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扶贫治理路径探究_任玥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昌县扶贫治理路径探究_任玥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永昌县扶贫治理路径探究【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探索中国农村脱贫开发道路,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脱贫的发展目标作出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今仍有近551万农村贫困人口,且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本文在对甘肃省永昌县近年来脱贫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后,结合自己本科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永昌县的经济、社会、文化进行分析,指出永昌县扶贫治理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精准脱贫 扶贫治理 路径 对策Probe Into The Path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Governance In Yongchang CountyMajor
2、and Class:Economic Development Ren Yue TongTutor:Zhang Yong Ju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China,and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policy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3、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However,there are still nearly 5.15 million rural poor people,main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After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Yongchang County
4、,Gansu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conomy,society,and culture of Yongchang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wn undergraduate studies,and points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overty reduction governance in Yongchang Cou
5、nty.Key Words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 CountermeasureIII前 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农村贫困问题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贫困也是一个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状况。国外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宏观领域,他们从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对贫困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代表理论有资源优势理论、贫困陷阱理论等。由于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出较晚,学者们直接涉及精准扶贫相关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他们对此领域的研
6、究主要聚焦在扶贫方面,侧重于从减贫、反贫困方面入手,将目光放在了对扶贫模式的交流、扶贫经验的总结、贫困理论的探讨以及扶贫机制的构建等方面。纵观国内,我国的扶贫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救济式扶贫到整村推进的开发式扶贫,学者们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国的扶贫发展道路,而他们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大多起始于2014年,即精准扶贫概念提出之后。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崭新阶段,部分学者主要将关注点放在了对贫困人口的识别机制和瞄准偏离机制上,主要探讨扶贫政策的研究以及扶贫开发措施的研究,他们更关注贫困人口是否按时及时脱贫,脱贫成果是否稳固,更擅长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贫困
7、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必须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调整扶贫政策,将扶贫的焦点集中在一个大环境中,可借鉴国外社会学界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联系国内实际贫困发展现状,通过实证研究以动态化的视角对贫困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分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始终把脱贫攻坚任务放在首位,其中甘肃省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面对艰巨而又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新一届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民生工程,贯彻精准方略,聚焦深度贫困,持续加大扶贫和帮扶投入,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减贫进度不断加
8、快,脱贫质量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可度不断提升。2019年,全省共有31个贫困县申请摘帽退出,其中国家片区贫困县30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1个,“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基本完成,全省贫困人口由2018年底的111万减少到17.5万,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9%,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的建设仍有待提高,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问题将逐渐突出,本文通过对永昌县农村扶贫现状的研究,具体分析特定地区的贫困与发展状况、贫困原因,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永昌县发展的道路,有助于当地政府扶贫工作的开展。2一、贫困的相关概
9、念界定(一) 贫困1.贫困首先,贫困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既属于经济学范畴也属于社会学范畴。对于贫困的理解最早来自于英国经济学家特朗里和布斯的研究,朗特里在1901年出版的贫困关于乡村生活的研究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贫困的定义,他从狭义的经济收入概念和维持人们生活最低水平的标准角度思考贫困问题,其所划定的贫困线位于仅能满足人们生活生存发展需要的水平,提出了绝对贫困的概念。世界银行在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当一部分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把贫困定义为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
10、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贫困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很显然人们对于贫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对贫困的定义由最初的“收入贫困”到“能力贫困”再逐步更新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权利贫困”。2.绝对贫困目前,我国的学者对绝对贫困的界定主要强调的是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济的贫困,定义的核心是最低生理上的需要:食物、衣着、住房和医疗。人们认为当个人或者家庭的收入无法满足其自身需求,甚至靠自身不能解决自己及家人的温饱问题,最基本的生存无法继续时,便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于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综合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
