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工控电源行业相关政策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国工控电源行业相关政策汇总.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中国工控电源行业相关政策汇总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工控电源行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9)。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工控电源行业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大类之“C3990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小类。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2022年中国工控电源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研究与未来规划分析工控电源行业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产业政策、审批和发布行业标准、指导行业技术改造和进步等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研究拟定工业、通信
2、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等。工控电源行业的自律组织为中国电源学会。中国电源学会成立于1983年,工控电源行业主管部门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促进我国电源科学技术进步和电源产业发展为己任。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为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国务院及各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环境,主要政策如下:序号时间政策名称发布单位主要相关内容1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
3、标纲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22020年9月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补短板。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建
4、筑、医疗等特种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高档五轴数控机床、节能异步牵引电动机、高端医疗装备和制药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生产,实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研发推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维、农业生产专用传感器、智能装备、自动化系统和管理平台,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试点县。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工厂,建立高标准工业互联网平台32018年8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特点,立足国内
5、需求,兼顾国际体系,建立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等三类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标准对制造业的整体支撑作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42018年4月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司法部、财政部、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到2020年,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体系、首台套检测评定体系、示范应用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全面形成,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到2025年,重大技术装备综合实力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满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52
6、016年12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财政部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设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62016年11月“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信息物理系统(CPS)顶层设计,探索构建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产品全生
7、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测试验证平台,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72016年9月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到2018年,我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建成标准开发、产品及应用检测、产业供给能力监测三大支撑平台,智能硬件标准化及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2016年8月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工信部、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到2020
8、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国制造”金字品牌92016年4月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其中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提出,“十三五”期间,关键技术装备实现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性能稳定
9、性和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基本满足1国内需求,具备较强竞争力,关键技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102016年4月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推进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面向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及其他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需求,聚焦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攻克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提升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六种标志性工业机器人产品,引导我国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发展112016年3月中华
10、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12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11、,着力发展智能装备,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促进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序号时间政策名称发布单位主要相关内容12020年9月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
12、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提出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补短板。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建筑、医疗等特种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高档五轴数控机床、节能异步牵引电动机、高端医疗装备和制药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生产,实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研发推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维、农业生产专用传感器、智能装备、自动化系统和管理平台,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试点县。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工厂,建立高标准工业互联网平台。2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发展改
13、革委员会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