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向孔门弟子借智慧.doc

上传人:guan****nli 文档编号:65244065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佩荣-向孔门弟子借智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傅佩荣-向孔门弟子借智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傅佩荣-向孔门弟子借智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佩荣-向孔门弟子借智慧.doc(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傅佩荣向冉雍学习德行 一、引言孔子有三千弟子,他只公开推荐一位学生,说他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古代所谓的面向南方只有三个人有资格,第一个是天子,第二是诸侯,第三个是诸侯国的正卿,也就是所谓的相国或宰相。他认为冉雍这个学生有这样的资格。冉雍,字仲弓,仲弓是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孔子曾经把他的学生分为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科,德行科有四位同学上榜,第一当然是颜渊了,第二位是闵子骞,第三位是冉伯牛,第四名才是仲弓。那么他说仲弓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代表德行好的人,他从政做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一个社会要发展,一定要靠德行,让人与人都有共同的追求的目标,就是善,这个社会才能够永续经营。1.闵子骞闵

2、子骞也是二十四孝其中一个,他小时候母亲过世,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两个弟弟。那么到冬天的时候,父亲叫他拉车,他拉不动,父亲的皮鞭就打下去了,打下去之后衣服裂开,里面露出稻草,父亲当然非常生气了,就想把后母休掉。闵子骞他说千万不要这么做,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说母亲在的话,只有我一个人会寒冷,就是穿的衣服里面是稻草;但是母亲离开的话,三个儿子,连我在内都会很孤单。所以在论语里面就有一句话,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毫无异议。这是闵子骞有名的故事,百善孝为先。闵子骞后来做官的时候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有洁癖。如果你这个当家的不好,这个领导不好,那你让我做官我也不做。

3、在鲁国当时政治分为四大部分,最有权利的是季氏,季氏让闵子骞去做“鄪邑”的这个县长,古时候当县长已经了不起了。但是闵子骞说我不做,你好好替我推辞吧。你还要找我的话,我就要逃到汶水以北,就是我要离开鲁国边境了。你看居然有人怕做官怕到要逃亡,因为他认为如果季氏本身不好的话,你对鲁君也不能够巩固国家的统一,这样也不好,那我帮你做官做得好,反而对于鲁国不是一件好事,他的考虑是全方位的。 2.冉伯牛在论语里有一段话提到他,说冉伯牛生病生得很严重,有人说是麻风病。因为孔子去看他的时候,没有进房间,从窗户拉他的手。有人就说,你看恐怕是一种传染病吧,不能接触的。孔子拉他的手之后就说,哎呀,我们要失去这位同学了,

4、这么好的人有这么坏的病,这是命啊!所以孔子很少谈到命,所以听到“命”这个字呢,我们就要想到两方面,第一是命运,一个人生下来有什么遭遇,在什么家庭成长,遇到什么老师、朋友,有时候不是你可以选择的,叫做遭遇。那这种遭遇叫做命的话,无可奈何,但是人活在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命运而已。它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使命。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命这个字包括命运跟使命。使命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人活在世界上他可以有一种主动的思考、主动的选择,抱定一个目标往前奋斗,他也可以确实做到某些改变,我即使不能改变世界,但是要改变我自己。我一个人改变,这世界在某个程度上也在改变。所以冉伯牛生这么严重的病,孔子从跟他对话里面表

5、达出来对命运的无奈。人活在世界上对于无奈的事情,你可以接受它、了解它,但不要被它所限制。冉伯牛很可惜,没有活得很久,否则对于儒家的传扬,对于社会的服务一定会有很好的表现。那么闵子骞本身又有洁癖,他又不愿意跟坏人合作,到最后只剩仲弓了。所以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可以让他面向南方,担任一个国家的宰相。二、孔子对仲弓的评价仲弓这个学生他的背景并不好,他的父亲听说是非常平凡的一个人,有人说他叫做非常卑微贫贱。其实贫贱不是问题,孔子也说自己小时候家里非常卑微,等于是在社会上地位很低。那么他提到仲弓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学生虽然出身卑微,他用一个比喻来说。他说耕牛,耕田的牛生了一只小牛,这个本来是没有希望

6、的,你继续耕田吧。但是它长了红色的毛,它的角非常整齐,那如果我们不用它的话,不用它来做祭祀。古时候祭祀都要选择最好的牛、最好的猪来祭祀。即使我们不用它来祭祀,请问山川的神会舍弃它吗?譬如说泰山这个神,它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祭品的。他这样说并不是说要真的拿牛来祭祀,他是说像仲弓这样的人才,虽然出身非常地贫贱,但是他本身的德行表现非常好,他不出来做官,那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呢?国家不应该错过这样的人才,所以孔子对仲弓是非常肯定的,好汉不怕出身低,我们叫做“歹竹出好笋”。在仲弓身上就得到一个验证。仲弓本身口才并不好,孔子对他的口才也了解,有很大的限制。于是就有人说了,“雍也,仁而不佞”,他有仁德,但是口

