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饲料项目实施方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饲料项目实施方案(模板).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MACRO.泓域咨询 /合肥饲料项目实施方案目录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7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7二、 编制原则7三、 编制依据8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8五、 项目建设背景9六、 结论分析9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第二章 行业发展分析14一、 行业规模14二、 行业影响因素15三、 行业基本概况17第三章 背景、必要性分析20一、 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20二、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1三、 行业基本特征23第四章 产品规划方案26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26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26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26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28一、 项目选址原则28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8三、 创新驱动
2、发展31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2五、 产业发展方向33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5第六章 发展规划37一、 公司发展规划37二、 保障措施38第七章 SWOT分析41一、 优势分析(S)41二、 劣势分析(W)43三、 机会分析(O)43四、 威胁分析(T)45第八章 环境保护方案48一、 编制依据48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49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49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50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50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51七、 营运期环境影响51八、 环境管理分析52九、 结论及建议53第九章 工艺技术方案分析55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55二、 项目技术工艺
3、分析57三、 质量管理58四、 项目技术流程59五、 设备选型方案61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62第十章 组织架构分析63一、 人力资源配置63劳动定员一览表63二、 员工技能培训63第十一章 投资方案分析66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66二、 建设投资估算67建设投资估算表71三、 建设期利息7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7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72四、 流动资金73流动资金估算表74五、 项目总投资7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75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7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76第十二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78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7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7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79固定资产
4、折旧费估算表80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8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82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8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85三、 偿债能力分析8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87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分析89一、 项目风险分析89二、 项目风险对策91第十四章 总结93第十五章 附表附录9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4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4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5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9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9建设投资估算表99建设投资估算表100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0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1流动资金估算表10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
5、措一览表104报告说明近几年,我国饲料加工行业发展速度趋缓,其中,由于我国饲料加工行业经受了2012年末“速成鸡”及2013年3月“黄浦江死猪”、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等多重影响,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下降,抑制了正常的畜产品消费,导致饲料养殖压力较大。同时,受国家宏观经济增速和政策调整的影响,2012年、2013年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宏观经济减速慢行,使肉类产品生产消费下降,饲料产业同样受到大环境的影响,2013年的饲料产量略有下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9093.1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7121.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31%;建设期利息187.31万元,占项目
6、总投资的2.06%;流动资金1784.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63%。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58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3534.94万元,净利润1650.34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0.71%,财务净现值-100.72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7.39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其建设是必要的;该项目市场前景较好;该项目外部配套条件齐备,可以满足生产要求;财务分析表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综上,该项目建设条件具备,经济效益较好,其建设是可行的。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
7、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合肥饲料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集团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二、 编制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采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建设原则。2、根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制定生产纲领和技术方案。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行业的现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设备选型和工艺方案,使企业的建设与未来的市场需求相吻合。4、贯彻技术进步原则,产品及工艺设备选型达到目前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将先进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做到
8、投入少、产出多,效益最大化。5、严格遵守“三同时”设计原则,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三、 编制依据1、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决定;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4、项目建设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5、其他相关资料。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项目背景及市场预测分析;2、建设规模的确定;3、建设场地及建设条件;4、工程设计方案;5、节能;6、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8、项目招标方案;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0、财务分析。五、 项目建设背景2015年,我国猪饲料产量8,343.60
9、万吨,同比下降3.20%。其中,猪配合饲料总产量6,802.10万吨,同比下降2.10%;猪浓缩饲料总产量1,173.50万吨,同比下降10.00%;猪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总产量368.00万吨,同比增长0.10%,可见在猪饲料中以猪配合饲料为主,占比约82.00%。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行产业发展链长制、群长制,分领域绘制发展路线图。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促进相关产业链有机耦合,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成熟度和竞争力。加大电子信息、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加快建筑
