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65548185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这里是一座平静

2、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的佳作。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整体感知

3、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提示: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背景: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1、这篇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提示:本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2、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

4、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3、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4、找出本新闻描述参观者行动、神态的语句,体验他们的心中感受。五、精读课文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提示: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

5、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内容上:突出文章主题,表达出了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提示: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

6、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4、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提示: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者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5、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怎么理解这个细节?写法指导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热门排行基本意思。3

7、.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氐挠锞场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5.从分析艺术手法入手。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六、深层分析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比较的方面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效性最新发生时效性不强报道内容已发生的事件个人感受情感倾向客观个

8、人情感浓厚2、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1)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原则。(2)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3)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七、拓展延伸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

9、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火烧南京城7周之久,遇难者达30万以上。(图片展示)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施罗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的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捕捉作品营造的反差,分析反差效果。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痛恨,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学习优秀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

10、知。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重点难点热门排行教学难点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布置预习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2.初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师生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请学生用一句话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介绍。播放幻

11、灯片,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营造学习氛围。老师用低沉、缓慢的声音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简介。这里是奥斯维辛,有人这样描述它: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

12、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2、这些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半个世纪前那段黑暗的历史,又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的苦痛之中。奥斯维辛解放14年后,当我们跟着作者罗森塔尔来到这个小镇,看到的是什么呢?阅读这篇课文。研读感知研读感知一、研读感知1、文章我们已经预习了,那么在奥斯维辛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而作者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新闻呢?明确:新闻讲求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在课文第五段作者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闻。引导分析: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明确:不是。从

13、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明确:第五段。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明确:课文第6段。一是记者的使命感;二是缘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要对得起在这里遇难的人。引导:要抓住关键词句,还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3、罗森塔尔不仅是写作者,也是一个拍摄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摄取了那些场景和画面?明确:一是奥斯维辛的现在的景象(1、16段),一是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一共三个场景。引导:场景可能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的活动,那些地方写了?明确:景物描写(1、16段)、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小结:可以看到写参观者的见闻,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那么前面的段落就是新闻的导语部分。4、

14、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715节。问题:参观者参观了那些地方?热门排行5、文章结构小结: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背景(4-6):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合作探究1、读完这篇文章,假设你是与作者罗森塔尔同行的摄影记者,让你拍摄一部奥斯维辛的记录片,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基调?-大部分学生都会答冷色调、灰暗色调。2、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得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这样的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的?-涉及到暖色调,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3、冷与暖

15、,灰暗与明亮,色彩的反差使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感受。下面我们就结合语言来分析三组反差的效果,分析中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第一组: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A明媚-阴暗嬉戏杀戮以集中营周围明快景物、欢乐小孩反衬当年暗无天日、惨绝人寰。B居然,还有:意料之外,难以置信。C含蓄表达内心哀痛、愤怒。美好的生活只有在彻底摧毁法西斯后才能享受,铭记历史。第二组: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

16、上,雏菊花在怒放。A毁灭,死亡新生,顽强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这样的景物确实让人难忘。B怒放不可阻挡顽强抗争气势很盛。C控诉法西斯戕害生命的罪行。讽刺纳粹刑罚的残暴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美好的东西不会被摧毁的。正义战胜邪恶。犹太民族没有因为希特勒匪徒的出现而消亡,人类的生命链条也没有因为法西斯的暴行而断裂。第三组: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A微笑-凶残希望绝望。B温和、梦想、微笑。C生命的坚韧美好,不向恶势力低头。身处绝境,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对

17、生命的渴望。三、归纳主旨反差手法的运用贯穿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点。像文章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供报道,可他恰恰写下了这样一则新闻。你怎样理解这里的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写些什么?-“没有什么新闻”是指曾经上演的令人发指的人间惨剧已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现在奥斯维辛和平而安宁,没什么新鲜事。-(主旨)作者还是要写下这篇新闻,是为了让我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这就是重大的新闻!-本文1958年一经发表,就在美国新闻界引起巨大轰动,并获得了美国新闻界荣誉“普利策奖”。这不仅得力于他以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到极具价值的种种反差,

18、更因为他所具有的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四、延伸拓展当年罗森塔尔带着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写下这篇新闻的佳作,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你是否和他一样有非写不可的冲动?那么就请你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些什么吧热门排行至可以是纳粹分子五、课文小结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4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