11、面因素分析产生贫困的根源,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如果个人收入的60%用于食物支出,还不能提供每人每天2100大卡的热量摄入时,则可以认为其处于绝对贫困,这个标准即食物贫困线。但绝对贫困的贫困衡量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会受到当时所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贫困的概念将进一步加深。从纯理论的角度而言,绝对贫困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除。3.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以收入、消费或福利来衡量经济福利的方式,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参照群体而言的,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相对贫困
12、会根据贫困线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主要反映了社会低收入阶层和社会其他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理论上相对贫困只能随着人们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减少,并随着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完全消除,这种设想在当今时代显然是无法实现的。目前中央认定家庭人均年收入2300元以下为贫困者,该贫困线的划分体现着社会不同成员之间的不平等。由于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长期存在,相对贫困也将长期存在于多元化、差异化的经济社会空间内。(二) 扶贫1.扶贫概念扶贫是保护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取消或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政府通过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培养与开发、完善农民工市场、提高农民工基本工资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社会生产摆脱贫困,并
13、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实施发展规划,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生活,改变穷困面貌。在人类不断同贫困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对扶贫的表述主要有三种:一是减少贫困,二是减缓贫困,三是消除贫困。国内大部分学者将反贫困与扶贫等同起来,更加强调政府的主体地位,在我国反贫困行动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救济扶贫、改革扶贫、开发扶贫和缓贫开发。消除贫困绝非易事,扶贫的目的旨在消除绝对贫困,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运作,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生活质量,防止贫困人口因重大自然灾害、外来风险和严重疾病返贫。广义的扶贫模式即纵向意义上的扶贫模式,是指在既定扶贫战略下的扶贫行为集合及整个过程
14、,包括扶贫决策、扶贫资源传递、贫困人口或贫困地区的具体受益方式以及对整个扶贫过程和结果的监测评估四个基本环节,可概括为决策、传递、接受、监控四个系统。狭义的扶贫模式即横向意义上的扶贫模式。它是将整个扶贫行为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做法概括为模式。比如在扶贫资源传递环节可以概括出:贴息贷款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扶贫模式和财政扶贫模式;在贫困人口受益环节可以概括出:区域开发扶贫模式、科技推广扶贫模式、劳务输出扶贫模式等等。2.扶贫的主要特点第一,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第二,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
15、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致富创新的道路。第三,把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3.我国农民扶贫现状自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八七扶贫”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提出,中国政府正在着力解决我国农民的贫困问题。截止2019年共计340左右个贫困县摘帽,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连续七年减贫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特别是经过四年多的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
16、2个,脱贫攻坚战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农村贫困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云南、贵州、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9、1.1和0.4个百分点。图 1-1 2015年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口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1-2 2015年2019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二、永昌县扶贫开发实践现状(一) 永昌县概况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东邻民勤、武威,西迎山丹,南依肃南、青海门源县,北与金川区接壤。境内
17、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资源丰富,通讯发达,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自古永昌就是著名丝绸之路上重要驿站,而今312国线穿城而过,是兰新公路物流的重要补给站。永昌县辖9镇1乡,17个社区,111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74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96万人。2018年,永昌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84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9786元。(二) 永昌县农村贫困的基本状况永昌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首要民生工程,把精准脱贫落到实处,找准短板攻坚、聚焦精准施策,使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2759户9016人减少到2018年的212户668人,贫
18、困发生率由4.7%下降到0.4%。2017年,永昌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76元,增长8.2%,截止2019年年底,永昌县作为“插花型”贫困县已摘帽出列,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序退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清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贫困数据是动态变化发展的,2020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到来,很大程度上一部分即将脱贫或者脱贫之后情况不稳定的农户又即将陷入贫困状况。1. 农业农村基础差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相比于甘肃省其他地区来说,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常住人口较少,农村人才匮乏,且人口密度较大,居住十分分散,
19、一些村庄存在空心化趋势。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口中大部分是五十岁以上的父辈们,他们对农产品的种植及销售主要还是依赖于祖辈的经验,所种植的农产品质量与效益不高,小农户应对市场能力弱,遭受农业风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部分偏远村落留守孤寡老人较多,农户空巢化问题突出,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2. 扶贫产业后劲不足在永昌县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建设家庭农场的过程中,部分小农户仍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农业活动,主要以土地分散经营,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未完全吸纳周边农户,甚至一些合作社只是一个空头社,没有进行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不用提合作社对于小农户的积极影响,这也从侧面反
20、映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体薄弱,农业生产带动能力不强。3. 农民社会保障欠缺 据了解,永昌县农民一个月的低保大概只有几百块,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的养老金一个月政府发放补助仅有一百二十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养老有后顾之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同时低收入农户想要增加收入实际上比较困难,仅仅依靠土地所得并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大量支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住房保障政策急需完善。(三) 扶贫开发实践成效永昌县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实施以工代赈、整村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等为主要
