日);安徽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2016年9月30日);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2017年7月1日);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2017年11月17日修订);关于印发安徽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783号)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18年11月23修订);安徽省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2018年);安徽省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安徽省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实施意见皖政2017117号;安徽省关于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2019年4月
10、22日);安徽省关于进一步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皖政办秘201982号);安徽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9月30日)安徽省关于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2021号)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2020年7月1日修订)。3.蚌埠市相关文件蚌埠市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2013年12月31日);蚌埠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2017年5月2日);蚌埠市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6月28日);蚌埠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2018年9月25日)蚌埠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2018年9月25日)蚌埠市畜禽养殖废
11、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2018年2月14日);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政策(2018年9月26日);蚌埠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2018年12月10日);蚌埠市河湖长制规定(2018年12月22日);蚌埠市推进六次产业发展若干政策(2019年10月8日);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蚌埠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的决定(2019年12月11日);蚌埠市打造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行军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施方案(2019年12月13日);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9年12月21日)。VI目 录第一章 基本情况1第一节 区域概况1一、地理位置1二、气候条件2三、
12、交通运输2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3一、总体经济发展情况3二、产业结构情况3三、产业布局情况4四、社会发展情况7第三节 资源环境基本情况9一、资源情况9二、环境情况11第四节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12一、取得的成效12二、存在的问题15第二章 紧迫性、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17第一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17一、循环经济战略地位日益凸显17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循环经济17三、更高层面更宽领域引领“美丽蚌埠”建设18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条件19一、宏观战略叠加带来战略机遇19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较好19三、市场机制发育完善20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制约因素21一、环境保护压力加大21二、长效发
13、展机制尚待完善21三、政策激励引导机制尚不健全21四、城市创新后备力量不足22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3第一节 指导思想23第二节 基本原则23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23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处理好几个关系25第三节 发展目标26一、总体目标26二、指标体系26第四章 重点任务28第一节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28一、优化工业产业结构28二、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32三、突出推行清洁生产33四、推进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和循环化改造34五、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35第二节 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39一、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39二、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40三、大力推行多功能大循环农
14、业42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44五、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45六、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8第三节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50一、现代服务业50二、现代物流业51三、生态旅游业52四、餐饮住宿业53五、商贸流通业53第四节 构建全社会范围的大循环体系55一、建设绿色政务55二、倡导绿色消费55三、强化绿色建筑行动56四、发展绿色交通58第五章 重点工程、项目和关键技术60第一节 重点工程60一、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60二、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构链补链工程65三、废弃物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工程70四、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72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74六、污染防治工程80七、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15、工程84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85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86第二节 重点项目88第三节 关键技术104一、硅基材料和核心装备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104二、生物基新材料高效开发技术与高值化基础研究104三、生物医药、生物化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研究105四、可再生能源农光互补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106五、食品加工副产物和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技术研究106第六章 空间布局107第一节 一带三区107一、“一带”107二、“三区”108第二节 三板块五集群109一、“三板块”109二、“五集群”110第七章 实施效果分析113第一节 经济效益分析113第二节 环境效益分析114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115第八
16、章 保障措施116第一节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116第二节 建立组织保障制度116第三节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117第四节 建立考核督导机制118第五节 全面强化要素保障118第六节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119第七节 开展广泛宣传推广120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区域概况蚌埠,简称蚌,古乃采珠之地,誉称“珠城”。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到2019年,下辖4个市辖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3个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以及两个功能区(国家级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蚌埠经济开发区)。蚌埠是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
17、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百个宜居城市、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城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一、地理位置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蚌埠市总面积5959.5平方公里,东西最长距离135公里,南北最大跨度86.5公里。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东西梯次推进和南北融合的过渡地带,面向“长三角”,背靠中西部,贯通南北、联通东西,被誉为“两淮重镇、沪宁咽喉”,是连
