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配电安全智能终端产品项目招商引资报告(参考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家庄配电安全智能终端产品项目招商引资报告(参考模板).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MACRO.泓域咨询 /石家庄配电安全智能终端产品项目招商引资报告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7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7二、 项目建设地点7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7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7五、 建设背景、规模8六、 项目建设进度9七、 原辅材料及设备9八、 环境影响10九、 建设投资估算10十、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十一、 主要结论及建议13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14一、 行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系14二、 影响行业发展的利弊因素15三、 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19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9第三章 市场分析21一、 行业竞争格局21二、 行业风险特征22第四章 选址方案24一、
2、项目选址原则24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4三、 创新驱动发展29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0五、 产业发展方向32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4第五章 建筑物技术方案35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5二、 建设方案35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36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36第六章 建设内容与产品方案38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8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8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8第七章 运营管理模式40一、 公司经营宗旨40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40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41四、 财务会计制度45第八章 发展规划分析52一、 公司发展规划52二、 保障措施53第九章 SWOT分析说明55一、 优势
3、分析(S)55二、 劣势分析(W)57三、 机会分析(O)57四、 威胁分析(T)59第十章 法人治理64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64二、 董事66三、 高级管理人员71四、 监事73第十一章 项目节能方案76一、 项目节能概述76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77能耗分析一览表77三、 项目节能措施78四、 节能综合评价79第十二章 安全生产81一、 编制依据81二、 防范措施82三、 预期效果评价88第十三章 原辅材料分析89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89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89第十四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90一、 人力资源配置90劳动定员一览表90二、 员工技能培训
4、90第十五章 项目投资分析93一、 编制说明93二、 建设投资93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94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95建设投资估算表96三、 建设期利息9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7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98四、 流动资金99流动资金估算表99五、 项目总投资10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1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0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2第十六章 经济效益分析103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03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0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7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7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9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10五、
5、偿债能力分析11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2六、 经济评价结论112第十七章 招标、投标113一、 项目招标依据113二、 项目招标范围113三、 招标要求114四、 招标组织方式114五、 招标信息发布115第十八章 总结116第十九章 附表附录118建设投资估算表11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18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19流动资金估算表12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2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6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名称及
6、项目单位项目名称:石家庄配电安全智能终端产品项目项目单位:xx有限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18.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按照项目建设公司的发展规划,依据有关规定,就本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市场供需状况与销售方案、建设方案、环境影响、项目组织与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研究结论。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一)编制依据1、一般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7、与参数(第三版);3、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二)技术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采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建设原则。2、根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制定生产纲领和技术方案。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行业的现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设备选型和工艺方案,使企业的建设与未来的市场需求相吻合。4、贯彻技术进步原则,产品及工艺设备选型达到目前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将先进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效益最大化。5、严格遵守“三同时”设计原则,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五
8、、 建设背景、规模(一)项目背景目前,“十二五”规划已经收官,回望过去五年的全面建设阶段,智能电网各项投资增长迅速,单就国家电网公司对智能电网的投资总额已达到2,861.10亿元,超额完成规划中预期投资;年均投资572.22亿元,比第一阶段的170亿元的年均投资额增长超三倍。其中配电环节是智能监控组件产品供应商参与最多的环节,也是智能电网投资的核心领域之一。而用电环节投资额占整体投资额的27.3%,在所有环节中所占投资比重最大,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用户端智能电表的采购。2016年智能电网建设开始进入引领提升阶段,依照计划国家对智能电网的投资将继续维持高位水平,配电网智能化也将成为未来几年建设的重