7、才不好。这是一个大的问题了,孔子回答的时候很有趣,他说你跟别人谈话,口才太好的话,别人说什么你都能回答,到最后只能引起别人的痛恨吧。我们很讨厌有些人说话说得很好,怎么说他都对,他这个正的说的对,歪的也说的对,你跟他辩论就是辩不过他,孔子其实很讨厌这种人,其实这种人恐怕也朋友不多吧。所以如果你把仲弓的缺点,说他口才不好,孔子就认为口才不一定要好,做人要真诚第一,你光口才好的话,什么事都要辩论,到最后没有朋友的。但是孔子接着说,他这个人口才不好,没关系。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合乎仁德?这就有问题了,他是德行科的同学,他的仁德好不好呢,孔子说我不知道。三、孔子的“行仁”标准孔子在论语里面从来没有称赞过一

8、个还在世的人,说他合乎仁的要求。这代表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很高,他自己说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说,说到做到圣,“圣”代表圣人、完美,跟做到“仁”,可以行仁,那我是不敢当的。因为孔子把“仁”这个字当做一个动名词,就是仁并不是一个完成的状态,它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状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辈子都在不断地行仁,你只要活着就不可能停止。因此你不可能说任何一个人他已经算行仁了,达到这个要求了。说这个话好像他已经可以走了,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活着,就有更高的目标去奋斗。孔子自己本人也是表现得很清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假设孔子可以活到80岁、9

9、0岁,他肯定还有更高的目标。孟子里面提到一句话,他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上面还有更高,这说明 “不可知之”。我们这边强调儒家的思想,强调修德行善去发展的话,到最后可以到达不可知之,就是你无法了解的境界,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很多人对佛教有研究,都知道佛教里面很喜欢谈到最高的境界叫做不可思议境界。所谓的不可思议就是你无法去想象的,因为人在想象的时候使用概念,他的概念来自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都是相对的,我看到什么我就可以说它是什么,但是我想象不到的东西呢,那就太高太高了。孔子从来不会说哪个学生合乎行仁,有的时候执政的领袖问孔子说:子路算是合乎行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孔子他也不

10、说你不是,他说我不知道,这是你个人的事情,因为这个最高的目标、最完美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那别人再问“子路可以从政吗?”或者说“从政什么问题呢?”子路非常果决,从政没有问题,做官没有问题。好,那再问第二个同学,那么子贡有没有达到行仁的标准呢?我加一个行,行动的行,就代表“仁”不是一个名词,是“行仁”,它是一个动态的,要一直发展,一直努力的。那么请问子贡能不能达到行仁的要求呢?孔子说我不知道。别人再问他可以从政吗?子贡那么通达,从政没有问题。再问,那冉求呢?冉求是有名的在政治领域里面杰出的学生,那他合乎行仁的要求吗?孔子说我也不知道,但是他有多才多艺,所以从政没有问题。所以你要从事政治,那

11、是一般人只要有专长就可以,但是达到“行仁”的标准是整个人格的转化,整个生命的完成,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孔子从来没有公开称赞过哪个学生合乎行仁。在论语里面孔子从来没有称赞任何人,还活着的,他合乎行仁的要求。因此你像问说,那“仲弓呢?仲弓不错吧,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但是孔子也说,我不知道他是否合乎行仁的要求,但是何必一定要口才好,儒家是强调真诚以及实事求是的。你光口才好的话,像宰予喜欢辩论,子贡喜欢说话,有些话说得不见得适当。所以德行是一个根本,它不牵扯到任何条件,你只要是一个人就可以培养德行,从这里面就实现人性的要求,到最后表现出来的生命是走向圆满,并且能够过得快乐。人生就有两种考虑,你过得

12、快乐吗?生命不断走向圆满吗?就这两个问题。儒家对这两个问题都有很清楚的答案,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说,你如果接受儒家的思想,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谈到仲弓的时候,特别强调有关他行仁方面的要求。一个人只要培养德行,实现人性的要求,就能使生命走向圆满,过得快乐。四、做官的三个要点1.先有司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有司代表各级官员,你要率先去做。我们常常讲说我身先士卒,或者说我以身作则,这样的话你这整个单位自然而然朝着你的方向去走。你说我光叫别人做自己不做,那做的人也不开心。常常想说我们做,有苦是我们的,有功是长官的,做的人也不愿意。2.赦小过当一个长官,最怕是对部下的过失念念不忘。这个部下犯了一件错

