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创新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金融创新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影响 摘要:金融创新变更了存款打算金的作用机理,减弱了其政策功效,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与GDP的相关度,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现实性和长期性受到挑战。适应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须要,有必要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和动态的自我调整机制,以减小金融创新给金融宏观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词:金融创新;存款打算金制度;货币政策体系金融创新在改进金融服务、激励干脆融资和减轻间接融资压力的同时,又减弱了存款打算金的功效,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与GDP的相关度,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受到置疑。适应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须要,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和动态的自我调整机制,以削减金融创
2、新给金融宏观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势在必行。一、金融创新对存款打算金的影响由于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货币供应量都可以视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而货币乘数可以表示为:K=1/(rhe)。其中:r是法定存款打算金率,h是现金漏损率,e是超额存款打算金率。中心银行一般通过调整存款打算金率来变更货币乘数,限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建,从而调整货币供应量。但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乘数中的有关变量不断发生改变,致使中心银行通过法定存款打算金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实力减弱。(一)金融创新缩小了法定存款打算金r的计提基数,从而降低了实际提缴的法定打算金。第一,金融创新使融资证券化趋势日益增加。大量资金从存款性金融机构流向非存款性金
3、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绕开了法定存款打算金率的约束。其次,金融创新变更了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比例,尤其是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存款在其负债中所占比例渐渐下降。2023年,外资金融机构全年净拆入资金604亿元,同比增长40%,政策性银行共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4348亿元。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下降,非存款负债比例上升,因此降低了提缴的存款打算金。2023年,全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非存款负债的比例已达22.45%。第三,商业银行通过创建出的介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之间或躲避计提法定打算金的新型负债种类来削减实际提缴额。如近年来,人民币理财再次升温,工商银行、光大
4、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都纷纷公开发售以央行票据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由于法定存款打算金实际提缴额与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不对称,从而使事实打算金率低于法定存款打算金率,并且因近年来金融创新的不断改变发展,该缺口正在不断扩大,使法定存款打算金政策工具的作用力被减弱。(二)金融创新使银行超额打算金率e的弹性增加,致使法定存款打算率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受到限制。金融创新使货币市场高度发展,使超额存款打算金率不断降低。一是银行通过调整超额储备的途径许多,银行保持超额打算的机会成本得以提高,从而使银行尽可能调低超额储备愿望加强,使银行超额打算金率的刚性削减而弹性加大。二是货币市场金
5、融产品不断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流淌性,各商业银行才可以尽量压缩超额存款打算金的数量,扩大贷款投放,同时又可以把大量闲置资金投放货币市场,获得高于央行存款的利率,一旦头寸吃紧可以随时通过回购业务,从市场上筹集资金。实证分析也证明白这一点。在1985年—1991年的7年间,银行超额打算金率基本稳定,保持在13.2%—12.28%之间,偏差是0.92。从1992年—1998年的7年间,银行超额打算率则大幅下降,始终保持在7.31%—9.54%之间,偏差是2.23个百分点。从1999年—2023年的6年间,银行超额打算金率进一
6、步下降到5%左右。另外,支付结算方式的不断创新,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转账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超额打算金的占用比例。(三)金融创新使现金漏损率h出现不断下降的改变趋势。现金漏损率h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持币的机会成本、公众偏好与支付习惯、金融制度的发达程度等。金融创新从促进金融制度发达方面对现金漏损率h产生变小的压力。1985年—1989年,现金漏损率h大致保持在22%左右,1990年—1994年,现金漏损率h保持在18%左右,1995年—2000年,现金漏损率h大致保持在12%左右,2023年—2023年
7、,现金漏损率h则进一步降到10%以内。主要缘由:一是POS机的普及、ATM机的推广,使得随身携带信用卡比带现金更平安、更便利,大大节约了现金运用量,提现率大幅度下降。二是金融机构开展的代发工资业务日益为公众所认同,2023年末,全国金融机构代发工资总额1.45万亿元,占当年职工工资总额的85.9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法定存款打算金率r、现金漏损比率h和银行超额打算金率e都会因金融创新而不断改变,从而导致中心银行对货币乘数的精确预料的难度加大,进而影响了中心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限制。二、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一)金融创新使中心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限制难度增大了。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使货币
8、定义及其计量难度增大。金融创新以后,各种金融资产的流淌性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空前加大,模糊了原有货币定义中的界限,界定M1、M2、M3,等层次的货币的内涵变得非常困难:一是难以推断什么是货币,或者说货币的外延扩大。目前,不但现金、账本上的存款数字是货币,企业通过肯定程序发行的公交卡、电话卡也当货币运用。二是难以计量货币的数量,货币创建主体出现多元化,减弱了中心银行对货币供应的限制力。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各种金融资产的流淌性大为增加,模糊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混淆了这两类金融机构在存款货币创建功能上的本质区分,使得货币供应由中心银行(供应通货