21、举措,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永昌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眼提升产业扶贫精准度,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发展高原夏菜、肉羊、食用菌、优质饲草等富民产业,安排产业到户资金1337.6万元,带动414户未脱贫户和巩固提高农户增加收入;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产业+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全面落实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引导贫困户向肉牛、肉羊、高原夏菜、设施蔬菜、育肥猪、鸡6个补贴品种全覆盖投保。严格落实金融扶持各项政策,筹资3500万元注册成立了永昌县扶贫开发担保有限公司,累计为22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
22、专项贷款、小额担保贷款、脱贫助力贷等政策性贷款1.3亿元,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永昌县投资4750万元完成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维修改造,解决了搬迁群众住房产权、户籍迁转、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问题。组织实施了搬迁安置区高效节水、安全饮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输电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红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项目,流转搬迁安置区土地,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拓宽了搬迁贫困户后续发展渠道。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多措并举控辍保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因贫辍学学生。严格落实各项教育惠民资助及教育扶贫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
23、式解决校车问题,投入校车24辆,开通线路50条,设置站点99个,累计补助资金1081万元,保障了13所农村寄宿制学生上下学安全。全县组建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4个168人,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一人一策”健康结对帮扶关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措施落实率达到100%。全面完成城乡低保并轨,农村低保补助标准逐步提高,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成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89个,为留守老人提供餐饮、日间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等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住房难、养老难问题。坚持把改善基础条件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主要抓手,2014年以来新改建干、支、斗渠910公里,建成农村
24、公路444.91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工程160.34公里,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人饮工程维修改造和巩固提升工程,实现了全县农村人口安全住房全保障、全达标。 1.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截止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2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9.08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9.60亿元,增长7.0%。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9.7:26.1:54.2。人均GDP达到31100元(折合4699美元),比上年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同时按国家统计局认定的数据,永昌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
25、2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11.16亿元,增长6.9%;林业实现增加值0.33亿元,增长119.6%;畜牧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增长0.1%;渔业实现增加值0.02亿元,增长493.2%;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85亿元,下降8%。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有所下降,工资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上升较快。2.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永昌县是省列“插花型”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插花型”分布在沿祁连山浅山区7个乡镇的38个村,其中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15个。2017年底共有农业人口1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6户65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
26、。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76元,增长8.2%;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24元,增长11.2%。在坚决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之下,永昌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3045人减少到2017年的650人,贫困发生率由12.12%下降到0.4%,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是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但截至2019年4月,全县仍有剩余贫困人口27户91人,还有一部分群众仍然处在贫困边缘,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还不稳固,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压力较大。三、永昌县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
27、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一) 基础设施落后和扶贫开发缺乏长远指导永昌县位于山地高原地区,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道路等交通设施建设落后,多数贫困村处于半封闭状态,对外界的信息获取能力弱,不利的地理位置极大限制了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导致了众多能源资源的退化。永昌县在道路建设方面,尽管全县100%的行政村均实现了通沥清(水泥)路,但绝大多数有贫困人口的自然村道路尚未硬化,贫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渠道年久失修急需改建,大部分农田仍不具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在村容村貌改善方面,因土地流转和城镇化步伐加快,
28、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贫困村村庄面貌破旧,群众新建改建意愿不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难度加大。同时,甘肃省河西地区一直以来普遍被认为是全省相对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因此河西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虽然当地政府部门将贫困线村均纳入政府部门结对帮扶对象,但因帮扶任务艰巨,整村推进难度大,且帮扶部门条件有限,没有建立起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二) 劳动力短缺且居民收入增长迟缓永昌县全县人口共23.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96万人,剩余贫困人口除了在家务农,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且大部分劳动力不愿回归农业和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当地优质人才的严重流
