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共3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共32页).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目录一、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2二、平行图形的转换说课稿5三、圆的面积说课稿8四、三角形说课稿11五、角的分类说课稿14六、连除应用题说课稿17七、说课稿20八、秒的认识说课稿25九、分数除法说课稿28十、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30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一、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
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例6教学是反比例意义的应用,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的。那么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
3、,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2.教学目标:(1)使学生
4、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3.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4.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5.教具:小黑板、课件。二、说学法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
5、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思、说、动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三、说教法(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课始我设计了“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
6、并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通过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什么
7、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学生理解问题的水平不一,叙述表达方式不同,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体现了策略的多样化。2.在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3.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性。变式
8、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紧接着完成书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二、平行图形的转换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说教材设计意图: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是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单元知识点的教学是建立在七册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常规的教法是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个顺序逐一教学,我思考这些平面图形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可否引导学生先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表象和感受,再同时推导出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使知识融会贯通。于
9、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作为本单元的准备课,为本单元三种图形面积计算推导作好有力的铺垫。本课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折、剪、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掌握转化、割补、旋转、平移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觉。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利用学具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转化。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说教法、学法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
10、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三、说教学过程平面图形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所以新课伊始,由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引出五种平面图形,由猜想五种平面图形能否相互转化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动手操作的活动安排了两个环节、两个层次、两个学具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达到了思维训练的目的。第一个层次是拼组图形,只要求将两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转化成另一种图形,这个操作比较容易,第二个层次是要剪拼图形,必须等积变形,要求将一种变换成另一种图形,因为有了第一个层次的基础就化解了这个层次的思维难度。每次操作活动之前老师都让学生明确了操作要求和目的,特别是通过讨论“转化”“
11、等积变形”这两个词的意思,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转化前后的图形,形状要变但总面积不变。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操作。学生汇报交流后,老师介绍了平移、旋转、割补的数学方法,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的动画演示,很直观的感受到了自己动手操作时也使用到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平移、旋转的现象,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学生的操作活动过后重在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用教具演示的的几组图形:转化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精彩的部分属接下来的猜一猜:(出示)这个长方形是由一种什么图形转化而成的游戏,掀起了整节课
12、的高潮。课件预设了一个很难想到的变形,让学生尽情的猜,最后才引导学生揭晓答案,这个环节的目的一是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出示网络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五种平面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下面面积计算的推导做了很好的铺垫。“根据今天的发现你还想探讨哪些数学问题?”作为本课的拓展,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折、剪、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四、教学重点:使学生利用学具发现长方形、正
13、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转化。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学具教具若干个。七、教学设计:(一)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请观察这块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除了长方形,你们还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今天邓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五位老朋友,请看:(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五种平面图形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板书:平面图形),你们猜想一下:这五种平面图形能不能相互转化呢?(板书:转化)你们理解转化这个词的意思吗?谁能举例说明?(二)探索,活动过程。1.操作(1)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14、同学们想不想动手验证你们的想法?请听清楚要求:先拿出1号信封的学具,想办法拼组,转化图形。动手的时候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同桌合作玩,转化好了后再互相说一说你是把什么图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汇报的时候请操作得好,交流得好的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发现。(2)学生活动,老师参与指导。(3)汇报。将同学的转化过程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小结:同学们知道吗,刚才你们在拼组图形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演示)介绍旋转、平移。这些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相关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运用也是很普遍的。举例说明:开锁、转动方向盘、电梯上下
15、等。你们还见过生活中哪些运用了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小结:同学们真棒,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2.操作(剪拼)(1)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仅仅是通过拼组来转化图形,其实转化图形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不想向更难的方法挑战?那又要听清楚要求:拿出2号信封里的学具,可以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将五种图形互相转化,必须等积变形。什么是等积变形?(2)学生活动,老师参与指导。(3)汇报。将同学的转化过程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小结:刚才你们在剪拼图形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又运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演示)介绍割补法。3.发现联系。前面同学们是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图形能互相转化
16、,下面观察思考图形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课件演示)观察比较黑板上同学们汇报的这几组转化过程,图形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挑选一组重点观察,也可以从整体观察共同的规律。独立观察,小组交流,集体讨论。(三)练习,综合运用玩一个猜一猜的数学游戏,(课件演示)这个长方形是由一种图形转化而成的,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图形,怎么转化的?通过玩这个游戏,你们发现了哪些图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四)总结,提出问题。今天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和收获?这些问题上课不能一一解答,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下课、回家后可以继续研究。三、圆的面积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设计的课件圆的面积,是九年制
17、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要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2. 通过学生操作,发现推导圆面积的公式。3. 结合知
18、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难点是: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一、明确概念: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
19、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二、以旧促新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
20、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平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