10、业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化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攻坚行动,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扶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六、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20.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吨饲料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9093.1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7121.2
1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31%;建设期利息187.3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6%;流动资金1784.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63%。(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9093.1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5270.49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3822.65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58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3534.94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650.34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0.71%。5、全部投资回收期(Pt):7.39年(含建设期
12、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7385.74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
13、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13333.00约20.00亩1.1总建筑面积25450.321.2基底面积8399.791.3投资强度万元/亩337.082总投资万元9093.142.1建设投资万元7121.222.1.1工程费用万元6045.712.1.2其他费用万元906.552.1.3预备费万元168.962.2建设期利息万元187.312.3流动资金万元1784.613资金筹措万元9093.143.1自筹资金万元5270.493.2银行贷款万元3822.654营业收入万元158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13534.946利润总额万元2200.467净利润万元1650.348所得税
14、万元550.129增值税万元538.3410税金及附加万元64.6011纳税总额万元1153.0612工业增加值万元4085.3113盈亏平衡点万元7385.74产值14回收期年7.3915内部收益率10.71%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00.72所得税后第二章 行业发展分析一、 行业规模从我国的饲料行业规模来看,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全国饲料产量20,009.00万吨,同比增长1.40%,8个省份饲料产量过千万吨,按总产量排名分别为广东、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湖南、广西、江苏,8省饲料总产量为11,744.90万吨,占全国饲料总产量58.70%,同比增长2.50%。其中,广
15、东、山东饲料产量过两千万吨,分别达到2,573.00万吨和2,288.10万吨。2015年,猪饲料产量8,343.60万吨,同比下降3.20%;蛋禽饲料产量3,019.80万吨,同比增长4.10%;肉禽饲料产量5,514.80万吨,同比增长9.60%;水产饲料产量1,893.10万吨,同比下降0.50%;反刍动物饲料产量884.20万吨,同比增长0.90%;其他饲料产量353.70万吨,同比下降10.90%。2015年,我国猪饲料产量8,343.60万吨,同比下降3.20%。其中,猪配合饲料总产量6,802.10万吨,同比下降2.10%;猪浓缩饲料总产量1,173.50万吨,同比下降10.00
16、%;猪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总产量368.00万吨,同比增长0.10%,可见在猪饲料中以猪配合饲料为主,占比约82.00%。据农业部预测,未来我国饲料产量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增至21,430.00万吨,展望期间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50%。预计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配合饲料,2024年将达到19,559.00万吨,约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86.10%。二、 行业影响因素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农业一直以来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农业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和生猪养殖行业都得到了国家政策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现代饲
17、料产业、现代畜牧业、粮食加工业等多个层面给予的支持和鼓励,国家对饲料加工企业进行生产许可制管理,税收方面给予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措施,给饲料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下游消费市场拉动饲料行业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膳食结构也逐步改善,社会公众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日益增长。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到2020年,全国人均年肉类消费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一方面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继续下降,畜产品消费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对优质安全畜产品需求不断升级,也促进了饲料的产量和质量提升。饲料加工行
18、业作为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养殖业规模化将促进饲料加工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养殖行业规模化养殖方式比重越来越高。在各大城市相继实行畜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后,由于饲养分散、生产标准不统一、技术管理水平不平衡、卫生防疫难以保障等问题,养殖行业开始由原来的散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规模养殖模式转变,规模化养殖基本全部使用工业饲料。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也致使工业饲料普及率逐渐增加,为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4)政府和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日益重视食品的安全,政府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不断强化食品安
19、全的监督管理。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我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消费者也更加注重绿色健康食品。因此,在日益重视食品安全的背景下,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饲料企业必将更多地得到监管部门的支持,日益受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其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动物疫情的爆发对饲料加工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近年来屡次发生的猪链球菌病、猪高热症、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情对饲料加工行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动物疫情容易引发消费者的恐慌心理,直接导致肉类消费市场的需求量下滑,禽畜等肉类食品需求的下降影响养殖业的平稳发展,进而对饲料加工行业造成冲击。(2)质量
20、安全形势日趋复杂饲料安全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基础。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是监管薄弱、主体复杂、诚信缺失等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3)科技支撑依然不足总体来看,饲料加工领域引进技术多,自主创新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少。科研与技术推广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速度慢,水平不高。随着现代养殖业迅速发展,饲料行业科技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面临艰巨的任务。三、 行业基本概况我国饲料加工业自起步以来一直保持迅速发展的良好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子行
21、业。1991年至2005年间,我国饲料产量由3,570万吨增加到10,732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8,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62%,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到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的跨越。2010年,工业饲料总产量1.62亿吨、总产值4,93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5倍和1.8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8.6%和12.5%,世界饲料生产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开始我国的饲料产量已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我国饲料产量保持了8%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近几年,我国饲料加工行业发展速度趋缓,其中,由于我国饲料加工行业经受了2012年末“速成鸡”及2013年3月“黄浦江死猪”、人
22、感染“H7N9流感”疫情等多重影响,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下降,抑制了正常的畜产品消费,导致饲料养殖压力较大。同时,受国家宏观经济增速和政策调整的影响,2012年、2013年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宏观经济减速慢行,使肉类产品生产消费下降,饲料产业同样受到大环境的影响,2013年的饲料产量略有下滑。2014年我国饲料行业积极适应发展环境变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融合整合,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方式从追求数量增长和效益提升向提倡优质、安全、环保转变,饲料产量开始企稳回升。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饲料产量19,700万吨,同比增长2%,2015年全国
