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海情》扶贫干部观后感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山海情》扶贫干部观后感5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山海情扶贫干部观后感5篇 电视剧山海情又名闽宁镇是正午阳光出品,由孔笙、孙墨龙执导的脱贫攻坚剧。那么大家看完山海情以后,都有什么心得感想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3年山海情扶贫干部观后感5篇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3年山海情扶贫干部观后感篇一 扶贫干部要当“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近期,一部部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电视剧相继播出,山海情自然也被追捧、热议,该剧重现了闽宁扶贫协作中感人的故事。20多年来,一批批扶贫干部以“愚公移山”之志,用真心真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贫困群众搬迁、发展、致富想方法和谋思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
2、流砥柱,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海原群众要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永宁县境内,作为扶贫干部的马得福,一心想帮助整个涌泉村吊庄移民到玉泉营,虽然诞生于涌泉村,有着父亲代理村长的支持,但在搬迁过程中,也要面对老一辈人各种撒泼打滚不情愿搬的境地。无奈、心酸、扎心,一时间充斥了整个剧情,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很戏剧化,但像马得福一样的扶贫干部他们知道“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从事扶贫工作必需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刮骨疗伤的气魄,坚决响应党中心的号召,扑下身子,铆足干劲,攻坚克难,在扶贫路上永不停息,在艰苦条件和百般困难中啃下扶贫这
3、块“硬骨头”。最终,50户涌泉村吊庄移民成为了玉泉营的第一批移民。 贫困群众要发展,观念转变要先行。贫困群众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而如何写好搬迁群众“后半篇文章”,这就要面临搬迁群众的发展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1996年,中心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一批批援宁扶贫干部来到玉泉营,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年多年的闽宁协作由此绽开,以陈金山为代表的援宁扶贫干部与马得福为代表的本地基层干部同心同力动员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发展蘑菇种植,面对搬迁群众“不协作”“质疑”“观望”等心理,从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抓起,以领先尝试、示范带动、典型效应等方式,让能人赚取“第一桶金”,以能人的榜
4、样力气提升搬迁群众主动参加发展的信念、志气和决心,从根源上变更搬迁群众对新型产业和创业就业方式上的认知,推动形成正向激励,凝合脱贫攻坚合力。 贫困群众要致富,产业链要可持续。扶贫干部情牵百姓、心系民生,随着蘑菇棚的大量搭建,市场行情发生了改变,玉泉营的蘑菇滞销,扶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自然也是扶贫干部重点关注的问题。方法总比困难多,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凌教授动员群众建起临时冷冻库和扩大销售范围及发展其他种植产业,进一步延长了扶贫产业链,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当然,扶贫干部在搞扶贫工作时,要坚决避开“一刀切”,针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特点和致贫缘由,以“对症下药”“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方式,为其
5、量身定做、精准施策。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在群众的勤劳英勇下,产业帮扶、劳务输出、闽商创业等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让原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变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胜利地映射出了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时代变革。 2023年山海情扶贫干部观后感篇二 最近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该剧艺术再现了闽宁扶贫协作的感人故事。1996年,中心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20多年来,一批批援宁扶贫干部真心奉献,一波波闽商在宁创新创业,一代代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像剧中马得福这样的扶贫干部们是跨越山海共同致富的骨干担当,是“山”“海”“情”的代言。 山花落尽山长在