13、,终生都没希望了,这样不好,因为人难免犯错。所以你看到别人有错,就要能够给他机会改过,事实上一个人改过的话,他的心态很可贵。【故事1】管仲跟鲍叔牙两个人是好朋友,但是因为他在齐国政治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到后来齐桓公上来了,他就问鲍叔牙谁可以当宰相?你愿意做吗?因为鲍叔牙是支持他,流亡在外的时候跟他跑的,现在回国了,当然是论功行赏。鲍叔牙说我不能当宰相,如果你要称霸天下,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忙,是谁呢?管仲。管仲本来是政敌,跟他是敌对的一方,那么齐桓公还是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就让管仲当宰相。隔了很多年,接着这段故事,是从庄子里面找来的。管仲年纪大了,生病了,眼看就不行了。齐桓公就问他,他说,仲父,万

14、一不幸的话,找谁来接你的位置呢?他称管仲为仲父有两个意思,一个仲就是管仲的仲,加一个“父”,代表把他当父字辈;第二个,仲代表附属,伯仲的“仲”,所以对管仲真是非常礼遇的。他就问管仲说你万一不幸的话,找谁可以接班呢?管仲说“国君以为如何?”这是很聪明的,您觉得怎么样?你不要先问我的意见。齐桓公说你看鲍叔牙怎么样?其实鲍叔牙想当宰相早就当了,何必等到这时候呢?但是齐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反对。鲍叔牙是推荐管仲当宰相的人,管仲现在自己当了一辈子要走了,还是反对鲍叔牙当宰相,齐桓公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子呢?问他怎么回事?管仲说因为鲍叔牙有一个缺点,他只要记得别人的过失,终生不忘记,这是很可怕的事

15、情。就是说鲍叔牙当宰相的话,他只要看到你的过失,永远不忘记,看到你就想到你的过失,那谁受得了?到时候他做了不久,一定会跟国君吵架,会跟底下的这些官员也处不好,因为他念念不忘,记忆力太好。记忆力太好也有问题,有的时候就要装傻,好像忘记一样,给别人机会。孔子也称赞过伯夷、叔齐,这两位贤者。他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他说伯夷跟叔齐不会记得别人过去所犯的过错,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抱怨越来越少。要懂得原谅别人,体谅别人。每一个人犯法都有他不得已的情况,也许是他经不起诱惑,但是你不能够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儒家的要求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尽量宽厚。因为每一个人情况不同。所以他希望仲弓可以做到

16、赦小过,别人小的过失不要太在意。仲弓为人处事的特点:l 在贫如客。他虽然很穷,但是他在家里面跟客人一样。意思我就不太在乎我的家里很穷,我们到朋友家去作客,看到朋友家很有钱,你也不会羡慕,因为反正你是客人嘛;你看到朋友家很穷,你也不会太在意,反正我又不住这里。所以仲弓可以做到,我虽然贫穷,但是我好像是客人一样,不太放在心上。l 使臣如借。他吩咐他的部下做事的时候,好像跟他借东西一样,非常客气。我们跟别人借钱的时候,那真是委婉得很。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帮我做一件什么事。他是长官啊,长官吩咐部下的时候跟他好像借东西一样,借钱一样,这么客气的。因为他要懂得自己身先士卒,我先做,你看着就跟着做,我自己还没

17、有做到,叫你做的时候,我就要小心注意到你的感受,注意到你是不是愿意去做。l 不迁怒。我跟张三吵了架,不会去怪李四。l 不深怨。不会加深怨恨,人跟人相处一定会有怨恨。假设我现在有十个很好的属下,我要提拔一个人,我提拔一个就得罪九个,这个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做长官有时候很不容易啊。那你怎么样呢?你不要加深怨恨。l 不录旧罪。3.举贤人要推举杰出的人才仲弓问孔子怎么知道谁是杰出的人才来推举他呢?孔子的回答非常切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孔子说“举尔所知”,你就推举你认识的人。你不认识的人如果是人才的话,自然有别人推举他。但这句话有它的后遗症,后代很喜欢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跟这个有关,对不对。因为孔子

18、说,举尔所知,推举你认识的人。比如说我教书,教了好几个学生,那如果我做官的话,这些学生就有福气了,因为他们是我认识的。那别人要来的话,因为不认识,不太放心啊。要给他别的机会慢慢去检验,这合乎人之常情。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做官,把自己的一些学生朋友、亲朋故旧统统带上来,会说,哎呀,这个人怎么专门任用私人,好像是私人的朋友就用他。但你不要忘记,要是换了你做官怎么办呢?你做官难道都用不认识的人吗?我们也知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所以你要有非常开放的心胸,先任用你认识的好人、人才。然后别人再推荐的时候,你再去使用。这就是儒家的思想,这九个字可以作为所有政府官员的座右铭: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举贤

