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的高二语文备课教案参考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人教版的高二语文备课教案参考五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人教版的高二语文备课教案参考五篇好的教案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掌握文章条理清晰、语言平实、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2、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正确认识机器人技术在21世纪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2、了解21世纪机器人将要涉足的领域和将要发挥的巨大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国内公映的美国科幻大片我,机器人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电影里的机器人十年,新的
2、机型、功能不断涌现。但什么是机器人?人们仍莫衷一是,由于机器人涉及“人”的概念,成为了一个迷人的哲学问题,给了人们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21世纪机器人在工业、服务业、娱乐业及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2、什么叫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存在哪些区别?3、21世纪的机器人将在哪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三、分析课文:全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由机器人“深蓝”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提出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了两个问题:1、机器人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奇特而神秘呢?2、机器人的大量出
3、现会在我们习惯的生活中掀起些许波澜吗?第二部分:机器人的昨天和今天。重点介绍了机器人的起源及发展的历史。1、机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我国西周的工匠偃师就已制造了会歌舞的偶人,堪称人类记载最早的机器人。2、1950年,美国的乔治迪弗发明了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3、1995年,全世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约为65万台,同年世界机器人的销售额达到了57亿美元。4、1995年,日本每万名制造业人员中就拥有机器人210台。5、我国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A:用于焊接、装配、搬运等用途的工业机器人;B:用于水下、爬壁、管道等实用性机器人;C:用于防核辐射、防化侦查、防暴排险的特种机器人
4、;6000米自治型无缆水下机器人;F:1994年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第三部分: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着重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1、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能够部分模拟人脑活动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有自学习、自治和容错、纠错功能2、机器人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区别:无论是什么机器人,都需要人类设计与制造,它的“聪明“与否直接取决于人类赋予它的能力。的。第四部分:机器人走向21世纪。预测21世纪的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服务领域、娱乐领式。四、总结:1、依次说明,条理清晰。文章由机器人“深蓝”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引入,然后用三个小标题清晰地
5、标示出2、宏观把握,全面系统。文章对机器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有较详细的介绍,给人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印象,对机器人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不至于只见源而不见流,或只见流而不见源。3、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文章善于用人们熟知的事例来介绍抽象的高科技知识,将具体的说明和抽象的事理分析结合在一起,语言平实,读来通俗易懂。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六国论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
6、法。教学设想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2.研习课文第1自然段。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
7、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
8、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预习指导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
9、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可以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2.预习提纲: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暴
10、()霜露暴()秦之欲无厌洎()牧以镵()诛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与()而不助五国也()粮而景从悉使()兵负草填之革灭()尽之标()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六国互丧思厥先祖父始速祸焉至于_(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较秦之()所得(),与战胜
11、()而得者,()其实()百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丹以荆卿()为()计译文:(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3.简介时代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但北宋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1)sngshuipbojchnshshcngzng(2)嬴赢羸殆怡贻(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12、,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先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迅迅,快。用阴谋手段从内部_合法政府。(4)定数(命运)屡次计算交好欤(文言语气词,用于句尾)拿攻克有人或许像还爱惜吝惜发语助词(表原因)大概弊病困顿(失败)(5)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诸侯;秦。刺秦王;抗秦之。译文(略)。(6)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谓语前。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研习新课1.关于段落层次的划分提示及练习:方法提示:议论文一般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提出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或中心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本论是分