6、,终日看山不厌山。扶贫干部要有山一般的意志坚决响应党的号召,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剧中扶贫干部马得福也曾对政策一知半解,当村书记向他说明清闽宁协作的重大意义时,他眼中看到了将来,脚下坚决了步伐。东部支援西部20多年来,党中心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形成了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把生态环境改造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在“马得福们”带领下,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笑声多了,村里小康住宅鳞次栉比,通村马路整齐干净,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中一片旺盛盎然的景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扶贫干部要有海一般的伟力努力克服艰难险
7、阻,铆足干劲,攻坚陷阵。都说“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在艰苦条件下、在百般困难中“马得福们”以“越雪山、涉险滩”的精气神,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成长为担当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养干部。他们不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不断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为的就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有目标的大举措。 生成泽广时芳茂,鱼水情通乐韵谐。扶贫干部要时刻情牵百姓,心系民生。“马得福们”深知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阔干部群众齐心干。扶贫干部要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激发起乡亲走出贫困的内生动力,凝合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气。要常奔波
8、于田间地头、常穿梭于农家小院,让大家闻到扶贫干部身上的泥土味儿。贫困户贫困的缘由千差万别,因此,扶贫路上切忌搞“一刀切”,扶贫干部务必要结合每个贫困户的特点和缘由,逐人逐项走访摸底,询查贫困现状、探寻贫困根源,针对贫困户不同致贫缘由“靶向用药”、“一户一策”,真正做到量身定做、精准施策。 山海会面,东西协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扶贫干部当不以山海为远,勇挑责任重担,提高工作水平,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连接乡村振兴不懈奋斗。 2023年山海情扶贫干部观后感篇三 扶贫路上: 我与第一书记的对话 他不爱多言,但事事都能看到他。脱贫攻坚有他,解决冲突有他
9、,发展产业有他,疫情防控有他。朴实是他,高尚也是他。他是四川省广元市钟岭村第一书记李书记,在我跟他对话中,我深受启迪。 “李书记,你现在既是第一书记又要代村书记的工作,压力大吗?” “要信任方法总比困难多,不要畏惧压力,压力即是动力。”李书记说道。 钟岭村是一个贫困村,村干部结构偏老龄化,群众思想保守,产业发展滞后。2023年下半年,因村支部书记身体状况欠佳,请假在外看病。多方考量之下,暂由李书记全面主持钟岭村工作。帮扶工作和脱贫攻坚的重担全都压在了肩上。在他的努力下,两处居民点建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2023年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圆满完成,初步建成了520亩笋用竹产业园和200亩藤椒特色园
10、,带领大家主动探究出“竹下鸡”“藤椒鸡”循环种养殖、长短结合的优质集体产业;1200平米养牛场建成后,找寻业主进场养牛,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来壮大集体经济收入;激励老百姓发展户办小庭院,原本周边荒废的土地,也种起了蔬菜,围起了鸡圈。2023年10月,村委会院坝里开起了喧闹的分红大会。钟岭村于2023年整村脱贫。 “李书记,这次有政策,像你这种状况可以申请回去啊!” “脱贫任务还没完成,我的身体状况我清晰,放心吧。” 李书记因身体缘由,每次吃主食前都须要打针才能进食。在驻村期间,也时常因为工作忙,导致饭没吃到点上,生病住院过几次。本想着借着这次可以申请回去的政策,劝告他。刚开口就被阻挡了,没有人能
11、拗得过他执拗的性格。我们都知道他放不下在这里的贫困户,放不下身上的脱贫担子。舍小家顾大家,周末休息日也总能看到他在村里忙里忙外。他认为,只要我们先干起来,群众才能跟上。 “李书记,这次捐款,大家差不多都是捐的100200元表示心愿,你跟大家差不多就可以了。” “不了,他们在前线冒着生命的危急,我们至少是平安的,能够帮点忙是应当的。” 大年初二,李书记即刻到村履职。在疫情防控初期,一方面口罩难买,另一方面群众不重视,不戴口罩攒堆堆烤火、闲聊现象常见,甚至还有不听招呼走亲访友的。对此,李书记带着村干部、工作队员分别挨家挨户打招呼。同时李书记又是北庙乡全部村中第一个组织捐款的,李书记自身既要供给女儿