9、)和商业银行(供应存款货币)二级主体,扩展为中心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三级主体。比如,国库券、基金、保险单等这些金融资产可以随时在金融市场上转让变现,或者进行质押贷款变为现金,其流淌性已经不亚于定期存款,事实上已发挥着货币的某些功能。而现行这些流淌性极高的金融资产并不在人行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内,对人民银行的金融决策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业务基础上产生的电子货币,其发行正以一种类似于商品生产的方式进行,银行、信用卡公司、IT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传统企业,都成为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中心银行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限制。如公交部门发行的公交IC卡,电信部门发行的
10、电话卡,等等。但是从目前的统计制度来看,公交卡、电话卡的数量,人民银行无法统计。三是金融创新部分地变更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减弱了中心银行对货币供应的限制实力和限制程度,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加。近年来一些金融市场方面的创新,如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允许企业海外上市等,使得中心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更大,跨国界的金融活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中心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假如我国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却可以通过境外上市等手段筹措资金,扩大信用规模,于是便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拟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二)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降低。货币供应量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中
11、介目标,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是其有效性发挥的重要基础。实证分析表明其相关性有下降的趋势。比如,2023年和2023年,为适度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人民银行两次提高存款打算金率,达到7.5%。2023年,M1、M2增长率分别下降5.1和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有所下降(其幅度均不超过1)。但是2023年—2023年的GDP仍分别增长9.5%和9.9%,增长幅度仍超过往年。主要缘由是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企业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靠性降低,干脆融资的比重相对提高。三、政策建议金融创新对存款打算金、货币供应量、货币的结构和内涵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不行避开地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2、的实现。因此,中心银行应主动实行对策,进一步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控,为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和动态的自我调整机制供应必要的信息支持。金融创新是市场本身发展力气的自发显示,而货币政策则是政府运用货币手段对市场发展中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的失灵和缺陷进行人为调整和补救。只要这方面的市场缺陷存在,货币政策便有存在的必要,两者的冲击与调整的对比较量便会持续下去。因此,必需把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控作为中心银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中心银行要探讨建立金融创新监限制度,加快建立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部门的金融创新信息共享机制,对金融创新的发展状况、规模大小、对经济金融的影响程度,
13、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监控,以便对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二)应探讨对投资理财业务征缴存款打算金的问题。从存款打算金管理来看,不能因为商业银行有关负债业务在名称上没有存款二字就不适用于存款打算金制度,对商业银行向公众发行的债券或其他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产品应考虑适用存款打算金制度。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规范地进行业务和产品创新,改进金融服务。(三)适当调整存款打算金制度的作用和地位。面对存款打算金率效力减弱的现实,应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的地位。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存款打算金制度的运用,但是对其作用和地位应有所调整,存款打算金制度以
14、及存款打算金率调整改变,应更多从协作其他金融制度实施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角度动身,要逐步演化为约束货币供应增长、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调整有效性和灵敏性的基础性制度,而不是单纯依靠调整存款打算金率进行货币政策调控。(四)进一步提升中心银行地位,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适应货币供应主体多元化的变动,必需进一步提升中心银行的地位,确保其权威性,以保证其对其他各类参加货币创建过程的经济主体的影响力。(五)依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敏捷调整中间目标。由于货币供求机制的改变,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渐渐减弱。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刚好调整,适当考虑选择利率、汇率等价格指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心银行通过调控基准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各种利率改变,从而对金融运行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