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 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体会自己父 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重 点难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 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教学设想1.用音 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一感知一设疑一对话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 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 “
2、四句话儿”,出现的 “四次背影”,“四次流泪”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1.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儿子眼 中的父亲7岁: “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 14岁: “好像有时候觉得 也不对 ”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 岁: “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35岁: “如果爸 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 45岁: “我不知道 是否该和 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 “真可 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60岁: “可怜的爸爸, 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 你明
3、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 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 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二、检查预习1、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朱自 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 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 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 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 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 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
4、州奔 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 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2、字词检查(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 记字词写法。交(jiGo)卸(xiè)奔(bOn)丧(sdng)狼(lá ng) 藉(jí)簌(sù)簌(sù)典(did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b) 屑(xiè)差(chai)使(shi)亏(kul)空(kong)勾(g6u)留 (li&ua
5、cutc;)拣(jidn)搀(chdn)蹒(p&aacutc; n)跚(shGn) (2)、看意思说 出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3.凄惨喑淡,不景气()4. 失业在家()5.短时间停留()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7.衰颓败落()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10.细小而繁 多(的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质疑探究1、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 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 解四处 “背影”的不同含义第一次点背影开篇点题第二次绘背影突
6、 出主题第三次 别背影 深化感情第四次 念背影 深化主题2、四次出现“背 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 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注意父亲穿着、动作、 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教师 与学生展开对话,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b、走路的 姿势 蹒跚 年龄大,腿脚不便c、爬月台时的动作 探、攀、缩、倾 行动不 便,艰难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到徐州见到父亲。不禁簌簌地流下泪”(伤心难过的泪)看见父亲爬月 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激的泪)父亲背影消失时我的眼泪 又来了。(依依惜别的泪)读到父亲来信时晶莹的泪光(相思的泪、饱 含辛酸的泪)4、理解本文朴实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 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 吧,里边没人。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把握主旨。