9、点。(二)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2000.00(折合约18.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7829.35。其中:生产工程11119.68,仓储工程3659.04,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1688.39,公共工程1362.24。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x套配电安全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六、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有限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七、 原辅材料及设备(一)项目主要原辅材料该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包括电子元器件、线路板、锰铜分流器、电源变压器
10、、外壳、锡膏、焊锡丝、工业酒精、三防漆、新鲜水、电。(二)主要设备主要设备包括:高温房、测温仪、数字示波器、工频耐压仪、卫星同步时钟仪、频率测试仪、单相表走字架、互感器测试仪、兆欧表、数字万用表、数字式微欧计、示波器、高温烘箱、电烙铁。八、 环境影响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符合国家土地供地政策,运营期间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在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后,均能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对外环境影响较小。因此,该项目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认真落实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上,从环保角度分析,该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九、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
11、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260.7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173.9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34%;建设期利息56.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7%;流动资金1030.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59%。(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4173.98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3578.9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84.59万元,预备费110.41万元。十、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90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7265.83万元,纳税总额842.97万元
12、,净利润1266.8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7.06%,财务净现值897.93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11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12000.00约18.00亩1.1总建筑面积17829.351.2基底面积6600.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220.072总投资万元5260.722.1建设投资万元4173.982.1.1工程费用万元3578.982.1.2其他费用万元484.592.1.3预备费万元110.412.2建设期利息万元56.072.3流动资金万元1030.673资金筹措万元5260.723.1自筹资金万元2972.163.2银行
13、贷款万元2288.564营业收入万元90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7265.836利润总额万元1689.107净利润万元1266.838所得税万元422.279增值税万元375.6310税金及附加万元45.0711纳税总额万元842.9712工业增加值万元2832.1413盈亏平衡点万元3918.03产值14回收期年6.1115内部收益率17.06%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897.93所得税后十一、 主要结论及建议通过分析,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从发展来看公司将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工艺条件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代替目前产品的产业结构。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行业与上下游
14、产业的关系电力仪器仪表制造的上游产业有电子元器件如表壳、互感器/继电器、集成电路、IC数字芯片、插座插针等和水电供应等行业,为本行业提供各类生产耗用的原材料与基础能源。其中原材料对本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采购成本和性能质量上。目前电子元器件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业内竞争性强,加之国外采购通道逐步放开,海外直接采购渠道增多,供应相对充足,因此该类上游产业的产能和市场变化对本行业的影响较小。但由于本行业产品的使用性能很大程度上受原材料品质、性能的影响,因此上游产业的技术发展结果将直接作用于本行业的产品上。除电子元器件外,本行业对水电等基础能源的使用通常限于制造过程中的某些特定工序或辅助性工序,如贴片、
15、焊接、检测等,以及办公、生产等场地的日常消费,占生产投入和期间费用相当小的一部分。此外,国家对工业用水电实行政府定价,历年价格波幅小,地域间差异较大,且本行业企业集中的东部城市水资源丰富,价格上具有优势,因此基础能源行业的变动情况与本行业发展关联不大。电力终端用户即为电工仪器仪表产品的下游使用者,从发电厂、工矿企业、铁路、电信运营商到小区物业、居民,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电力、能源、房地产、交通、通讯及环保等在内的下游产业对于电力参数检测精度、灵敏度和产品质量性能等要求的提高会促使本行业在资金、人员、技术上投放更多资源。此外,下游产业的景气程度也同样影响着本行业的发展形势。二、 影
16、响行业发展的利弊因素1、有利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199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正式施行,旨在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提供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旨在鼓励推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06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在联合发布的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最后拉路”,实现错峰、避峰、负荷“定企业、定设备、定容量、定时间”。智能电表、电能信息管理系统及其他电力用户终端产品
17、因具有提高电网运行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损耗等功能特点,为国家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属于国家发改委鼓励类产品。国家对包括上述产品在内的电力需求侧设备后续发展的大力支持,必将持续拉动其市场需求。(2)符合电力能源行业发展战略根据国家电网提出的发展规划,电力行业未来的投资重点将由电源基本建设转向电网建设;搭建智能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覆盖;深化智能量测体系建设,在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新设备、新商业模式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014年7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安全可靠、开放兼容、双向互动、高效经济、清洁环
18、保的智能电网体系,满足电源开发和用户需求,全面支撑现代能源体系,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依托这一系列电力行业发展战略和措施,电力仪器仪表和能耗信息管理系统生产企业迎来长远的发展机遇。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投资的全面铺开,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以及电网调度各环节的深刻改革,智能电力仪表、电能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等电力需求侧产品供给方在享受销量增长带来的丰厚回报的同时,也必须相应地及时提升产品性能品质及内在技术含量,以迎合市场的快速变化和电力行业的新要求。(3)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国家