18、接沿海发展轴与淮河流域水运航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图1-1 蚌埠在安徽省的位置二、气候条件蚌埠市属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处于江淮分水岭的末梢,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167.5小时,平均气温15.1,平均降水量933mm,平均无霜期217天。三、交通运输蚌埠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是面向中西部,服务长三角、辐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104国道、206国道、京台和南洛高速公路在此交汇,高铁可直达全国近200个城市。蚌埠站是京沪铁路一等站;蚌埠南站是京沪高铁七大一级站之一,是京沪高铁和京
19、福高铁的交汇站;在建的蚌埠滕湖机场为4C级国内民用支线机场;蚌埠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2019年,蚌埠公路里程9266公里,客运量2058万人,货运总量24965万吨,港口吞吐量总计1234万吨。四、文化旅游蚌埠是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的中心、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是双墩文化、大禹文化、大明文化、花鼓灯等的发源地,大禹治水、霸王别姬、垓下之战、曹操屯兵等历史典故在这里诞生。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影响力稳步提升。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了全省零的突破。全市拥有星级饭店(宾馆)10个,A级旅游景区30个
20、。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110.98万人次,入境游客1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5.78亿元。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一、总体经济发展情况“十三五”以来,蚌埠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057.17亿元,占全省(37114亿元)比重5.5%,比2016年(1385.82亿元)增长了48.8%,人均GDP为60469元(折合8766美元),比2016年(人均GDP41855元)增加了44.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8.35亿元,其中城镇占91.9%,乡村占8.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028,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66元。全年进出口
21、总额15.83亿元,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9.84亿元。二、产业结构情况“十三五”以来,蚌埠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弱项力度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34.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45.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76.98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了17.15%、38.87%、69.4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4.4:44:41.6调整为11.4:41.1:47.5。到2019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05户。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装备制造、精细
22、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选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居皖北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2019年比上年增长值,后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8%。三、产业布局情况蚌埠市的产业发展以开发区(园区)发展为主,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蚌埠经济开发区、淮上经济开发区、固镇经济开发区、怀远经济开发区、五河经济开发区之中。1.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蚌埠高新区是国家级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硅基新材料)产示范基地、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级滤清器产
23、业基地。现已形成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四大主导产业。未来,高新区将继续聚焦硅基“三链一群”产业链,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补链强链,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总部经济、研发设计、咨询信息、服务外包、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2.蚌埠经济开发区蚌埠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区。主要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并不断加强微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高水平推进以泰富重装为主体的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3.蚌埠淮上经济开发区蚌埠淮上经济开发区着力
24、打造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商贸物流“桥头堡”,现有主导产业包括精细化工、新型显示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未来淮上经开区将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深入整合优化原蚌埠工业园和原沫河口工业园的产业布局,重点围绕生物基新材料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生物制造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全市重点精细化工企业退市进园,积极承接沿海及长三角地区精细化工产业转移,打造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依托省快递协同发展试验区,吸引更多知名电商快递企业入驻,加快商贸核心区、仓储分拨中转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争创省级智慧物流小镇,提升物流综合枢纽城市地位。4.固镇经济开发区固镇经济开发区本着“统一规划、逐步开发、产业集中布局”的
25、思路,重点培育壮大三大主导产业:以大成食品、中粮油脂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伊诺华轮胎、强力重工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丰原集团、和麟皮化为主的医药化工业。未来将充分发挥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等主导产业优势,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做强做优精细化工集聚区。5.怀远经济开发区怀远经济开发区紧邻蚌埠市区,是怀蚌一体化的先导地区,开发区现有榴城工业园区、龙亢园区、白莲坡园区三个园区,现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未来将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产业加速集聚。依托怀远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
26、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参与共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五河经济开发区五河经济开发区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化工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未来将按照机械电子集群化、纺织服装品牌化、食品加工绿色化的思路,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加快纺织产业园、自行车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轴承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建设。图1-2 各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和企业个数对比图1-3 各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对比2019年蚌埠市六家开发区中企业数最多为4502家,最少为五河经开区201家;怀远经开区工业总产值最高,为568亿元,最低为经开区,仅6.6亿元,蚌埠市各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差距较大;就固定资产投资而言,
