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新.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572397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新.ppt(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新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导论:导论:(1)工程技术的力量超过自然的力量(2)“生物圈二号”试验失败(3)全球环境运动的深生态学思考(4)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层科技哲学分析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1)工程技术的力量超过自然的力量)工程技术的力量超过自然的力量古代古代 土木工程,军事工程土木工程,军事工程 机械工程机械工程 电力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交通工程近代近代 建筑工程,化工工程建筑工程,化工工程 航空

2、、航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原子能工程原子能工程 电子计算机工程电子计算机工程 遗传工程遗传工程 基因破译工程基因破译工程 物种工程物种工程 电子、通讯工程电子、通讯工程 自然生命世界自然生命世界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人类人类自然界自然界 矿物质矿物质现代现代当代当代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苏】维尔纳斯基:人类成为地质因素n大气圈臭氧层破坏,光通量增加n水 圈陆地河流、湖泊、湿地急剧变化n生物圈野生物种加速灭绝、外来物种入侵n岩石圈人造景观(第二自然)影响自然地质过程n人类创造了“技术圈”用科学技术圈能否取代生物圈?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2 2)生物圈二号)生

3、物圈二号”实验失败实验失败l1991年5月,耗资1亿美圆的模拟地球生态过程的“生物圈二号”项目,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区展开。l这项实验再造了一系列栖息地,盐碱滩途、沙漠、珊瑚礁、亚热带的大草原和密集型的农业,利用了约4000多个代表热带雨林的自然物种。实验中还包括八个人,他们通过计算机联系着科学家群体。这些科学家在外部不断地控制着封闭实验室中变化的环境。它集中了当时最高的各门科学技术的成就,反映了所能够实验的所有的意图和目的,相当于一个典型的封闭空间的殖民地。l1993年9月26日正式以失败告终。其结论是:生物圈不可替代。(3)全球环境运动的深生态学思考:卡逊寂静的春天与拉弗洛克的“盖娅假

4、说”n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书中的第一章以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明天的寓言”:春天是美好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经过严冬的考验苏醒了,人们开始在田地里忙碌开了,大地渐渐呈现出绿色生机。但是,随着人类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将来有那么一天,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但是空中没有鸟,水中没有了鱼,地上没有了野生动物,人类中出现了一些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一切声音都没有了,死寂了。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n1975年英国宇航学者拉弗洛克发现:地球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关系,认为地球是生命捕获的,生命总体支配并决定部分,人类可能是“来

5、也匆匆,去也匆匆”。全球环境问题的本质n卡逊寂静的春天:人类盲目的发展 将导致地球生命灭绝n拉弗洛克“盖娅假说”:人类盲目的发展 将导致人类自身的加速灭绝(4 4)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层科技哲学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层科技哲学分析l人类是借助科学技术解题的动物,但是迄今为止,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借助科学技术解决的问题同它所带来的问题一样多。似乎这样解决一些问题又产生一些问题,由一个问题到另外一个问题,不断地在问题中成长,这恰恰是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式。然而,可能会有这样一些问题,它的产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科学技术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仅仅依靠科学技术解决这样的

6、问题只会越来越糟。这样的一些问题就是生态和环境问题。l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它既反映人对自然的社会关系,其根据在于经济场域中的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也反映自然对人的生态关系,其根据在于人类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生态场域中的地球生物圈总体的价值和利益。以往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忽视或不顾自然对人的生态关系,把自然仅仅视为资源,讲究利用的合理不合理,忽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这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4 4)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层科技哲学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层科技哲学分析l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经济科技资源环境地球生态系统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

7、技术与可持续发展(4 4)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层科技哲学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层科技哲学分析l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两个转向1.社会转向:科技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方式 尼采说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人类心中的神圣的金字塔倒了!人们用科学代替上帝(信仰缺失,追名求利)、用契约代替良心,用明星代替英雄(精神追求总是在流变)。福柯说福柯说“人死了人死了”用自然力代替生命功能,用机器、效率组装和安排人的一切,使人成为效率和金钱的奴隶,沦为机器。用文化选择代替自然选择,个体与种出现冲突,个体不断地享受文化的创造物,可是作为人种的自然能力、整个人类品质却下降。问题: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人究竟是什么?应当

8、怎样活?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4 4)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层科技哲学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层科技哲学分析2.生态转向:科技哲学基础的转变 麦茜特说麦茜特说“自然死了自然死了”自然本体的丧失。任何生命都失去了灵魂,只剩下肉体和躯壳(羊只剩下羊毛、和羊肉)。人的需要决定了物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根据。动物、植物都成了供人类吃、用和玩的符号和工具。人对自然界已经没有了任何神秘感和畏惧感,成了被人“征服”的自然资源,却对自然是人类的根,视而不见。这是当代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主要内容l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l对走向生

9、态时代的认识对走向生态时代的认识l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一、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一、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l20世纪重大社会事件的历史回顾l环境革命走向生态时代l新世纪时代发展的总趋势l新世纪时代发展的五大特征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科学技术生态转向1.201.20世纪重大社会事件的历史回顾世纪重大社会事件的历史回顾l两次世界大战(-1945)l生态危机(1962-,物种加速绝灭,气候异常,Sars蔓延)l苏联解体,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迅速崛起l美国世贸大厦被炸(基地组织成为字典的新词汇)l信息“爆炸”(数量