12、上高校,还住着公租房,捐了1000元。截止3月10日,李书记组织钟岭村共捐款7120元,支持疫情前线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中国,有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身在一线,爬山路、迎风雪、战贫困。李书记是百万人中的一个,在扶贫路上我看到了他“最美的模样”,老百姓信他、敬他、爱他! 2023年山海情扶贫干部观后感篇四 山海情主要讲解并描述的是一位二十世纪通过勤学苦读走出大山的学生马得福,在参与工作就被安排到西海固作为一名年轻的干部,激励支持家乡人民部分“吊庄”,最终家乡整体搬迁,迁出西海固的一个大山村子涌泉村的故事。 在这个搬迁的过程中,因为政府选择的是宁夏银川地处平坦但相对有沙漠的地带。一
13、年时常的刮风,而且飞沙走石的现象常有。刚起先吊庄的其中7户村民因为承受不住恶略环境的肆意横虐,都跑回了老家。电视就从这个负责吊庄的移民返回家起先,呈现了一系列杰出优秀的人物如干部马得福、蘑菇专家凌一农教授、白崇礼校长等等。剧情的演绎、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都很好,我个人觉得这部电视剧能感动人的缘由有以下一些。 作为一部以扶贫为主的电视剧,整部剧的主旨就是如何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动身点,干部怎么样才能用最管用的行动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无疑这部剧就是这么演的,但是剧中人物青年干部马得福的真实表现让人为之动容。当他被支配到吊庄移民户接洽老百姓的时候,他和村民们一起,徒步搬运东西推车前往吊庄村,在途中遭受沙尘
14、暴来袭,他一个年轻人不是临阵退缩,而是安排大家抓紧趴下,一起面对疾风鹤唳的沙尘暴。有的村民初来乍到忍受不了这种突变的天气,叫嚷着要回去,干脆不吊庄了,面对马得福的劝阻他们毫不动心,还是回去了。在遇到村民不通电就不想再坚持下去的愿望,马得福一而再再而三的骑着自行车跑供电站,对供电站站进步行软磨硬泡式的劝服工作,但就这还是因为60户村民才通电的要求,被缺少的一户给难住了。面对这些困难,马得福虽然屡屡受挫,但是他还是一股子劲的往前冲,为的是让吊庄的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在凌教授帮助玉泉营金滩村村民种植双孢菇的过程中,马得福更是跑前跑后,为蘑菇的生产出棚思前想后,让老百姓在得到甜头的同时他也喜乐于心。
15、但是对于很快全村人都种蘑菇导致市场饱和菇价下跌的情形,他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好在凌教授在全国范围内的奔跑,才让下跌的菇价才稳住。最让人动情的是,在全剧的后面涌泉村要整体搬迁的时候,面对父老乡亲的不舍离乡之情,马得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动情地讲着:“涌泉村才是我的根,我们搬迁不是为了断根,而是把根扎到更肥沃的地方,是为了搭上易地扶贫这一辆班车现在闽宁镇有学校、有医院、有银行,住的时间长了那里就是家”“人嘛,终归不是树,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到哪儿了哪儿也就能再扎根。”面对这些中肯的语言,一向坚持不搬迁的爷爷辈、太爷辈的人们都动情了,是啊,为了后代的发展
16、,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何尝不是更好的选择呢? 另一位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农业教授凌一农,他是个从福建来宁夏探讨菌草的专家。靠着一腔热忱,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宁夏对口扶贫。闽宁镇双孢菇的产业化,凌一农教授功不行没。他不但带出了好徒弟马得宝,还在菇价下跌严峻的时候倾囊而出,把自己的工资都从妻子哪里要来垫资帮助农夫渡过滞销难关。他的这些举动让人觉得一个教授为民助民,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还有一个平常举止儒雅的教授,在面对村民的利益受到侵扰时他也能不甘和人打架来阻挡人民的利益的流失,从而带动和激励闽宁镇的村民脱贫致富。 还有马得宝,一个小时候叛逆,长大后聪慧,在经验一趟去新疆的磨练后,快速成长,成为金滩村致富带
17、头人,起先成为了种植双孢菇的第一人,之后又干劳务队,开劳务公司,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起初他带着对哥哥马得福的偏见和对他的不满,觉得家里优势都是哥哥占去了,他因为顽皮没有少挨父亲的打。自打他在闽宁镇的一个项目上参加公允竞标,竟被人举报说是弟弟沾了哥哥的光之后,他才体会到哥哥作为公职人员,要办好一件事的诸多难度,从今之后起先理解哥哥的行为。兄弟也日渐和谐共进。马得福还有一样让人钦佩的就是作为年轻人他不怕苦不怕累,在种植蘑菇面对沤粪的剧烈气味从起先的不适,到适应棚内的气味和吃苦肯干。从包工程带领乡亲干工程到个人的各种担当,觉得他是青年一代努力工作的代表。还有他始终如一的爱情观,对待心爱的姑娘麦苗始终不
18、离不弃,直到结婚生子,恩爱有加。 最终我想说的是人民栋梁的教化者白崇礼校长。他在涌泉村是一个乡村老师,因为搬迁问题,原来村子的学校不存在了,白校长就跟着吊庄户到了金滩村,在那里当上了校长,并且是奔跑在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行走的纽带”。他的愿望很现实,也很珍贵,就是希望他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面对汹涌波涛的福建打工浪潮,好多学生家长眼热了,也是因为生活的困难,觉得孩子读太多的书不如出去打工挣钱。白校长一知情就骑着自行车去做家访,劝服学生的家长让孩子去读书,多读几年书。最要紧的是,面对学生的辍学,他心急如焚,甚至白校长把海吉第六批赴闽打工的车挡住,将不满16周岁的学生海春玲叫了下来,因为劝