19、才特别要留意,除了你认识的人才之外,要接纳其他人所推荐的,或经过高等考试表现杰出的人才,都要给他们机会。五、仲弓问“仁”当然仲弓也知道老师说过他,口才不好没关系,但他是否合乎行仁的要求呢?老师说不知道。仲弓这个学生德行已经很好了,列名在前四名德行科了,老师居然说他是否行仁不知道。所以他有一次在颜渊问仁后,也向孔子问仁,因为孔子他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材施教,一个学生越杰出,孔子的回答越精彩。所以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因为子贡曾经请教老师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我终生奉行?孔子说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碰到什么情况,就不要把

20、这种情况加在别人身上。譬如说我不愿意别人在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1. 出门如见大宾 你出门的时候就要好像接见大的宾客,譬如说国家派大使来,你一出门的时候就要好像要接见大使一样。你说我每天看到老百姓有什么好担心的?我跟这些同事们做官的见面,有什么好担心的?不行。你既然是要治理百姓,一出门就要非常庄重,这个庄重是你应该自我要求的,出门如见大宾。【故事2】胡先生是在早期是很受重视的学者。曾经在美国得到26所大学的名誉博士,他本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很多人都会记得一件事,就是你任何时候去胡先生家按铃的话,他出来一定穿西装打领带,跟我现在的装扮一样,很多人都想不可思议,在家里为什么也穿这

21、么整齐呢?因为别人来按铃,有时候没有先打电话跟你联络,有时候这个早上一大早跑来有事请你帮忙,有时候傍晚跑来,有时候天很暗了,半夜跑来都有,那胡先生一开门一定是穿西装打领带,平常我们很少穿这么整齐的,只有上台说话的时候,他在家里也这样子。他大概就是学到这句话,“出门如见大宾。”一开门就要好像接见重要宾客一样。像这种就是你随时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因为你面对百姓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本身非常庄重,让百姓感觉到你做官有做官的样子,让百姓放心,百姓跟你走,他觉得这个人很稳重、可靠。2.“使民如承大祭”意思是让百姓做事的时候就好像奉行大的祭典。古代人把这个祭祀看得非常重要,从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一般老百姓可以

22、祭父母这些,就是过世的祖先这些。那么你让老百姓做事就好像奉行祭典,要非常谨慎。古时候老百姓有什么事呢,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打仗,那就要服劳役,服劳役的话,家里有三个壮丁,就要出一个;有五个,就出两个,他是按照人口比例。男生他才要服劳役,因为古时候认为女生要照顾家里面,照顾孩子。所以这时候你使唤老百姓做事要非常谨慎,要选择适当的季节,你如果说在春天要耕田的,夏天要耘田的,春耕夏耘秋收。你在这个时候要让老百姓去筑长城,或者开沟渠,那这事不好,这样的话妨碍农业运作的特殊的季节,将来就没有收成了。所以往往要选择适当的时候,在农忙结束以后,在秋收以后让老百姓去服劳役。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他要修养德行

23、的话,非从这里开始不可,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怎么对别人。我跟别人是平等的,是互相对待的,我如果对别人不好,凭什么要别人对我好呢?但是天下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对他好,那你为什么不设法也对别人这么好呢?通常我们发生许多事情的时候都会想,是不是有人故意害我,故意整我?有人对我不满意这些?但是不要忘记,相对的我们要问自己到底做到了多少?得得好不好?所以儒家的思想是一种自我约束开始,孔子也说过,因为自我约束而在言行上有什么过失,那是很少见的。一个人做到自我约束的话,他说话就会给别人留余地,做事就会有分寸。这样的人在人际相处的时候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你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勿”这个字

24、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六、总结在明朝有一位学者叫王阳明,他说过“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王阳明是很有本事的人,文治武功都了不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把山中的贼赶走,那比较容易,你给我军队,我训练一下,好好去对付他们;但是要把心中的贼去掉就很难了,因为心中的贼是你从小慢慢养成的嘛,对付自己一向是最难的,因为自己已经养成某种生活习惯,某种思考的模式,很难改了。你要改的话,等于是要重新开始,把自己当敌人来对付。所以很多人谈到自我的时候就有一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要把自己当敌人,对付自己,对付别人之前先对付自己,叫做像曾子一样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得很