19、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看,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篇三】师:今天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一共四篇课文,我打算只讲前面两篇短新闻,后面两篇报告文学打算一带而过。知道为什么吗?生(齐):后面两篇太长了。师:不是太长了。(稍作停顿)是又臭又长。(生笑,且面露惊诧)师:我们只学经典。前面两篇短新闻可谓新闻作品中的精品。所以,要好好欣赏。先看作者(点击PPT):罗森塔尔,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普

20、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今天早读你们读过这篇新闻了,能否告诉我,你觉得,它凭什么获奖(点击PPT)?凭什么获奖?在讲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时候,我们说过,新闻有三个主要特征,还记得是哪三个?生: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师:非常好。我们首先看真实性。这篇新闻真实吗?生:真实。师:这种真实,足够具体吗?足够彻底吗?对于奥斯维辛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真相,它有足够具体和足够彻底的呈现吗?生:没有。师:对,作者对那些残酷的真相点到即止,甚至刻意回避。显然,真实性不是它的优势。那么,时效性呢?够不够及时?生:不及时。隔了十多年了。之前已经有过许多报道。师:对,关于奥斯维辛,所有该知道

21、的,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在千百篇相关的新闻报道之后,就连作者自己都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所以,显然,时效性也不是它的优势。那么,它到底凭什么获奖?生:可读性。师:为什么说它有可读性?生:语言。师:不只是语言。一篇文章的可读性不会仅仅体现在语言方面。除了语言之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和欣赏它的哪些方面呢?生1:角度。生2:细节。生3:结构。生4:手法。师:除了这些以外,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所传递出来的?热门排行师:好,我将它合并为“情思”。(板书:语言、角度、细节、结构、手法、情思)那么,现在就请大家从这些方面去发现和欣赏这篇新闻为什么有可读性。生1:我觉得开

22、头的景物描写很好,眼前的景象跟历史的记忆形成鲜明的对比,温馨的氛围反衬了曾经的悲惨,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凄凉。师:非常好,历史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板书:对比、反差),历史本是沉重压抑的黑白,现实却是阳光明媚,绿草如茵,还有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曾是一个负载了深重罪恶的人间地狱,它怎么可以转眼变得如此阳光明媚?它应该是一个永远让人忏悔的地方,怎么可以转瞬就变得快乐温馨?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触,情绪充沛的文字将读者也带入情境。用这样明媚的景象来表达悲伤情绪的手法,在古诗词中也经常运用,叫什么?生(齐):以乐景写哀情。师:非常好,继续找(板书:以乐景写哀情)。生2:我觉得作者的语言很平和,他没有具体地去

23、写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却花很多笔墨在写参观者,写他们的反应。师:很好!用平和而节制的文字,透过参观者的表情和心情,来委婉含蓄地表现画面的惨不忍睹,这样的描写叫什么?生(齐):侧面描写。师:太棒了!这就是角度!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效果。继续。(板书:侧面描写)生3:我觉得13自然段中那个关于姑娘的描写很好。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处。(生齐读:“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师:这一处的描写手法叫什么?生(齐):细节。师:如果

24、用电影拍摄的手法来说,可以叫什么?生:镜头。师:对准人物的面部进行近距离的细致刻画的镜头,叫什么镜头?生:特写镜头。师:好!就是特写镜头。(板书:特写)这个特写,有什么样的效果?生:我觉得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她的笑容很鲜明很美好。师:就像是一个黑白的世界里,突然跳脱出一抹彩色,很鲜亮,很富有生气,是吗?生:是的。师:她的笑容,她的梦想,她青春的生命,在地狱一样的集中营里,显得格外炫目,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效果?生:让人感觉到和平的宝贵、生命的珍贵。师:很好,如果作者选择一个面露恐惧的糟老头子来做特写,可能就没有这个效果。这个人物被作者刻画得越可爱(板书:可爱),她的死才会让读者觉得越?生(齐):可

25、惜。师:对(板书:可惜)。同时,对那些扼杀她生命的纳粹,我们才会觉得越?生(齐):可恨。师:非常好!(板书:可恨)这样的描写极富张力。继续说,还有哪些写法值得研究。生:我觉得标题好。师:为什么?热门排行么。师:是啊,作者自己都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他还写什么啊!悬念!标题就设下了悬念,特别吸引读者。(板书:悬念)生:我注意到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师:你感觉到什么?生:我感觉到生与死的对比和反差。废墟下面是死亡,上面是生命。特别震撼的感觉。师:非常好!知道雏菊的花语是什么吗?(生摇头)是天真,纯洁,梦想,美,

