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关于“以文化人”的探索.docx

上传人:丹**** 文档编号:65138738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关于“以文化人”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关于“以文化人”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关于“以文化人”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关于“以文化人”的探索.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关于“以文化人”的探索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现不少新词,其中“体认”“以文化人”两词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两个词,我是似懂非懂,决定弄懂这两个词语。没有想到,这两个词还是挺复杂的:一、课程标准中的“以文化人”在哪里?是什么意思呢?教学中如何落实呢?“以文化人”在新课标中就出现两次,全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里,即:(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2)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新课程标准正式版发布之前,社会上流传了多个版本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里,“以文化人”是

2、放在课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的,是作为第一部分“内容选择与结构原则”的第一条“坚持以文化人”(第二条是加强语文基础,第三条是深化课程内容结构改革),正式发布的语文课标,这一大块内容一个字都没有保留。当时读这个征求意见稿,就对“以文化人”关注了很久,因为我不太理解这个词语。当时征求意见稿又是如何诠释“坚持以文化人”的?这一条后面的语段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德树人,彰显语文育人功能。”什么是以文化人?认识这个词,需要对“人文”“文化”“教什么”等有所理解。“人文”二字首次出现于周易,其作用是“化成天下”,其境

3、界是“文明以止”。周易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到卫国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孔老夫子对冉有说:“这个地方的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人口已经很稠密了,还应该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就说了两个字:“富之。”要使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已经使人们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呢?”孔老夫子又说了两个字:“教之。”也就是说,在孔老夫子看来,我们只要把“富之”、“教之”这四个字做好了,那么社会和谐就能够达到了。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他将“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用,此

4、时中国才真正出现“文化”这个词。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化”本指“文治教化”,是与武力征伐相对的。“文化”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词来构成的。“文”,就是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鼓乐、曲调等等。而“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在说文解字上,把“化”解释为“教行”。人们接受了道业,变化气质,改过迁善,在各方面起了若干的变革,这种变革就称为“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所以,文化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提升人的素质,变化人的气质。因此,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时代发展到今天,“文”与很

5、多字相拼,出现了“文字、文章、文学、文德、文教、文明、文化”,对于我们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文字、文章、文学、文德、文教、文明、文化”只要教到位,都可以化人。 二、课程标准中的“体认”在哪里?是什么意思呢?教学中如何落实呢?1.第四学段“梳理与探究”要求: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2.“基础性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第1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

6、生活实际,结合识字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并注意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3.“教学建议”中的第1条“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的建议: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4.命题要求: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强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体认”这个词,在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都没有出现。新课程标准出现4次,但都集中在“

8、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为什么只在这方面体认呢?其他方面为什么没有体认的要求?到底什么叫体认?查阅词典才明白,体认,就是体会、认识,就是通过体验、观察去认识。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要通过体验、观察去认识,强调了身体力行。这个词2005年现代汉语词典才收录。进一步查阅才知道这个词也是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概念。指人通过对自身身体构造、生理机制和对自然现象生灭变化与其原因之思考、参悟而达到“造物有主”的认识过程。马注清真指南体认云:“人惟认得自己,

9、则触境逢源,头头了悟。”其途径是“当体之验”,即由人的眼、耳、鼻、舌、心之所以各具奇妙之功能,认识到“造化之真主”。通过对宇宙现象之观察思考,认识到“造物有主”。通过对历史上改朝换代,成败兴亡的思考,认识到“必有一执掌之真主”。马注认为,从外部世界讲,天地是一个大世界,人居于其中,从人的身心来讲,人是个大世界,而天地居其中。真主造化天地万物都是为了人。人的视、听、言、动与聪俊灵明从何而来?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是谁主宰?天地日月、山川河海、四时流变、万物发育为谁?人是中心,“无我,而天地万物皆虚”,“离我,而真主之玄机妙用全隐”。人是真主造化的,也是能认识真主造化的大能与玄妙的。“我本主造,主

10、以我呈”,通过“我”自身和我对“化生万物之机密,保合万物之功用”的参悟,就会对“真主之全体大用”了然于胸,以达到领会先知穆罕默德关于“你认得自己,便认得造化之真主”的训谕。查找相关书籍,居然有体认语言学体认翻译学体认与翻译莫言小说英译的体认心理研究初唐经史“制作”之文学体认及影响这五本书(只查找到五本)。看来“体认”真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通过体验、观察去认识,强调了身体力行”。一个新鲜的词,如何真正达到“体认”,真的需要好好“体认”。三、“以文化人”与“体认”的逻辑关系新课程标准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现很多次。这三大文化,非常重要。如何“坚持以文化人”?首先要知道“以文化人”的内容具体有哪些?如何体认?做哪些事才算体认?这两个词都指向了我国三大文化,都要立德树人。“体认”告诉我们怎么做?“坚持以文化人”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做。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思考,其实也提醒我们语文老师“靠简单地阅读、说教,肯定不行。课程标准在这三大文化中,反复强调体认,体认应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