29、失。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永昌县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能动力量,也是国民收入的基础,只有贫困地区的人民自己意识到并加入脱贫工作中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才能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同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外出务工活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产品销售困难,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以及重大卫生公共服务危机影响较大,小农户在此类危机中容易损失惨重,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受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制约,西北地区大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带动作用发挥有限,农业持续增收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多数农村留守老人较多,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水平有限
30、,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渠道,自主发展生产经营的能力较低,脱贫致富后劲严重不足,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使得劳动力市场缺乏活力,创新创业渠道单一。 (三) 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永昌县的广大农村的优质农产品如已转型升级的高原夏菜、优质牧草、马铃薯等虽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产业链尚不完善,品牌、特色优势培育不足,永昌羊肉等传统产业优势始终没有做大做强做优。总体上看,全县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农民从事的大多是传统农业产业,农产品基本以初级加工为主,使得农产品附加值低,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据了解,永昌县主要以种植大麦玉米葵花等农产品为主,种植业结构单一,至今未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主导产品仍处于价值链的
31、低端,传统农业促农增收的潜力还未全面挖掘到位。同时当地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种植规模较小,农业组织化生产程度较低,除此之外,现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普遍存在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自身发展能力有限、融资困难等制约因素。(四) 农村社会保障滞后永昌县处于河西偏僻地区,交通较为落后,交通干线主要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农产品运输冷藏保鲜技术尚未完善。因病致(返)贫是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永昌县而言,全县贫困户中因病(残疾)致贫的农民多达122户,占全县贫困户的59.2%。因病(残疾)致贫的贫困户贫困程度深,缺乏劳动能力,且长年吃药,生活负担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通过基本医保、大病救助、医
32、疗保险、商业保险、大病儿童救助基金等政策性补助后,自付费用仍然较高,持续稳定脱贫难度依然较大,亟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在现行条件下,政府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压力较大,完善社会保障工作难度较大。(五) 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永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对其经济的支撑能力较弱,且产业结构单一,当受到重大自然灾害或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使得农业收入骤减时,大部分农户将遭受严重损失,不仅没有经济收入,甚至将会因此负债。2016年永昌县东寨镇的农户就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种植了大规模洋葱,但由于市场饱和且缺乏市场销路无人收取最终导致洋葱烂在地里,农民损失惨重,而且政府并未
33、对此给农户提供补贴,助农资金的欠缺使得相当一部分小农户因此返贫致贫。由此可以看出,永昌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政府对于农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较少,对于农产品的生产、种植、销售、流通、加工等一系列措施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在遭受损失后能享受到农业补贴和农业保险的农户几乎没有,大部分农户只能自己承担损失,当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时,大量农作物只能滞留在农户手中,最终丢弃浪费。四、加快永昌县扶贫治理进程的对策建议(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指导针对永昌县群众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当地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力度。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
34、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永昌县南坝乡地处祁连山浅山区,属于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当地村民常常在下雨天时担惊受怕,担心遭遇洪水灾害导致财产损失,永昌县政府应积极与省、市自然资源厅对接,为南坝乡争取国家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资金,在远离泥石流冲击的平原地带新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集中安置点,同时,该项目可通过整村搬迁的方式,使得旧宅基地复垦新增大量耕地,复垦后的耕地还可纳入土地整治生态治理项目,最终将南坝乡打造成一个“有农有牧、有山有水、有树有花
35、、幸福和谐”的田园综合体。由于贫困村农民收入较低,无力承担过重的自筹资金,国家及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通过将永昌县落后乡镇列入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对象,真正解决好贫困村农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加大对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永昌县政府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投入为主,积极鼓励农民群众通过投工投劳改善生活水平,努力提升农村生产条件。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村有稳定可持续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和稳定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实现稳定脱贫目标。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工作的对象和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收益主体和参与主体。在扶贫工作中,应建立以贫困村为载体参与式扶贫机制
36、,为贫困人口确定自身真正的需求提供一个平台,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参与的意愿,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此实现更加精准扶贫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参与式扶贫,在扶贫政策措施制定过程中增加贫困村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农民自己做主,形成政府与贫困人口共同参与的反贫困行动。(二)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落后地区劳动力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有效途径。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各类农村人才技能培训,协调联系就业单位,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帮助贫困户拓宽就业渠道。对有技能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口,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积极推行“带薪培训+实训”等模式,努力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素质,改
