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课标的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课标的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课标的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无论是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还是“新课标”,它们都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都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和“新课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体现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方向。为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以担当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使命,本文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入手,探寻建立与“新方案”、“新课标”相适应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路径。一、“新课标”修订的时代价值1.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
2、任的时代新人指明方向习多次强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国际环境、社会格局、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国家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标”以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更加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一体化的学段衔接设计思路,更全面地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度融合,为思政学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对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为持续有效实施“双减”提供课程依据“双减”
3、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标”以课程育人为宗旨,强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聚焦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能力。课程内容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设置了相应的教学主题,并在不同学段反复呈现、螺旋式上升,这种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积极回应了“双减”政策的精神和要求。例如在“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后学科辅导和作业受到了严格规范和控制,习惯了孩子们的校外生活被辅导班和作业充斥的家长必须重新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新课程标准通过紧密联
4、系课程内容、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设置综合性主题教育活动,例如“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等教育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快乐、有意义、创造性地参与到课余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既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感,又助力学生的成长,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双减”开辟了新的课程领域。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新变化1.强调课程的政治性特征“新课标”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系统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
5、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体现了本课程明显的育人导向。“新课标”重塑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独特特征,在发挥立德树人关键性作用方面无可替代。2.突出素养目标导向“新课标”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明确五大学科素养在促进学生成长中的具体作用: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在学段目标中对五大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化的描述,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素养能力的达成度进行了导
6、向性指引,使核心素养真正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对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标之中,体现在课程内容及学业质量的具体描述中,隐含在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评价之中。3.重视一体化建设(1)在课程设置上,首次通过课标规定的形式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法治精神以及国家安全等重要主题,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同步增强法治教育。(2)在课程理念上,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聚焦学生完整的成长历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自然、家庭、
7、他人、社会,及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3)在教材编写上,重视学段衔接,按照小学低、中、高和初中四个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依据对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合理评估及不同学段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各有侧重地合理安排不同学段的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4.明确教育主题和开展跨学科教学要求“新课标”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针对不同学段设置了相关的教育主题(见表1),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和心智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围绕教育主题,进阶式培育学生的素养。在重视开展主体化教学的同时,“新课标”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及分析解决问题所
8、需的综合素养的培育,提出了开展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建立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建构的知识体系或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以达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凸显教学指导的实用性“新课标”依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课程内容,研制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学业质量评价上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新课标”还对各学习主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提示,明确了各学段的学业要求,细化了评价,提出了考试命题建议,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落地的路径更加清晰,增强了“新课标”的实用性。三、“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求1.加强政治引
9、导,深化政治认同习提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2。政治性关乎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新课标”将政治性作为本学科课程性质的首要特征,并将“政治认同”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关键点,由此可见,坚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政治引导既是道德与法治课实现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性质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方向性,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导,深入落实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独特的思想引领作用。一是思政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方向性,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更新教学观念,理解“新课标”的深刻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
10、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二是思政教师要加强学习,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习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思政课教师的第一素养能力就是政治要强,这就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三是将中国优秀的革命传统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相结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及其他重大主题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用党的历史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1、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四是站在立德树人的育人高度组织教学,在育人目标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维度构建“五育”并举的目标体系,将“政治认同”作为重点落实的核心素养之一,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政治性特点。2.着力开展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4。新修订的课程目标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段衔接等方面突出
12、了“一体化”设计,由此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必然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思维,整体把握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优化对不同学段主题教学的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发挥课程与教材的育人价值。一是积极主动应对,摒弃学段局限思维。在思政一体化教学中,强调大中小幼一体化建设。以“新课标”为引领的新一轮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到来,思政一体化建设既是国家发展思政课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打破按学段划分学生的成长阶段的思维局限,关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成长是一个无缝连接、一体贯通的渐进过程。因此,思政教师需要打破学段局限,提高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的认识,积
13、极形成落实一体化要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二是要统整思政课程目标做好学段衔接。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对思政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不同学段的关注重点和结果达成对思政课程目标的一体化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形成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培养他们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5。以上各学段课程目标共同指向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每个阶段性目标在整体目标的统领下有效衔接,避免了出现断层,也防止了重复和倒置,阶段目标
14、的实现是达成课程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一步。三是围绕教育主题开展进阶式教学。基于思政教师分处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现状,为达成思政课程的目标,一体化教学必须与学生认识水平的渐进式成长结合起来,在不同学段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例如围绕“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小学阶段主要从认知层面出发,从认识国旗、国徽、队旗、英雄人物入手,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及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成就,进行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初步形成国家认同。初
15、中阶段,连接小学高年段的学习内容,围绕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形成政治认同。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主要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按照这一方式合理布局,中小学思政课对于“革命传统教育”的落实就成为一个内容充实、层次错落有致、渐次提升的完整体系。 3.开展跨学科教学,增强课程协同效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加强跨学科
16、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之一。开展跨学科教学,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实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标,由此启示在新课标引领下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迫切性。一是发挥思政教师普遍为兼任教师的优势,积极提升自身素养能力。在2021学年初对某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他们中的94.85%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兼任班主任或德育工作的思政教师比例高达92.37%,这种情况为思政教师实施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跨学科教学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与认知,而且需要具备
17、组织和设置跨学科综合主题活动的能力,但只要思政教师顺势而为,发挥自身优势,有意识地突破学科界限,构建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定能在跨学科教学探索中有所作为。二是充分利用主题化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教学活动。“新课标”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每个学段设置了5个教学主题,有机融合了法治、历史与文化、地理与环境、生命与安全教育等,渗透了语文、历史、地理、心理、科学、劳动等学科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的学习中,围绕“家”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诗词歌赋感悟家”的教学活动,在搜集、整合有关“家”的诗词歌赋中将语文、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感悟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家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
18、导学生回归现实,通过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各小组选取诗、词、歌、画、成语接龙等方式,通过诵、读、唱、绘、赛等形式传递对远方亲人的挂念。郭华教授提出跨学科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问题解决6。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多学科融入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心灵冲击更加直接和深刻,学生对家、对家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三是在开展跨学科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科本位。跨学科教学要求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并优化学科之间的联系。跨学科要坚持学科立场,只有学好学科知识,才能够跨学科解决问题,或者是在学科内借助其他学科的工具来解决问题7。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跨学科教学一定要坚持学科本位,牢
19、牢把握课程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既是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衔接的节点,又是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和内容的依据。例如在上述“家”主题教育活动中,不同学科融入后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实践活动都是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重点落实的“家国情怀”展开的,各个学科的融入实质上就是从各个侧面落实本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指引,在国内外政治、教育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积极回应时代教育发展需求,落实“五育”并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其思想性、政治性极强。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及对“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探索中,必须站在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的高度,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构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