19、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国家预计将不断加大对中小型城市和农村的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城市危旧房改造要对原有的电力设备进行检修、替换;与此同时,商品楼的建造需要新增大批量的居民用户电表,这都将直接带动对用户端智能电表和电能监测管理系统等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2、不利因素(1)经济规模缺失用户端智能电力仪表和电力能效监测平台的开发生产具有定制化的特点,不同用户的用电环境、使用场所、线路配置存在差异,生产企业通常需要事先与客户进行沟通,根据其特定要求设计产品、安排生产,往往功能相同的产品可以再细分出多种型号、规格、技术参数;配备生产物料时,
20、需要零部件种类较多,单次采购量较低。因此,本行业总体呈现出的“批量小、类别多”生产形态,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材料采购成本偏高、生产周期偏长、管理难度较大,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2)尖端技术与高端技术人才缺乏虽然我国智能仪表制造业发展至今已具有一批具备独立研发能力和技术力量的生产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是从行业层面上看,研发投入不足、整体技术水平不高、顶尖科研人员欠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高端电力仪表、用电信息采集和处理终端以及能耗管理系统等产品需要微电子、计算机、通讯、自动化等多学科知识的结合与运用,需要技术人才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国内企业欲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上的短板总体向高端产品转型
21、相当困难。而国外电气设备巨头如德国西门子(SimensAG)、施耐德电气(SchneiderElectricSE)由于过百年的经营沉淀和技术储备,在“产学研”的协同及技术孵化速度上具有绝对优势,在高端电力仪表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国内企业生产的高端产品与之相比,在功能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上有一定差距。(3)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用户端智能电力仪表制造业为知识密集型行业,下游用户不仅对产品计量精度、灵敏度、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要求生产厂家能够针对单个用户的特殊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这导致产品升级换代速度较快。因此企业若能对客户需求迅速作出反应,持续设计、开发出定制化产品,将在行业竞争中取
22、得明显的竞争优势;若企业新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不能持续满足客户需求,将带来客户流失的不利影响。三、 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portLinker发布的分析文章,2015年中国智能电表安装量超9000万单位,市场规模达1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6%和1.68%,预计在2016-2020年期间,中国智能电表安装量将以5.75%的平均速率增长,市场规模将扩大3.14%。在全社会用电量不断增长、智能电网建设提速、“十三五”建筑节能减排强制性要求、智能电力终端逐步普及等一系列背景下,智能电力仪表和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制造商面临着整体的发展机遇,未来市场成长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十三五
23、”期间,我国将基本实现智能电表全覆盖,未来新增电力终端用户都将使用智能电表。根据我国居民用户“一户一表”的政策计算,当前我国居民用户智能电表需求总量超过4.5亿台;考虑工商业等其他用户后,当前智能电表的总空间可达5.3亿台。根据当前智能电表渗透率,考虑到国家电网执行新的电表标准IR46带来的替换需求,以及南方电网片区智能电表刚开始普及,预计至2020年新增用表需求约2.7万台,电表替换需求约1.9亿台,按每台平均230计算,总体市场空间超过1030亿元。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
24、,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二)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
25、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第三章 市场分析一、 行业竞争格局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全国共有电工仪器仪表生产企业374家,五年间累计新增100家;行业资产总额达722.66亿元,同比新增约28%。就生产布局来看,受早期各地电网分散招标的影响,电力仪表和监测管理系统生产企业的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多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就市场占有率来看,行业内规模以上的企业不多,市场的集中度较低,少数大企业如江苏斯菲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林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凭借其长期的经验积累,在技术力量、生产规模、品牌影响力上具有优势,拥
26、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不存在绝对的领先或垄断;就市场分层情况来看,中低档产品由于进入门槛低,生产厂商众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内市场供应趋于饱和状态。这导致低端同质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进一步挤占了利润空间。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档产品由于技术含量高,业内能够进行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企业不多,需求大于供给,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为拓展市场空间,一些国内企业迈出国门到国外设厂,转向开拓海外市场。二、 行业风险特征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进入“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27、增多。反观国内,虽然我国经济基本面向好,韧性强,新动力正在强化,增长潜力大,但受近年出口贸易下滑和内需不足影响,尤其结构性产能过剩影响,国内第二产业市场开始出现萎缩,工业企业以及居民用电减少。电工仪器仪表下游行业不景气可能直接给本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政策变动风险原先国家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振经济而出台的一系列中长期经济规划、扶持政策在未来不排除因某些宏观因素,如经济增速放缓,或者微观原因,如地方政府机构未严格执行等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临时调整,投资规模达不到预期的情况出现,由于政策变化产生的对电力行业的投资减少等结果会给本行业带来不利影响,例如目前国家电网正在计划推广新型网络
28、通讯协议,在新标准即将实行的情况下,国家电网预期对相关电力设备的招标量将出现暂时下滑。3、技术革新风险随着人们电力监控、能耗管理、安全用电的意识的逐渐增强,一方面下游产业对电力仪器仪表的需求日趋旺盛,另一方面,用户们对电力仪器仪表产品的功能的多样性、运行稳定性、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本行业产品的生产研发过程需要多领域的技术支持,一旦技术的革新速度或技术孵化、产品换代的频率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市场竞争中会处于劣势。就个别企业而言,产品竞争力将落后于其他技术领先企业,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就国内行业整体而言,外资电气巨头凭借技术与价格等优势,趁机抢占国内市场,对本土企业后续发展造成冲击。第四
29、章 选址方案一、 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2、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4、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5、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石家庄,简称“石”,是河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批准实行沿海开放政策、金融对外开放及批复确定的中国京津冀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重要的大商埠、全国性商贸会展中心城市、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及中国
