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485801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3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也称课时安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详细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 青山不老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同舟共济、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建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打算: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

2、,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合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相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老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雄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

3、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得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详细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沟通。(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原委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创建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建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

4、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爱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怜悯、酷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奇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烈、安详、沉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接着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接着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怜悯、酷爱人民的音乐家

5、。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奇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烈、安详、沉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怜悯、酷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打算: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信任,今日的你们,肯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念吗? 特别好! 俗话说:水是家乡甜,月是家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

6、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日,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老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很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沟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老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宏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实行首次公开演

7、奏会,十二岁起先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同等、博爱”的志向。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华蜜!”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其次、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爱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老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察指导。 学生沟通问题,老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8、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情愿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索: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老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老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烈)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

9、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白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改变?(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愿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酷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剧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改变?(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似乎披上了银纱,显得特别的清幽。)(老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溢了温馨和祝愿,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忱。(老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原委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

10、句。 学生阅读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老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漂亮。) (3)老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探讨。 (5)师生沟通找出如下四个画

11、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老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老师板书:月亮上升) 画面三: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老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漂亮。(老师板书:一帆风顺)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射下的海面这样改变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改变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改变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起先。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

12、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改变。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扬的,所以语调应当快速而有力。“突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老师板书:激扬)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漂亮。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

13、一帆风顺,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软、缓慢。老师板书:舒缓) (9)老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观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老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老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

14、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老师与学生采纳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射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绽开的联想和想象) 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奇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沉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静静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老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醒悟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终一个自然段的“传闻”与第一自然段的“传闻”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

15、读最终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宏大的艺术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3 金色的脚印 一、开宗明义,进入新课 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的文章。(板书:金色的脚印)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的作者叫(椋鸠十)。大家对作者有什么了解吗?(学生汇报) 3、师补充:他是一

16、位特地写动物的作家,他写了许多出名的关于动物的文章。那么,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写的角色有几个吗?(板书:角色老狐狸小狐狸正太郎) 2、(出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快速阅读课文,思索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沟通读后的感受。 3、围绕学习提示,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写什么事情?同桌沟通,取几个小标题。 4、汇报初读状况。 (1)两名同学上台板演。 (2)师小结:大家写的是不是都是这几件事情呢?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这几

17、件事情。(指着学生的板书一一说) (3)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提示概括的技巧) (4)师小结学习这样的长课文的方法。 三、探讨沟通,细细品读 1.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随机出示其次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次自然段,问: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的? 师小结:这些叠词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孤独的环境,这是一种什么描写?(板书:环境)就是这种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小狐狸当时的孤独无助、凄凉。 生齐读其次自然段,把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读出来。 2.从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的四件事情中,选择其中一件细细品读。 要求:边读边做批注,说说自己从这段文字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18、:我选择的是,我从这里感悟到 老师指导品读,如:从哪些词语中,能给你特殊的感受。(四个场景一一品读) 从“做窝”这件事情的引导学习中,点出对比的手法的运用。(板书:对比) 品读后,引导修改小标题。(如:舍命引狗冒险做窝) 师小结取小标题的技巧:简洁、能够表现出老狐狸当时的一种情感。 3.体会、品读人与动物的情感。 承上启下:这四件事情深深地打动了正太郎,也打动了我们。除了这四件事情,课文中还有哪些事情让我们特殊感动的呢? 学生沟通、汇报;老师引导品读关键词句。(如:正太郎给老狐狸送食物、老狐狸救正太郎) 4.总结老狐狸、小狐狸、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完成板书。 5.品读课文的最终3个自然段。 学生

19、齐读这3个自然段中的前两段,思索:事情到这里,应当结束了,狐狸一家团聚了,很喜庆的场面,但是课文最终还留了一段,为什么? 齐读“迎着刺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线,始终延长到密林深处。” 问:读了这段话给你一个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其次自然段,师生对比朗读。 从对比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呢?你觉得这样一段话在这里有没有必要加呢? 师小结:这里的金色光线象征了狐狸一家又起先了华蜜欢乐的生活,也象征了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板书:象征) 同时,这个“金色的光线”又和课文题目“金色的脚印”相呼应,又起到点题的作用。(板书:呼应点题) 再品读最终一个自然段“迎着刺眼的朝阳,狐狸们