26、还有爱。都是世间最美丽的。今天废墟上面的一切都是他们曾经的梦想,可是他们自己却成为了这梦想下面的土壤。生:我注意到两个地方:一个是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说到的“400万”,这样惊人的数据;一个是第10自然段说到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师:包括后面的交代“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是吧?生(点头):对。师:这样狭窄的盒子,要塞进去这么多人。作者在用数据说话。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是“列数据”的手法。(板书:列数据)生:参观者对解说员说“够了”,这里我觉得很好。可见那里的景象真的惨不忍睹。师:对,不忍心再看下去了,而且,这样的惨景太多了,看也看不完。同时,这句话也有对纳粹的强烈愤怒:这样

27、的灭绝人性惨绝人寰,你们真是够了!生:我注意到这里:“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师:你怎么理解?生:我觉得那里的人们太绝望了,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师:人类祷告是为了得到什么?生:拯救。师:对。什么是祷告呢?祷告就是人对上帝说话,希望得到上帝的拯救。祷告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事情。(板书:人上帝)曾经有一段简单而深刻的对话:有人问:“告诉我,在奥斯维辛,神曾经在哪里?”于是有人反问说:“人曾经在哪里?”祷告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事,上帝造天地万物时,只对人吹了一口气,让人成了有灵魂的生命,只有人类才有灵魂,上帝只跟人类对话,不跟野兽对话。奥斯维辛没有人,只有灭绝人性的魔鬼和野兽。这里没有人,所以上

28、帝也不在场。所以奥斯维辛毁了人,毁了诗,甚至毁了上帝。我觉得你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没有找出来。请看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生1:回到了现实。生2:呼应了开头!师:对,回到了现实,呼应了开头(板书:首尾呼应)。再次描绘那个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孩童嬉戏的画面,两幅完全相同的画面,首尾交叠,有什么效果?生:我觉得作者在呼吁。师:呼吁什么?生:呼吁人们珍爱和平,珍爱生命。师:真好。作者并未用战争的恐怖来迫使人们远离战争,而是用和平的美好与珍贵来唤醒人们。这篇和风细雨甚至充满诗的意境的新闻,它的可读性,就是它获奖的原因。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籍犹太人作家、政治活动家埃利威塞尔曾经说过:“大屠杀

29、现在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话题,容易引人注意,并很快获得成功”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格拉斯也曾说过:“争斗,尤其是血腥的争斗,总是故事的好材料。种族灭绝很早就随着洪水和旱灾、丰年和荒年的轮替而进入故事画面。”许多作者喜欢选择大屠杀、大灾难作为写作题材,他们喜欢宏大叙事,借用事件本身的震撼力来俘获读者。但热门排行作品加分。他选择了一种温和的方式,这是写作的智慧,也是他对于自己写作艺术的高度自信!圣经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就像我们写文章,所有的字词,都在那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里。但不同的人,用同样那些字词,写出了不同的文章。人间的故事每天都在重复发生,爱,恨,生,死,但每一个讲故事的人

30、,都应当对旧事物重新发现。就像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点击PPT:独特性决定存在的必要性你的文章的独特性,决定它存在的必要性。如果你的文章跟前人的一模一样,那么,它可以消失了。它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就好像我昨天买了一件衣服,今天又发现了另一件色彩款式都跟它十分相似的衣服,你觉得我还会再买下来吗?生:不会。师:对,因为它对我而言,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它跟我昨天那件衣服雷同了。但如果我家里有一千件衣服,今天又发现一件色彩款式都非常漂亮独特、让我十分动心的衣服,我不缺衣服,你觉得,我会买下吗?(生笑,有说会的,也有说不会的。)师:

31、我会。这不是“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的贪婪,而是因为求新是人性的本能。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如果它不够“陌生化”,不够有“独特性”,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罗森塔尔在千百篇已有的关于奥斯维辛的宏大叙事的新闻之后,独辟蹊径地以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孩子的嬉戏为切口导入,又以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孩子的嬉戏收束。为什么是孩子?(点击PPT)因为孩子,我们才更有责任守护这个世界的和平;因为孩子,我们才更有必要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们昨天观看的美丽人生,那位父亲在地狱一般的集中营中,为孩子营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把死亡变成了一个游戏,他守护了孩子的心灵,不让它沾染一点恐惧。这样的爱、勇气和智慧,是这位父亲赐予整