21、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三、转变图形根据发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电脑先演示8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像”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如果说8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16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16等份的圆,放在一起比较,哪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16等份比8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
22、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32等份会怎么样?64等份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四、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都会计算:s=ah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有什么样的关系:发现a=c2 =rh=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S=S=rr =r2。此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利用手中的16等份的图形纸片,拼一拼,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当然,还能拼成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这里课件没有一一演示,而是留给
23、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创新。正如画 谈“马一角”的文字,“看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日前.”结合学生拼成的图形并推导,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都推导出S=r2 ,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五、公式的应用.探究出公式,要学会应用,并能把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引导学生观察面积公式,思考要想计算圆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让学生讨论.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一)看图计算面积。主要是巩固新知,强化公式的
24、应用。两个图一个是已知半径,另一个是已知直径。(二)变式练习。学生根据公式一般认为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否则无法计算,这一题是已知r2=5平方厘米。根据目前知识,学生没有能力求出半径,怎么办?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讨论,就会发现,除了知道r,可以求出面积,若能知道r2,不必求出半径,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全面理解公式,达到对公式的进一步认识。(三)实践练习。圆形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讨论,你有哪些方案?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已知周长求面积埋下伏笔。至此,课件
25、设计的初衷,概念旧知转化推导应用五个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也是设计时个人的一些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四、三角形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三角形。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 说教材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
26、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
27、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3.教学重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二、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
28、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手段,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三、说教学过程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
29、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
30、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
31、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然后提问
32、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 第三边。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
33、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
34、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五、角的分类说课稿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
35、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4.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5.教学难点:
36、认识周角。三、教学设计: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
37、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
38、,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
39、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1个平角=2个直角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3.课堂练习:(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角()角()角()角()角(2)在46、130、90、270、25、107、180、360这些角中()是锐角,()是直角
40、、 ()是钝角,()是平角()是周角。(3)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度角。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六、连除应用题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 说教材分析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2小节“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中的 “连除应用题”。这
41、一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我要说的是第1课时,教学内容包括P9-10的复习、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5题。2.学生在第六册已经学过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连除应用题。本课学习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连除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与本册前面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互逆的。学习这类应用题,可以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归一应用题作好铺垫。3.教材首先安排复习与连除应用题有互逆关系的连乘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然后学习例2,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连除应用 题的两种解题思路,学会在分步列式解答,弄清每算的是什么的基础上,列综合算式解答。接着在“做一做”中安排了一道与例2相似的连除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练 习巩固连除应
42、用题的解题思路。练习中的第1.5题采用不同于例题的形式叙述题目,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第4题则把连乘应用题和相应的连除应用题排列在一 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会用两方法解答这一类应用题。难点是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关键是找出解答连除应用题的中间问题。二、 说教学目标: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思路的基础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的:(1) 通过观察线段图,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会用两种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一类应用题。(2) 教给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4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3) 通过读题,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通过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对比,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三、 说教学程序根据本课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一) 复习导入多媒体出示P9页复习题,通过师生讨论,借助多媒体分步用线段图表示出复习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借助线段图复习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为学习例2,进行知识的迁移作准备。 (二) 学习新知(分2个环节)第1个环节:学习例21.多媒体出示例2,通过师生讨论,借助多媒体分步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习惯。2
44、.运用多媒体闪动应用题的问题和条件及线段图,比较例2与复习题的题目和线段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例2的条件就是复习题的问题,例2的就问题是复习题的条件。从而搞清例2与复习题的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3.结合屏幕出示的复习题和例2的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什么?通过师生间讨论得出: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 布,可以先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还可以先求“5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同时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分别两张线段图上表示示先求部分的。4.结合第1张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要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怎样算?求出“每
45、台织布机8小时织32米布”后再算什么?怎样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板书。然后通过指名板演,集体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5.让学生自己结合第2张线段图,在学会用第1种方法解答的基础上在课本上用另一种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解答好以后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第2个环节:完成P10“做一做”。(1)通过审题,让学生说一说要求“平均1只母鸡1个月生多少个蛋”,可以先求什么?再采用指名板演,集体练习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2)师生讨论,归纳例2与“做一做”在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方面的共同点。(三) 练习巩固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2.3题,进一步巩固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第二层次,完成练习三第1.5题。通过审题,使学生明白这也是一道连除应用题,只不过叙述的方式和例2不一样,再让学生用例2的方式把第1题叙述一下。防止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只根据题目叙述的形式就判断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第三层次,对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