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等温线及等值线判读一般规律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等温线及等值线判读一般规律优秀PPT.ppt(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讲等温线及等值线判读一般规律第一页,本课件共有23页1.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纬度因素纬度因素与纬线大致平行与纬线大致平行结论:结论: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运用运用判断南北半球判断南北半球气温气温气温气温向北递减向北递减向北递减向北递减北北北北半球半球半球半球气温气温气温气温向南递减向南递减向南递减向南递减南南南南半球半球半球半球一一.等温线等温线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1.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地形因素地形因素I.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大致平行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大致平行一一.等温线等温线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1.等温
2、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地形因素地形因素II.闭合中心闭合中心盆地盆地盆地盆地高温中心高温中心高温中心高温中心 或温暖中心或温暖中心或温暖中心或温暖中心山地山地山地山地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一.等温线等温线第四页,本课件共有23页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等温线封闭等温线封闭全年冷中心:山地全年冷中心:山地20 夏季热中心,冬夏季热中心,冬季暖中心:盆地季暖中心:盆地18102520第五页,本课件共有23页1.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因素海陆分布因素I.与海岸线平行与海岸线平行一一.等温线等温线第六页,本课件共有23页1.等温线
3、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因素海陆分布因素II.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夏季:T T陆陆陆陆(B)T海海海海(A A、C C)大陆等温线向大陆等温线向大陆等温线向大陆等温线向高纬高纬凸出凸出凸出凸出冬季:冬季:T陆陆(B)T海海海海(A A、C C)大陆等温线向大陆等温线向低纬低纬低纬低纬凸出凸出一一.等温线等温线第七页,本课件共有23页1.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洋流的影响洋流的影响242220结论:结论:暖流增温,等温线凸向高纬暖流增温,等温线凸向高纬低温低温;寒流降温,等温线凸向低纬寒流降温,等温线凸向低纬高温高温。一一.
4、等温线等温线第八页,本课件共有23页一一.等温线等温线海海 洋洋冬季大陆冬季大陆0-2-4大大 陆陆夏季海洋夏季海洋81012海海 洋洋寒寒流流经经过过81012平平 原原81012山山 地地2.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的弯曲第九页,本课件共有23页等温线向低纬弯曲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一一.等温线等温线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低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低冬季大陆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夏季海洋地势较高地势较高寒流经过寒流经过2.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的弯曲第十页,本课件共有23页一一.等温线等温线海海 洋洋夏季大陆夏季大陆262422大大 陆陆冬季海洋冬季海洋81012海海 洋洋81012暖暖流流经经过过81012平平
5、 地地山区山区2.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的弯曲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23页等温线向高纬弯曲等温线向高纬弯曲一一.等温线等温线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高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高夏季大陆夏季大陆冬季海洋冬季海洋地势较低地势较低暖流经过暖流经过2.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的弯曲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2.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的弯曲一一.等温线等温线规规律律总总结结“高高高高低低低低”气温高处气温高处 等温线凸向高纬等温线凸向高纬气温低处气温低处 等温线凸向低纬等温线凸向低纬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赤赤 道道陆地陆地海洋海洋AC1月月1月月7月月7月月BD1 1月份月份月份月份 全球全球全球全球陆地陆地陆地陆
6、地等温线向等温线向等温线向等温线向南南南南弯曲弯曲弯曲弯曲 全球全球全球全球海洋海洋海洋海洋等温线向等温线向等温线向等温线向北北北北弯曲弯曲弯曲弯曲7 7月份月份月份月份 全球全球全球全球陆地陆地陆地陆地等温线向等温线向等温线向等温线向北北北北弯曲弯曲弯曲弯曲 全球全球全球全球海洋海洋海洋海洋等温线向等温线向等温线向等温线向南南南南弯曲弯曲弯曲弯曲点北陆北点北陆北点南陆南点南陆南3.等温线的弯曲、半球、季节、海陆分布等温线的弯曲、半球、季节、海陆分布一一.等温线等温线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23页 同线等值同线等值 等值距全图一致等值距全图一致 等值线均为闭和曲线,等高线一等值线均为闭和曲线,等高
