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前导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2 师说—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前导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02师说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前导学重难点:一、文学知识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开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 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 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 创作的开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 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开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拟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 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 高度的自觉为推动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
2、奖掖后进,在文坛 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 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次“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 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 叫做“古文运动”。二、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 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 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 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 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3、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 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对抗 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 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待郎,又 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其: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代词,他;副 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
4、,相当于“这不是 吗? ”7 .道:名词,学说,主张;有“风气”的意思;名词,道德学问.于:介词,比;介词,向;介词,对于;介词,从;介词,表被动,被8 答案:(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古义:跟随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6)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 学”)9 答案:(1)名词作状语,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学习(3)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5)名词的意
5、动用法,以为师(6)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9)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8.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被动句(5)状语后置句(6)状语后置句(7)状语后置句(8)状语后置句(9)省略句(10)省略句(11)省略句(12)省略句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 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 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6、四、文言知识.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认)(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那么耻师(动词拜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之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郑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
7、属关系,译为“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 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 短语”都是名词性的。)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3)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
8、,表猜想,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4)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气)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6)乎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拟,比) (7)于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拟,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
9、被动,受,被) 1 .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 题)(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那么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 人盛:势盛位鬲的人)4.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10、: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古:不管;不分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b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 *音,读d Q )(7)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 要)(10)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 (11)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5.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3)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可怪也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练习题:1 .以下各项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近谀(yu)B.子蟠(fan)C.巫医(wu)D.愚人(yu)A.近谀(yu)B.子蟠(fan)C.巫医(wu)D.愚人(yu)郑子(tan) 美弘(chang) 经传(chuan) 大遗(yi)老聃(dan) 贻之(yi) 嗟乎(jie) 而已(yi)师襄(xiang) 句读(dou
12、) 或不焉(bu) 解惑(hud).以下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听说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C.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D.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的3,以下各句中“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A./B./C./D./4 .以下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13、。“说”,古义为陈述 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题,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B.师说中的“巫医”指古代用巫术为人治病的人。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 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C. “句读”是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俗称“断句”;文辞语意 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处为句。D.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5 .多义字.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或师焉,或不焉()惑而不从师()不耻相师()1 .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惑惑之不解()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惑而不从师()2 .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 .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那么群聚而笑之()如是而已()4 .之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其
15、可怪也欤()8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相似也().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皆出于此乎()不拘于时()9 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10 词类活用(1)那么群聚而笑之(2)吾师道也(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吾从而师之(5)孔子师郑子(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9)(9)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10)而耻学于师(1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文
16、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不拘于时(5)而耻学于师(6)师不必贤于弟子(7)不拘于时,学于余(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0)吾从而师之(11)群聚而笑之(12)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A解析:B项,“蟠”应读“pdn” o C项,“传”应读“zhudn,“不”应读“为u”。D项,“愚”应读“yu” o.答案:A解析:A项,闻:知道,懂得。2 .答案:D解析: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表示
17、感叹语气。3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文辞语意已尽处为 读,未尽而须停顿处为句”错,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4 .答案:1.师:名词,老师;动词,从师求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 动词,学习;从师;老师;老师.传: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2 .惑: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乎: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拟;语 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呢、吗”;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吧”;语气助词,表 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3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 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之:凑足音节,不译;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这一类;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 用,不译;代词,他,指代李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