25、对啊,每天好几次自我反省,有没有不忠?有没有不信?有没有不习?不忠就是没有忠于职守、忠于长官;不信就是不守信用,没有讲道义;不习就是我自己教学生的,有没有自己先做到呢?一个人如果做好人的话,可以做到快乐、内心充实,那他何必去做坏人呢?所以我们对坏人,当然所谓的坏人也需要深入去解释。常常都会觉得很同情,体谅他,但也希望他能改过迁善,所以你把这个行仁看作动态的话,就代表人一定要继续努力,像孔子口中的这些所谓的行仁的要求能做到的还有谁呢?伯夷、叔齐,还有最后是管仲。而管仲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的行仁是表现在效果上,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可以造福天下人,而他只是齐国的宰相,等于是他做了好事,效果扩延到整个国家

26、。这就给我们一种启发,你要个人修德,永远没有完美的时候。但是你今天如果在一个位置上,希望把它做得完美,让你的职位产生的效果远远超过这个位置所规定的范围,这样一来的话,每一个人都做超越他的职位所要求的善的行为,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好呢?因为别人恐怕做得少一点,很多人可以帮他弥补,甚至再合作扩充出去,慢慢地整个社会就越来越完美了。虽然孔子把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但他们彼此还是相通的。仲弓的言语不一定很好,但是从政的话可以做得不错,所以他只说仲弓这个学生可以让他面向南方来治理百姓。荀子他就对仲弓的评价特别高。荀子说过一段话,他说“圣人能够得势的,是舜跟禹;圣人不能得势的,就是很失意的,是孔

27、子跟仲弓。”就是荀子把仲弓跟孔子并列,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荀子认为仲弓可以做到,可惜我们今天材料太少,我相信荀子一定看到很多材料,知道仲弓的各种杰出表现。所以我们对于仲弓这位德行科的高材生,也顺便介绍了闵子骞与冉伯牛,他们属于同一组的德行科的学生,而仲弓本人在政治上,那只是他德行的一种表现而已,我们最主要从他可以学到怎么样修德。傅佩荣向曾参学习勤奋一、曾参解释“一贯之道”孔子评价曾参为“参也鲁”,这个鲁不是鲁国人的鲁,是鲁钝的鲁,鲁代表很老实、很迟钝,反应比较慢,IQ稍微差一点。在整个论语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段话有个背景,子贡是孔子学生里面口才很好的一位,口才

28、好的人很聪明,很喜欢做批评,他批评到孔子。子贡跟同学说,我们老师孔子是多学而知之,广泛学习各种材料,记忆力不错,记下来之后上课教我们的。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子贡这个学生,这么聪明的学生居然不了解我,以为我只是个教书匠。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就说了,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知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他就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非也两个字很严厉啊,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有个中心思想把我的学说全部连贯起来。哲学家一定有中心思想,如果没有中心思想的话呢,就是这边学一点,那边学一点,那到底你是图书馆呢,还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哲学家,可以把它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

29、,融会贯通。所以孔子跟子贡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子贡没有接着问,这是最可惜的事情。子贡本来应该接着问,说老师,你说的一以贯之何谓也?这样就可以让孔子发挥了,但是子贡跑掉了。所以孔子心里面有一些难过,他就想利用上课的时候再来好好教一教,所以想问曾参,因为曾参年纪那么小,又特别地笨,他一定不懂我的一贯之道。孔子就说话了,曾参啊,我的思想是有一个一贯的系统。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结果这个时候曾参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就说是的。孔子吓了一跳,他反应很激烈。你看论语,两个字“子出”,老师立刻离开教室。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结果他一走就发生悲剧了,别的同学就围过来,问曾参说,何谓也?这不是悲剧吗?“何

30、谓也”三个字应该曾参请教孔子,但他说是的,害得孔子离开教室,同学们来问他,何谓也?不要忘记,他年纪几乎是最小的。比他更年轻的只有一个子张,我们将来再谈。所以在这个时候曾参吓了一跳,就随便讲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代表曾参个人的体验,他不等于孔子的一贯之道,很清楚,孔子说一,他说忠恕是二,你再怎么解释它都不是一。但是曾参是一个勤奋向学的年轻人,他就是一直努力,最后才有杰出的成就。在中庸里面有说,就是别人念一遍就会了,我念一百遍,别人念十遍就会了,我念一千遍,叫做“虽愚必明”,虽然愚笨,但是到最后都通通明白了。这是学习的一种秘诀,没有别的什么速成的方法。学习要勤奋刻苦,这就是学习的

31、秘诀,没有别的速成的办法。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念书的人不能不有恢弘的气度跟坚毅的性格,因为他任重道远,把行仁当做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吗?到死了才能停止,不是很远吗?行仁的“仁”就是标准答案。所以曾参晚年的时候说得很好,一个人一生努力到死了才能停止的那个字叫做“仁”,那才是一贯之道。你讲忠恕的话,只是跟别人相处而已,讲行仁的话,可以杀身成仁,到死为止。因为曾参勤奋向学,所以终于可以把握到孔子的一贯思想。很多人念论语都很奇怪,说为什么在论语的学而篇,孔子讲完话立刻出现一个人叫有子,他怎么也称子呢?“子”这个字如果放在名字底下代表老师,代表先生,孔子的学生大多数都没有称子,他们是把子放在上面