37、善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单一、收入较低的现状。与当地或附近大中型土地流转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合作,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劳务对接力度,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务工渠道。政府应全面落实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和扶持贫困家庭劳动力返乡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对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给予社保补贴和就业奖补资金支持。(三)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根据河西地区独特的资源气候和地理条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在政府农业产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拓宽各个贫困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
38、济,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渠道。针对永昌县的广大农村的优质农产品如高原夏菜、优质牧草、马铃薯等,可集中力量搞活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好当地特色优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积极下乡投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电商平台,县长、镇长网络直播带货等形式,将本地高质量农产品推广出去,形成品牌化优势,积极开拓省外甚至国外农产品市场,让当地农产品真正走出去。(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省市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完善面向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现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保障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
39、有机结合,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保证贫困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贫困人口大病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减轻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加快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进程,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市县级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合力保障贫困群众身体健康。注重普及健康教育,加强贫困群体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健康习惯,提升村民们的健康意识,防患于未然。同时,尽快研究开发一套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科学化、动态化管理,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时期扶贫开发体系。(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带动农业人口增收永昌县
40、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主要有政府、社会团体、贫困农户等,除了依靠政府各级部门统筹规划扶贫事宜外,应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扶贫,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显然,贫困农户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脱贫的,永昌县政府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助力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发挥各乡镇农业特色优势,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合作社广泛吸纳贫困农户,结合戈壁农业环境,充分发挥光热资源,立足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在绿色果蔬种植上下功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联合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戈壁生态农业产业,
41、通过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接纳安置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贫困户提高农业收入,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统一的全省贫困治理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结 论探索永昌县扶贫道路,是为了发展永昌县农村经济,试图找寻出一条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贫道路。有效的农村扶贫战略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将发挥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本文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对扶贫工作的指导意义为基础,深刻剖析甘肃省存在大面积贫困区的原因,认真把握贫困的概念,以研究甘肃省河西地区某一贫困县为切入点,认识到脱贫工作的艰巨性,消除相对贫困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农业现
42、代化发展道路,同时随着贫困线标准的不断提高,扶贫工作必须继续聚焦贫困县、贫困村以及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要在保证他们在脱贫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走上一条发展致富的道路。因此本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决策的指导,在文末对甘肃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农民生活富裕提出了几点建议。但由于本人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没能对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作出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认真研读相关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便给自己的论文研究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更坚实的理论支持。参考文献1 李小云. 普通发展学M. 第二版.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21-2232 荣建民. 甘
43、肃农村贫困问题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73 展晓玲. 着力推进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J. 2018年第11期4 郑辽吉. 甘肃河西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定位与区域布局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5 陈少艺. 中央一号文件与“三农”政策D.复旦大学 2014:58-646 刘玉环. 新时期河西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 2007年第二期7 侯万锋. 2017甘肃扶贫攻坚报告J. 新西部2018年2-3月上旬刊8 刘澈元. 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9 闫丽娜. 甘肃省农村贫困新特点及扶贫策略调整研究D. 兰州大学10 李守经.
44、农村社会学M. 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0-15911 胡鞍钢. 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2 王科. 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 兰州大学 2008: 59-7013 王宝珍. 新疆南疆三地州扶贫开发研究D. 石河子大学 2014:16-2214 王合卫. 菏泽市农村扶贫问题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5:17-2315 郭占锋. 当前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特征与扶贫路径转向J.农村经济2014年第3期16 Martin R . 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 Journal of Development.Economics 82 (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