13、析问题的论证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结论是在分析析,则应参考第三册第3640页“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的知识短文所说的进行。根据上面介绍,参看课文“预习提示”,阅读课文,看看本文5个小段可划分的三个部分,是下面的哪一种(叙线是段界符号,数字是小段序号)?A./B./C./D./2.读课文第1段,本段共6句,其段内句间关系是下面图示的哪一种(数字是句子序号)?3.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文章开篇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结合第一段课文思考:(1)本段所提中心论点在文中是指哪句?()A.第1句B.第6句C.第1、6两句D.16句E.1、2、4、5、6句(2)如果中心论点是第1句,按“
14、预习提示”所列那样删去“非兵不利,战不善”和本段最后一句,可以吗?如果是最后一句,删去第1句,怎么样?(3)本段所列两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把分论点删去,可以吗?(4)比较本篇提出中心论点方法与过秦论的不同之处。附“研习新课”答案及提示1.C2.B3.A(说明:B是本段论证结论。D、E误把分论点当中心论点)。提示:中习相似);过秦论卒章显旨,先以论据论证,然后归纳出论点。布置作业1.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一、三、四。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第1至第5小段,落实教学目的第1、4两项。2.总结全文。教学内容与步骤检查作业重点检查背诵、朗读。字、词、句练习在
15、学习下面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口译课文即可检查纠正。关于“思考和练习”一,可让学生口头回答。1.学习课文第2小段。(1)学生口评本段课文,教师订正。订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文没有注释而学生容易理解错的文言词。如:“诸侯之所亡”的“亡”(丢失、失去)与后文“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灭亡)不同。这类词多在课后练习或预习提纲中出现,但仍然难免遗漏,如虚词“以”“之”等。特殊句式:除练习中提到的,本段仍有。如“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患”前两部分构成判断句,后一部分之前又省略了“赂者破灭”,译时对这类句子一定要仔细辨别。(说明:以下各段都有这两种情况,在学生口译前一定要告诉以上两
16、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认真辨析。兹不赘述。)(2)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本段承上文第一分论点展开论证。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即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弄明白。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来回答上述问题。提示:读时注意文中的关键字词:“较”“古人云”和大量的反义词。为了便于大家思考,我们不妨来做如下填空:作者用和相比较,和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论断。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诸侯失地的原因是,“固不在战”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论点中的“,”的道理,证明了“”的观点。为了说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即赂秦之弊,作者
17、进一步作了如下对比,诸侯为“一夕安寝”,今日与明日相比,说明割地次数的频繁,且数量越来越;秦得“五城”“十城”之后。“”三字说明秦的“大欲”是“”的。从而证明:并不能苟安图存,实乃“”。在这一对比说理中,作者又将赂秦诸侯的先辈创业之艰难与子孙的“”相比,先辈的“暴霜露”与子孙的“”相比,斥责了赂秦者的卑鄙无耻。以上两层用了论证,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印证了自己的论证。这是用法来论证的。附填空答案秦攻取之外所得;战胜所得;诸侯赂秦所亡之地;战败而亡之地;诸侯赂秦;赂秦;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割五城;割十城;大;又至矣;无厌;赂秦;破灭之道;不甚惜;一夕安寝。对比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8、引证。根据上面练习,自己口答本题开始的问题。(3)本段文字生动,充满情感。为了体味这些,我们可用“删减质疑法”来研读这段文疑。如:删去“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句,可否?删去文中关于创业之难的内容,表达效果如何?(提示:从反复修辞格的作用去考虑;从对比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去考虑。参看“思考和练习”二。)请用上面质疑法自己设疑,然后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求得答案。2.第3小段自学提示:本段承上文中心论点的第二分论点展开论述。作者运用例证法,分析了“不赂者”齐、燕、赵亡国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读本段课文,应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本段的“不赂者”指哪三国?由此可知,上段的“赂者”
19、指的是哪些诸侯国。(2)本段和上小段在写法上的不同点之一是,上小段把赂秦的诸侯国放在一起总写,本小段则把齐和燕赵分两种情况写。若本小段像上小段那样处理史实,可否?(3)作者在分别写齐和燕赵时,对这两种情况使用了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请从课文中挑读课文,力求把这两种不同情感色彩表达出来。思考提要“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合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段,是因为他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不赂秦的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