23、饲料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为20,009万吨,同比增长1.4%,实现了饲料工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第三章 背景、必要性分析一、 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饲料加工行业是养殖业的上游。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畜、禽、水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并具有稳定性,因此饲料行业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上升或下滑特点。受粮食生产区域性的影响,全国各地饲料品种存在差异,饲料的消费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对于产粮大省,如东北、华北地区,浓缩饲料和预混合饲料在市场中所占比例较大,而对于南方沿海养殖大省,饲料产品以配合饲料为主。受畜牧产品的市场消费和养殖动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影响,我国饲料消费市场存在季节性。畜产品消费市场季节性主要
24、表现为:重大节日前消费旺盛,节日后通常会出现消费疲软。每年“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十一”等节日,市场畜产品消费量会明显增加。其中以春节前后饲料的消费季节性最为明显,每年春节前,我国南方地区有杀年猪和制作腌腊制品的习惯,肥猪与家禽会在这段时间大量出栏,在出栏前的一段时期,大量育肥形成饲料消费的旺季。而在春节后两个月,猪和禽的养殖存栏量大幅下降,形成饲料消费的淡季。水产养殖受季节性气候影响更为明显。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冬天寒冷,并非鱼类的最佳生长温度,且大多数鱼类在寒冷季节基本不需进食,因此每年11月到次年的4月为水产饲料销售的淡季,5-10月为水产饲料销售的旺季。二、
25、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1、从饲料生产企业分析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底全国获得饲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0,858、10,113和7,061家,2015年进一步降到了6,000余家。养殖的集约化发展,使得技术、质量、售后、品牌落后的小企业的淘汰速度进一步加快,根据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集团达到40家,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可见,饲料加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高,大中型企业控制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出于降低饲料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抗风险能力等目的,一些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在市场地位相对稳固后,开始向产业链的上、
26、下游延伸,进入原料贸易、畜禽养殖、屠宰加工领域;而一些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出于掌控上游资源和实施一体化经营的目的,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而进入养殖业。这些一体化的企业为降低成本,将设立或者并购饲料企业,从而压缩商业饲料的市场容量,产业间的整合也致使饲料加工行业呈现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2、从产品结构角度分析饲料产品中如铜、铁、锰、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或抗生素含量高都将导致养殖污染物排放超标,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居民饮水健康。研究开发低氮、低磷、低微量元素排放饲料配方技术,推广环保型饲料产品,促进养殖污染物减排是新的发展趋势。整体来看,无污染、无残留、无副作用、抗疾病、无耐药性、促生长的环保型绿色饲料及
27、饲料添加剂是目前饲料加工行业产品发展方向。3、从原料供应角度分析生产饲料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玉米、大豆、鱼粉、赖氨酸等。根据USDA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4年国内玉米产量为2.42亿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总量连续五年保持增长;2014年国内大豆产量为0.16亿吨,比上年度略有下滑,但进口大豆总量为0.71亿吨,同比增长12.61%;2014年国产鱼粉产量为44万吨,进口鱼粉90万吨,合计供应总量约为134万吨,而总消费量约为133万吨。自2015年4季度以来,玉米价格的大幅下挫降低了饲料企业的原料成本,同时提升了产品的单吨毛利及毛利率。以上数据表明,国内饲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供应情况基本稳定
28、,有利于饲料行业的平稳发展。4、从消费市场角度分析(1)猪饲料产量自2007年至今首次出现下滑由于猪价连续低迷,2014年年初以来我国生猪养殖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全国猪粮比价连续71周低于6:1盈亏平衡点;其次,进口猪肉数量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生猪市场,据慧通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进口猪肉近80万吨;此外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的实施,导致2015年至少有500万中小养殖户退出历史舞台。截至2015年底,母猪存栏量在4,000万头左右,低于近几年的历史平均水平。(2)蛋禽饲料和肉禽饲料出现大幅增长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29、2015年蛋禽饲料产量3,019.80万吨,同比增长4.10%;肉禽饲料产量5,514.80万吨,同比增长9.60%。全国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规模养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扩大饲料加工市场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以及养殖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我国饲料加工工业虽然短期出现调整,目前处于增长期并逐步走向成熟。三、 行业基本特征1、饲料需求继续增长饲料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预计到2020年,规模养殖比例达到50%以上,随着养殖业规模化进程的加快,饲料行业集中度将
30、随之上升,养殖业稳健发展亦为饲料产业发展提供较大空间。2、行业整合升级,集中度不断提高随着饲料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饲料产量不断增加,规模企业间竞争加剧,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低的饲料加工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饲料行业在不断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饲料加工企业开始提高饲料、畜牧及食品加工产业关联度,推动了饲料加工行业的转型和提升。饲料加工企业不仅要依靠扩大产量和提高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要不断提高饲料生产科技水平,降低农产品等原料成本,研制和开发新产品。3、“优质、安全”是生产趋势随着人们对绿色肉蛋奶类食品要求的增强,人们对养殖业、畜牧业乃至其上游的饲料加工业提出了更高的
31、要求,饲料作为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源头,与食品安全紧密相连。为避免饲料中的有害物质残留在动物体内对食用者造成危害,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已在饲料安全的要求上加大力度,未来可能出台强制性的规定,出现饲料安全问题的企业将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由此来看重视安全、坚守安全的饲料企业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第四章 产品规划方案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一)项目场地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3333.00(折合约20.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25450.32。(二)产能规模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xx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xx吨饲料,预计年营业收入15800.00万元。二、 产品规划方案
32、及生产纲领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序号产品(服务)名称单位单价(元)年设计产量产值1饲料吨xx2饲料吨xx3饲料吨xx4.吨5.吨6.吨合计xx15800.00据农业部预测,未来我国饲料产量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增至21,430.00万吨,展望期间年均增长率预计为
33、1.50%。预计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配合饲料,2024年将达到19,559.00万吨,约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86.10%。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项目选址应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对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要求;依托选址的地理条件,交通状况,进行建址分析;避免不良地质地段(如溶洞、断层、软土、湿陷土等);公用工程如城市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场址要求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地形比较平整,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远离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的生产、储存场所,便于生活和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场址上空无高压输电线路等障碍物通过,与其他公共建筑不造成相互干扰。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
34、合肥,古称庐州、庐阳、合淝,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20年,合肥市下辖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166,建成区面积528.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936.9881万人,城镇化率达82.28%。合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中部、江淮之间、环抱巢湖,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
