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美学读书笔记.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65255774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街道美学读书笔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街道美学读书笔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街道美学读书笔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街道美学读书笔记.ppt(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街 道 美 学1、作者简介2、内容概括3、观点分析4、读书心得一、作 者 简 介 芦原义信芦原义信,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曾工作于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的事务所,之后回国建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研究所。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其设计作品包括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在建筑理论方面,曾撰写外部空间设计、建筑空间的魅力、街道的美学等专著。作者同时有东方和西方教育和工作的背景,在书中对比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

2、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二、内 容 概 括街道的美学由上下篇构成,其中上篇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9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下篇续街道的美学于1983年出版,它是在上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的成果。文章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作者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并且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中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及外部空间的重要性。他通过例举大

3、量东西方的经典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设计理念,对于我们在外部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观点分析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在现代城市里面,绝大多数人都在室内活动,建筑内部才是最有活力的场所,所以要死的街道富有活力,就必须将建筑内部的秩序渗透出来,街道的活力是两侧的建筑造成的。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意大利人认为街道空间为生活所必须的交流空间。在欧洲,建筑内部秩序渗透到了街道跟广场的秩序中,建

4、筑的外墙不是简单的围墙。作者强调道“街道和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含糊的空间。”“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大多连一棵树都不植,地面常施以美丽纹样的铺装。就像室内地毯一样各个角落都铺满,完全是人工的城市空间。”而且其建筑内部也没有日式的抬高地板的做法,墙壁的内外墙也大体一样,这样,“内外空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屋顶了。”建筑的外廊承担了外部跟内部沟通的作用,使得室内的活力洋溢到街道上,例如意大利圣马可广场等。左图为意大利建筑中左图为意大利建筑中“内部内部”与与“外部外部”的反转的反转 意大利的街道及广场进行铺装,同室内地面没有多大区别,划分街道与建筑的墙壁,其内外表面也无多大区

5、别,其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有屋顶,室内也有成为“图形”的很大可能,这就是意大利的空间构成。2、街道城市建筑的不同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较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而美洲的院落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

6、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而美洲则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贡献给城市。芦原信义在这里其实将街道和住宅的关系分作了3种基本类型:开放前院式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因此我想不能够算作城市空间做法。这时候建筑不能够直接形成街道。平面外观 欧洲式:无前院,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

7、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在中国乡村也很常见)。这个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这就好比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中提到的“街道眼”。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就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如图:东亚式:和建筑脱离的院墙形成街道。这个也是城市建筑,建筑仍然在形成城市空间,形成街道,但是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则脱节,被围墙隔断。这个是缺乏公共生活的城市建筑,是一种非城市生活的城市居住形式。缺乏了监视作用,在中国,这种居住的形成期是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这个时候的城市秩序依靠强大和严格的中央管理(比如宵禁)来形成,而不是依靠一种民间的、自发的、紧密的监视来形成和维护。不

8、是一种局部秩序,可以说是不能够良性扩张的,因为一种中央核心的辐射范围必定是有限的。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三种不同的关系的特点:第一种田园城市风格,住宅大门与街道之间有前院。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这种思维模式与意大利街道完全相反,有利于城市的美化,但人与人缺乏交流的场所和机会。城市在变美,人情味却在逐渐消失。第二种以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最具代表性。这也是作者最为欣赏的一个类型。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建筑直接面向街道修建,没有前院,住宅内外沟通,生活气氛洋溢到街道上,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是极富人情味的街道。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胡同与弄堂,与意大利希腊等

9、国相似。虽然街道中缺乏足够的“阴角”空间,但是中国人还是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局促街道角落,端出椅子纳凉、喝茶、聊天。这样一来,街道中洋溢着井然的内部秩序。第三种以日本为例,日本人认为个人住宅即是内,所以重视居住环境的私密性,对代表外的街道带有距离感。也正是如此,日本人在街道与建筑之间建立封闭的围墙来保证“内”的安全与稳定,日本的道路与内部空间的渗透被围墙隔断,形成单调乏味的街道。人们在观念中的“外”,漠不关心,缺乏美化街道的观念。作者比较推崇第二种,因为这是能够允许最高密度的居住方式,没有内院,而将一部分内部秩序必然的推向了城市。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得到了非常紧密的契合,能够最节约空间、最高效

10、率的利用城市用地。城市设计中的开放空间 明确的但是“透明性”(指能够提供充分的可交流性)的边界。这个边界往往是开有生活用的门窗的外墙交流和监视,或者是根本的一种开放式的边界。-能够观望。一体化的当作室内设计的界面铺地。地面应该强调这个空间的完整性和其形状发生紧密关联,同时能够提示和室内的关系。-室外空间的室内化。能够和城市生活紧密结合1 1:广场:广场(尤其是小型广场)往往强调其可通过性,广场同时能够成为交通性的。当然这种交通性应该进行处理:其应该对极速的、纯交通性的交通行为进行阻挡不应该成为一种捷径,同时主要应该鼓励休闲性的交通,能够鼓励“闲情逸致”。-方便进入和通过。能够和城市生活紧密结合

11、2 2:应该有商业设施:应该有商业设施,商业是非常公共化的一种必要性活动,城市的最初成因不是居住,而是仪典和商业,就是说是一些必须通过人的集聚才能够进行的活动)。-能够有必要理由的驻留。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重复一下,划分建筑外部和内部的边界线极为重要。由于他的不同,建筑的外观以致街道的构成迥然不同。”这里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也就是建筑外墙啊),把建筑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这个主要就是指东亚城市之中的那些商业性招牌、电线杆等等杂乱的东西了)。”而作者认为第二次轮廓线是不能够形成清晰的街道空间的。加强建筑一次轮廓线,尽可能

12、减弱二次轮廓线 未读此书之前,每次走在街道上也总想以建筑人的眼光来评看建筑,但似乎每次吸引自己的就只有一栋栋的建筑,对这条街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哪里有一个什么样子的建筑,而对这条街道是什么样子,它的布局是怎么回事,自己没有一点概念,对街道的认知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没有理性认识。读了此书之后,尤其是上篇中的街道构成章节中,B.鲁道夫对街道是这样描述:“街道不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那里的建筑而存在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摩天大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似乎在说建筑的排列形

13、成街道,建筑的秩序感形成街道的美。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根据芦原义信的观点,所谓第一轮廓线就是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所谓第二轮廓线就是建筑物的外墙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对此,我认为,作为建筑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考虑好建筑的一次轮廓线,处理好建筑与街道的关系,尽量避免二次轮廓线对街道建筑天际线的影响。设计时,把街道的原则落实在特定的历史与地域中的人的行为上,真正把原属于人民的街道归还给百姓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街道的美学。简雅克布斯(Jane Jacobs)说:“如果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很有趣,城市就有趣。如果它看起来很单调呆板,那么城市也就没有了生机。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就会沉闷。四、读书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