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改革的公共化历程探究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改革的公共化历程探究_1.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财政改革的公共化历程探究 摘要:20世纪80年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显明的市场化趋势,相应地财政呈现出显明的公共化趋势。经济市场化与财政公共化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发展和稳定取得巨大进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同时也为我国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奠定了基础。为此,回顾20多年来财政改革所呈现的趋势,分析其对构建公共财政的意义,对于今后的财政工作将是大有裨益的。关键词:财政改革公共财政公共化分税制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改革始终是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配套改革,在我国初步搭起了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而这种体制框架符合公共财
2、政的方向要求。为此,总结1994年前后财政改革的阅历,对于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建设有重要意义。一、1994年前的财政改革:“分灶吃饭”体制1980年,中国选取财政安排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向地方下放财权,变更“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根据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心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灶吃饭”体制。这是传统体制起先向新体制渐变的财政分水岭。1985年,在其次步利改税基础上,将“分灶吃饭”的详细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即根据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确定中心、地方各自的固定收入,另有共享收入;支出
3、仍按隶属关系划分。这时已有“分税制”的概念和探讨,但体制的实质仍是渐进过程中的财政包干制。1988年,在1985年体制的基础上,对收入比重较大的17个省、直辖市和安排单列市,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和“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等几种不同形式的包干方法,简称“地方包干”。这使中国渐进改革中的企业包干加上财政包干,形成了包干制的“鼎盛时期”。实行“分灶吃饭”之后,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调整国家与企业安排关系,扩大企业留利和更新改造资金规模。经过80年头初的利润留成,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1987年后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究以及90年头后逐步树立“税利分流”方向
4、,形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思路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方针,在扩大企业财权之后,又将生产经营者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渐渐引上轨道。(2)改革税制。初步形成了复合税制,适应市场取向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使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和调整经济生活方面的作用大大加强。(3)改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方法。80年头曾有“拨改贷”的探究,并在一些建设项目中试行投资包干方法和对工程进行招标、投标承包的经济责任制。从1988年起先,对中心级基本建设投资实行基金制方法。90年头,最终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的国际惯例接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合的企业注册资本金制度。(4)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财务制度,强化支出约束
5、机制。从1980年起先,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包干方法,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对有收入和经济偿还实力的文教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周转金制度,并建立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制度。普遍实行的“分灶吃饭”框架内的财政包干制,尽管有以上进展,但直至实行“分税制”改革前,都没能够跳出传统体制把企业禁锢于“条块分割”行政隶属关系之中的基本格局,也未找到处理中心、地方关系的比较合理、稳定、规范的形式,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假如停留于这种体制,深化改革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阻碍,因此必需跳出行政性分权思路,寻求实质性推动改革的新方向。二、1994年后的财政改革: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要从整体配套的
6、角度考虑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使财政体制的目标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定性,必定是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这是以1994年里程碑式的财政、税收配套改革为标记的。90年头初期,中心及财政部门在改革思路方面已明确了实行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的导向,并于19921993年进行了分税制的试点。1994年财税改革方案出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1)根据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中心财政主要担当国家平安、外交和中心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心干脆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担当本地区政权
7、机关运转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的支出。(2)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心和地方收入。根据税制改革后的税种设置,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心税;将相宜于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将与经济发展干脆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心与地方共享税。在划分税种的同时,分设中心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实行分别征税。(3)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心财政和地方共享税的分成比例,按承认现状,分省分别确定税收返还的数额。共享税的分成比例是全国统一的,这是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体现规范和统一的原则。中心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税收返还则从承认现状、敬重历史、体现差别、体现了从实
8、际动身的原则,保证了分税制改革的顺当进行。这部分收入从本质上讲是地方的收入而不是中心对地方的转移支付。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各地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增量共享是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一个创建,有显明的中国特色。(4)妥当处理原体制中心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原体制安排格局短暂不变,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再逐步规范,以削减推行分税制改革的阻力。原体制中心对地方的补助接着按规定执行。原体制地方上解仍按不同体制类型处理;实行递增上解的地区,按原规定接着递增上解;实行定额上解的地区,按原规定的上解额接着定额上解;实行总额分成地
9、区和原分税制试点地区按1993年事实上解数和递增额,并核定一个递增率,每年递增上解。原中心对地方下拨的一些专款,该下拨的接着下拨。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渐进性改革原则的体现,实践证明是胜利的。(5)建立中心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详细数额的计算采纳公式法,分别计算各地的标准财政收入、标准财政支出,不足部分由中心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已成为分税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地方、特殊是中西部地区保证必要财政支出的一组重要来源。中心财政越是集中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就越重要。(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推动,我国的财政改革措施主要还有: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农村税费改革
10、、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选购制度、收支两条线改革、所得税共享改革、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等。总的来说,1994年以来,国家财政在收入、支出、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推出了工商税制、分税制、所得税收入共享、税费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选购等十几项重大改革,实施了从适度从紧到主动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空前的重大作用。三、改革开发以来的财政改革对构建公共财政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意社会公共须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就是公共财政。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从市场取得税费收入,并将其用于政府
11、的各项公共活动支出,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平安,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1994年后的财政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主要表现在:建立和完善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复合税收体系,实行并不断完善了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了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选购等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通过相机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主动的财政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丰富了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实践;加强了财政法制建设,促进了依法理财。通过改革,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体现市场经
12、济要求的,有利于增加财政调控实力,促进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型的税制体系和模式。实践证明,新税制的运行取得了巨大胜利,是我国税制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详细地说,在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下,财政工作出现了一系列呈现公共化趋势的改变:(1)在财政体制上,突破了过去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供应型管理模式,又跨越了过渡性的财政包干制,初步建立起合理划分中心税、地方税、中心与地方共享税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2)在税收制度上,突破了过去受产品经济影响的过于单一的税制结构,不断拓宽税收调整领域,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型流转税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了所得税制度;(3)在
13、国有企业管理和利润安排上,突破了过去将国有企业作为行政机构附属物进行干脆管理的模式,确立了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理顺了国家和企业的安排关系;(4)在预算编制上,改革了传统的单式预算制度,初步实行了由常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构成的复式预算制度;(5)在财会制度上,变更了长期以来按全部制、行业和部门设置财务会计制度的做法,实行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采纳了国际通行的会计语言;(6)在安排政策上,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确立了以按劳安排为主体、把按劳安排和按生产要素安排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允的安排政策;(7)在财源建设上,变更了过去主要依靠全民全部制企业供应积累
14、的单一型财源结构,主动拓展非国有经济以及社会、个人的财源,培植开拓来自第三产业的新兴财源;(8)在资金筹措上,转变了过去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旧观念,努力拓展国内外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国内外一切可用财力为经济建设服务;(9)在资金运用上,进一步加强了监督,讲求资金运用效益和依法理财;(10)在宏观调控上,突破了过去不重视价值规律作用的干脆限制方式,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补贴等政策工具,主动参加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另外,财政职能和管理方式正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重大转变,逐步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干脆管理转向间接管理,财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财政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增加了国家抵挡各种风险的实力,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安。建立起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促进了企业同等竞争和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财政改革的过程中,阅历与教训并存。总结阅历、吸取教训,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信任将来我国的财政改革会沿着公共化的进程接着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