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65515511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于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1诗经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

2、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一、情景导入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制胜的方法。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

3、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郭(gu)粟(s)亲戚(qngqi)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6、学生赛

4、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诗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三、教学过程: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1、师深情朗读第一节。2、自由、放声朗读。再

5、请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3、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生:有一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生: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师:是的,这是诗经的一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大家来齐读一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下面我们来细读诗歌,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副画,你依稀看到?片段一:生:有位恋人在芦苇丛中对情人深情的吟唱。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片芦苇丛。生:茂盛的。师再追问;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这么多的?生:诗中的“苍苍”。

6、生读,出示:A、蒹葭苍苍B、蒹葭苍苍再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多次试读。师:这是一副苍茫的凄美的画面。如果改为蒹葭苍盛,你觉得怎么样?生读,回答:这样就没有韵味了。师:说的很好,有韵味。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蒹葭这样声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双声叠字。类似的还有:学生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齐读,感受韵味。片段二:师:这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生:在河的对岸。师:还可能在哪里?生:在心中。师:在河的对岸,有一段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你还依稀看到什么?生:?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

7、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片段三1:生:水流的声音。师:很好,你直接走进了诗歌的心中。诗中哪儿能听出来呢?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师:这个伊人在哪里?生:在水之一方。师追问:虽然在河的对岸,伊人是否真的在。生齐答:在!师:是的,诗人坚信伊人一定在,尽管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幸福、满怀憧憬的。这种憧憬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生读,体会这种幸福感和无限憧憬。师:在朗读中那个字可以体现?生:“在”。师:所以在读时“在”要拖音。屏幕出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假如要加个感叹词,应该加什么?生答:“啊”。

8、出示:所谓伊人,啊!在水一方。这个“啊”不能响亮的读,为什么呢?生:这种憧憬是放在心中的。师:你最懂主人公的心了。一起读,读出这种默默地欣喜、憧憬、幸福。把“啊”的情感都放在“在”个。男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男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师:读的真好,再看。片段三2:屏幕出示: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师:主人公什么心情?生:焦急,看到却不能到达。师:哪个字体现了这种情感?生:“宛”。师:读出主人公心中淡淡的惆怅。个读,齐读。如果加个感叹词,应加溯游从之,唉!宛在水中央。师:我们不能篡改诗歌,所以应该把“唉”的情感加在“宛”上。女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女生:溯游从之,宛在

9、水中央。齐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片段三3:师:在这首诗中,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从哪个词语看出?生:“溯游、溯洄”师:这种划船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生:艰辛的。师:这种艰辛还能体现在哪儿?生:“阻、长”读出“艰辛”。生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齐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溯洄从之,道阻且右。3、这是一首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副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句式,说说你的感受。片段四:生:我感受到主人公真挚的真情。师追问:你从什么地方读出真挚的真情?生: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10、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看出主人公奋力向前,不停追寻。师再追问:奋力向前,追寻了多少次?生:“两次”、“三次”、“六次”师:其实既不是两次、三次,也不是六次,而是无数次,只要生命不息,追寻就不止。我们读到什么精神?生:执着师:是啊,正是主人公的执着成就了他的经典。让我们站起来起读这首诗歌表达对他的敬意吧!学生起立,师读第一节,学生齐读后二节。四、走出课文,探究主旨1、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生:寻梦、看到摸不到的东西、幸福、寄托、最美好的东西。师:是的,就像一则广告中所写: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

11、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心情。2、师赠言共勉: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五、设计作业,巩固所学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3诗经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常识2.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3.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教学重点1.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2.领会全诗的情感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

12、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二、简介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2.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为宗庙祭祀的

13、舞曲歌辞。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叙事和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即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3.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理解全诗并试着体会里面的思想和意境。四、诗意理解疏通诗中的文言词法知识1.通假字。例如:“蒹葭凄凄”中“凄”通“萋”,意为“茂盛的样子”。2.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的“右”,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今译为“表示方位”。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

14、同心情。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憧憬的情感。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焦急的情感。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失望的情感。五、赏析景物,感受意境1.刚才朗读并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2.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图画?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河畔晚秋晨光图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

15、草木摇落露为霜。3.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4.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清晨(拂晓)白露未唏白露未已5.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晓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6.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凄清惆怅凄恻迷离7.

16、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8.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徊在清冷、寂寞的旷野,

17、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凄清惆怅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9.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4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

18、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_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

19、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怎样理解“风吹落

20、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

21、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三)诗,表达一种企盼。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

22、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5隆中对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教学步骤:一、导入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2、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3、解题本文写的是

23、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国策。二、初读,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三、诵读,思考问题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

24、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4、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5、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6、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四、教师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