10、、传播速度)进入“网络社会”l克隆人风波 科学技术观的转向科学技术观的转向社会转向和生态转向,生态转向社会转向和生态转向,生态转向是质变,社会转向是渐变。是质变,社会转向是渐变。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 科学技术管理系统科学技术管理系统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科学技术生态转向 工程金字塔工程金字塔 地球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系统2.2.环境革命环境革命走向生态时代走向生态时代l环境革命的导火线l环境革命性质世界观的革命l环境革命的本质走向生态时代 地球发展阶段:地球发展阶段:生命时代生命时代新生代(人类)新生代(人类)生态时代生态时代 人类发展的阶段:人类

11、发展的阶段:顺从自然顺从自然有限利用自然阶段有限利用自然阶段征服自然征服自然 恢复自然(转变、重建阶段)恢复自然(转变、重建阶段)协调自然协调自然 产业革命发展阶段:产业革命发展阶段:农业革命(生存问题)农业革命(生存问题)工业革命(经济增长问题)工业革命(经济增长问题)环境环境革命(生存和发展问题)革命(生存和发展问题)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3.新世纪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总趋势从“征服自然”向协调自然转变powert Environmental RevolutionEnvironmental Revolution Natural power 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增

12、长 Third Human power Industry Revolution Agriculture Revolution Second (year)图图1.1.人类能力与自然力变化示意图人类能力与自然力变化示意图 1000 1500 2000 time 生生 存存 First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4.4.新世纪时代发展的五大特征新世纪时代发展的五大特征n生死观变化由死于战争到死于环境危机n主导学科群变化由物理学科群到生物学科群n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变化哲学开始走向荒野n群众运动变化环境运动成为新的政治运动n文化变化倡导生态文化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时代特征科学技术生

13、态转向的时代特征 二、二、对走向生态时代的认识对走向生态时代的认识n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转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转变过程 科学技术的可持续政治战略:不是大会战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单纯地通过技术或工程能够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渗透、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n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转向: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转向:(1)科学技术观的转变不仅仅在经济场域,而且要考虑在社会场域与生态场域的整体系统关系在社会场域与生态场域的整体系统关系中阐释科学技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框架;(2)健全科学技术体系 为改造自然、恢复自然、建设自然的科学技术体系;开发环境科学学科群,开展环境科学政治学研究。三、三、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

14、与实践问题 1.理论问题理论问题 (1 1)新学科的创建问题)新学科的创建问题 地球工程学地球工程学 地球减灾防灾问题:外星球撞击地球问题、防止地球灾害问题、地球 生物社会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问题 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大无知:地球自然(活物质、超级有机体、盖娅、健康)、人类自 然(绿色GDP、健康、幸福)、人与自然关系(依存、作 用)的可持续方式 环境科学的定位:发生学、学科性质、内在目的和外在应用 城市环境、乡村环境和荒野环境的性质、关系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史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史的研究 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期,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2 2)学科交叉整合的基本理论问题)学

15、科交叉整合的基本理论问题 中科院中科院地理科学研究、黄水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重新定位林业的职能,与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交叉,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三、三、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3 3)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问题)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问题 工程哲学定位的缺陷:(内在逻辑)科学技术工程(传统的观点)(存在方式)社会自然关系,自然的和人工的存在方式问题 林业工程哲学研究:生命对象的特殊性;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关性论题荒野保护遮蔽下的人和文化 环境伦理学的原则、范畴、信念、态度和规范问题 中国当代环境哲学思想史的研究:编年史、人物思想史、思想通史(4 4)学科导向问题)

16、学科导向问题学科性问题学科性问题 两种理论导向:两种理论导向:实践哲学理路 应用哲学的理路 (关注:否定论,怀疑论倾向)三、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实践问题实践问题(1)在生态经济场域)在生态经济场域重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重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倡导“循环型经济”,还是“节约型经济”?(2)在社会生态场域)在社会生态场域开发新型的开发新型的“绿色教育绿色教育”体系体系 由创建“绿色学校”扩展到创建“绿色大学”。建“绿色大学”与不建“绿色大学”有什么区别?建“绿色大学”需要科学技术学科群的哪些变化?n设计生态工业示

17、范园区的基点:设计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基点:1)技术工程设计(优势产业结构)循环经济指导下的产业废物闭环结废物闭环结构构规划和设计。2)社区设计依据和谐社会原理对园区内的社区进行生态社会生态社会规划和设计。3)管理体系设计依据ISO14000和具体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指标,对园区运行过程中可能上马的项目,以及其政策导向和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1)在生态经济场域)在生态经济场域重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重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在生态经济场域)在生态经济场域重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重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是倡导“循环型经济”,还是“节约型经

18、济”?至少用“节约型经济”修正“循环经济”。其理由:1)生态系统中适用“循环”,经济系统不能“循环”,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2)发展是硬道理,但不是什么都发展;发展不排除有的不发展;3)“节约型经济”的哲学基础物质上的“节制主义”,生活上的简约主义;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在社会生态场域)在社会生态场域开发新型的开发新型的“绿色教育绿色教育”体系体系世界知名大学的责任:世界知名大学的责任:1 1)文明先进性: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学)文明先进性: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学 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学科带头人、企业总裁和高级官员的摇篮;文化革命和社会创新的策源

19、地和生长点;2 2)典型示范性:在新世纪走向文理交融)典型示范性:在新世纪走向文理交融 主导学科群从大物理学转向大生物学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改变那种“有目标没理想、有动力没激情,有手段没人格、有意识没意志,有决心没毅力,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没思想”的脑-体分离的心理状态)MIT MIT创建环境学科,包括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和环境自然科学创建环境学科,包括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和环境自然科学学科群。学科群。3 3)历史的使命感:肩负推进生态文明的义务)历史的使命感:肩负推进生态文明的义务 “绿色大学”是高等院校的“绿色”荣誉和形象,是新世纪大学发展的文明方向,也是大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精神文明工程。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