30、(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境内京广、石太、石德、石太客运专线、京广高铁、石济高铁6条铁路干线交会,是中国铁路运输主枢纽城市,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石家庄市科技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获批国家首批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获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正定)、国家级森林公园3
31、处(仙台山、五岳寨、驼梁)。石家庄市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即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批准设立)、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7月河北省批准设立,2012年10月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由藁城区管辖,曾称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藁城经济开发区)。2013年6月1日,原石家庄辛集市调整区划设置,划归河北省直接管辖。另有3个派出机构(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北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行使所在地域行政管理权。2014年9月9日,批复河北省政府关于石家庄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国函2014122号),同意撤销石家庄市桥东区、藁城市、鹿泉市、栾城县,同时设立石家
32、庄市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五年来,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决战决胜三大攻坚战为抓手,以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为奋斗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韧劲和活力。五年来,经济总体上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特别是我们积极化解新冠疫情影响,全市经济呈现加快恢复增长态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35.1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速为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55元,年均增速为8.3%,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成功实现翻番目标。地方财力日渐雄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
33、5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242亿元,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有力支撑了省会各项事业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创造性提出了发展“4+4”现代产业和“四种类型经济”,确立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0年,“4+4”现代产业增加值达到2275.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3%;城市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园区经济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生态经济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9.035.755.3调整为8.429.462.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8.7%以上。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完成“十三
34、五”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千企转型”成效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落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9%。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夜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金融业活力迸发,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3%;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域旅游开创新局面,旅游业总收入保持全省首位优势;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增加值占比逐年提升。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4亿斤以上,“四个农业”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列入国家现代
35、农业示范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95件,领跑全省。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荣列中国省会城市创新能力第9名,成功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完成3批全国复制推广经验,1项成果列入全国百强案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499家、13567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达到340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高端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人才绿卡”制度成效
36、显著,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89名,“双一流”高校及世界排名前500高校毕业生7289人。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京津冀区域看,未来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纵深推进,京津冀地区将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主要策源地,为推动区域发展向
37、中高端迈进提供重要支撑。从石家庄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会发展,有助于加快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建设,增强省会城市功能地位,强化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国家大力推进“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加快补齐重点领域短板,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大循环,推动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动能。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功能作用实质性发挥,为我市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改革试点示范,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带创新,打造全省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赋予了有利条件。“4+4”现代产业和“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有助于我市更加从容地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我
38、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突出,科技实力雄厚,政治生态良好,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国内各地经济、科技、人才等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市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未来五年我市仍将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突出表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区域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统筹;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改革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容量有待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存在短板,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改善。