20、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线,始终延长到密林深处。” 四、总结中心思想,领悟学习方法。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射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非常宝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切而团聚,又起先了它们美妙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它们生命的珍重与爱惜。 学习方法:我们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重点抓住文中有些什么角色?主要的事务有哪些?文中的环境跟角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对比、象征、呼应等手法的运用,那样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作业:课外练笔(二选一) 你与小动物之间

21、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 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爱好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肯定非常感人,能把它写详细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4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尝、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能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初步读懂故事内容。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挚友

22、间真挚的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打算】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简单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较少。因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打算了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打算了相关的音乐和简洁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解题未见其文先生情 1、课前静息,音乐传情。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 2、简介人物,读题揭题。

23、 (1)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简介主子公,了解故事背景。(板书:伯牙子期)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揭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文,争取读准读通。 出示导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 2、难句指导,要求读出节奏。 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配乐熟读

24、,练习读出韵味。 师:读书是越读越有味道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出示课件,多种形式合作朗读: (1)师生对读两次。 (2)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读一次。 三、研读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研读感悟,初识琴声之妙。 (1)师: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美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美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读好感叹的语气。 (2)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25、理解“善”的不同含义,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2、角色体验,领悟心灵相通。 (1)创设情境,拓展想象,师生分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 出示“伯牙所念,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的句式引导学生说话。 (2)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理解“念”和“志”的意思,体会“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4)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按部就班地体会“知音”的内涵,在此渗透“泰山”、“江河”的含义,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5)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板书:所念必得) (6)学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愿相通。(心心

26、相印心有灵犀) 3、课堂练笔,感受相遇之喜。 (1)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孤独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学生练笔:假如你就是伯牙,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挚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请用“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的句式写下来。 (3)指名反馈,师简要点评。(板书:知音) 4、借用原话,重温知音典故。 (1)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师:从今以后,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品读明理破琴绝弦祭知音 1、创设情境,感受失知音之悲。 (1)从

27、“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指名朗读这三个字,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出示句子,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仿佛望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好这句话。 2、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 (1)出示短歌,师生吟诵:古书中记载,闻知挚友死讯,伯牙哀思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难过难过复难过,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挚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借助短歌中的诗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

28、形象读出哀思。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擦去板书:所念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男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擦去板书:知音)“春风满面皆挚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女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就让我破琴绝弦,也绝了我全部的期盼全部的愿望吧!一起读 师:这真是破琴绝弦肝肠断,人间无处觅知音! 五、诵读传神一咏三叹怀知音 1、余音缭绕,提领一顿。 师:正是这喜得知音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今,人们不断地在传唱和吟诵着它!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 2、回味

29、经典,背诵全文。 借助“资料袋”,充分敏捷地运用教材资源,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一咏三叹诵读全文。 六、拓展延长莫愁前路无知音 (1)课堂小结,升华相识。 师:同学们,学习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假如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 师:从今,你和伯牙、子期不再生疏,尽管你们相隔千年,尽管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旧要怀抱着愿望,在生活中苦苦寻找着自己的知音! 师:孩子们,你肯定会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当华蜜驾临时,希望大家懂得珍惜! (2)布置作业,课外延长。 收集体现知音好友的诗文和名言警句;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人教

30、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5 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照画面,了解课文中详细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比照插图,把详细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观赏蒙娜丽莎神奇莫测的漂亮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详细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打算: 1.课前,支配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观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31、2.老师打算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相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1.奇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沟通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沟通,利于课文学习,对名画有初步相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沟通。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观赏蒙娜丽莎

32、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缘由;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详细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殊具体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奇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终告知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沟通,感知文章脉络,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欣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羡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宠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沟通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详细介绍蒙娜丽

33、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爱好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沟通,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最终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终被保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简单,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房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开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简单

34、,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最终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最终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安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淌”。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软光明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淌,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始终是个谜,她的微笑究竟神奇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视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注视达?芬奇的传世

35、名画蒙娜丽莎时,经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揣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烁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奇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奇妙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奇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视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

36、殊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楚、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溢着幻觉般的神奇感。 6.作者用美丽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漂亮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观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肯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打算后做讲解员介绍)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这课的重点,教学设计突出了重点,即:观赏蒙娜丽莎神奇莫测的漂亮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详细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时留意勾画出插图描写的文字,引导学生沟通细微环节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详细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沟通: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设计意图:感受等待也是一种漂亮。体会名画的来之不易。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