27、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所有开发区比重最大,为34.31%,五河经开区占比最小,为5.41%。四、社会发展情况1.人口2019年末蚌埠市常住人口341.2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增长0.59%,其中市区人口123.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58%,比上年上升1.36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六位。2.科技依托驻蚌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和工业企业,蚌埠综合创新指数排名列皖北第1,并已在某些领域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2019年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251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37件,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9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位居全省第3,较2018年提高2个位次,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8、提高0.2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高企总数达310家,居全省第5位,2016-2019年平均增速为11.03%。3.教育蚌埠是安徽省科教资源第二大市,高校和中职院校数量仅次于省会合肥,拥有中国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7所国家级研究院所,具有覆盖财经、医学、农林等学科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善的海,陆,空三军全面军事教育体系和与工业体系对应的职教体系。到2019年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所,其中普通中专14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教育学校1564所,其中,普通中学182所(高中39所,初中143所),小学629所,幼儿园747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工读学校1所,是合
29、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一极。4.文化体育近年来,蚌埠市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公共文化建设逐年加强。2019年全年送戏下乡4027场,完成公益电影有效放映12639场,建成19个共享书屋和21个共享阅读点,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场馆无线网覆盖率达100%;组织承办了CFA中国之队蚌埠国际足球赛、国际篮球明星争霸赛、“一带一路”国际龙舟赛、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全国射击邀请赛等高水平赛事12项次,各类比赛场次近300场,参与者超过30万人次,到2019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8平方米。5.医疗卫生蚌埠是全省三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医疗服务设施辐射皖北、全省领
30、先。到2019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15个:医院88个,其中,综合性三甲医院有4家,分别为蚌医一附院、蚌医二附院、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解放军123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7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4个;其他卫生机构4个。每万人拥有床位数66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员数53人。另外,蚌埠医学院每年约有60%的毕业生留在皖北地区工作,为皖北地区提供了大量医学就业人才。第三节 资源环境基本情况一、资源情况1.土地资源截至2019年,蚌埠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69.39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8.6%。2019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由原26
31、389.2公顷增至26397.22公顷,占市域面积的比例为4.44%。2.水资源蚌埠市属淮河流域,分属淮河干流水系和怀洪新河水系,淮河干流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20平方公里,干流河道长147公里,主要支流有:涡河、茨淮新河、芡河、泥黑河、天河、龙子河等;怀洪新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3832平方公里,干流河道长95公里,主要支流有:北淝河、包浍河、沱河、石梁河等;主要湖泊有:天河湖、龙子湖、四方湖、沱湖、天井湖等。3.矿产资源蚌埠市现已发现矿化线索的矿种有26种,其中金属矿产7种(铁、岩金、砂金、铜、铅、锌、银),非金属矿产16种(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熔剂用石灰岩、饰面用花岗岩、建
32、筑石料用花岗岩、砖瓦用粘土、水泥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普通萤石、玻璃用脉石英、化肥用蛇纹岩、重晶石、片麻岩、砖瓦用页岩、建筑用大理岩等),水气矿产2种(地下水、矿泉水)。4.森林资源蚌埠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过渡的地带,主要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称为夏绿林。截至2019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近14.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753万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0.75%,林木绿化率为26.7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4.04%。蚌埠人工林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一般为黑松、马尾松与刺槐、麻栎的混交。在沿淮滩河堤岸边,营造有防护林带;村庄周围多林木茂密。市区道路两旁以杨
33、树、梧桐、雪松、中槐为主;市郊公路边已普遍绿化,除杨树外,还有柳树、泡桐、刺槐等树种。5.能源资源蚌埠市拥有1种能源矿产煤,另有五河县饮马湖风力发电场、国核固镇县风电场、恒升固镇县巨龙风电场等风力发电厂。2019年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423.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5%,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11%。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发电量14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6%。火力发电量14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9%,其中燃煤发电135.1亿千瓦时,25.2%;生物质发电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2%;余热、余压、余气发电量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垃圾
34、焚烧发电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下降0.7%。风力发电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4%。图1-4 蚌埠市2019年规上工业、高耗能行业增速变化二、环境情况1.水环境2019年,淮河干流蚌埠段马城、蚌埠闸上、新铁桥下、沫河口和黄盆窑5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淮河蚌埠段支流5个监测断面中沱河关咀断面水质类别符合类标准,水质状况良好;怀洪新河五河断面水质类别劣于类标准,为类,水质状况轻度污染;涡河龙亢断面水质类别符合类标准,水质状况轻度污染;浍河蚌埠固镇和湖沟2个断面水质类别符合类标准,水质状况轻度污染。全市无劣V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比
35、例100%。水生态环境安全。2.大气环境2019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50.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位于皖北第二;空气优良天数71.2%,排名位居皖北第一、位于全省第八。3.土壤环境质量蚌埠市土壤类型多样,根据各县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蚌埠市土壤类型以砂姜黑土、棕壤土、潮土、水稻土、砂土和粘土为主,具体分布为:龙子湖区和蚌山区主要为黄棕壤、潮土、砂姜黑土;禹会区土壤结构以棕壤、潮土、水稻土为主;淮上区主要为黄棕壤;怀远县和五河县土壤类型为壤土、砂土、粘土;固镇县土壤类型以棕壤、潮土、水稻土为主。“十三五”期间,蚌埠市土壤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工作全面开展。原八一化工污染场地已启动治理修
36、复,全市土壤环境状况保持稳定,全市环境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核与辐射安全可控。4.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行情况在市容环境上,积极落实机械化作业规范,确保市车行道机械化率达到100%,道路机械化率达到90%。制定洒水降尘作业规划重点区域雾炮车洒水作业规划,每天对全市所有城区道路冲洗洗扫一遍,对重点道路进行二次冲洗洗扫。2019年以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垃圾清运量为22.91万吨,无害化处理21.08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92.01%,超过省住建厅的目标要求。全年碳减排约15万吨;全市16座生活垃圾转运站面向全市餐饮单位开放,市区日均处理餐厨废弃物约120吨。第四节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一、取
37、得的成效1.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蚌埠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速构建循环产业链条,不断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蚌埠金能移动能源产业园、绿色建筑产业园、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等一批绿色产业集聚平台开工建设,怀远桂柳牧业、固镇争华羊业集团、五河众兴食用菌等一批循环型企业已建成或正在加紧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生活垃圾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供热”、“秸秆生态板材”、“秸秆饲料畜禽粪便肥料”、“生物质原料完全可降解塑料”、“陈化粮酒精有机废水沼气发电(供气)”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2.循环型社会初步形成蚌埠市积极推广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重点领域初显成效。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餐