39、“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入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危与机同生共存,只有战胜挑战才能化危为机。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省会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的新趋势新内涵,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稳扎稳打,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抢占发展制高点,走在全省前列,开启谱写新时代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建设的新篇章。三、 创新驱动发展展望2035年,石家庄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省会、经济
40、强市。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跻身创新型城市前列;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省会、平安省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石家庄,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根本好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成为普遍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成为具有
41、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平台,省会国际化和知名度及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建设现代化省会,打造全国创新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极”发展定位,高水平构建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4+4”现代产业,高站位统筹“四种类型经济”,高标准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科技中心地位、产业发展能级、城市发展魅力,全力打造中国数字新城、中国健康城,在现代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四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经
42、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上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质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以上、10.6%,总量分别达到8000亿元、1000亿元,省会首位度进一步彰显,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先进城市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建设取得明
43、显成效,开发区能级大幅提升,空港、陆港、海港“三港”融合程度显著提高,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新三区和正定县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体系更趋合理,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轨道上的石家庄”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主城区建设更有品位、管理更加精细,县域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发展魅力日益彰显,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形成。五、 产业发展方向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交通互联互通、生态联防联治、产业协同共赢、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政策协同、深度融合,在对接服务京津中加快高质量发展。(一)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
44、、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以石家庄为中心、连接京津冀主要城市及相邻省会城市“1.5小时交通圈”。加快航空枢纽建设,积极参与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分工协作,全面提高正定国际机场的客货运输功能。加快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公路交通路网,强化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铁路通道功能,加快推进石雄城际、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谋划建设津石铁路。构建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提升一体化运输服务管理水平,建立与京津对接的区域综合交通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联程联运”和货物“一票到底”,普及“燕赵通”,实现全国一卡畅行、一码畅行。(二)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巩固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成果,科学实
45、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各项措施,禁止“一刀切”。加快滹沱河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等级。落实京津冀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环境联合监察、跨界交叉执法、环评会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三)深化产业协同合作主动参与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积极培育一批“研发总部+制造基地”跨区域高精尖产业集群,协同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链。主动承接京津商贸金融、科技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功能外溢,建设一批区域总部和服务中心。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引进京津文化旅游高端服务平台和战略投资者,共建特色旅游线路,共
46、创优秀旅游品牌。(四)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对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京津高校、中小学在我市建立校区、分校,着力推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建设,探索与京津共建高校学科联合体,支持京津石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继续推进与京津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探索一体化智慧医疗,规划共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文化体育互惠共享,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体育场馆等联盟建设。(五)提升承接平台能级水平持续提升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等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承载能力,更好吸引京津产业转移,推动与京津产业互补。加快鹿泉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市级承接平台建设,力争纳入省级重点承接平台管理序列。积极争取建设首都非功能疏解“微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快京石协作创新示范园、石家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强承接能力。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项目占地使用规划的要求,同时具备便捷的陆路交通和方便的施工场址,并且与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相一致。第五章 建筑物技术方案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一)设计原则本设计按照国家及行业指定的有关建筑、消防、规划、环保等各项规定,在满足工艺和生产管理的条件下,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