20、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两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所以作者用“齐亦不免矣”这种平淡冷漠的语气陈述其亡国之因,以示对其鄙夷);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所以作者用了褒义词)。他们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终”。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赵自去良将,毁其“长城”,这是值得惋惜的(注意“惜”字);同时燕赵灭国还有失掉强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作者用了“且”强调外因,“诚”表示理解),值得同情和理解。我们朗读时应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努力再现作者的情感色彩。本段最后一层,用假设举例法总括2、3小段,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也为下文的结论提出在
21、客观上作了铺垫。3.关于课文最后两段的自学提要:最后两小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各段内容可参看课文的“预习提示”。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贾谊过秦论第2小段第2层内容,想一想作者提出的措施能否挽救六国的灭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观点有什么局限性?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篇史论的价值?(2)第5小段存在的作用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实际,结出全文主旨”。想一想这“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结出”的?提示:苏洵的“封谋士”“礼奇才”“并力西向”的假设措施,不过是山东诸侯“不爱珍器,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翻版,九国之师的惨败已证明“六国之亡的结局不可逆转,秦
22、亡六国的根本原因不在苏氏的弊在赂秦”,其原因可参看历史课本,这里不涉及。但从中我们看到,苏氏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特别是只着眼于“谋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更是片面的。但是,我们知道,作者写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国灭亡之因,而是为了“讽今”,因此便从某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作者的这种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前途的精神应予肯定。作者写此文,主旨在第5小段中通过对比而巧妙结出。其中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对比: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六国的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从
23、比较中,含蓄地点明了写作意图。4.学生质疑设计:用本课前面介绍的删减质疑法对本课质疑、设疑,并谈谈自己对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3.仿照本文结构安排,用现代汉语改写过秦论。4.用删减质疑法研读史记货殖列传序并质疑。参考资料一、清代李桢六国论(节选):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不复增一秦。唯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
24、可得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概也夫。摘自畹兰斋文集二、宋史苏洵传(片段):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22篇,即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宋史列传第二百二)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
25、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的大臣魏征。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
26、宗十思疏。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德义:德政与信义。明哲:明哲的圣人。不胜:不堪景命:大命殷忧:大忧行路:路人董:督责。苟免:苟且免罪。宜:应当。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简能:选拔人才。垂拱:垂衣拱手。2.粗知句义。3.教师答疑。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
27、五。2.难句的翻译。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
28、光的。2.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3.第3段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
29、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
30、,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三、学生背诵第3段。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_为戒,不敢过分使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三、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2)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2.语言特点“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
31、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五、学生诵读,体会。附:板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一、分析(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二、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奥林匹克精神一、目标设计1、通过“倾听”活动,引导学生“善于倾听”,筛选提取信息。2、通过演讲活动实践,体验感受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演说能力。二、教程设计(一)导入:顾
32、拜旦,可能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对他并不陌生。(课件显示照片)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你所了解的顾拜旦(答案预设:奥林匹克之父;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担任了近20年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教育思想是他体育思想的核心,所以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教育家)。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他众多演讲中最为经典的一篇(课件显示课题奥林匹克精神)学习方式是(显示活动体验)(二)活动一:倾听作答1、明确倾听要求,出示作答题目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第一项活动:倾听作答什么样的“听”才叫倾听呢?(显示“专心、细心”),我们要求大家合上书本,静心倾听,提取关键信息,回答几个问题。请拿出纸和笔作必要的记录(显示:记录关键词)2、师演讲文本