19、服还被其家长打破了眼镜。面对这些,他都觉得不是困难,最重要的是面对教化局申请修理操场的资金都难以达到的时候,他暗下决心把闽商捐的无条件安装的电脑给卖了,然后换回了孩子们合唱竞赛用的校服和操场的修理费。尽管他知道这是不合理的,要受到上级处分的,他宁可知道冒着被撤职处分的危急还是那样做了。当全校学生在合唱竞赛上激情昂扬地演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并完成后,他紧攥双拳像是一个打了有生以来最终一场胜仗的将军那样激烈。他满眼都是学生,满心都是学生如何读好书,这是一个教化工作者的宏大之处,一个一心一意为学生着想的老师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民族的灵魂工程师! 剧中令人感动的角色太多,还有为一心一意亲赴岗位最终却
20、遭受车祸的张树成书记;一个活出了自我、演绎了女性隐忍和坚毅不拔、能顶一片天的水花;一心为百姓、一心记着祖先好处、仔细教化后代的村支书马喊水等等。正是有这些官民相互理解、相互帮扶、有了国家互助扶贫的好政策,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脱贫攻坚任务才能在千千万万干部百姓联手的过程中脱去贫困的帽子。才有了剧中那样一个又一个充溢社会主义现代化风貌的“闽宁镇”,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十四五”的美妙前景规划中发展的越来越好。 山海情这部剧还让许多人喜爱的缘由,在于剧中好多场景都是农村场景的真实再现,例如围着彩色“炕围”的屋内墙壁,涌泉村民家中那用格子布拼成的花门帘、那家家户户的土围墙、那亲切的大喇叭、家门口那远远长长的
21、土路、那些手持烟锅的朴实的老爷爷形象、那时候村民白衬衣底下套着线衣的穿着都是点燃我们回忆的导火索,干脆引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和泪点,我想着这就是真正的好剧之感染力所在吧! 2023年山海情扶贫干部观后感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心将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体现了党中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决决心。2023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作为基层党员,如何推动脱贫攻坚工程,笔者认为,仍须要有“三心”。 一是锤炼初心,将脱贫攻坚作为神圣使命。脱贫攻坚不能只给贫困群众送点米面油,而是要加强党的组织保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
22、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力气,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在脱贫攻坚的最终冲刺阶段,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化激发起来的热忱和干劲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和群众一起攻坚克难,争当奋斗者、奉献者。党的领导是我们在致富路上加速前行的主心骨,也是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打硬仗、扛重活、攻难关中练出真功夫的必要条件。 二是坚决信念,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党的十八大以来, 大力推动之下,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成果可喜可贺,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依旧严峻,还有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部分已脱贫人员还存在返贫风险,再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这就要我们坚
23、决必胜信念和决心,立足前期良好工作基础,接着绷紧弦、加把劲,充分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越是艰难越向前,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一鼓作气扎扎实实啃下最终的硬骨头。 三是发扬匠心,创建群众满足的脱贫成效。脱贫不能搞“一刀切”,针对稳脱贫实力不强的脱贫户,要像工匠打磨精致器具一样,以“如琢如磨”的精致看法,在排查问题上再下功夫,做好摸底调查,对易返贫人员重点关注,对返贫人员刚好建档立卡,结合返贫缘由做好精准帮扶。要立足实际、动真碰硬,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切实把每个扶贫项目、脱贫措施都坚持下去、完善起来,坚决不能走形式主义、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的路子。纪检监察等部门还要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监督作用,织密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网络,盯住整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放,肃穆查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搞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等问题。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让脱贫攻坚的成效真正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