32、,子路、子贡、子游、子夏、子张。把子放下面的还有曾子,因为负责主编论语的就是有子跟曾子的学生。换句话说,有子跟曾子在孔子的学生里面辈分并不是最高的,颜渊都没有称颜子,那么曾参那么年轻他称曾子,是因为他教出几个好学生。有子跟他的学生负责编论语,所以把自己的老师也称作子了,不管老师年纪大还是小。二、有关曾参孝顺父母的故事曾参开始的时候很喜欢跟同学说,我最孝顺了,因为爸爸打他他都不跑,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就认为不太好,就把曾参找来说,曾参,你爸爸打你你都不跑吗?曾参说,是啊,我最孝顺了。孔子说这样不对。曾参吓了一跳,他说那难道要跑吗?孔子说也不能跑。那怎么办?孔子说你爸爸打你的时候,你要看他的棍子

33、是粗还是细,爸爸拿粗棍子你就跑,因为大人出手很重,不小心把你打伤的话,别人会笑你爸爸,你看把儿子给打伤了,这样你对爸爸就不孝顺了。你看你被爸爸打伤了你害爸爸被人嘲笑,所以爸爸拿细的棍子,你就被他打吧,反正那皮肉之伤,这叫做“大杖则逃,小杖则受”。孟子提到曾参的孝顺,有几段非常好的故事。第一段他说曾参的爸爸曾点,喜欢吃洋枣,所以曾参就不忍心吃洋枣。他说爸爸喜欢吃洋枣,所以洋枣子不吃,留给爸爸吃。孟子的学生就请教孟子,说洋枣跟烤肉哪一个好吃?孟子说当然烤肉好吃。那学生就说那曾参他怎么吃好吃的烤肉,把洋枣给父亲呢?孟子说,因为父亲喜欢吃洋枣,你看看洋枣就想说我多吃一颗,父亲就少吃一颗了,所以洋枣给父

34、亲吃。一般人其实认为烤肉比较好吃,那曾参说那我只好吃烤肉了,请爸爸吃洋枣。孟子还提到另外一段。他说曾参奉养他的父亲的时候,每一顿饭都有酒,都有肉,让父亲吃得很开心,吃完毕之后还问父亲这个酒肉剩下了要给谁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邻居里面有很多穷人,爸爸虽然年纪老了,眼睛都快瞎了,也看不清楚,所以吃完之后剩下酒肉,曾参就问,酒肉送给哪一家邻居啊?爸爸说今天送给隔壁的张家,明天送给哪一家。爸爸可以做好事,等于让爸爸很开心,你看我吃饱喝足,还可以把剩下的酒菜送给穷人家。曾参有一次在田里工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想留客人待久一点,因为曾参回来之后可以谈谈话,说不定是请曾参做官了,因为曾参很有学问,是孔子的

35、学生啊。怎么办呢?曾参在田里边这么远,妈妈就用左手捏右手,不要捏错,要左手捏右手,捏得很痛,曾参在田里面就觉得自己的手很痛,就知道妈妈在叫他回家。曾参就跑回家去,果然是妈妈要他回家。在古代有些有趣的故事,但是你要真正孝顺,你才可能有这样的感应,所以在曾参身上就有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故事1】曾参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曾点是非常潇洒,曾参是非常老实,父子两个人的个性跟他们的才华,可以说完全不一样。曾点这位学生在论语只出现一次,孔子经常跟学生们谈论志向,有一次他一看身边有四位同学,他就说我年纪比各位稍微大一点,同学们常常觉得没有人了解你,那现在好了,给你机会,说说你的志向吧。这四位同学就是子路

36、、冉有、公西华以及曾点。子路说要当一个军事家,让他负责一国的军事,别的国家对他无可奈何。冉有要负责政治家,他很谦虚,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来做,可以做得不错。公西华当外交家。这三个学生都是很标准的念书人,因为古代念书人的出路,就希望能够从政做官为百姓服务,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听起来冠冕堂皇,都是很好的学生。这个时候曾曾点在弹瑟,等于是负责背景音乐,让你整个气氛显得比较柔和,比较有味道。孔子问曾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弹瑟的声音慢慢地稀疏了,铿的一声,曾点把瑟推开站起来说,我的志向跟前面几位同学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曾点就说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37、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身了,我带着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面唱歌一面回家。他讲完毕之后孔子居然叹息一声,然后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因为曾点的志向配合天时地利人和,就地取材,自得其乐。天时就是春天的这个阶段,你就不要想夏天、秋天、冬天了,你活在当下,这是配合天时。地利呢,这边靠近沂水,有舞雩台,你就不要想去长江游泳这些,你不要想别的地方,就地取材。人和就是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你不要说我一定要一百个人,我才要出门。所以天时地利人和配合起来的话,你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可以过得快乐。人活在世界上,是要过得快乐的。你有志