35、、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2021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提出,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加快“五高地一示范”建设,全面提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功能,加快建成国际化新兴特大城市。“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发展进程中
36、极不平凡的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五县(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前六,四城区跻身全国百强,国家级开发区争先进位。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国家实验室率先挂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改革开放显著突破,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启动建设,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地方参与国家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国有资本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改革成为全国经验。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米”字形高铁网络基本形成,轨道
37、交通4条线联运、9条线在建,东部新中心等五大片区启动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6%,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PM2.5、PM10浓度连续七年“双下降”,林长制、河(湖)长制全面推行,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加快建设,巢湖全湖水质达到类,美丽合肥新画卷逐步呈现。民生福祉显著增进,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三连冠”,法治合肥建设全国先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六年“双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蝉联“九连冠”。党的建设显著加强,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正气充盈、政治清
38、明的政治生态不断完善。“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我市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新兴产业集聚等优势,在全国创新发展中抢占先机、勇立潮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重构、我国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有利于我市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巩固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
39、中的战略位势。城镇化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有利于我市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能级,辐射带动合肥都市圈发展。国家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有利于我市用好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试点等改革开放平台,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有利于我市吸引优质要素资源,打造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三、 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全球科创新枢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高端创新要素密集、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国际创新交流活跃、创新成果辐射广泛。建设区域发展新引擎,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更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
40、水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的战略位势充分彰显,带动合肥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建设美丽中国新样板,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靓的美好图景精彩呈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成为合肥重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建设城市治理新标杆,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宜居城市、韧性城市、平安城市、法治城市建设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广泛形成。建设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基本实现,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
41、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首位度在全省加快提升,人均生产总值加快跻身长三角城市前列,综合实力加快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争前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协同发力,前瞻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接续突破,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更加集聚,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全球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
42、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增强,建成5个左右国家级产业集群,“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五、 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落实省科创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一)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健全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积极争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全面提升性能,支持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雷电防护
43、与试验研究重大试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争取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和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实现路径,推动在量子科学、磁约束核聚变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形成更多引领性原创成果。(二)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环境科学等重大综合研究平台以及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持筹建合肥科学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中国脑计划合肥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44、创新能力。深化与大院大所大学合作,提升已有协同创新平台整体效能,力争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达50个。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链条,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
45、0户,涌现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构建更加开放、便利、精准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力度,不断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完善编制周转池、股权期权激励等制度。构建更为高效的海外人才引进和国内人才境外交流服务网络,精准做好人才安居、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保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五)完善创新生态体系落实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任务。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
46、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攻关项目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健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成用好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科技成果寻找捕捉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争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项目生产所需原料、辅助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通讯便捷,水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充裕。项目选址周围没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目标,自然环境条件良好。拟建工程地势开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良好。项目选址具备良好的原料供应、供水、供电条件,生产、生活用水全部由项目建设地提供,完全可以保障供应。第六章 发展规划一、 公司发展规划(一)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公司致力于为多产业的多领域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技术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为成为百亿级产业领军企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