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
2、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
3、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到2025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200平方公里。三、精细化管理城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
4、平台,打造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的城管指挥调度体系,增强城市综合管理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健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基础的公共参与机制,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施城市“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扮靓城市容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业安居,更好满足他们融入城市的期盼,不断提高“新市民”归属感和安全感。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不断放宽户籍准入限制。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
5、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69二、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推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健全住房保障制度,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带权进城、带资进城。提升新城区、功能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推动
6、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发展。加强一批城郊新城建设,推进特色小镇繁荣发展和美丽乡村振兴发展,形成“新城拱卫、街镇繁荣、村社美丽”的城乡新格局。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城市品质提升工程饮用水品质提升工程。按照“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保障思路,采取“1套市政管网+1套小区管网”模式,在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东湖高新区光谷中心城等区域优先开展高品质饮用水项目试点工作,从原水、水厂、管道输送至用户龙头,保障每个环节水质均达到高品质要求,普惠用户。探索直饮水系统建设。城市垃圾分类治理工程。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推进建筑弃土、弃料、装修垃圾全周期管理,提升垃圾
7、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超过2万吨,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建筑垃圾集中消纳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维修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改造水、电、气、路、消防、安防等配套基础设施,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完善提升小区及周边公共卫生、养老、托育、停车场、充电桩、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5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616个。停车场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和配建停车泊位,同步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弥补中心城区基本停车泊位刚需。重点推进停车矛盾突
8、出的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区域周边公共停车场库,以及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P+R)、新城、景区等周边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加快停车场库信息化建设,配套完善停车场库新能源充电设施。“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万个。海绵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建区域等建设,以黄孝河-机场河汇水区、汤逊湖汇水区、沙湖汇水区等为重点,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完善干线、支线、缆线综合管廊等级体系,优化综合管廊系统区域完整性。推动长江新区(新区大道、谌家矶
9、大道)、杨泗港快速通道青菱段、江南中心绿道武九铁路北环线、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黄孝河、东湖新城(三期)、高新二路、军山大道、半岛一路等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推行精致环卫,提升环卫作业标准,实现全时全域街净巷洁。规范美化道路附属设施,持续开展查处违法建设集中攻坚行动,提升户外广告品质,完善长江灯光秀,展示“最美天际线”。强化桥梁、燃气安全监管,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推进区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各区发展基础和区情特色,合理确定各区(开发区、功能区)发展定位,形成错位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推进开发区、功能区引领发展坚持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和重点功能区作为改革排头兵、开放试验田
10、和发展主力军的作用,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生产力项目落户,支持其对区位相邻相近、产业关联同质的产业园区进行空间整合、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开发区、功能区发展重点开发区、功能区发展重点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新消费经济,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打造东湖科学城创新极核,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承载区。建设“三个光谷”升级版,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长江中游“两山理念”的样板区,初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世
11、界光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提升智能家居、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绿色建筑等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产业创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车谷”。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以网络安全和大数据等数字产业为核心,以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大健康为基础,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临空产业、现代农业等为支撑的“1+3+N”产业体系,争创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当湖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争做武汉产城融合样板区,高标准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网谷”。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坚持“世界名湖、生态典范、城市绿心、最美景区”总体定
12、位,全力推进生态系统化修复、文旅深度化融合、景区数字化赋能、景村一体化发展,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世界级城市生态绿心和世界级城中湖典范。武汉新港。立足中游、服务流域、辐射全球,承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功能,发挥大循环双循环核心枢纽作用,打造陆海新通道,实施智慧新基建,发展港航新产业,建成集装箱规模500万标箱、航运要素高度集聚、贸易金融功能完善、航运服务国际一流的武汉中部国际枢纽港。长江新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构建总部经济集聚区、科创教育集聚区、未来产业集聚区、武汉“双循环”枢纽的重要节点,全力打造武汉市域经济新增长极、湖北省域发展新引擎、长江经济带
13、绿色发展排头兵。二、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以提升服务能级和辐射水平为重点,沿长江、汉江打造高端服务业产业带,集聚金融保险、现代商贸、创意设计、商务会展、文化旅游等高端产业,着力推进重点商务区、特色园区、街区建设,打造中部现代服务业高地。中心城区发展重点江岸区中心城区发展重点江岸区围绕“汉口之心、美好江岸”总体定位,着力优化提升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后湖产城融合示范区、长江新区谌家矶片区、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加快打造汉口历史文化中心、武汉现代商贸中心、中部金融保险中心、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区。江汉区。围绕建设“服务核”“精致区”“活力源”“幸福城”,加快武汉中央商务
14、区、武汉金融街、汉口历史风貌区功能区建设,突出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楼宇经济两大产业形态,打造武汉国家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和消费中心。硚口区。建设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汉水畔企业总部集聚区、汉江湾生态活力新城三大功能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健康服务、科技服务三大产业,打造以转型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区、三生融合样板区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汉阳区。围绕“四区支撑、两带拱卫”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大健康、工程设计建造、汽车后市场、智能制造、金融商贸、会展文旅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宜居宜业新汉阳。
15、武昌区。深化长江沿岸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展示区、武珞路文旅商贸带横轴、中南中北路华中金融城纵轴、中科武大智谷“一岸T轴一谷”发展布局,聚力打造“金融之城”“设计之都”“文旅胜地”“商贸中心”“科创强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昌。青山区。加快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标杆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引领区、改革创新试验区、数字经济示范区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样板区建设,实施“一轴两区三城”发展战略,重塑青山城市品质,打造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青山绿水红钢城。洪山区。按照“一主两副一新城一绿洲”空间布局,聚焦发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层次市场发展
16、格局、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三、推进新城区特色发展加快推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新动能,高效推进产城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构建有机更新的产业迭代体系,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新城区发展重点新城区发展重点蔡甸区。构建“两城引领(生态、产业新城)、三带联动(318国道三产融合、嵩阳大道乡村振兴、汉江沿线精致农业示范带)、六镇协同(红色农旅、九真文化、生态旅游、国家园艺、国际湿地、现代农业小镇)”的产业及空间布局,打造国际合作创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绿色发
17、展先行区、幸福宜居生态区。江夏区。加快构建“一心、两轴、两片区、多组团”发展格局,完善以大健康、数字经济为先导,以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为支柱,以现代文旅、商贸物流、新材料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创新活力迸发、产业基础雄厚、全域环境优美、综合功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的武汉南部生态新城。黄陂区。加快形成“三城一区”(武汉天河航空城、武汉国际贸易城、前川产居新城、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空间布局,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先进制造集聚区、全域旅游引领区、都市乡村样板区,建设武汉空港新城、生态花园、产业强区。新洲区。依托航运航天两大基地,以建设长江中游改革创新示范高地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契机,发展高新尖精特产业,高标建设阳逻经济开发区先进制(智)造业聚集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建成中国内陆地区第一自贸港(区),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新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