7、线一 般不般不相交、不重合相交、不重合 等值线疏密程度表示数值变化快慢等值线疏密程度表示数值变化快慢二二.等值线判读规律总结等值线判读规律总结1.等值线基本特征等值线基本特征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23页二二.等值线判读规律总结等值线判读规律总结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等值线的疏密等值线的疏密极值极值等值线的弯曲等值线的弯曲局部小范围的闭合局部小范围的闭合2.等值线判读的要点等值线判读的要点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23页二二.等值线判读规律总结等值线判读规律总结3.等值线判读的一般步骤等值线判读的一般步骤1.读图名,读出什么事象的等值线图读图名,读出什么事象的等值线图2.读地图背景材料读地图背
8、景材料 根据图中经纬线、海岸线及其他地理事物定根据图中经纬线、海岸线及其他地理事物定位,作好图表信息的转化。位,作好图表信息的转化。位,作好图表信息的转化。位,作好图表信息的转化。3.3.读数值(最大值、最小值)及递变规律(凸读数值(最大值、最小值)及递变规律(凸读数值(最大值、最小值)及递变规律(凸读数值(最大值、最小值)及递变规律(凸 向高值,数值低;凸向低值,数值高)、疏向高值,数值低;凸向低值,数值高)、疏向高值,数值低;凸向低值,数值高)、疏向高值,数值低;凸向低值,数值高)、疏 密程度,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分析形成原因密程度,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分析形成原因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23页例例例
9、例1.1.左图为等值线数值由下向上递减左图为等值线数值由下向上递减左图为等值线数值由下向上递减左图为等值线数值由下向上递减 读图后回答读图后回答读图后回答读图后回答若图示为等温线,该地位于若图示为等温线,该地位于若图示为等温线,该地位于若图示为等温线,该地位于 半半半半球,判断理由球,判断理由 。北北从北向南,温度升高从北向南,温度升高若该图等温线弯曲是洋流影响,则若该图等温线弯曲是洋流影响,则若该图等温线弯曲是洋流影响,则若该图等温线弯曲是洋流影响,则该洋流按性质分类属于该洋流按性质分类属于该洋流按性质分类属于该洋流按性质分类属于 。等温线。等温线。等温线。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的关系是凸
10、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的关系是 。暖暖一致一致若该处是陆地,两侧是海洋,此时为若该处是陆地,两侧是海洋,此时为 月。若该处是海洋,两侧是陆地,月。若该处是海洋,两侧是陆地,月。若该处是海洋,两侧是陆地,月。若该处是海洋,两侧是陆地,此时为此时为 月月71巩固练习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23页例例2.2.读下面等值线,已知读下面等值线,已知abcabc,下列各项正确的是下列各项正确的是()A 若为等高线,则若为等高线,则L2为山谷为山谷B 若为等压线,则若为等压线,则L1为鞍部为鞍部C 若为海平面等温线图,则若为海平面等温线图,则 L2为寒流为寒流D 若为若为1月份等温线图,从海月份等温线图,从海 陆分布
11、来看,陆分布来看,A是南半球的海洋是南半球的海洋D巩固练习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23页例例3.3.读左图回答读左图回答 说明说明F F处等温线处等温线弯曲的原因。弯曲的原因。该处位于汾该处位于汾河谷地,地势低,河谷地,地势低,气温高,故等温气温高,故等温线弯向高纬方向。线弯向高纬方向。巩固练习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23页(1)图中等温线表示_月份(一月、七月)的气温分布状况。(2)甲、乙两地区的地形特征有相似之处,都是_地形,其中甲地地形区是_。(3)乙地区中B地的气温比甲地区中的A处_(高、低),其主要原因是_。(4)甲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_。为促进乙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正在建设的著名
12、工程是_;甲乙水能西气东输水能西气东输水能西气东输水能西气东输七七七七盆地盆地盆地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高高高高B B处深居内陆,夏季光照强烈,空气干燥,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而处深居内陆,夏季光照强烈,空气干燥,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而处深居内陆,夏季光照强烈,空气干燥,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而处深居内陆,夏季光照强烈,空气干燥,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而A A处尽管纬处尽管纬处尽管纬处尽管纬度较低,但夏季降水多,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气温低于度较低,但夏季降水多,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气温低于度较低,但夏季降水多,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气温低于度较低,但夏季降水多,大气对太阳
13、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气温低于B B处。处。处。处。西气东输西气东输西气东输西气东输巩固练习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23页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 点 的 地 理 坐 标 是_。作者北顾的是 _高原的深秋景色。(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115E,41N115E,41N内蒙古内蒙古10度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度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西半段因受太行山的影响,呈东北影响。西半段因受太行山的影响,呈东北-西南走西南走向走向向走向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