32、个世界的恩典。大家有机会再去看看辛德勒名单,这是一部黑白的影片,只有最后一个镜头是全屏彩色:幸存的犹太人重获自由,走出一片新天地。另有一个片段是局部彩色:一个红衣小女孩在死神阵营里兀自穿行,唤醒了辛德勒麻木沉睡的人性。(播放短片:辛德勒名单电影红衣女孩片段)边播放边解说:红衣女孩穿行在死亡阵营中,身边不时有人被击毙。辛德勒的目光紧紧追随,十分牵挂她的安危。在童声合唱的音乐背景中,排列成队的人被德军军官逐个击毙,红衣女孩在枪林弹雨和德军的铁蹄声中躲入床底辛德勒是一个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他本来一直花天酒地,对犹太人的命运无动于衷,直到有一天,这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牵动了他麻木冷酷的心,让他内心深处的

33、人性开始复苏。然而有一天辛德勒在手推运尸车上看到了小女孩冰冷的尸体,尸体被埋下又被刨起,最终被扔进了焚尸炉(点击PPT)。辛德勒深深地震惊了。他开始认识到纳粹的疯狂与战争的罪恶。他开始罗列一份名单,代价就是用全部的财产去贿赂德国的军官并供养这些名单上的“工人”。我想请问同学们,为什么周围是令人窒息的黑白世界,只有红衣女孩是彩色?有人说这简直是神来之笔,你觉得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生:为了表现小女孩可爱的生命强烈触动了辛德勒的心灵。师:很好。黑白世界中的红色,象征生命的鲜明的颜色,那么饱满,又那么脆弱。还有,红色是血的颜色,而血,在西方宗教中意味着救赎。耶稣就是用自己的血来救赎人类的。辛德勒在拯

34、救犹太人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救赎。那个红衣女孩,就是他灵魂的救赎。所以,孩子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孩子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了希望,就因为如此,希特勒才会在犹太妇女身上做不育试验,希望通过让犹太妇女不育而让整个犹太民族彻底灭绝。然而罗森塔尔反复用明媚的画面来感召每一个人:为了孩子,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们来看看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写给他的颁奖词,看看我们刚才对作者文字的观察与欣赏,是否跟那些评委一致呢?(点击PPT)热门排行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

35、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看来,我们比他们观察得更细致,归纳得更细致。这里所说的“客观报道”,就是新闻一直强调的“零度写作”,作者要冷静地叙述,理性地旁观,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和想法。前几天给你们看过了柴静的人物专访,柴静的新闻节目就常常被人们批评“太感性”,呵呵。然而,罗森塔尔毅然决然地让自己深沉的情感在文字间肆意流淌。他打破了框架,却收获了成功。在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新闻中,他独树一帜。正因为是这样惨痛的题材,如果作者居然还能保持绝对冷静和完全理性,那恰恰就是人性的缺失

36、。造成奥斯维辛悲剧的原因正是人性的缺失。罗森塔尔的这篇新闻,就是在用人性呼唤人性,用温暖感染温暖。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因为奥斯维辛让诗歌失去了得以存在的人性基础,它宣告了艺术与美对于现实世界的彻底失败。所以,那些奥斯维辛的幸存者,最终也走不出奥斯维辛的死亡阴影:1951年,没有死于毒气室的波兰诗人布洛夫斯基开煤气自杀;1970年,用诗化的语言成功再现了集中营中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奥地利诗人保罗策兰从塞纳河米拉波桥上跳下;1987年,极有可能获得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作家莱维跳楼自杀莱维这样说(点击PPT):几乎每一个有良心的幸存者都会觉

37、得自己活下来是一种罪恶,有些人为了自己能够多活一两天,只能做纳粹的劳动工具,亲手推送自己的同胞进入焚尸炉。莱维曾回忆说自己偶然找到了一点水,他却只告诉了身边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将其他囚犯自动忽略。这种罪恶感牢牢缠绕着包括莱维在内的许多幸存者,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存活是踩在了无数死去的人肩膀上。他们不堪记忆和良心的负重,不得不自杀而终。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只是代替那些死去的人而活下来,为了讲述历史的真相,为死难者作证,一旦完成使命,他们就觉得应该追随死难者,回到他们自以为早就该去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活下来讲述故事是一种神圣使命,也是一种痛苦折磨,每一次的讲述都像重新揭开伤口,血肉模糊,永难痊愈。如同俄狄浦斯王中所说的一样:“我不愿意忍受两次苦:经受了艰苦,又来叙述一次。”然而格拉斯说:“但我们仍然在写作。我们靠心中的承担来写作无人有保持沉默的欲望和能力。引导迷路的德国走上正道,引导它从田园诗中,从迷茫的情感和思想中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在奥斯维辛之后写作无论写诗还是写散文,可以进行的方式,是为了纪念,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为了终结这一段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