33、,生倾听记录情境创设词:1919年,瑞士的洛桑金色演讲厅内,正在举行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的纪念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奥运创始人顾拜旦走上了演讲台,开始了他最为经典的一次演说。注:演讲时,删除文本第三节的后半段以及第六小节,并同步三次出示练习二中的问题。3、合作讨论,辅以阅读,完成作答四人小组交流答案,可以参考文本,完善记录的关键词。(2分钟)课堂交流,明确答案。(注意:要求学生不看文本,组织语言表达)预设指导一,问题,除了展示悦乐,也就是快乐之外,奥林匹克精神还会展示什么美呢?请大家再听一遍这句话“这种内心的悦乐为阳光音乐体育馆”,明确:自然美或音乐美或荣誉美等。预设指导二:教育的现状
34、让人不满意,那么与体育有什么关系呢?明确:希望通过体育来改变教育现状振兴教育。预设指导三:奥林匹克精神除了“大众参与”之外,还有哪些内容?请再听一遍这段话“面对一个力量之一”,明确:促进世界进步,构筑未来。再听下面这段话,促进世界进步的哪些方面呢?“虽然不足以,不能也不能但是”,明确:还可以促进和平、公平、教育。4、概括全文请你用一句话,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它可以给人带来悦乐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过渡语:活动一倾听至此结束,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看来大家不仅是考试时做阅读理解
35、题目的高手,也是有很强的倾听能力的。训练了耳朵听的能力,下面进入活动二,体验演讲,练练我们的说的能力,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展示出我们的演讲风采。(课件显示:活动二,体验演讲)(三)活动二:体验演讲课件显示体验目标:如何体现演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演讲活动是以演为主还是以讲为主呢?课件显示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我们要努力通过语言的表达体现语言的魅力,增强演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下面我们以第二小节为例,尝试演讲1、学生尝试演讲第二节。2、结合体验,小组成员切磋交流,如何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3、交流体会,指导点拨。指导预设一,“奥林匹克精神逐渐为青年所崇尚”。赞颂的语气,喜悦的神态。(即把握全文的感情基
36、调)指导预设二,“包括但又超越了”,关键词语要重读。指导预设三,几次停顿。“作出详细阐述”之后的停顿,启发听众注意,下面就要详细地阐述了。“设想一下”之后的停顿要达到引领听众共同去想像的目的。“当这种内心,融合在一起”,长句中的换气停顿。预设四,“为所,为所”,排比句式,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起”,手势辅助,握紧拳头向下,表达坚定的信念,用昂扬的语调,热烈赞颂的语气。4、分解指导后,学生再次尝试体验演讲。5、生讲台展示,鼓励学生有创意地、有个性地展示自己的演讲体验。(两次)6、评点小结(课件显示)讲(主):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演(辅):手势、表情、视线、身姿7、实践演讲(第四、五
37、节)学生揣摩演讲后,四人小组交流体会,推荐优秀者上讲台展示(男女生各一位)。鼓励语预设:演讲是勇敢者的活动,也是优秀者的活动,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和风度,希望我们中的优秀者展示优秀的你。演讲后围绕讲和演两方面。组织评点(自评、他评)8、综合演讲体验全体学生以站立式的身姿、半脱稿的方式演讲全文。情境创设:站着的每一位同学,现在你就站是金色演讲大厅里,你就是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你走上讲台,热烈地、赞颂讴歌奥林匹克精神,让精彩的演讲开始吧!(四)结束语:现代奥运走过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08年奥运圣火将在北京燃起,让我们共同期待又一个奇迹的诞生吧!人教版高中二
38、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魏公子列传教学目标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共用三课时完成。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一、导入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二、听读要求:1、
39、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明确: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5-12窃符救赵四、朗读1、2两段(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二)重点词句讲解礼而下士无贤不肖谦而礼交之以其富贵骄士(三)讨论概括1、2两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五、朗读3、4两段(一)重点词句讲解往请修身洁行以监门困故公子从车骑不让公子颜色愈和遍赞宾客数请之故不复谢虚左(二)讨论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二2、熟读全文
40、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第三部分一、朗读5、6两段(一)重点词句讲解留军壁邺实持两端以观望冠盖相属于魏而魏救不至且公子纵轻胜讨论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二、朗读7、8两段(一)练习:解释加点词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不怜公子Z耶约车百余骑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尚安事客因问以至J鄙军之日(二)复述候所献之计(三)讨论:从主客决别、信陵君辞而复返中体现了什么?请如姬盗兵符表现了候的什么品质?侧重写谁?三、朗读9-11段1、重点词语讲解矫魏王令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公子遂将晋鄙军举手视公子2、讨论:候为什么北向“自刭”?四、朗读最后一段这一段起什么作用五、总结讨论1、“窃符救赵”一事叙得相当完整,试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2、叙述的重点是?为什么对战争写得如此简略,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一课与此类似?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三2、笔译第6自然段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总结讨论结构思路、人物性格,巩固练习一、讨论1、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为去掉1-4段可不可以,为什么?2、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试分析信陵君和候Y的言行,说说两人的性格特征。3、此文对寺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