38、向是很好,但是你要等别人给你机会,如果别人不给你机会,你一辈子想从政,也是不可得。那如果你像曾点一样,每天都会过得很开心,所以孔子才会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 交友的三种类型:最好是选择中行者,中行者就是言行适中,非常的中庸的人,这种人很少;如果没有的话找狂者,狂者进取,就是志向很高,比如曾点;第三种叫做倦者,倦者有所不为。三、“慎终”和“慎独”我们刚刚提到他的孝顺,如果你要总结他的孝顺的话,他重视这个孝顺,在社会上有很好的效果。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指谨慎办好父母的丧事,要靠祭祀去缅怀以前的祖先。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两件事的话呢,整个社会风气会敦厚。敦厚就是每一个人都感觉生命是渊

39、源流长,那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就比较厚道,就会想到说,上有先祖,底下还有子孙,你不能只看现在,只看现在跟别人竞争,或是勾心斗角、伤害别人的话,会引起别人的批评,说这个人好像没有光宗耀祖了,或者说这个人没有注意到替他的子女积一点德。所以曾参这些话,都是他个人实践的一些心得。在论语泰伯篇里面,曾参年纪也大了,他也收了很多学生,眼见着自己快不行了,他就把学生找来。他说各位同学,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他讲这段话什么用意呢?因为古时候的各种法律非常严格,经常看到有人手脚被砍了,脸上被刺字了,甚至头发被剃掉了,这都是古代的刑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你一样能够设法掌握到我

40、们得之于父母的身体,要好好保护,但是更重要的是,得之于父母的生命,要从事德行的修养,让他做得越来越好,让他成为一个德行卓越的人。在大学里面就特别提到两个字,叫“慎独”,就是说你一个人独处而特别的谨慎,这就是用曾参的话来讲,叫做“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就好象有十只手指着我,十个眼睛看着我,等于五个人。各位想想看,你一个人在房间里面,旁边五个人看着你,你当然是循规蹈矩了,虽然你只有一个人但好像旁边有很多人一样,叫做“君子不欺暗室”,在一个黑的房间里面,没有人认识你,你也不能自我欺骗。因为你如果你在独处的时候胡作非为,你怎么保证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不会露出马脚呢?千万不要以为可以骗

41、得过天下人,没有人可以完全瞒住别人的。你心里想的很隐秘,到一个时候就会显示出来,这就是儒家的思想。所以曾参能够提到说“十目所视,十指所指”,用这个来说明慎独,可见他的修养确实是很特别。不要以为可以骗得过天下人,没有人是完全可以瞒住别人的。很多时候呢,我们都需要有方法,才能够达到某种要求。我们讲方法的时候,就好象曾参这边说的,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好象有十个眼睛看着我,十只手指着我一样,这是个简单的方法。也就是说你自己其实不需要别人告诉你,你心里面心里有数,通常最了解你自己的就是你自己。我们常常以为说别人不知道,其实天知地知还有自己知道,自己知道的话,不要忘记,古人相信鬼神,鬼神也知道。所以在中庸里

42、面提到说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真诚,他就用鬼神来说。等于鬼神它不受限制,了解所有的一切,你内心的真诚是不能够骗人的。这是儒家的思想。所以说儒家的生命力,它不在于表现在外,而在于说我内在怎么样先自身修养,这个内在的自我修养,可以借助于天地神明,借助于我内心里面真诚的自觉。也把它想象成为很多人在旁边看着我。四、勇敢的种类在孟子里面,提到好几次跟曾参有关的。孟子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有两点。第一个,他知言。孟子认为自己知言,知言是不得了的事情,论语第二十篇尧曰篇第三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所以孔子在最后面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你不懂得分辨别人说话的言论

43、的内容,它的含义,你就不了解这个人。第二个是他善于培养他的浩然之气。而要培养浩然之气,首先就提到要勇敢。因为一个人的勇敢,代表他面对需要事情的时候,有人跟他对立的时候他采取什么态度,他考虑什么因素。孟子里面有一段,谈到三种勇敢。第一种是勇于对抗。第二种勇敢是勇于自我要求,这里是指建立我内心的一种自信。第三种勇敢是真正的勇敢。第一种勇于对抗。孟子特别提到,他说有一个人叫做北宫黝,这个人非常地剽悍,任何人骂他,“恶声至,必反之”,这就是勇于对抗。诸侯对他不好,他去打那个诸侯,跟打老百姓一样,他不会说你千军万马我就不敢对付你。你千军万马,我一个人就把你这个主帅给抓到了,他有这样的魄力。所以这样的人很