38、厨废弃物处理项目等投入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市场化试点工作稳步开展,现已实现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每个区至少有一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019年,蚌埠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积极申报及建成一批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村庄)、绿色商场超市、绿色餐饮、绿色工厂;并在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基础上,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3.绿色交通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蚌埠市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市域高速网加速互通,干线公路网持续完善,淮河水运网加速联通,加快城市公交线路建设,完善公交换乘枢纽,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增加新能源公交数量,制定印发行业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交通系统大
39、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全国公交都市创建进展顺利,到2019年,线路网密度、车辆保有量、绿色交通车辆比率等18项创建指标已基本达标,完成率达62%。4.绿色城乡建筑稳步发展积极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行动,加大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细化了扬尘污染防治标准。大力推广薄膜太阳能产品,持续深入推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在建筑上推广和规模化应用,积极推进老旧路灯的整修改造,全市LED节能路灯使用率达88%,一年节约用电1678万千瓦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房地产开发建筑和政府投资建筑工程按照装配式建筑技术建造。完成市政府综合楼和怀远县常坟镇办公楼屋顶改造,高新区招商大厦、皖北国
40、土交易中心、老建委等既有办公建筑和市区的排涝站、污水处理厂正在做应用方案设计。科学指导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全方位指导安徽赛特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建立了2条生产线、6万平方米PC构件生产基地,蚌埠市盛鸿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6条生产线、6-8万平方米生产绿色建筑钢结构生产基地,形成了覆盖部品生产、设计、施工、集成应用、科技研发、装备制造等全部类型的生产能力,促进新型保温墙体材料行业的发展。5.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三五”时期,蚌埠市大力节约能源资源,组织落实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建立市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依法依规淘汰退出落后产能,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和优惠(惠民)政策全面完成22
41、台(座)锅炉炉窑清洁能源替代,累计减少煤炭消费量10万余吨/年。持续开展工业节能监察专项行动,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并对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情况进行专项监察。到2019年,蚌埠市资源综合利用率达89%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486.3MW,年发电量16.7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18%。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单位GDP能耗指标。6.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间,蚌埠市持续开展各类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制定并出台了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方案,蚌埠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实施方案、蚌埠市水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制度与政策,2019年全市
42、PM2.5平均浓度50.9微克/立方米,位于皖北第二;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以上天数73%,区域噪声平均值小于54.8分贝;纳入国家考核的淮河蚌埠闸上、淮河沫河口、怀洪新河五河、浍河固镇4个国考断面,3个断面水质均值达标,7个国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持续稳定在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二、存在的问题1.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当前蚌埠市一些行业、一些企业依旧存在着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理解片面,对蚌埠市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理解不深刻,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就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一些未得到项目经费支撑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观能动性
43、不足,一些行业部门在其行业发展规划中也未能主动体现出循环经济的理念,许多单位和机构循环经济发展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部署,从而导致循环经济整体布局和科学发展工作滞后,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2.政策保障和考核体系尚不健全一方面,循环经济发展考核奖惩机制、绿色考评体系不够完善,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待深入实施,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没有全面建立,绿色信贷和环境责任保险等仍处于探索与试点阶段;另一方面,资源产出率、循环经济关联度等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尚未列入统计,循环经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也未建立,全市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循环经济工作考核和推进机制;没有设立支持
44、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循环经济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和考核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3.循环经济发展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近年来,全市循环经济已形成一定规模,每个县、区都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成功引进了一批绿色发展的企业和技术,培育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这些先进典型与模式在全市来看占比不大,仅处于典型示范阶段,且现有循环模式多是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间、园区间循环少,纵向循环多、横向循环少,产业链条有待延伸,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起来。120第二章 紧迫性、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第一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一、循环经济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当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理想
45、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众多发达国家率先实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及法规,欧盟2020年5月通过新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拟于2023年底前推出35项政策立法建议,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4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安徽省近年大力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省人代会报告指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持续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完善绿色经济体系。这些都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循环经济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并进入深度调整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贸关系不确定性的影响,当下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
47、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蚌埠市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循环经济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和综合效益,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型经济,保障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三、更高层面更宽领域引领“美丽蚌埠”建设蚌埠市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