44、凶悍,他需要这样的条件:身高、体壮、武功高强,你如果没有这种条件,你光是说我跟你对抗,别人一下就把你摆平了,那你有什么用呢?第二种人是孟施舍,他能够心理建设,他说我不是可以胜过你,我把我不能胜当做我能胜,这好象是一种心理建设,精神胜利法,跟阿Q有点像。就是我虽然打不过你,我心里要认为我可以胜你,如果我先算准可以赢你,再去打,如果先算准我的兵力比你强再去打,那算什么勇敢啊?这也有道理啊。我们现在说我军力比你强,所以我来打你,那不需要勇敢,因为军力就比你强了。所以这是第二种心理建设。第三种孟子特别引述曾参的话,曾参是引述孔子的话。所以我特别提到曾参是一位,他记得很多孔子的话,在论语看不到的。在孟子

45、里面反而透过曾参把它说出来了。因为孟子也是曾参这个学派的后代。孔子说真正的勇敢是我跟别人相处发生各种冲突的时候,第一个要自我反省。第二个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站得住,我是对的,那么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照样向前走去。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要反省的:第一个,我是不是没有做好人,没有做好事;第二个,我是不是言行不合乎礼仪,不合乎礼节,缺乏礼貌。第三,我做事做人有没有尽心尽力呢?有没有尽忠职守呢?如果发现我真的是把事情都做得很好了,那这个人还是对我这么凶,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孟子就说这个人是狂妄的人,狂妄的人跟禽兽没有分别,对禽兽又何必在意呢?先认为自己错,仔细地反省,认真地

46、反省,但是最后发现我没错的时候,我不能就算了,就反击回去,让别人知道他冤枉我了,这叫做儒家的 “以直抱怨”。五、“以直抱怨”或曰:“以德抱怨,如何?”就是有人跑来跟孔子说,就是有人提到以德报怨,不知道您觉得怎么样?以德报怨是老子提的。在老子里面就有一章,说“抱怨以德。”他不说以德报怨,他说抱怨以德,你对我有怨恨啊,我怎么回报你呢?用德来回报你。因为老子主张整体观,道是一个整体,在整体里面恩恩怨怨都可以化解。所以你对我不好,我对你很好,这样子你就不再对我不好了,大家都不要再有什么样的情绪问题了。但是孔子认为不行。孔子认为,如果以德报怨的话,何以报德呢?因为对别人很好是很辛苦的事情,替别人着想要花

47、时间、花精神、花力气。所以孔子说,你这样子怎么去报德呢?所以最好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敬我三分,我让你五分,这是互相尊重,这是合理的,也合乎正常人的情感。同时,第二方面,你对我不好,我要以直抱怨,就是以真诚跟正直来对待那些害我的人。宗教精神很高,我们不能否认,宗教那种慈悲、博爱,确实伟大。但是我们毕竟是平凡人,信仰宗教确实需要特殊的机缘,特殊的感动,所以儒家思想基本上它不是宗教。儒家它可以有宗教情操,但他本身不是一套宗教信仰,这两个差别在于宗教情操是,你只要学着儒家,就感觉生命永远有向上提升的机会,并且永远有向上提升的必要。所以你看孔子本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48、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一路上去,孔子的学生们,个个都努力上进,感觉到生命永远有向上的提升,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那是一种德行的修养,从真诚引发行善的力量,不断地行善,让自己的人格越来越趋于完美,这个完美是没有止境的。曾参小的时候,其实并不聪明,孔子也说他是鲁,比较鲁钝,但他后来一路上去,居然可以成为传播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代表,可以把大学传给后代,他也做了孝经,把孔子的思想发挥得很好,而后代进一步到了子思,再接着后来到了孟子,更可以看到曾参,功不可没,对整个儒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傅佩荣向宰予学习辩论一、引言 宰予又名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了29岁。孔子曾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因为子羽是澹台灭明,听说长得很丑陋。孔子看到他,认为这个学生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表现,后来发现他表现不错。说明你不能够以貌取人。还有一句是,“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意思是如果听一个人说话说得很好听,就说他是一个人才,那你恐怕就看错了。宰予就是一个口才特别好的人,在言语科里面宰予排第一,子贡排第二。但是宰予的这个辩论孔子不太赞成,他希望一个人口才不要太好,但是要有仁德。但是宰予这个学生,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方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